朋友講習—兌卦第五十八
《易經》中卦爻辭最少的卦
兌卦的經文十分精簡,卦爻辭總字數是六十四卦中最少的。兌卦卦辭只有「亨利貞」三個字。六十四卦中,卦辭最精簡的只有兩個字,一是大有卦的「元亨」,一是大壯卦的「利貞」;還有一個卦大概是因為傳抄錯誤而有些異議,那就是鼎卦。鼎卦卦辭有三個字—「元吉亨」,明顯多了一個「吉」字,而且多得有點怪。如果以傳解經,鼎卦〈彖傳〉就看不到「吉」字,用古典的術語來講,這個字就是多出來的衍文。再者,火風鼎跟火天大有的結構非常類似,只差初爻的爻變;那麼,大有卦卦辭是「元亨」,鼎卦卦辭如果是「元吉亨」就不太合理了。這麼一來,卦辭只有三個字的,只剩兌卦了。
但真正表現兌卦經文之精簡的還不是卦辭,而是爻辭。爻辭總共才二十六個字,還沒有爻辭最長的睽卦上爻多。睽卦第六爻的爻辭有二十七個字,是《易經》最長的一個爻。睽卦上爻因為極度缺乏安全感,疑神疑鬼,出現類似於精神病患所看到的幻象,把人際關係搞到壞透了。按理說,兌卦是感情的直接流露,應該是很多嘴、說個不停的,可是兌卦卦辭只有三個字,六個爻的爻辭也只有二十六個字,這就有其深刻的意義了。也就是說,雖然你有個嘴巴可以說,也有很多感觸,但還是要謹言慎行;非說不可時,還是精簡為要,不要囉唆。「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多言惹人嫌,而且言多必失。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這個道理。從《易經》來說,艮卦就叫我們不要亂講話,講話一定要有條理;尤其是最高領導人,艮卦第五爻「艮其輔,言有序」才能夠「悔亡」;然後還要謹言慎行,「慎言語,節飲食」這樣的道理到處都存在。這就是兌卦爻辭如此精簡的原因。除了卦辭只有三個字,所有跟兌有關的都要合乎「亨利貞」的原則,用言語表達喜怒哀樂,要合乎正道,還要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如果講了半天也不能亨通,就要檢討自己講話是不是有問題?還有就是講話的時機,要懂得察言觀色,「人不厭其言」;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講出讓人尷尬的話,讓處境難堪,這就要好好修正自己。所以,整體來說,兌卦卦辭就是言說的藝術。對於自然的感情流露,兌卦就要給予「亨利貞」的規範,固守正道才有利。爻辭就是從此開展,在始壯究、始壯究,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由基層到最高層,都要講話、都會流露感情;越到高層,情緒的控制越重要,不能隨便動怒,更不能心直口快、愛怎麼講就怎麼講。而且,一旦表達,也不要多言,掌握好分寸,言簡意賅,甚至意在言外,讓人慢慢體會。兌卦爻辭就是代表在不同的時、位,講話要精簡,講究有效溝通,不必囉里囉唆或者濫情、煽情。
兌卦爻辭只有二十六個字,整個經文就只有二十九個字,兌卦明明是要說、要表達的,可是卻採取這種高度精確、言簡意賅而意在言外的表達方式,這也是《易經》經文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兌卦有對口之象,大家都喜歡對口討論,彼此交流溝通,人再多一點就開座談會,再大一點就是大型研討會、國際會議,這都是兌的象。每個人把所見、所感表露出來,跟大家進行真誠而有效的溝通,希望引起共鳴,達到「亨利貞」的效果。怎麼說話、表達而不會扭曲喜怒哀懼愛惡欲的情緒,也不會造成傷害,這就是兌卦所要求的效率。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兌卦的文字很少,除了言簡意賅之外,還有意在言外之意。〈繫辭上傳〉最後一章就專門談到這一點。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之意難道真的無法全然理解嗎?後代人讀經典,經典就是兌,是古人將觀察宇宙人生的心得與後人神交。然而,時隔幾千年,我們怎麼知道經典就是古人的原意呢?伏羲、文王、孔子真是這麼想的嗎?孔子認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為文字、語言,甚至肢體語言都是有限的,無法作百分之百的完整表達,有時還會產生雞同鴨講的無效溝通,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對立。一般的表達尚且如此,要表達形而上的真理或領悟就更難了。可見,「意」是很難捉摸的。「意」曰「立日心」,起心動念、反反覆覆;如果變成語言文字,或者錄音、錄影,那它就凝固了,而且也還有很多意念沒辦法表達出來。況且「意」還在「心」之先,「正心」之前要「誠意」。這個「意」要怎麼捕捉?這又是一個難題。
