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難懂的人
——愈是孤獨,愈能看見不可撼動的存在
(張湘琳)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亞里斯多德
「我是誰」是一個終極命題,一場亙古的追問和探尋。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代,從德爾菲神廟鐫刻的「認識你自己」到尼采喟歎「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從《梵谷的自畫像》到莫内的《日出.印象》,從你到我,都試圖清晰的定義「自我概念」。
能夠清晰定義自我概念的人,在我們看來,大多是孤獨的。當然,這種孤獨是相對意義上,朋友相對較少的狀態。
在心理學上,將自我概念清晰(self-concept clarity,簡稱SCC)定義為個體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楚程度,及其內部一致性和時間穩定性程度。尼采對於自我的了解非常清晰,他在學術界的嘲笑與質疑中堅守自我,並從未懷疑自己將會名垂千古。
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有利於個體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人生意義感以及衝突管理,一言以蔽之,即高SCC使我快樂。另外,研究者發現:適應良好的小學生,自我概念清晰性高於適應不良的小學生,表明「社會適應」是自我概念形成的一個影響因素。
但我們知道,自我概念清晰的人並非一直快樂,也並非都合時宜。尼采常提到孤獨,他孤獨而痛苦,孤獨到在杜林的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失去理智,卻仍然沒辦法不孤獨。
有研究支持了這一矛盾想法的來源。研究顯示:只有在與朋友相處時,高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才高於低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而在與陌生人相處時,高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低於低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
研究者認為:高SCC的人對「我是誰」有更嚴格清晰的定義,也就能夠更嚴格清晰的定義誰是朋友、誰是陌生人,最終影響他們的幸福體驗。因此孤獨如尼采,才在察覺到華格納不是自己的朋友時,斷然與之決裂。
在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多重角色中,我們不斷經歷著自我概念的分化和整合,這不可避免的帶來生活狀態的新陳代謝,帶來現世生活與理想世界的衝突,帶來同伴壓力。當然,尼采是一個極端的個案,他做為一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反叛者,很難在當時代找到同伴。於我們而言,對一部分人的不滿,或者一部分人對自己的不滿,都可能成為當代少年甚至青年,在探索自我時體驗到的焦慮來源。願我們循著哲人的足跡,勇敢的清晰自我概念,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孤獨、人際衝突、不合時宜,也許正是自我人格完善的信號。
「朋友啊,沒有朋友!」
垂死的聰明人這樣喊道;
「敵人啊,沒有敵人!」
我這個活著的傻瓜這樣喊。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人生或許無法做到無憾,但請盡量做到無悔。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時,善待對方。
脆弱的高自尊:我的安靜只是我的保護色
——悅納自己不戴面具,悅納別人不帶盾牌
(徐敏)
什麼是高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大小以及價值高低的判斷和感受。根據自尊水準的高低,可將其分為「高自尊」與「低自尊」。研究普遍發現:相比低自尊群體,高自尊群體更加樂觀,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在困境中也更加堅韌等。但與此同時,研究者也發現高自尊群體存在著異質性:有些高自尊者對他人的需要缺乏敏感,甚至更容易產生攻擊和暴力行為,而另一些高自尊者卻不這樣。
高自尊的異質性,促進研究者對其分類探索。研究者們主要根據以下四種標準來劃分高自尊:
(1)穩定性
