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子:王弼注校証(第1版)

95特價4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
  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物無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志)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己而用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
  是以【上德】,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也。無不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

案:四庫館臣曰:「《永樂大典》此章以下缺注,張之象所錄王注,脫誤甚多。今無別本可校,姑仍舊文。」是本章至通行本第八十一章所著錄者乃張之象本王弼注也。然則,王弼當據正文作注,當先注「上德」、「下德」,而後注「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然今所見本妄乙「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二十四字於「『上德』,不求而得,不為而成,⋯⋯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之上,是錯亂王注先後次第。是後人見河上公本有「下德為之有以為」句,故妄乙者也,既衍此七字,又改下句「無不為」作「無以為」,然與下文同,故又改作「有以為」,是妄改也。此句當作「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也」,下接「無不為者,無所偏為也」。又奪「上德」二字,據下文例當補。
  此下接「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者,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據注,是王弼注本正文並無「下德為之」句,與《韓非子‧解老》、帛書《老子》甲、乙本並同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