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易經爻辭改回原意:從上古考證入手

79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壹、 易經上古考證之原貌

一、以考古和歷史邏輯正視易經原初
本書不以許慎《說文解字》、戰國末期的彖傳、象傳等,甚至後世的漢書、玉篇等古籍詮釋爻辭,其理由如下。
古人,也有年代差距,不是全部都在同一時期,二十年算一代,各古代賢士相差好幾代,解釋經常有誤解或是偏向個人主觀臆測。
試想,當今媒體發達的年代,超過二十年以上的重要事件,不僅無法釐清真實的事實,反而陷入各個主觀意見和霸權主流刻意傳播的假消息之林,我們都無法釐清了,更何況古人僅憑手上數卷古冊,而且他們還不知道有甲骨文,對於商朝全部都是臆測想像。
當我們把古代各名人所處的年代清楚標示出來以後,您會發現,都是相距五百年以上,在動亂多變的年代,怎麼能夠準確認知西周成書的易經?特別是許慎《說文解字》相距約1160年,以甲骨文學者的觀點,許慎所理解的文字,錯誤百出,因為許慎當時不知道有甲骨文,他看到的是當時的文字以及手上殘有金文;而最懂文字源流走向的是我們現代人,因為自清末發現甲骨文後,我們得以經過卜辭含意和各時代文字形狀比對,整理出甲骨文造字原理,其準確度當然比許慎好多了。
如果我們都是使用一千年後的《說文解字》、《玉篇》等書考證易經爻辭,解釋的時間邏輯不對,因為這些人當時不知道有甲骨文,不僅誤解文字造字意思,而且事隔一千年以上,所言僅限於個人意見,只能參考,不能當作是答案。
考證易經最大的困難就是上古資料太少,我們能夠找到最早最完整的史料就是馬王堆帛書,而王弼本距離帛書也相差了420年,再加上今文版、帛書版確為漢人所抄成也,故今文雖稱為古文本,實乃經漢人改動之抄本,此一論點請見師卦上六考證說明。
我們只能在這些有限的文字中,以甲骨文造字意思,以及爻位互動關係去推想,可能的易經原意,經過比對,王弼本有將「工事」改為「凶事」,以及一些文字差異,這些都是要從最上游的甲骨文研究去探討;而不能從戰國以降的古籍往前去推論,因為歷史年代的邏輯不對。
二、商王受和妲己不壞,周文王沒有演繹六十四卦
紂王死後,周人以勝者為王的優勢在掌權的幾百年加大強度的汙衊,相隔大約950 年以後的司馬遷,所得到的資料應該只有春秋戰國的傳書,而這些傳書又多是抄自於主導發言權的周朝人刻意宣傳,如何準確考證紂王言行?看司馬遷殷本紀只寫商朝歷代帝王排序( 經夏商周斷代工程判定有些錯誤),並沒有明確寫在位多少年?
經過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甲骨文及考古史料已經可以判定各王在位年代,而史記卻無法確定,可見司馬遷所得的資料有限,最重要的關鍵是,司馬遷沒有拿到甲骨文證據。
中研院的「為己而來」展覽: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妲己,以出土的墓葬古物和史料,歸納出妲己可能是一位女將軍,而不是禍水。這很容易理解,一個小國打敗了當時的大國,為了要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將紂王和妲己醜化,是最佳的宣傳。( 編者按:商王受死後的諡號是由周朝勝利者封的,「紂」字是馬屁股的韁繩,取為紂王已經盡醜化之能事了。)
《易經》中的蓍、卦、爻、辭等基本要素大約出自西周初葉之前的巫祝卜史之手,或許還承襲了一些殷商龜卜的東西,歷代累積並不斷整理而成形。《易經》雖不是由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分門別類創造出來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最後有人對它進行了大體的整理加工,編撰而成現今這個樣子。編撰加工的痕跡,最明顯的莫過於《易經》的卦爻辭,對它們的選擇、編排和文字加工,尤見編者的匠心。 1
