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心理學:連結大眾與專家的任意門
心理學或許是一般人最感興趣且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門科學,看看以下幾則臺灣媒體的新聞標題:
【坦誠的人較有音樂天分(華人健康網2015年11月2日)】
【研究:調皮的小孩多具有CEO基因!((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11月6日)))】
【如果你喜歡「吃苦」心理學研究:疑有虐待和自戀傾向(東森新聞網2015年10月16日)】
這些報導內容雖然分別被歸類在醫藥新知、生活、新奇等不同的新聞類型之下,但同樣都摘錄自歐美心理學期刊中的最新研究,也就是它們都屬於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若再更仔細分析則可發現,這三篇報導內容其實都與性格心理學這一次領域有關,除了研究主題涉及了探討某種特定的個性──坦誠、調皮或自戀,更針對這些內在個性特徵與外在行為表現可能的連結提出說明,例如:對食物口味的偏好和性格傾向之間的關係。或許正因為一般大眾對於心理學的主要印象是──透過解讀各種不同形式的外在行為線索來「透視」人們真實的內心狀態、個性,使得各種與性格相關的研究常雀屏中選成為媒體報導的主題。
上述三則新聞所介紹的研究還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使用了性格心理學領域最常見的研究工具—可測出個人特質的性格量表。其實心理學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並非可檢測基因、追蹤腦神經活動的高科技儀器,也不是電影中常見的精神分析,而是像考卷一樣充滿文字陳述題目與數字選項的「心理測驗」,這些測驗也包含專門用來測量個人性格特質的性格量表。一般人對於「心理測驗」或許並不陌生,甚至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測驗,雖然媒體上各式各樣盛行不衰的「心理測驗」和心理學者編製的各種性格量表有著相似目標──對人進行有意義的基本分類,但兩者的內涵與原理卻還是存在明顯差異。坊間所謂的心理測驗多半只以一題故事化、趣味化、圖像化的單選題就判定填答者的性格類型,並且通常要求作答者憑直覺做出選擇,不必仔細思考;然而,基於心理學理論和統計分析技術編製而成的性格量表,除了題數較多、題目內容皆是文字陳述之外,還要求作答者必須仔細思考判斷、誠實選擇最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答案。為了確認作答者是否認真回答,有些性格量表甚至還會設計測謊題,以便事後篩選出只是胡亂勾選答案的作答者。表1-1從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大五性格量表(BigFive)中節選出部分題目供讀者參考,前述三則被報導的研究都有使用大五性格量表來測量所要討論的性格特質。在了解坊間通俗心理測驗與學術領域專業心理測驗之間的差異後,多數人通常會覺得還是遊戲式、直覺反應式的心理測驗比較好玩,由於不知道測驗目的是什麼,一旦得知結果往往會覺得特別準;而心理學研究所用的性格量表,充滿各種對性格內容的描述,說穿了就只是靠作答者對自己本身性格的理解來蒐集答案,但這樣真的能知道每個人真正的性格嗎?不過,「重視一般人對性格的看法與判斷」,其實正是性格心理學的特點。
性格心理學對於知識的界限持較開放的態度,甚至認為每個人其實都像是業餘的性格心理學家,並特別提出「內隱性格理論」概念,以此說明一般大眾內心裡隱約都有一套用來知覺、理解、解釋或預測周遭人的性格、行為、動機的個人常識系統,這套常識系統就像是某種比較鬆散、不夠成熟的性格理論。儘管正式的性格心理學理論不能只基於對周遭少數人的觀察或互動經驗,而必須涵蓋各式各樣不同性質的人,並通過有系統的科學驗證,才能「暫時」被學術社群接受(畢竟任何研究結果都仍存在被修正、推翻的可能性);但聚焦於研究「個別差異」,嘗試建立一套足以區隔人們在心理與行為傾向上有何異同的分類架構,不僅是性格心理學本身的最大特色,也使其儼然成為一般人印象中最能代表心理學的知識內容。不過,性格心理學其實只是心理學世界中的一小部分。與其他學科相較,心理學的次領域數量眾多,且不同次領域在研究對象、主題,乃至於知識論與方法論上存在極大差異。例如:生理心理學可能以大白鼠為對象研究恐懼情緒的神經心理機制、發展心理學則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研究某種特定語言能力的發展歷程、社會心理學則以一般大學生為對象探究性別偏見或人際親密關係的運作機制。