即根據自尊是否隨著時間、情境的波動而變化,將高自尊劃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其測量方法是讓被試者完成多次整體的自尊量表測試,來判斷其穩定性。
(2)防禦性
即根據個體是否隱藏了消極自我感受,並且公開表現出積極的自我感受,將高自尊分為防禦型高自尊和安全型高自尊。這兩種類型,可以通過同時測量個體的整體自尊與社會贊許性來識別。
(3)依賴性
即個體的自尊是否依賴於達到現實或者他人的期望標準,將高自尊分為依賴型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該類型主要通過相依性自尊量表和自我價值感相依性量表測量。
(4)一致性
即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這兩個結構,在各自測驗的得分上是否一致,分為一致型高自尊與不一致型高自尊。外顯自尊的測量主要通過自我報告法,而內隱自尊則主要通過內隱聯想測驗、閾下態度啟動任務等進行測量。而麥可.柯尼斯(Michael Kernis)把上述的不穩定型高自尊、防禦型高自尊、相依型高自尊和不一致型高自尊統稱為「脆弱的高自尊」,把與之相對應的高自尊統稱為「安全的高自尊」。聯想到生活中,有時候人們會用「自尊心真強」去評價一個人,暗含著這個人清高、不好相處、易激怒等,應該就是指脆弱型高自尊者。
脆弱型高自尊的表現
言情小說中,霸道總裁往往戴上冷漠或者自戀的面具,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與脆弱,而傻白甜女主角總會用愛來治癒他。某種程度上,脆弱型高自尊和霸道總裁形象極為相似,他們總是採用各種防禦性策略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舉幾個例子:
(1)自戀:「女人,你是不是愛上我了」
研究者發現脆弱型高自尊多是自戀的,自戀做為一種誇大的方式來支援和提升自尊,其本質是用表面的高價值感來掩飾隱藏於內心的低自我感受。
(2)否認:「我不是,我沒有,你瞎說」
脆弱型高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時,往往傾向於否認自己的責任:「我沒有通過測驗,是因為題目太難了」。這是因為脆弱型高自尊其內隱層面與外顯層面的自我評價是分離的。因此當「考試失敗」這種自我威脅資訊出現時,他們內隱的消極評價就會被喚醒,並產生強烈的羞愧感。為了逃離這種體驗,他們就會把責任「甩鍋」給外部因素,否認自己的責任。
脆弱型高自尊的人更敏感
一杯喝了一半的水,有些人會欣喜於剩下的半杯水,而有的人則會歎惜空的那一半。這就是生活中關於注意偏向的例子。注意偏向是指相對於中性刺激,個體對相應消極或積極刺激表現出不同的注意分配。
研究發現:相比安全型高自尊個體,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對消極的人際評價訊息有更大的注意偏向,並且這種注意偏向的內在機制是注意解脫困難,而非注意警覺。也就是說,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在注意到消極的人際評價訊息後,很難把注意力從其中轉移,會較長時間的停留在負面資訊中。他們非常在意同伴評價甚至會過度追求同伴認同,但在與同伴交往中,卻傾向於把正向資訊解釋成拒絕的資訊,對別人的好意持有更多的懷疑。還有研究發現: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對憤怒面孔比快樂面孔更敏感。可能在脆弱型高自尊群體的眼中,世界就像被蒙上了一層灰色的濾鏡。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卻也因這渴望而對負面資訊更為敏感,感受到拒絕的他們,更容易採取言語攻擊等策略來進行自我保護,最終導致——明明是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
脆弱型高自尊的未來
關於脆弱型高自尊的研究,大多數都揭露了該特徵的負性影響。但換個角度思考,雖然脆弱型高自尊否認了自我內在的消極感覺,但這種行為是否也展現出了他們對積極美好品質的嚮往,以及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呢?我認為相比於純粹的低自尊個體,脆弱型高自尊是具有一定適應性與可發展性的,研究可考慮如何針對其特性進行干預,幫助個體獲得更好的自我價值感。
另外,柯尼斯整合了穩定性、防禦性、相依性與一致性的特點,將高自尊分為脆弱型與安全型。這種分類雖然較為全面的劃分了高自尊,但同時也會存在不夠細緻的問題。比如低外顯—高內隱自尊個體,雖然會被劃入脆弱型高自尊群體,但是他們的外在表現行為,顯然有別於大部分脆弱型高自尊個體。比如,防禦性行為在低外顯—高內隱群體上,可能表現為「自我貶損」,以通過抱怨自身的缺點來傳達出「我覺得自己十分特別」的隱性自戀。因此,我認為有關高自尊的分類理論還需進一步完善細化。
