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好到不能更好了
所有人都會同意,這個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有點糟糕。儘管這世界上有些歡樂與美好,但是也有醜陋、憤怒與痛苦。這對有神論者(theist,也就是相信有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存在的人)來說,就形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畢竟,如果上帝真的是全能全知全善,那祂又為什麼要造出一個次等品質的世界?
德國哲學家兼數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是個徹頭徹尾的有神論者,他就非常關注這個問題,而且在1710年出版的《神義論》(Theodicy)中詳加討論。他把無神論者(anti-theist)的挑戰整理成底下這樣:
1.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那祂就會創造出在所有可能世界之中最美好的世界。
2.但是這個世界絕對不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
3.因此,上帝絕不會是全能、全知、全善的。
可能世界
上面這番話裡頭所說的「可能世界」到底是指什麼?嗯,我們可以設想,這個世界有無數種或許可能存在的狀態。而這些狀態中的每一個都可能確實存在,所以上帝就有可能創造出那樣的世界,只要那樣的世界是一個邏輯上一致的就好。(就算是全能的上帝,也不可能造出一個邏輯上不一致的世界:舉例來說,造出一個二加二等於五的世界,或是造出一個在物理法則和豬的生理結構等所有方面都和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可是豬卻能夠在天上飛的世界。)
要了解這一點,或許可以從想像我們這個世界有可能會變成什麼模樣開始。比方說,這本書有可能會有額外的一個章節,或是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從沒發生過,豬能在天上飛,如此等等。所有的這些想像中的世界(如果在邏輯上可以保持一致的話)全都是可能世界。除了這些可能世界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與我們這個世界截然不同,讓我們根本想像不出來的可能世界。
最佳的可能世界
釐清上面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來檢視一下萊布尼茲對無神論者的論證有什麼樣的回應了。萊布尼茲說,上帝的名聲不會因為這些說法而受損,因為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完美的一個。這個世界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佳世界!
這聽起來實在是太誇張了。萊布尼茲是真心要說沒有任何世界會比現在這個世界更好嗎?難道一個更少痛苦、疾病和災難的世界不會更好嗎?或者,打個實際點的比方,一個沒有在2010年發生地震,在海地造成上萬傷亡和無數悲劇的世界,難道不是更好嗎?
萊布尼茲在《神義論》中用兩種方式來回應這項反駁意見。首先,他指出儘管我們可以輕易設想這個世界的各種不同面向都有所改進,但是我們卻沒辦法判斷出這麼一來會出現什麼樣的連帶效果。看似變得更好的變化可能事實上卻使得整體變得更糟。相反地,上帝明瞭這一切,而且由於祂考慮到一切狀況,所以創造出了善最能多過惡的這個世界。
就拿人類能為惡的能力來說吧。這種能力無疑會是造成許多不幸與苦難的原因。而上帝看起來確實可以造出一個只要剝奪我們的自由意志,就能夠使得世上沒有道德邪惡的世界來。可是在萊布尼茲看來,由於自由意志是一種最高善,所以這個既沒有邪惡也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就會比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要差得多了。
其次,萊布尼茲說,我們用來判斷可能世界優劣的標準其實太偏狹了。我們習慣只以人的幸福為標準來下判斷,而上帝則會採用其他更豐富的判準。萊布尼茲說,從上帝的眼光來看,由一套最單純的自然律產生最多樣現象的世界,就是最佳的可能世界。
很好。為了論證需要,我們姑且接受他的說法。但儘管如此,萊布尼茲怎麼能夠確定擁有當前的這些現象與法則,而且充斥著現下這些善惡比例的這個世界,就會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個呢?