雖然這三種不同次領域的專業知識都統稱為心理學,但彼此間更接近像隔行如隔山的狀態,相互間的交集並不多。在實際的學術生態中,生理心理學與醫學、生物科技領域的合作更為密切;發展心理學則與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領域有更多的相互交流;至於社會心理學則與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關注情境脈絡因素如何形型塑個人心理與行為展現的學科有更多交集。此種不同次領域之間隱形的知識隔閡,或許正來自於多數心理學知識往往只專注於探討某些特定行為(如涉及與他人互動的社會行為、成癮行為等)或單一的內在心理運作歷程(例如:視知覺、短期記憶系統、注意力等)。相形之下,聚焦於探討「個別差異」的性格心理學,不僅以「完整的個人」作為研究對象,更試圖瞭解個體內在心理運作的各種成分、歷程如何組織、相互影響,進而形成可反映出個別差異的整體行為傾向。因此,不同次領域心理學的知識最終都可能找到合適的角度匯聚、統整於性格理論或研究中。
從本章開頭摘錄的「調皮的小孩多具有CEO基因」這則新聞標題不難看出,生理心理學的基因研究、發展心理學對於成長歷程中跨時間變化的研究、社會心理學對團體領導的研究可藉由調皮、領導力等性格概念架構相互串聯、結合。性格心理學之所以在生活與學術場域都廣受重視,絕不只是因為內容簡單易懂、平易近人,而是因為它始終以各種貼近生活原貌的議題與概念化方式處理個別差異,自然能夠歷久彌新。翻開任何一本正式的性格心理學教科書就像在閱讀一部心理學簡史,從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論,乃至晚近的社會認知論、文化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等取向都可納入性格心理學理論的工具之列。近年來腦科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界的熱點,在華人學術社群中也越來越愈來愈常見到有人使用「腦理學」一詞來反思「心理學」的本質與未來走向,性格研究在心理學中的代表性位置是否終將被科普界大量湧現的腦科學發現所取代?以下將從心理學史的角度介紹性格次領域與心理學這門學科的發展有何連結,特別是針對當代心理學近期幾次重要的知識轉向中,性格心理學發揮了哪些作用。
心理學或許是一般人最感興趣且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門科學,看看以下幾則臺灣媒體的新聞標題:
【坦誠的人較有音樂天分(華人健康網2015年11月2日)】
【研究:調皮的小孩多具有CEO基因!((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11月6日)))】
【如果你喜歡「吃苦」心理學研究:疑有虐待和自戀傾向(東森新聞網2015年10月16日)】
這些報導內容雖然分別被歸類在醫藥新知、生活、新奇等不同的新聞類型之下,但同樣都摘錄自歐美心理學期刊中的最新研究,也就是它們都屬於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若再更仔細分析則可發現,這三篇報導內容其實都與性格心理學這一次領域有關,除了研究主題涉及了探討某種特定的個性──坦誠、調皮或自戀,更針對這些內在個性特徵與外在行為表現可能的連結提出說明,例如:對食物口味的偏好和性格傾向之間的關係。或許正因為一般大眾對於心理學的主要印象是──透過解讀各種不同形式的外在行為線索來「透視」人們真實的內心狀態、個性,使得各種與性格相關的研究常雀屏中選成為媒體報導的主題。
上述三則新聞所介紹的研究還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使用了性格心理學領域最常見的研究工具—可測出個人特質的性格量表。其實心理學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並非可檢測基因、追蹤腦神經活動的高科技儀器,也不是電影中常見的精神分析,而是像考卷一樣充滿文字陳述題目與數字選項的「心理測驗」,這些測驗也包含專門用來測量個人性格特質的性格量表。一般人對於「心理測驗」或許並不陌生,甚至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測驗,雖然媒體上各式各樣盛行不衰的「心理測驗」和心理學者編製的各種性格量表有著相似目標──對人進行有意義的基本分類,但兩者的內涵與原理卻還是存在明顯差異。