以及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脆弱型高自尊會去否定自我內在的消極感受?這其中是否受到社會贊許性的影響?比如男孩子從小被教育哭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於掩飾自己的悲傷。以此類推,自卑與低自尊等被社會所厭棄的特徵因此需要隱藏,但長此以往個體所感受到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分裂,又可能加劇自卑感的形成。
假如,個體能夠無壓力的表現出自己低自尊的事實,低自尊、無能的人不再被厭棄,或許就不會有脆弱型高自尊群體了。換言之,我認為脆弱型高自尊等現象的出現,有可能並不只是個人自我悅納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悅納的問題。雖然社會不會仁慈到為個人負責,每個人還是只能背負各自的枷鎖前行,但心理學或許就是那一把打開枷鎖的鑰匙吧。世事已夠難為,你就不要再為難自己
——生命並不仁慈,但我們可以善待自己
(王麒鈞)
自我關懷:請先學會愛自己吧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裡有一集節目,網路名人papi醬和藝人焦俊艷談論愛情與婚姻的觀念問題,papi醬對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做了排序,依序是自己、伴侶、孩子,最後是父母,然而這一排名引起了現場的父親們和網友的熱烈討論。父親們普遍認為:孩子應該是第一位,父母在第二位,自己排在後面。網友們觀點不一,但的確有非常多人贊同父親們的觀點,其中還有一部分比較年輕的七年級生,甚至八年級生。
這種對自我的忽視,反映的其實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要求下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被讚頌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私奉獻,被傳揚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之志,被推崇的是「克己復禮」的歸仁之道。在這種文化下,誇讚自己是可惡的——電競賽前賽後囂張的狠話,變成網友攻擊、厭惡選手的理由;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是可恥的——頂客一族、不婚一族被打上自私、不負責任的標籤接受批判;甚至連表達自己的訴求和好惡都是羞愧的——我不優先考慮其他人的想法,難道不是太過自我了嗎?我們努力的愛著世界,卻發現,找不到人毫無保留的愛我們。那麼,在愛別人之前,請學著好好愛自己吧。
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首先提出了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的概念,希望將自己從人生的監牢裡解脫出來。自我關懷不是自憐——不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與世界隔絕;自我關懷不是自我放縱——善待自己不意味著放任欲念的享受;自我關懷也不是自尊——我們對自己的同情、理解和善意,不是出於我們擁有過人的價值,而僅僅因為每個人本身都值得被善待。自我關懷,是正視此刻我們正承受著的苦難和折磨,了解並尊重我們人性中不完美、不優秀的部分,而後給予自己安慰和鼓勵。自我關懷包含三個核心部分: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和靜觀當下。會對自己殘酷的人,又怎能指望他關懷別人
善待自己,意味著永遠對失敗、痛苦中的自己保持理解和包容。聶夫的生活並不是平坦順利的,恰恰相反,她遭遇了大多數我們沒有的痛苦。她曾經酗酒、飆車、自殘,不斷的傷害自己,因為童年時父親的遺棄,因為處理自己與戀人關係時的無力,因為那種低落、自卑和自我否定;她曾經背叛自己的婚姻,她在婚外情對象那裡獲得了解和賞識,彌補父親童年時的忽視,而後陷入羞恥、內疚和無價值感的旋渦惶惶不可終日。為脫困境,她加入冥想小組,開始減少對自我的指責與批判,對曾經的傷痛報以關懷,也接受自己導致不忠行為的不足。她是勇敢者,敢於將自己最隱密的「不光彩」和最深切的痛苦剖析給大家看,敢於在沉重的痛苦中走出來,尋找快樂的源泉。
但是,「善待自己」與「自我合理化」似乎很難清楚的區分。接受自己的不足,不是因為有一個可以寬恕自己的藉口,而是因為這些缺陷原本存在,同肢體髮膚一樣,是我們的一部分。避免把壞事合理化成為一件好事,需要對自己誠實,在此基礎上的接受和了解,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善意。
