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完美主義者──追求的一生

一提到完美主義者,人們一下子就會和工作狂、吹毛求疵的人連繫起來。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那麼多半是件令人頭痛的事。甚至有人總結:完美主義的人適合當員工,但不適合當朋友。這樣的說法自然有它的道理,但也不完全科學。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完美主義者,更全面地了解他們吧。

「我想我是一個不夠完美的完美主義者。」曾經有一位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教授這樣介紹自己。一次,他參加一個有關「憤怒」的談話節目,談到完美主義者比較容易憤怒的話題,覺得甚有心得,便滔滔不絕地分享著。就在這個時候主持人突然問道:「請問您自認為是完美主義者嗎?」面對突如其來的提問,他給出了一個完美主義者在此時所能做出的最完美的回答,「我想我是一個不夠完美的完美主義者。」

什麼是完美?完美就是不允許有一絲瑕疵。你會發現,在自己的身邊,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苛刻、固執、吹毛求疵,彷彿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他們的標準,這一群人就被稱為完美主義者。

不完美毋寧死

完美主義者有一種求好的心態,因此任何事情都會在萬事俱備的時候才開始,否則就會焦慮、會擔心、會害怕這個過程中出現自己難以掌控的事情,從而影響事情的完美程度。

「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這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邏輯,如果完美主義者要射擊,那麼在教練講完後,他會不緊不慢地走上前,拿起槍,開始瞄準。他瞄啊,瞄啊,瞄啊……幾分鐘過去了,還是沒有開槍的跡象。因為他要在瞄到百分之百準的情況下才會開槍,而事實上,是很難瞄得那麼準的,所以他基本上不會開槍。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讓完美主義者開始做一件事情是很困難的。

完美主義者都有「為完美隨時準備著」的心態。例如,有一個完美主義者在裝修房子的時候為客廳買了一盞漂亮的燈,這個燈由四十個小燈泡組成。有一天,其中的一盞小燈壞了,妻子提醒他趕緊再買一盞。這時,妻子卻會發現他直接從家裡拿出來一盞新的。

「我就知道有一天會壞的,所以提前準備好了。」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他們在做事情之前就已經預測出了種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做好充足的準備,隨時再現不完美中的完美。缺乏安全感的一群人

有人說,完美主義者之所以對萬事追求至善至美,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美好的東西,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進而使得他們對失敗有一種恐懼感。

就像一個有潔癖的人之所以反覆洗滌,並不是因為他本身愛乾淨,而是因為他害怕細菌和病毒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才會如此極端。正如不丹僧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所說,「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的不斷渴求。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是常態時,當你確信一切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升起無畏之心。這時你會發現,自己既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情況,同時又能允許最好的事情發生,既而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

測測你是否是完美主義者

如果你要判定自己是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請看看以下幾個問題。

(1)當你在工作的時候,別人說話或打岔時你的注意力是否會被打斷,並且會因此感到慍怒?

(2)當你在計劃購物時,你是否不想理睬對你促銷的人,而是自己去找一些需要的資訊,然後再作定奪?

(3)你是否對那些過得隨便的人感到非常厭惡,並且暗自批評他們對生活不負責?

(4)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換另一種方式,也許更加理想?

(5)你是否經常對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滿,因而經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6)你是否經常顧及別人的需求,而放棄你自己的需求和機會?

(7)你是否經常認為做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卻又希望自己能夠再輕鬆些?

(8)你是否常常在心裡計劃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

(9)你是否經常對自己的服裝或居室的布置感到不滿意,因而時常變動它們?

(10)你是否不斷地因別人沒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親自重做?

這些問題中,如果你大部分或者所有都是肯定回答的話,那麼,你基本上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了。

給予者──只求付出不求回報

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此,不屬於同一類的人往往很難走近另一類人的圈子。例如,自私的人常常無法理解慷慨的人,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能對別人不計回報地付出。小張是一所大學的兼課老師,這所學校的管理並不嚴格,尤其對於他所教授的這種非專業課程,學生的出勤率更是非常低。平時在教師休息室的時候,一大群兼課老師們便常常談論學生們的情況,言語中也流露著不認真的態度。

可是小張認為,自己不能因為他們是大學生就不負責,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來聽課,自己也要非常認真才對。接近學期末的時候,班裡的學生越來越少,有幾堂課竟然沒有任何學生出席。有一次,小張就遇到了這種情況。面對空蕩蕩的教室,他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覺得自己平時對這些學生這麼用心,並且課講得也不錯,結果竟然沒人來上課呢?