這世界必然就是最佳的世界
萊布尼茲的回答是這樣:「我不相信可能存在一個比現有世界更好的,沒有邪惡的世界;不然的話,上帝就會選擇創造那個世界了。我們必須相信世上所摻雜的邪惡其實造就了最大可能的善,否則上帝根本不可能允許邪惡存在。」
換句話說:
1.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那祂就會創造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佳的世界。
2.而上帝確實是全能、全知、全善的。
3.因此,這個世界也確實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萊布尼茲將無神論者的論證徹底扭轉了方向;而這個形上學中的大膽主張,卻也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一個故事:有一名少女謀殺了自己的父母,她在法庭上向法官哭訴,請他同情同情她這個可憐的孤兒……
3 糟到不能再糟了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史上最陰鬱、最暴躁的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淒涼萬分,而且令人沮喪。不過,儘管如此,讀他的作品倒是逸趣橫生。他和同樣出身德國的康德(Immanuel Kant)或黑格爾(Hegel)不同,寫得一手漂亮文章;除此之外,他還擁有極佳的幽默感——只是有點過於辛辣尖酸就是了。
痛苦與無聊
叔本華認為,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不斷擺盪。我們窮其一生追求許多事物(例如財富、地位、藝術成就、愛情等),而且會因為未能滿足這種欲望而飽受煎熬,直到獲得這些事物為止。可是一旦我們真的獲得了這些事物,這些事物就失去了那迷人的光彩,而我們也隨即就會對這些我們所追求的事物感到無聊。
他寫道:「【意志的】欲望無窮,而意志的命令也源源不絕,每個得到滿足的欲望都會誕生出新的欲望來。世界上沒有任何滿足能夠遏止這份渴望,能為意志的要求設下最終目標,或是填滿心中無底的深壑。」
世界就是意志
叔本華說,整個現象世界(也就是呈現給我們感官的這個世界)就是意志的展現。這句話到底在說什麼?嗯,這想法大概的意思如下所述。
我們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知道與理解自己的行動:
1.以因果方式來理解行動,就像瞭解其他現象一樣;
2.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亦即透過對動機的闡釋來理解意志的行動。
而我的身體行動既然是我的意志的展現,那麼其他的一切現象也就會是普遍意志(general will)的展現了。
因此,意志就會是一切事物的根據(grounding)。事物最終都是普遍意志的一種表現。但是普遍意志與我的意志不同,我的意志是由動機所推動,而普遍意志則沒有動機。普遍意志是盲目而漫無目的的。
所有世界中最糟糕的
我們在前一章裡看到萊布尼茲是怎麼從他對全能、全知、全善的創造者的這份信念,推導出他對於這個世界就是最佳的可能世界的看法。而絲毫不令人意外的是,叔本華徹底否認這種想法。他寫道:「此中荒謬不經,實在教人瞠目結舌。」
叔本華認為現實世界是盲目意志的產物的這個觀點,讓他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這世界糟糕透了。這個世界——包括我們在內——最好打從一開始就從來沒存在過。
事實上,叔本華不僅不滿於只說這世界不好,他甚至還更大膽,也更有意思地宣稱,這個世界就是在所有可能之中最差勁的一個。他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第二卷中提出了這樣的論證:
「如今這個世界的狀況,就是能夠在歷經千辛萬苦後還能繼續存在的模樣;要是再糟那麼一點,這世界就沒辦法繼續存在下去了。所以,既然糟糕一點的世界沒辦法繼續存在,那麼那樣的世界也就絕對不可能存在了;因此這個世界本身也就會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糟糕的一個。」
這個論證既巧妙又有趣。但是這個論證建立在一個可疑的前提上,也就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竟然搖搖晃晃地處在徹底虛無的邊緣;只要狀況稍微變得差一些,這整個世界就會灰飛煙滅。
叔本華列舉了許多不同的證據來支持他的主張。例如他說,「有九成的人活在因匱乏而出現的持續衝突之中,一直在毀滅的邊緣努力苟延殘喘。」此外他也說,只要地球的軌道偏離一點點,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就會全數滅絕。
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能會使我們相信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脆弱不堪的,甚至承認地球確實是個爛透了的地方。但是這些例子並不能讓我們相信只要狀況變得稍微差一點,這個世界就無法繼續存在下去了。因此,這些例子說服不了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糟糕的一個。
叔本華向我們保證,他的論證「嚴肅而誠懇」。然而,我實在忍不住要想像他在說這句話時,眼裡還帶著一絲頑皮的笑意。當然,這只是我的意見罷了。搞不好他真的是超級認真呢!