我們的使命是擴大關懷,擁抱生命之美
共通人性,是讓我們了解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也正在其他人身上經歷著的體驗,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息息相關、同舟共濟,這種利用同情、愛和情誼連結起來的歸屬感,讓我們擺脫孤立無援的分離感和脆弱感,真正與自己達成和解。
譚蒂.紐頓(Thandie Newton)發表過一篇著名的TED演講,《擁抱他人,擁抱自己》。由於父母種族的差異,她成為一個擁有棕色皮膚的異類——「一個信奉無神論的黑人孩子,在一個由修女主持的白人天主學校」,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缺失讓她無法找到自尊,即便她在劍橋大學,以最理智的方式學習人類學,了解種族。這一切在一次剛果進行的治療後獲得痊癒。她在那片美麗的土地上,同那些被殘酷對待的女人們跳舞,感受她們的遭遇、痛苦和死亡,在那種沉重和隔絕中,她尋找自己與世界、與其他人的聯繫,在對他人的同情裡尋找自我的意義。這種關懷,超脫了自我憐憫,擁有帶來幸福的力量。你無法阻止波浪,但可以學會衝浪
秉持靜觀,是對此刻發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和非評判性的接納,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Full Catastrophe Living)中將其解讀為不評判(Non-Judgemental)、耐心(Patience)、初心(Beginner’s mind)、信任(Trust)、無為(Non-Doing)、接納(Acceptance)和放下(Letting go)。
我們往往很容易陷入「過度認同」的旋渦中。我還記得國中時,我因為同學調侃我和坐我旁邊同學的關係,在體育課上大哭起來。回憶起來,是他們的話語傷害到我了嗎?其實沒有,是我自己沉溺在當時無法解釋、無法擺脫的煩躁、焦慮和羞憤裡,而衍生出來的委屈和傷心。每個人都是戲精,在自己的劇本裡給自己加戲,誇大所有情緒。但這種過度反應,只會導致失去對事件本身和解決方法的關注,以及給周圍人帶來的無形壓力和負面情緒。而靜觀,說明我們從覺察到內容的狹隘中擺脫出來,避免在感情和思維裡的迷失,更加有效的處理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自我關懷在生活中也得到了愈來愈多的關注。聶夫與克里斯多福.葛莫(Christopher Germer)博士於二○○九年聯合創辦的靜觀自我關懷課程,已經在全世界二十二個國家被推廣講授,被廣泛的用於積極生活的建構。自我關懷幫助上班族放鬆心情,與同事建立更加和諧的關係;幫助維護家庭的和諧,安慰新手媽媽處理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但同時,自我關懷在提供觀念、思想上的調整之外,給予的可行性實踐建議是非常有限的。在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課程訓練時,通過相關書籍的閱讀,以及像靜坐、冥想、身體掃描這樣的練習,真的能夠發揮效果實現自我關懷嗎?這仍然值得更多實例的檢驗。而如何避免自我關懷淪為華而不實的心靈雞湯,將是這個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持續關注的焦點。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在《健忘村》攫取的禁臠
——當心!你的「記憶」可被操控
(王浩語)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這句話就是電影《健忘村》的最好說明。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記憶與自我的荒誕不經的故事。
故事分兩條線。一條線是有錢的財主員外發現村莊是一個風水寶地,村中有龍脈,於是聯合土匪準備屠村,霸佔村莊。但這並不是本文要講述的重點,重點則是另外一條關於記憶的線:有一天,自稱「天虹真人」的田貴,手持寶器「忘憂」來到了這個村莊,寶器可以消除人們的記憶,幫助人們忘掉不快樂的事,所以叫做「忘憂」。這時剛好丁村長想要村民集資修鐵路,但是村民不同意,不願意出錢。
丁村長發現寶器可以消除人們的記憶,只要消除了村民的記憶,他就可以控制村民,讓他們集資修鐵路。沒想到丁村長反而中了田貴的圈套,導致全村莊的人都被消除了記憶,也失去了自我。田貴告訴村民自己是村長,是從土匪手中拯救了村莊的英雄。村民成了田貴的傀儡,被隨意編排為甲乙丙丁,每個人都只是一個簡單的代號,每天只是幫田貴在村中尋寶、挖寶藏。