《易經》卦、爻辭並不是司馬遷所說文王演「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它是反映了商、周的社會面貌,產生的時代是在西周前期,作者卻不一定是文王和周公,而是由當時掌握卜筮的史官採輯、訂正、增補、編撰而成,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2
所以,周文王沒有演繹六十四卦,這是易卦自然發展的必然,不是周文王一人發明。
占筮的「卦」的創始人有「神農」說、「伏羲」說、「夏禹」說,但最流行的還是「文王」說。《史記‧周本紀》:「西伯(文王)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史學大家,因此他的這段推測之詞也就為後人普遍相信了。其實仔細讀他的書就會發現,他在這段話裡,連用了兩個「蓋」字,也就是「大概」的意思,說明他對這種說法是沒有把握的。 3
另外,易學考古論文提出的證據如下:資料1-3、30-32(編者按:
這是作者提出的甲骨出土證據) 都是商朝後期的重卦,有的略早於文王,有的與文王活動的時代相當。以資料30 來說,平陽朱家橋M9 的時代雖與文王約略相當,如果「重卦」是文王發明的,怎麼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這種複雜的筮法普及到遙遠的東方平民中去呢?這是不好理解的。 4
資料說明,在文王之前或同時,從商王都城到邊遠地區都廣泛地流行著這種重卦的占筮方法。因此,說「重卦」是文王發明的,是不太可能的。「重卦」這種比較複雜的占筮方法,說是某個人在一時一地發明的,按常理推論也是不大可能的。正如說「火」是燧人氏發明的、「文字」是倉頡造的、「採桑養蠶」是嫘祖發明的等等一樣,是不足為信的。 5
三、 沒有連山和歸藏卦,那是壯族語,用漢語解釋就誤解了
經李學勤論證而小結如後:「王家台簡《歸藏》是流行於戰國末的一種筮書,並在後世流傳增廣,直到宋朝還有篇章保存。目前無法論證的是這種《歸藏》與《周禮》所記的《歸藏》、孔子所見的《坤乾》等有多少關係,但其卜例繇辭文氣不能與《周易》相比,不會很古是肯定的。」 6
蔡運章也歸納說明「秦簡《歸藏》應是戰國早中期人在《周易》筮占體系的影響下,利用春秋戰國文獻裡的神話人物故事編撰而成的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易學著作。 7」
根據黃懿陸在壯族的田野調查發現,我們所謂的連山和歸藏兩詞其實是壯族語「跟三」和「三的重疊」。
先越民族若干後裔的讀音對所謂的漢語上,中古音幾乎是毫無保留地繼承下來了。有關數的讀音中,漢語是一直在向前發展的,到了現代,漢語的上、中古音基本上失去了傳統的繼承性,而先越民族的後裔一直把數的上古音的原始性始終如一地保留了下來。所謂「很奇怪地『三』廣泛地出現在整個畫面上」,實際在說明《易》之八卦係「連山( 跟三)」而得。 8
「連山」是先越之民語言「跟三」( 編者按:三數相跟,就是基本的八卦符號) 的意思沒有錯,錯就錯在漢朝以來的古人把「連山」當成漢語來解釋。 9
商朝的《歸藏》易名,也不是漢人解釋「把天下財富歸藏於地」的意思,而用先越後裔壯族語言來解釋是「三的重疊」的意思。「三的重疊」是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的必然規律。……按理說,《歸藏》稱為殷商之易,而從出土文物看,當時商之中晚期尚處於重卦階段,所出土的數字卦也僅僅是有數字,沒有卦辭。但王家台秦簡《歸藏》已是在數字卦基礎上向前發展的產物,使數字基本上向「一」和「六」集中,接近於通行本《易經》上的卦爻,與商朝中晚期數字卦普遍存在的「五」、「六」、「七」、「八」等「大衍之數」有別;在卦辭方面,也與商朝中晚期只有數字卦而無卦辭不同。特別是其中有兩卦辭中有「平公」、「宋君」之名,二者稱謂有別,實為一人。此君於公元前575 至前532 年在位,屬於春秋時期人,可見出土的王家台秦簡《歸藏》成書時間不算太早。即便商朝有《歸藏》,有可能只是有卦名而無卦辭,即卦名大致不變,但卦辭有異,應因人因時因事而定。 10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