所有人都會同意,這個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有點糟糕。儘管這世界上有些歡樂與美好,但是也有醜陋、憤怒與痛苦。這對有神論者(theist,也就是相信有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存在的人)來說,就形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畢竟,如果上帝真的是全能全知全善,那祂又為什麼要造出一個次等品質的世界?
德國哲學家兼數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是個徹頭徹尾的有神論者,他就非常關注這個問題,而且在1710年出版的《神義論》(Theodicy)中詳加討論。他把無神論者(anti-theist)的挑戰整理成底下這樣:
1.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那祂就會創造出在所有可能世界之中最美好的世界。
2.但是這個世界絕對不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
3.因此,上帝絕不會是全能、全知、全善的。
可能世界
上面這番話裡頭所說的「可能世界」到底是指什麼?嗯,我們可以設想,這個世界有無數種或許可能存在的狀態。而這些狀態中的每一個都可能確實存在,所以上帝就有可能創造出那樣的世界,只要那樣的世界是一個邏輯上一致的就好。(就算是全能的上帝,也不可能造出一個邏輯上不一致的世界:舉例來說,造出一個二加二等於五的世界,或是造出一個在物理法則和豬的生理結構等所有方面都和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可是豬卻能夠在天上飛的世界。)
要了解這一點,或許可以從想像我們這個世界有可能會變成什麼模樣開始。比方說,這本書有可能會有額外的一個章節,或是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從沒發生過,豬能在天上飛,如此等等。所有的這些想像中的世界(如果在邏輯上可以保持一致的話)全都是可能世界。除了這些可能世界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與我們這個世界截然不同,讓我們根本想像不出來的可能世界。
最佳的可能世界
釐清上面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來檢視一下萊布尼茲對無神論者的論證有什麼樣的回應了。萊布尼茲說,上帝的名聲不會因為這些說法而受損,因為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完美的一個。這個世界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佳世界!
這聽起來實在是太誇張了。萊布尼茲是真心要說沒有任何世界會比現在這個世界更好嗎?難道一個更少痛苦、疾病和災難的世界不會更好嗎?或者,打個實際點的比方,一個沒有在2010年發生地震,在海地造成上萬傷亡和無數悲劇的世界,難道不是更好嗎?
萊布尼茲在《神義論》中用兩種方式來回應這項反駁意見。首先,他指出儘管我們可以輕易設想這個世界的各種不同面向都有所改進,但是我們卻沒辦法判斷出這麼一來會出現什麼樣的連帶效果。看似變得更好的變化可能事實上卻使得整體變得更糟。相反地,上帝明瞭這一切,而且由於祂考慮到一切狀況,所以創造出了善最能多過惡的這個世界。
就拿人類能為惡的能力來說吧。這種能力無疑會是造成許多不幸與苦難的原因。而上帝看起來確實可以造出一個只要剝奪我們的自由意志,就能夠使得世上沒有道德邪惡的世界來。可是在萊布尼茲看來,由於自由意志是一種最高善,所以這個既沒有邪惡也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就會比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要差得多了。
其次,萊布尼茲說,我們用來判斷可能世界優劣的標準其實太偏狹了。我們習慣只以人的幸福為標準來下判斷,而上帝則會採用其他更豐富的判準。萊布尼茲說,從上帝的眼光來看,由一套最單純的自然律產生最多樣現象的世界,就是最佳的可能世界。
很好。為了論證需要,我們姑且接受他的說法。但儘管如此,萊布尼茲怎麼能夠確定擁有當前的這些現象與法則,而且充斥著現下這些善惡比例的這個世界,就會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個呢?