從「意」推到「心」,再推到實際的言、行,那就是「一日心」為恒。心是飄忽不定的,每天、每時每刻的心都不一樣,能不能恒?那「意」呢?相對於恒卦的「一日心」,「意」是「立日心」,它們還是有關係的。益卦上爻要小心挨打—「莫益之,或擊之」,爻辭說「立心勿恒」就凶。立日心是意,一日心是恒,《大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經》乾卦第三爻也說「君子終日乾乾」。一早一晚,就是完整的陰陽循環,表示每天都很重要,今日事今日畢,過好每一天,就是一切成就的基礎。要深切理解這一點,如果沒有一定的高度,就無法觸類旁通,這包括人生很多的歷練;不到一個年齡或經歷一定的事情,很多經典的思想是無法理解到一定的高度的。
兌卦的篇幅很少,但我們至少可以將已經學過的五十八個卦連貫起來,依經解經,這是中國經典最正確、最高明的解法。一以貫之的「一」,不是量詞,而是整體不可分割的意思。聖人有很多思想要傳達給我們,有時候表現在這部經典,有時表現在那部經典;就像《易經》的卦與卦、卦與爻、爻與爻之間靜態、動態的變化,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孔子讀《易》要「韋編三絕」,要前後參照。只有這樣,《易經》的整體思想輪廓才會慢慢顯現出來。不但《易經》如此,《易經》跟其他經典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為什麼會說「聖人之意不可見」這樣幾近絕望的話呢?像孔子對《易經》下了那麼深的工夫,有這麼深刻的體會,他尚且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那我們要怎麼掌握聖人之意呢?其實,只要瞭解大自然的法則,大概就可以理解聖人之意了。要知道,「人之為道而遠人」,人心往往違逆自然還自以為是,以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那麼天意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掌握天意?「天何言哉」,它不用言語表達,可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揣摩自然界種種妙用,就可以尋求天命流行的自然法則。這就要下工夫了,孔子的建議就非常好。首先是「立象以盡意」,把卦象、爻象所代表的眾生相、社會現象顯現出來,「意」是可以盡的,這就打破了「言不盡意」的說法。《易經》的「象」確實是超過「言」,就像兌卦經文才一點點,可是其意無窮無盡,盡在不言中。「意」不是「言」,「言」無法百分之百表達。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就很難用語言作完整的解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伏羲立象真的很不得了,象是無限的,遠遠超過言詞所能表達的。
其次是「設卦以盡情偽」。象有時候很難組織化、系統化,我心中有個意念、意象,而我做了某種表達,它就過去了;等到明天我可能會另起爐灶,又有一個表達的象,可是這個象跟昨天的象之間不見得會產生關係。《易經》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把這些象系統化,透過設一個卦,經歷始壯究、始壯究,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由基層到高層的歷練,成為有機的組織;有因果,又互相呼應。自然界沒有卦這種東西,但他可以設卦「盡情偽」,把真心假意統統用卦顯現。卦是一個有機的結構,不能亂來,初爻跟另外五個爻是絕對有關係的,不像我們今天這個意、明天那個意,零零碎碎、全無組織。
