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篇 總敘

第一節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觀

此一問題筆者於《印度哲學宗教史》業已述及,但基於說明順序,在此且為未曾一覽《印度哲學宗教史》者,約略述之。

印度哲學思想約萌芽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亦即是在梨俱吠陀時代終期。在此時期,古來紛雜且帶有神話性質的說明已無法獲得滿足,意欲進而從統一之見地探求宇宙之起源以及諸神或有情之本源,哲學觀察的動機於焉萌生。然而無論是生主(Prajapati)說,或造一切者(Viwvakarman)說,或祈禱主(Brahmanaspati)說,或原人(Purusa)說等,有關萬有太原之論述,也只是在從前的自然神之上建立其唯一之原理,認為是由此原理產生萬有。述及於此的,是梨俱吠陀中所謂創造讚歌之類,其數量不多,且極其駁雜,然就其真摯之探究態度,以及蘊含後世發展的哲學思想種子而言,在印度哲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註1)。
 
雖然如此,但自從婆羅門掌握思想界之權柄,僅著重於外形的祭儀以來,大約二、三百年之間,此真摯探究之風氣是停滯不前的。繼夜柔吠陀之後而出現的梵書(Brahmana)等諸多神學書,都是此一時代之產物,婆羅門教即由此確立,其思想完全是機械性的,看不到真誠熱心、實事求是的活動。但廣義言之,此一期間也未必全無哲學思想,當涉獵於部帙龐然的諸梵書時,無論量或質,實已超越梨俱吠陀哲學之讚歌。此因梵書製作之年代較晚,其內容自然較為豐富,更且在對祭儀作神學性的解釋時,偶爾是以譬喻的方式觸及中心原理,對宇宙人生下綜合性的考察。印度哲學中,最大問題的梵(Brahman)與我(Atman)的探討,實於此一期間養成。可惜的是,其處理方式欠缺活力,故作為哲學而言,不免是一大憾事(註2)。如此遲緩的狀態持續經過二、三百年,最後終於恢復熱切探究的氣運,更且用此從來養成的思想作為材料,誠摯地給予哲學性的考察。此即是奧義書(Upanisad)時代,印度思想界至此進入哲學探究之時代。就聖典的地位而言,奧義書是廣義梵書的一部分,但在思想上,二者截然有別;更就年代言之,古奧義書是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前五、六世紀間的產物,此乃印度學者一般之所認定。其內容思想雖有種種,然其一貫的中心問題在於「梵我同一論」,亦即將大宇宙的梵與個人的我視為同一本性。汎神論、觀念論、實在論等宇宙觀以及輪廻論、解脫論等印度人特有的人生觀等,換言之,印度哲學的基礎觀念大部分於此期間養成。可以說奧義書思想是古代印度哲學之精華,也是後代發展出的諸派哲學之最大源泉。
 
應予以注意的是,前述思想都是自然發展而成的,並無特別的創始者,其間亦不存在相對峙的學派。僅只是由雜然傳承的不知名之聖仙(Rsayah)以及在各各學苑(awrama)論談其思索所成之結果。其間既無思想分化,亦無組織,甚至在同一聖典中,相互矛盾之說亦得以見之。通常雖總名之為古代婆羅門教,然而此一名稱其實是後世諸學派之對稱,其本身即欠缺有機性的統一。此一狀態亦終非得以滿足,故隨從思索力增進,遂有徹底予以組織性考察之企求。奧義書雖是婆羅門思想的產物,卻是由剎帝利國王等自由的思想所激發,故全篇充滿著自由思考之氣習,其思想上所包含的諸多矛盾,即充分具備終將分裂成諸多思想系統之因素。到了奧義書終期,印度思想界果然產生空前之混亂,在二、三百年間,終致出現諸多學派蜂起之潮流。亦即在學派時代初始,或完全繼承從來的婆羅門主義,或予以改造,或全然獨立地考察,呈現種種方向之分裂。筆者在《印度哲學宗教史》終篇將此分成四種潮流,茲簡單抄錄揭示如次:
 
一、正統婆羅門的潮流 婆羅門主義的三大綱領是吠陀神權主義、祭儀萬能主義及婆羅門至上主義。此係完全保存古來之所傳,故可名之為純正統思想。其成果是吠陀附屬三經,即:《天啓經》(Wrauta-sutra)、《家庭經》(Grhya-sutra)、《法經》(Dharma-sutra)等。主要特色在於著重制度的形式。二、有神的潮流 此係繼承梨俱吠陀所傳諸神之俗信潮流。此時新得勢力的梵天(Brahma)、毘紐拏天(Visnu)、濕婆天(Wiva)是其信仰中心,冀望從此人格神獲得恩惠。此一潮流與古代婆羅門教結合並採用其後所發展的種種要素,終致成為印度教諸派發展的基礎。叙事詩及《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所表現的思想可作為此一潮流之代表。
 
三、正統哲學的潮流 此一潮流遠承梨俱吠陀哲學之思想,近受奧義書之氣運,意欲組織性地探究萬有本源及現象成立之要素。所謂哲學諸派之主要者,大抵可以視為即是此一潮流之產物。
 
四、非吠陀的潮流 前述三種潮流並未全然否定廣義的婆羅門教,表面上與彼等仍有所連絡。然而順其勢盡而出現的,就是全體否定婆羅門教,欲下獨立探究的非吠陀潮流。此一潮流中,傾向破壞的,其代表者是順世派(Lokayata);傾向建設性的,是耆那教(Jaina)與佛教(Bauddha)。尤其是佛教,完成了最偉大的發展,終致成為全世界之光明。
 
嚴格說來,此等潮流未必是並立共存的,其中或有相繼而起的,但就是在奧義書終期的二、三百年間完成體系言之,視為是同時期之產物也無妨。在此所要闡述的六派思想,乃是前述第三種哲學潮流中最具規模的。所謂六派是指:

一、前彌曼差派(Purva-mimajsa),略稱為彌曼差派,組織者闍彌尼(Jaimini)

二、後彌曼差派(Uttara-mimajsa),又稱吠檀多派,組織者帕達拉亞那(Badarayana)

三、僧佉耶派(Savkhya),或譯作數論派,開祖迦毘羅(Kapila)

四、瑜伽派(Yoga),組織者巴丹闍利(Patabjali)

五、吠世師迦派(Vaiwesika),或譯勝論派,開祖迦那陀(Kanada)
 
六、尼夜耶派(Nyaya),或譯作正理派,開祖喬達摩(Gotama)
 
此處所說的「開祖」,是指傳說上由彼創始該派;所說的「組織者」,是指自古傳來的思想由彼整理而成。實際上彼等皆缺乏歷史根據,在此只是暫作區分而已。此中的前彌曼差派主要是繼承梵書思想,對祭儀作神學性的探究,幾乎很難用通常意義的哲學視之,但仍可視為印度哲學中的一派。吠檀多派意在整理奧義書,在諸派中最富深遠哲理。數論派與瑜伽派雖發源自奧義書,然略傾向於其他方向,前者建立二元論的世界觀,後者以此作為背景,組織其禪法。勝論派與正理派恐是脫化自彌曼差,前者主張物理的世界觀,後者以此為背景,專致於探究論理。


(1)高楠、木村《印度哲學宗教史》第一篇第四章第二節
(2)同上,第二篇
(3)同上,第三篇
(4)同上,第五篇第一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