這世界必然就是最佳的世界
萊布尼茲的回答是這樣:「我不相信可能存在一個比現有世界更好的,沒有邪惡的世界;不然的話,上帝就會選擇創造那個世界了。我們必須相信世上所摻雜的邪惡其實造就了最大可能的善,否則上帝根本不可能允許邪惡存在。」
換句話說:
1.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那祂就會創造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佳的世界。
2.而上帝確實是全能、全知、全善的。
3.因此,這個世界也確實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萊布尼茲將無神論者的論證徹底扭轉了方向;而這個形上學中的大膽主張,卻也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一個故事:有一名少女謀殺了自己的父母,她在法庭上向法官哭訴,請他同情同情她這個可憐的孤兒……
3 糟到不能再糟了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史上最陰鬱、最暴躁的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淒涼萬分,而且令人沮喪。不過,儘管如此,讀他的作品倒是逸趣橫生。他和同樣出身德國的康德(Immanuel Kant)或黑格爾(Hegel)不同,寫得一手漂亮文章;除此之外,他還擁有極佳的幽默感——只是有點過於辛辣尖酸就是了。
痛苦與無聊
叔本華認為,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不斷擺盪。我們窮其一生追求許多事物(例如財富、地位、藝術成就、愛情等),而且會因為未能滿足這種欲望而飽受煎熬,直到獲得這些事物為止。可是一旦我們真的獲得了這些事物,這些事物就失去了那迷人的光彩,而我們也隨即就會對這些我們所追求的事物感到無聊。
他寫道:「【意志的】欲望無窮,而意志的命令也源源不絕,每個得到滿足的欲望都會誕生出新的欲望來。世界上沒有任何滿足能夠遏止這份渴望,能為意志的要求設下最終目標,或是填滿心中無底的深壑。」
世界就是意志
叔本華說,整個現象世界(也就是呈現給我們感官的這個世界)就是意志的展現。這句話到底在說什麼?嗯,這想法大概的意思如下所述。
我們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知道與理解自己的行動:
1.以因果方式來理解行動,就像瞭解其他現象一樣;
2.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亦即透過對動機的闡釋來理解意志的行動。
而我的身體行動既然是我的意志的展現,那麼其他的一切現象也就會是普遍意志(general will)的展現了。
因此,意志就會是一切事物的根據(grounding)。事物最終都是普遍意志的一種表現。但是普遍意志與我的意志不同,我的意志是由動機所推動,而普遍意志則沒有動機。普遍意志是盲目而漫無目的的。
所有世界中最糟糕的
我們在前一章裡看到萊布尼茲是怎麼從他對全能、全知、全善的創造者的這份信念,推導出他對於這個世界就是最佳的可能世界的看法。而絲毫不令人意外的是,叔本華徹底否認這種想法。他寫道:「此中荒謬不經,實在教人瞠目結舌。」
叔本華認為現實世界是盲目意志的產物的這個觀點,讓他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這世界糟糕透了。這個世界——包括我們在內——最好打從一開始就從來沒存在過。
事實上,叔本華不僅不滿於只說這世界不好,他甚至還更大膽,也更有意思地宣稱,這個世界就是在所有可能之中最差勁的一個。他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第二卷中提出了這樣的論證:
「如今這個世界的狀況,就是能夠在歷經千辛萬苦後還能繼續存在的模樣;要是再糟那麼一點,這世界就沒辦法繼續存在下去了。所以,既然糟糕一點的世界沒辦法繼續存在,那麼那樣的世界也就絕對不可能存在了;因此這個世界本身也就會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糟糕的一個。」
這個論證既巧妙又有趣。但是這個論證建立在一個可疑的前提上,也就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竟然搖搖晃晃地處在徹底虛無的邊緣;只要狀況稍微變得差一些,這整個世界就會灰飛煙滅。
叔本華列舉了許多不同的證據來支持他的主張。例如他說,「有九成的人活在因匱乏而出現的持續衝突之中,一直在毀滅的邊緣努力苟延殘喘。」此外他也說,只要地球的軌道偏離一點點,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就會全數滅絕。
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能會使我們相信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脆弱不堪的,甚至承認地球確實是個爛透了的地方。但是這些例子並不能讓我們相信只要狀況變得稍微差一點,這個世界就無法繼續存在下去了。因此,這些例子說服不了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糟糕的一個。
叔本華向我們保證,他的論證「嚴肅而誠懇」。然而,我實在忍不住要想像他在說這句話時,眼裡還帶著一絲頑皮的笑意。當然,這只是我的意見罷了。搞不好他真的是超級認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