——愈是孤獨,愈能看見不可撼動的存在
(張湘琳)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亞里斯多德
「我是誰」是一個終極命題,一場亙古的追問和探尋。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代,從德爾菲神廟鐫刻的「認識你自己」到尼采喟歎「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從《梵谷的自畫像》到莫内的《日出.印象》,從你到我,都試圖清晰的定義「自我概念」。
能夠清晰定義自我概念的人,在我們看來,大多是孤獨的。當然,這種孤獨是相對意義上,朋友相對較少的狀態。
在心理學上,將自我概念清晰(self-concept clarity,簡稱SCC)定義為個體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楚程度,及其內部一致性和時間穩定性程度。尼采對於自我的了解非常清晰,他在學術界的嘲笑與質疑中堅守自我,並從未懷疑自己將會名垂千古。
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有利於個體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人生意義感以及衝突管理,一言以蔽之,即高SCC使我快樂。另外,研究者發現:適應良好的小學生,自我概念清晰性高於適應不良的小學生,表明「社會適應」是自我概念形成的一個影響因素。
但我們知道,自我概念清晰的人並非一直快樂,也並非都合時宜。尼采常提到孤獨,他孤獨而痛苦,孤獨到在杜林的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失去理智,卻仍然沒辦法不孤獨。
有研究支持了這一矛盾想法的來源。研究顯示:只有在與朋友相處時,高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才高於低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而在與陌生人相處時,高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低於低SCC者體驗到的快樂感。
研究者認為:高SCC的人對「我是誰」有更嚴格清晰的定義,也就能夠更嚴格清晰的定義誰是朋友、誰是陌生人,最終影響他們的幸福體驗。因此孤獨如尼采,才在察覺到華格納不是自己的朋友時,斷然與之決裂。
在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多重角色中,我們不斷經歷著自我概念的分化和整合,這不可避免的帶來生活狀態的新陳代謝,帶來現世生活與理想世界的衝突,帶來同伴壓力。當然,尼采是一個極端的個案,他做為一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反叛者,很難在當時代找到同伴。於我們而言,對一部分人的不滿,或者一部分人對自己的不滿,都可能成為當代少年甚至青年,在探索自我時體驗到的焦慮來源。願我們循著哲人的足跡,勇敢的清晰自我概念,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孤獨、人際衝突、不合時宜,也許正是自我人格完善的信號。
「朋友啊,沒有朋友!」
垂死的聰明人這樣喊道;
「敵人啊,沒有敵人!」
我這個活著的傻瓜這樣喊。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人生或許無法做到無憾,但請盡量做到無悔。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時,善待對方。
脆弱的高自尊:我的安靜只是我的保護色
——悅納自己不戴面具,悅納別人不帶盾牌
(徐敏)
什麼是高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大小以及價值高低的判斷和感受。根據自尊水準的高低,可將其分為「高自尊」與「低自尊」。研究普遍發現:相比低自尊群體,高自尊群體更加樂觀,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在困境中也更加堅韌等。但與此同時,研究者也發現高自尊群體存在著異質性:有些高自尊者對他人的需要缺乏敏感,甚至更容易產生攻擊和暴力行為,而另一些高自尊者卻不這樣。
高自尊的異質性,促進研究者對其分類探索。研究者們主要根據以下四種標準來劃分高自尊:
(1)穩定性
即根據自尊是否隨著時間、情境的波動而變化,將高自尊劃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其測量方法是讓被試者完成多次整體的自尊量表測試,來判斷其穩定性。