坊間所謂的心理測驗多半只以一題故事化、趣味化、圖像化的單選題就判定填答者的性格類型,並且通常要求作答者憑直覺做出選擇,不必仔細思考;然而,基於心理學理論和統計分析技術編製而成的性格量表,除了題數較多、題目內容皆是文字陳述之外,還要求作答者必須仔細思考判斷、誠實選擇最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答案。為了確認作答者是否認真回答,有些性格量表甚至還會設計測謊題,以便事後篩選出只是胡亂勾選答案的作答者。表1-1從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大五性格量表(BigFive)中節選出部分題目供讀者參考,前述三則被報導的研究都有使用大五性格量表來測量所要討論的性格特質。在了解坊間通俗心理測驗與學術領域專業心理測驗之間的差異後,多數人通常會覺得還是遊戲式、直覺反應式的心理測驗比較好玩,由於不知道測驗目的是什麼,一旦得知結果往往會覺得特別準;而心理學研究所用的性格量表,充滿各種對性格內容的描述,說穿了就只是靠作答者對自己本身性格的理解來蒐集答案,但這樣真的能知道每個人真正的性格嗎?不過,「重視一般人對性格的看法與判斷」,其實正是性格心理學的特點。
性格心理學對於知識的界限持較開放的態度,甚至認為每個人其實都像是業餘的性格心理學家,並特別提出「內隱性格理論」概念,以此說明一般大眾內心裡隱約都有一套用來知覺、理解、解釋或預測周遭人的性格、行為、動機的個人常識系統,這套常識系統就像是某種比較鬆散、不夠成熟的性格理論。儘管正式的性格心理學理論不能只基於對周遭少數人的觀察或互動經驗,而必須涵蓋各式各樣不同性質的人,並通過有系統的科學驗證,才能「暫時」被學術社群接受(畢竟任何研究結果都仍存在被修正、推翻的可能性);但聚焦於研究「個別差異」,嘗試建立一套足以區隔人們在心理與行為傾向上有何異同的分類架構,不僅是性格心理學本身的最大特色,也使其儼然成為一般人印象中最能代表心理學的知識內容。不過,性格心理學其實只是心理學世界中的一小部分。與其他學科相較,心理學的次領域數量眾多,且不同次領域在研究對象、主題,乃至於知識論與方法論上存在極大差異。例如:生理心理學可能以大白鼠為對象研究恐懼情緒的神經心理機制、發展心理學則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研究某種特定語言能力的發展歷程、社會心理學則以一般大學生為對象探究性別偏見或人際親密關係的運作機制。雖然這三種不同次領域的專業知識都統稱為心理學,但彼此間更接近像隔行如隔山的狀態,相互間的交集並不多。在實際的學術生態中,生理心理學與醫學、生物科技領域的合作更為密切;發展心理學則與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領域有更多的相互交流;至於社會心理學則與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關注情境脈絡因素如何形型塑個人心理與行為展現的學科有更多交集。此種不同次領域之間隱形的知識隔閡,或許正來自於多數心理學知識往往只專注於探討某些特定行為(如涉及與他人互動的社會行為、成癮行為等)或單一的內在心理運作歷程(例如:視知覺、短期記憶系統、注意力等)。相形之下,聚焦於探討「個別差異」的性格心理學,不僅以「完整的個人」作為研究對象,更試圖瞭解個體內在心理運作的各種成分、歷程如何組織、相互影響,進而形成可反映出個別差異的整體行為傾向。因此,不同次領域心理學的知識最終都可能找到合適的角度匯聚、統整於性格理論或研究中。
從本章開頭摘錄的「調皮的小孩多具有CEO基因」這則新聞標題不難看出,生理心理學的基因研究、發展心理學對於成長歷程中跨時間變化的研究、社會心理學對團體領導的研究可藉由調皮、領導力等性格概念架構相互串聯、結合。性格心理學之所以在生活與學術場域都廣受重視,絕不只是因為內容簡單易懂、平易近人,而是因為它始終以各種貼近生活原貌的議題與概念化方式處理個別差異,自然能夠歷久彌新。翻開任何一本正式的性格心理學教科書就像在閱讀一部心理學簡史,從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論,乃至晚近的社會認知論、文化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等取向都可納入性格心理學理論的工具之列。近年來腦科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界的熱點,在華人學術社群中也越來越愈來愈常見到有人使用「腦理學」一詞來反思「心理學」的本質與未來走向,性格研究在心理學中的代表性位置是否終將被科普界大量湧現的腦科學發現所取代?以下將從心理學史的角度介紹性格次領域與心理學這門學科的發展有何連結,特別是針對當代心理學近期幾次重要的知識轉向中,性格心理學發揮了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