設卦源於立象,先有象再有卦,形成符號的象徵系統,然後再加上文辭,這就是第三個階段「繫辭焉以盡其言」。這時候再盡言,因為前面有立象、設卦,言就可靠多了。《易經》的經文雖然只有四千來字,但因為有卦,卦前面還有象,有陰陽爻的千變萬化,我們就可以從這裡「變而通之以盡利」,從日常的「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表現出來的小事、大事,創造高效率的成果,「鼓之舞之以盡神」;不只個人的事情,也涉及群眾整體,最後都可以「盡神」,達到最高境界。
兌為毀折之象
兌卦不專指語言的表達,也包括文字、符號甚至是身體動作的表達;因為電腦資訊日新月異,將來也許會出現其他表達方式。這些都屬於兌,因為是開口之象,希望能跟人分享、交流,做有效溝通,並建立共識。然而,雖然兌卦是表達的總結,但仍需謹言慎行,而且要真誠,這個分寸一定要掌握。
此外,〈說卦傳〉對兌卦的描述也很豐富: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兌卦有毀折之象,因為兌有毀滅、折斷之義,所以容易造成感情的傷害,正所謂利口傷人,雖然可能是無心的,但搞不好就會結一輩子的仇、破壞很多好事。如果像巽卦一樣深藏在心不表達,就沒有這個問題。巽與兌是一體兩面,巽是隱微深入,不表達出來,就不會有毀折,但不能永遠憋著,總有需要表達的時候。兌卦所表達的就是巽卦深藏的東西,能夠講經說法、言之有物,就是因為前面下過巽的深入工夫。台上十分鐘,是兌;台下十年功,是巽。巽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所以不會造成毀折傷害;兌的時候動輒得咎,所以一定要有把握不傷人、不傷己,又能夠精確有效傳達自己的意念。可見,兌卦要小心的地方,就是不能道聽塗說,否則會造成毀折之象。
《易經》中卦爻辭最少的卦
兌卦的經文十分精簡,卦爻辭總字數是六十四卦中最少的。兌卦卦辭只有「亨利貞」三個字。六十四卦中,卦辭最精簡的只有兩個字,一是大有卦的「元亨」,一是大壯卦的「利貞」;還有一個卦大概是因為傳抄錯誤而有些異議,那就是鼎卦。鼎卦卦辭有三個字—「元吉亨」,明顯多了一個「吉」字,而且多得有點怪。如果以傳解經,鼎卦〈彖傳〉就看不到「吉」字,用古典的術語來講,這個字就是多出來的衍文。再者,火風鼎跟火天大有的結構非常類似,只差初爻的爻變;那麼,大有卦卦辭是「元亨」,鼎卦卦辭如果是「元吉亨」就不太合理了。這麼一來,卦辭只有三個字的,只剩兌卦了。
但真正表現兌卦經文之精簡的還不是卦辭,而是爻辭。爻辭總共才二十六個字,還沒有爻辭最長的睽卦上爻多。睽卦第六爻的爻辭有二十七個字,是《易經》最長的一個爻。睽卦上爻因為極度缺乏安全感,疑神疑鬼,出現類似於精神病患所看到的幻象,把人際關係搞到壞透了。按理說,兌卦是感情的直接流露,應該是很多嘴、說個不停的,可是兌卦卦辭只有三個字,六個爻的爻辭也只有二十六個字,這就有其深刻的意義了。也就是說,雖然你有個嘴巴可以說,也有很多感觸,但還是要謹言慎行;非說不可時,還是精簡為要,不要囉唆。「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多言惹人嫌,而且言多必失。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這個道理。從《易經》來說,艮卦就叫我們不要亂講話,講話一定要有條理;尤其是最高領導人,艮卦第五爻「艮其輔,言有序」才能夠「悔亡」;然後還要謹言慎行,「慎言語,節飲食」這樣的道理到處都存在。這就是兌卦爻辭如此精簡的原因。除了卦辭只有三個字,所有跟兌有關的都要合乎「亨利貞」的原則,用言語表達喜怒哀樂,要合乎正道,還要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如果講了半天也不能亨通,就要檢討自己講話是不是有問題?還有就是講話的時機,要懂得察言觀色,「人不厭其言」;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講出讓人尷尬的話,讓處境難堪,這就要好好修正自己。