(2)防禦性
即根據個體是否隱藏了消極自我感受,並且公開表現出積極的自我感受,將高自尊分為防禦型高自尊和安全型高自尊。這兩種類型,可以通過同時測量個體的整體自尊與社會贊許性來識別。
(3)依賴性
即個體的自尊是否依賴於達到現實或者他人的期望標準,將高自尊分為依賴型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該類型主要通過相依性自尊量表和自我價值感相依性量表測量。
(4)一致性
即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這兩個結構,在各自測驗的得分上是否一致,分為一致型高自尊與不一致型高自尊。外顯自尊的測量主要通過自我報告法,而內隱自尊則主要通過內隱聯想測驗、閾下態度啟動任務等進行測量。而麥可.柯尼斯(Michael Kernis)把上述的不穩定型高自尊、防禦型高自尊、相依型高自尊和不一致型高自尊統稱為「脆弱的高自尊」,把與之相對應的高自尊統稱為「安全的高自尊」。聯想到生活中,有時候人們會用「自尊心真強」去評價一個人,暗含著這個人清高、不好相處、易激怒等,應該就是指脆弱型高自尊者。
脆弱型高自尊的表現
言情小說中,霸道總裁往往戴上冷漠或者自戀的面具,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與脆弱,而傻白甜女主角總會用愛來治癒他。某種程度上,脆弱型高自尊和霸道總裁形象極為相似,他們總是採用各種防禦性策略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舉幾個例子:
(1)自戀:「女人,你是不是愛上我了」
研究者發現脆弱型高自尊多是自戀的,自戀做為一種誇大的方式來支援和提升自尊,其本質是用表面的高價值感來掩飾隱藏於內心的低自我感受。
(2)否認:「我不是,我沒有,你瞎說」
脆弱型高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時,往往傾向於否認自己的責任:「我沒有通過測驗,是因為題目太難了」。這是因為脆弱型高自尊其內隱層面與外顯層面的自我評價是分離的。因此當「考試失敗」這種自我威脅資訊出現時,他們內隱的消極評價就會被喚醒,並產生強烈的羞愧感。為了逃離這種體驗,他們就會把責任「甩鍋」給外部因素,否認自己的責任。
脆弱型高自尊的人更敏感
一杯喝了一半的水,有些人會欣喜於剩下的半杯水,而有的人則會歎惜空的那一半。這就是生活中關於注意偏向的例子。注意偏向是指相對於中性刺激,個體對相應消極或積極刺激表現出不同的注意分配。
研究發現:相比安全型高自尊個體,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對消極的人際評價訊息有更大的注意偏向,並且這種注意偏向的內在機制是注意解脫困難,而非注意警覺。也就是說,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在注意到消極的人際評價訊息後,很難把注意力從其中轉移,會較長時間的停留在負面資訊中。他們非常在意同伴評價甚至會過度追求同伴認同,但在與同伴交往中,卻傾向於把正向資訊解釋成拒絕的資訊,對別人的好意持有更多的懷疑。還有研究發現: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對憤怒面孔比快樂面孔更敏感。可能在脆弱型高自尊群體的眼中,世界就像被蒙上了一層灰色的濾鏡。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卻也因這渴望而對負面資訊更為敏感,感受到拒絕的他們,更容易採取言語攻擊等策略來進行自我保護,最終導致——明明是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
脆弱型高自尊的未來
關於脆弱型高自尊的研究,大多數都揭露了該特徵的負性影響。但換個角度思考,雖然脆弱型高自尊否認了自我內在的消極感覺,但這種行為是否也展現出了他們對積極美好品質的嚮往,以及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呢?我認為相比於純粹的低自尊個體,脆弱型高自尊是具有一定適應性與可發展性的,研究可考慮如何針對其特性進行干預,幫助個體獲得更好的自我價值感。
另外,柯尼斯整合了穩定性、防禦性、相依性與一致性的特點,將高自尊分為脆弱型與安全型。這種分類雖然較為全面的劃分了高自尊,但同時也會存在不夠細緻的問題。比如低外顯—高內隱自尊個體,雖然會被劃入脆弱型高自尊群體,但是他們的外在表現行為,顯然有別於大部分脆弱型高自尊個體。比如,防禦性行為在低外顯—高內隱群體上,可能表現為「自我貶損」,以通過抱怨自身的缺點來傳達出「我覺得自己十分特別」的隱性自戀。因此,我認為有關高自尊的分類理論還需進一步完善細化。