其實,小張生氣的真正原因是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這使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課講得不好。其實,他的課講得還算不錯,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問題並不在他,其他的老師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則表示沒什麼,還省了上課呢!所以說,小張是典型的「給予者」人格。

每年,走上舞臺的那些人,縱然讓人敬佩,但也讓人覺得那是一般人做不出來的壯舉。這樣的一群人,就屬於我們九型人格中的第二種「給予者」。

在「雨傘效應」裡看見自己

作為給予者性格的人們,他們在下雨的時候,會為自己的同伴提供一把雨傘,然後希望自己能夠依偎在對方的臂彎中,這就是雨傘效應。當然,前提是他們給予了對方東西,一定也是希望得到回報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讓他們貢獻了雨傘,他們一定也希望自己不要淋雨,這就是九型人格裡給予者的性格特點──為了回報的付出。如果他們記住了別人的生日,一定也希望自己的生日被別人記住。這種做法他們自己也很難解釋,難道自己是為了回報才去做某件事情的嗎?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對別人非常地友好、熱情,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為他人做些什麼。例如,有些人表現出很友好的分享行為,有些人會捨己救人,有些人會收養很多的孤兒等,這些都讓我們覺得他們就是無私奉獻的給予者。其實,判斷給予者不能僅僅停留在行為層面上,而應該結合心理層面來看。假如有兩個小孩都去攙扶過馬路的老奶奶,但他倆的內心活動並不一定是一樣的,一個可能是覺得老奶奶行動不方便,確實需要他的幫助,另一個可能覺得老奶奶的確需要幫助,而他這樣做不僅幫助了老奶奶,還能得到別人的讚揚。

從上述兩者的情況來看,後者就是所謂的「給予者」。他們的付出是需要回報的,當然,這個回報不一定是物質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精神回報,即別人的肯定和認同。

給予者的特徵

給予者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別人連繫在一起的。他們相信,他人需要他們的理解,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需要他們的幫助。如果他們付出的努力沒有被發現或認可,他們會感到遭受了打擊。

給予者往往只看到別人的需要,不斷地付出,甚至是強迫性地給予,而忽視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直到自己無力承受、身心俱疲、情緒變壞,還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給予者沒有穩定的自我,因為他們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說,要想變成別人希望的樣子很容易,要想成為自己卻很難。給予者從小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確信: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獲得他人的認可。

這樣的觀念讓他們總是不自覺地改變自己,迎合他人。他們知道該如何表現才能受到歡迎,他們過度的要求獲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同。

希望成為他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中獲得被愛和被欣賞的感覺,願意滿足他人的需求,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多樣的自我──能夠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展示不同的自我。

給予者是舞臺上的演員,他們展示的只是他人想看的,而非真正的自己。一個女人可以成為千面女郎。一個男人可以把自身不同的特質分給不同的女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在偽裝自我,又是在引誘他人進入虛假的情誼。真正的問題是,他們已經習慣了從他人的正面讚賞中尋求安全感。

給予者的生活以人際關係為導向,他們把人際關係視為維持生存的最重要條件。當然,因為他們願意付出,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去迎合他人的要求,懂得投其所好,並為他人著想,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看來還是不錯的。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他們建立了一套靈敏的「雷達」系統,能夠迅速探測到他人的情緒和喜好。給予者說,他們能夠調整自己的感情去適應他人,而且透過這種調整,能夠確保自己更受歡迎。他們還說,他們甚至會強迫自己改變習慣,被迫放棄自己的需要,以此換來他人的關愛。

另外,給予者的人際關係裡還有一個特點──權威關係。他們喜歡權力,也希望得到當權者的愛。他們喜歡扮演宰相,而不是國王。他們透過維護權威,讓自己獲得利益和安全感。

給予者傾向於透過奉承來操控他人。所有人被給予者分成兩類,有價值的和沒價值的,為了贏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