所以,整體來說,兌卦卦辭就是言說的藝術。對於自然的感情流露,兌卦就要給予「亨利貞」的規範,固守正道才有利。爻辭就是從此開展,在始壯究、始壯究,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由基層到最高層,都要講話、都會流露感情;越到高層,情緒的控制越重要,不能隨便動怒,更不能心直口快、愛怎麼講就怎麼講。而且,一旦表達,也不要多言,掌握好分寸,言簡意賅,甚至意在言外,讓人慢慢體會。兌卦爻辭就是代表在不同的時、位,講話要精簡,講究有效溝通,不必囉里囉唆或者濫情、煽情。
兌卦爻辭只有二十六個字,整個經文就只有二十九個字,兌卦明明是要說、要表達的,可是卻採取這種高度精確、言簡意賅而意在言外的表達方式,這也是《易經》經文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兌卦有對口之象,大家都喜歡對口討論,彼此交流溝通,人再多一點就開座談會,再大一點就是大型研討會、國際會議,這都是兌的象。每個人把所見、所感表露出來,跟大家進行真誠而有效的溝通,希望引起共鳴,達到「亨利貞」的效果。怎麼說話、表達而不會扭曲喜怒哀懼愛惡欲的情緒,也不會造成傷害,這就是兌卦所要求的效率。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兌卦的文字很少,除了言簡意賅之外,還有意在言外之意。〈繫辭上傳〉最後一章就專門談到這一點。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之意難道真的無法全然理解嗎?後代人讀經典,經典就是兌,是古人將觀察宇宙人生的心得與後人神交。然而,時隔幾千年,我們怎麼知道經典就是古人的原意呢?伏羲、文王、孔子真是這麼想的嗎?孔子認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為文字、語言,甚至肢體語言都是有限的,無法作百分之百的完整表達,有時還會產生雞同鴨講的無效溝通,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對立。一般的表達尚且如此,要表達形而上的真理或領悟就更難了。可見,「意」是很難捉摸的。「意」曰「立日心」,起心動念、反反覆覆;如果變成語言文字,或者錄音、錄影,那它就凝固了,而且也還有很多意念沒辦法表達出來。況且「意」還在「心」之先,「正心」之前要「誠意」。這個「意」要怎麼捕捉?這又是一個難題。
從「意」推到「心」,再推到實際的言、行,那就是「一日心」為恒。心是飄忽不定的,每天、每時每刻的心都不一樣,能不能恒?那「意」呢?相對於恒卦的「一日心」,「意」是「立日心」,它們還是有關係的。益卦上爻要小心挨打—「莫益之,或擊之」,爻辭說「立心勿恒」就凶。立日心是意,一日心是恒,《大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經》乾卦第三爻也說「君子終日乾乾」。一早一晚,就是完整的陰陽循環,表示每天都很重要,今日事今日畢,過好每一天,就是一切成就的基礎。要深切理解這一點,如果沒有一定的高度,就無法觸類旁通,這包括人生很多的歷練;不到一個年齡或經歷一定的事情,很多經典的思想是無法理解到一定的高度的。
兌卦的篇幅很少,但我們至少可以將已經學過的五十八個卦連貫起來,依經解經,這是中國經典最正確、最高明的解法。一以貫之的「一」,不是量詞,而是整體不可分割的意思。聖人有很多思想要傳達給我們,有時候表現在這部經典,有時表現在那部經典;就像《易經》的卦與卦、卦與爻、爻與爻之間靜態、動態的變化,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孔子讀《易》要「韋編三絕」,要前後參照。只有這樣,《易經》的整體思想輪廓才會慢慢顯現出來。不但《易經》如此,《易經》跟其他經典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為什麼會說「聖人之意不可見」這樣幾近絕望的話呢?