以及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脆弱型高自尊會去否定自我內在的消極感受?這其中是否受到社會贊許性的影響?比如男孩子從小被教育哭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於掩飾自己的悲傷。以此類推,自卑與低自尊等被社會所厭棄的特徵因此需要隱藏,但長此以往個體所感受到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分裂,又可能加劇自卑感的形成。
假如,個體能夠無壓力的表現出自己低自尊的事實,低自尊、無能的人不再被厭棄,或許就不會有脆弱型高自尊群體了。換言之,我認為脆弱型高自尊等現象的出現,有可能並不只是個人自我悅納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悅納的問題。雖然社會不會仁慈到為個人負責,每個人還是只能背負各自的枷鎖前行,但心理學或許就是那一把打開枷鎖的鑰匙吧。世事已夠難為,你就不要再為難自己
——生命並不仁慈,但我們可以善待自己
(王麒鈞)
自我關懷:請先學會愛自己吧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裡有一集節目,網路名人papi醬和藝人焦俊艷談論愛情與婚姻的觀念問題,papi醬對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做了排序,依序是自己、伴侶、孩子,最後是父母,然而這一排名引起了現場的父親們和網友的熱烈討論。父親們普遍認為:孩子應該是第一位,父母在第二位,自己排在後面。網友們觀點不一,但的確有非常多人贊同父親們的觀點,其中還有一部分比較年輕的七年級生,甚至八年級生。
這種對自我的忽視,反映的其實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要求下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被讚頌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私奉獻,被傳揚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之志,被推崇的是「克己復禮」的歸仁之道。在這種文化下,誇讚自己是可惡的——電競賽前賽後囂張的狠話,變成網友攻擊、厭惡選手的理由;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是可恥的——頂客一族、不婚一族被打上自私、不負責任的標籤接受批判;甚至連表達自己的訴求和好惡都是羞愧的——我不優先考慮其他人的想法,難道不是太過自我了嗎?我們努力的愛著世界,卻發現,找不到人毫無保留的愛我們。那麼,在愛別人之前,請學著好好愛自己吧。
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首先提出了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的概念,希望將自己從人生的監牢裡解脫出來。自我關懷不是自憐——不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與世界隔絕;自我關懷不是自我放縱——善待自己不意味著放任欲念的享受;自我關懷也不是自尊——我們對自己的同情、理解和善意,不是出於我們擁有過人的價值,而僅僅因為每個人本身都值得被善待。自我關懷,是正視此刻我們正承受著的苦難和折磨,了解並尊重我們人性中不完美、不優秀的部分,而後給予自己安慰和鼓勵。自我關懷包含三個核心部分: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和靜觀當下。會對自己殘酷的人,又怎能指望他關懷別人
善待自己,意味著永遠對失敗、痛苦中的自己保持理解和包容。聶夫的生活並不是平坦順利的,恰恰相反,她遭遇了大多數我們沒有的痛苦。她曾經酗酒、飆車、自殘,不斷的傷害自己,因為童年時父親的遺棄,因為處理自己與戀人關係時的無力,因為那種低落、自卑和自我否定;她曾經背叛自己的婚姻,她在婚外情對象那裡獲得了解和賞識,彌補父親童年時的忽視,而後陷入羞恥、內疚和無價值感的旋渦惶惶不可終日。為脫困境,她加入冥想小組,開始減少對自我的指責與批判,對曾經的傷痛報以關懷,也接受自己導致不忠行為的不足。她是勇敢者,敢於將自己最隱密的「不光彩」和最深切的痛苦剖析給大家看,敢於在沉重的痛苦中走出來,尋找快樂的源泉。
但是,「善待自己」與「自我合理化」似乎很難清楚的區分。接受自己的不足,不是因為有一個可以寬恕自己的藉口,而是因為這些缺陷原本存在,同肢體髮膚一樣,是我們的一部分。避免把壞事合理化成為一件好事,需要對自己誠實,在此基礎上的接受和了解,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善意。
我們的使命是擴大關懷,擁抱生命之美
共通人性,是讓我們了解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也正在其他人身上經歷著的體驗,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息息相關、同舟共濟,這種利用同情、愛和情誼連結起來的歸屬感,讓我們擺脫孤立無援的分離感和脆弱感,真正與自己達成和解。
譚蒂.紐頓(Thandie Newton)發表過一篇著名的TED演講,《擁抱他人,擁抱自己》。由於父母種族的差異,她成為一個擁有棕色皮膚的異類——「一個信奉無神論的黑人孩子,在一個由修女主持的白人天主學校」,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缺失讓她無法找到自尊,即便她在劍橋大學,以最理智的方式學習人類學,了解種族。這一切在一次剛果進行的治療後獲得痊癒。她在那片美麗的土地上,同那些被殘酷對待的女人們跳舞,感受她們的遭遇、痛苦和死亡,在那種沉重和隔絕中,她尋找自己與世界、與其他人的聯繫,在對他人的同情裡尋找自我的意義。這種關懷,超脫了自我憐憫,擁有帶來幸福的力量。你無法阻止波浪,但可以學會衝浪
秉持靜觀,是對此刻發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和非評判性的接納,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Full Catastrophe Living)中將其解讀為不評判(Non-Judgemental)、耐心(Patience)、初心(Beginner’s mind)、信任(Trust)、無為(Non-Doing)、接納(Acceptance)和放下(Letting go)。
我們往往很容易陷入「過度認同」的旋渦中。我還記得國中時,我因為同學調侃我和坐我旁邊同學的關係,在體育課上大哭起來。回憶起來,是他們的話語傷害到我了嗎?其實沒有,是我自己沉溺在當時無法解釋、無法擺脫的煩躁、焦慮和羞憤裡,而衍生出來的委屈和傷心。每個人都是戲精,在自己的劇本裡給自己加戲,誇大所有情緒。但這種過度反應,只會導致失去對事件本身和解決方法的關注,以及給周圍人帶來的無形壓力和負面情緒。而靜觀,說明我們從覺察到內容的狹隘中擺脫出來,避免在感情和思維裡的迷失,更加有效的處理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自我關懷在生活中也得到了愈來愈多的關注。聶夫與克里斯多福.葛莫(Christopher Germer)博士於二○○九年聯合創辦的靜觀自我關懷課程,已經在全世界二十二個國家被推廣講授,被廣泛的用於積極生活的建構。自我關懷幫助上班族放鬆心情,與同事建立更加和諧的關係;幫助維護家庭的和諧,安慰新手媽媽處理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但同時,自我關懷在提供觀念、思想上的調整之外,給予的可行性實踐建議是非常有限的。在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課程訓練時,通過相關書籍的閱讀,以及像靜坐、冥想、身體掃描這樣的練習,真的能夠發揮效果實現自我關懷嗎?這仍然值得更多實例的檢驗。而如何避免自我關懷淪為華而不實的心靈雞湯,將是這個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持續關注的焦點。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在《健忘村》攫取的禁臠
——當心!你的「記憶」可被操控
(王浩語)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這句話就是電影《健忘村》的最好說明。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記憶與自我的荒誕不經的故事。
故事分兩條線。一條線是有錢的財主員外發現村莊是一個風水寶地,村中有龍脈,於是聯合土匪準備屠村,霸佔村莊。但這並不是本文要講述的重點,重點則是另外一條關於記憶的線:有一天,自稱「天虹真人」的田貴,手持寶器「忘憂」來到了這個村莊,寶器可以消除人們的記憶,幫助人們忘掉不快樂的事,所以叫做「忘憂」。這時剛好丁村長想要村民集資修鐵路,但是村民不同意,不願意出錢。
丁村長發現寶器可以消除人們的記憶,只要消除了村民的記憶,他就可以控制村民,讓他們集資修鐵路。沒想到丁村長反而中了田貴的圈套,導致全村莊的人都被消除了記憶,也失去了自我。田貴告訴村民自己是村長,是從土匪手中拯救了村莊的英雄。村民成了田貴的傀儡,被隨意編排為甲乙丙丁,每個人都只是一個簡單的代號,每天只是幫田貴在村中尋寶、挖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