像孔子對《易經》下了那麼深的工夫,有這麼深刻的體會,他尚且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那我們要怎麼掌握聖人之意呢?其實,只要瞭解大自然的法則,大概就可以理解聖人之意了。要知道,「人之為道而遠人」,人心往往違逆自然還自以為是,以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那麼天意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掌握天意?「天何言哉」,它不用言語表達,可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揣摩自然界種種妙用,就可以尋求天命流行的自然法則。這就要下工夫了,孔子的建議就非常好。首先是「立象以盡意」,把卦象、爻象所代表的眾生相、社會現象顯現出來,「意」是可以盡的,這就打破了「言不盡意」的說法。《易經》的「象」確實是超過「言」,就像兌卦經文才一點點,可是其意無窮無盡,盡在不言中。「意」不是「言」,「言」無法百分之百表達。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就很難用語言作完整的解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伏羲立象真的很不得了,象是無限的,遠遠超過言詞所能表達的。
其次是「設卦以盡情偽」。象有時候很難組織化、系統化,我心中有個意念、意象,而我做了某種表達,它就過去了;等到明天我可能會另起爐灶,又有一個表達的象,可是這個象跟昨天的象之間不見得會產生關係。《易經》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把這些象系統化,透過設一個卦,經歷始壯究、始壯究,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由基層到高層的歷練,成為有機的組織;有因果,又互相呼應。自然界沒有卦這種東西,但他可以設卦「盡情偽」,把真心假意統統用卦顯現。卦是一個有機的結構,不能亂來,初爻跟另外五個爻是絕對有關係的,不像我們今天這個意、明天那個意,零零碎碎、全無組織。
設卦源於立象,先有象再有卦,形成符號的象徵系統,然後再加上文辭,這就是第三個階段「繫辭焉以盡其言」。這時候再盡言,因為前面有立象、設卦,言就可靠多了。《易經》的經文雖然只有四千來字,但因為有卦,卦前面還有象,有陰陽爻的千變萬化,我們就可以從這裡「變而通之以盡利」,從日常的「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表現出來的小事、大事,創造高效率的成果,「鼓之舞之以盡神」;不只個人的事情,也涉及群眾整體,最後都可以「盡神」,達到最高境界。
兌為毀折之象
兌卦不專指語言的表達,也包括文字、符號甚至是身體動作的表達;因為電腦資訊日新月異,將來也許會出現其他表達方式。這些都屬於兌,因為是開口之象,希望能跟人分享、交流,做有效溝通,並建立共識。然而,雖然兌卦是表達的總結,但仍需謹言慎行,而且要真誠,這個分寸一定要掌握。
此外,〈說卦傳〉對兌卦的描述也很豐富: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兌卦有毀折之象,因為兌有毀滅、折斷之義,所以容易造成感情的傷害,正所謂利口傷人,雖然可能是無心的,但搞不好就會結一輩子的仇、破壞很多好事。如果像巽卦一樣深藏在心不表達,就沒有這個問題。巽與兌是一體兩面,巽是隱微深入,不表達出來,就不會有毀折,但不能永遠憋著,總有需要表達的時候。兌卦所表達的就是巽卦深藏的東西,能夠講經說法、言之有物,就是因為前面下過巽的深入工夫。台上十分鐘,是兌;台下十年功,是巽。巽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所以不會造成毀折傷害;兌的時候動輒得咎,所以一定要有把握不傷人、不傷己,又能夠精確有效傳達自己的意念。可見,兌卦要小心的地方,就是不能道聽塗說,否則會造成毀折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