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內向者的幸福──乙醯膽鹼
某個晴朗的星期六上午,我賴床後起身喝杯溫暖的茶。原本預定要和大學朋友見面,前一天突然取消了,剛好沒有特別要做的事情,於是決定一個人在家看Netflix及閱讀一些書籍。沒有任何干擾,在自我專屬的空間裡感到非常平靜,這就是內向者典型的幸福時光。
這種安定、平靜、安穩的心情,與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有關。「神經傳導物質」是在神經元或神經元之間的化學突觸中所分泌的物質,至今已發現四十種以上的神經傳導物質,其中「乙醯膽鹼」對內向者最為重要。乙醯膽鹼主要為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傳遞媒介,有降低血壓及脈搏的功能。
乙醯膽鹼能讓內向者卸下於社會生活中不得已偽裝的外向,並幫助他們保持冷靜清醒。舉例來說,在祕密基地般的咖啡廳裡寫文章,這樣的行為會誘導乙醯膽鹼分泌,因此內向者會藉由參加靜態活動獲取乙醯膽鹼,感受幸福的滋味。
相反地,外向者則喜歡藉由刺激性的活動(如搖滾音樂節、極限運動)來獲取幸福,其原因同樣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當我們在瞭解外向者追求幸福的方式時,發現最核心的神經傳導物質是有「快樂分子」之稱的多巴胺。多巴胺影響情緒變化、快樂、欲望及注意力,所以分泌多巴胺會帶來快感。
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James Fallon)說道:和內向者相比,外向者對多巴胺的感受度較差,以至於他們在獲得同一水準的快感時需要大量的多巴胺,也就是說,外向者必須擁有更多的外部活動才能感受到幸福。
別讓敏感特質成為自我批判的導火線
敏感的內向者擁有天賦,擅長找出不對的地方、錯誤及缺點等;但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敏感性也會造成副作用,那就是「愛批判」。舉例說明,敏感的內向者處理文書時發現錯誤和缺點,無法視而不見,甚至會強迫自己一定要在文件中找出缺點,有建設性的批判很好,但強迫找到一絲絲錯誤或缺點的行為只是在消磨自己。
二○一六年,密西根大學語言學相關研究結果令人驚艷──首先,研究團隊把實驗對象分為外向參與者及內向參與者,並統一發郵件給所有參與者,其中一封郵件的文字語法有誤,另一封的文字語法則完全無誤,研究團隊請實驗對象讀完信件後,針對發信者給予信賴度、親切度等評價。調查結果顯示,內向者相對於外向者,給予文字語法有誤的發信者評價為「不值得信賴、不親切」,換言之,批判性的評價居多。
優越的觀察力與批判傾向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找出錯誤或缺點需要觀察力。內向者敏銳的觀察力有可能會不小心批判他人,務必注意。
最糟的狀況是,將強迫性的批判指向自己。假設一個內向者缺乏獨立性但觀察力很好,雖然他很快能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但由於獨立性不足,造成他因微小的差異而貶低折磨自己,結果變成自尊心低落,甚至產生過度的完美主義,惹出更大的問題。因此,內向者必須培養獨立性以防止自我批判,確實將獨立性內在化,敏銳的觀察力便可成為生存於社會的最佳武器。
懂得拒絕
同事A:B,等等下班要一起喝杯酒嗎?五花肉配燒酒!
內向者B:今天?今天我有點累。
同事A:吼,走啦!C也會去,對面新開的燒肉店真的很好吃,就喝一杯嘛!
內向者B:我不會喝酒啊!今天就……
同事A:(打斷B的話)算你一個囉!懂了嗎?
內向者B:(唉……真不想去……)不是啊,我就說今天很累了……
同事A:喝了就不累了~走吧!就這麼說定了?等會見!
內向者B:(唉,真的是……)喔……
內向者若想與外界相處得好,第二個必要技巧為「懂得拒絕」。許多內向者無論怎麼表達內心,對方仍不斷地試圖說服他,常覺得很為難,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拒絕的方法。
不好意思拒絕的理由?
在職場上遇到上述的狀況時,若回應對方:「我比較喜歡在安靜場合裡互相談心。況且我今天好累,沒辦法專心應對這種聚會。」雖然你明確地拒絕對方,但也可能讓身邊的人認為你的社會性不足。因此,面對這種邀請,不需要「非暴力溝通」,而是明確表達「不要!」的意願。
簡單明瞭的言語表達,對內向者來說太難了。第一個原因是內向者的罪惡感,對方釋放好意而我卻拒絕它,這會讓內向者覺得很有壓力。
內向者「不好意思」拒絕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想拒絕時,不懂如何好好表達,時常「不經大腦」地拒絕。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以至於未先思考對方的提議,就無條件地說「不」,這也不是個聰明且有效的拒絕方法。
一個「好的拒絕」應該先觀察目前的自我需求是否與對方的提議符合,再簡單明瞭地表達。然而,內向者不聞不問地回:「不」,其原因只是內向者想維持現況的心理狀態,跟喜不喜歡這個提議無關。
站在內向者的立場,接受提議等同於要面對自己無法預測的變化。內向者在面對任何變化或選擇前,要充分地慎重考量,所以,當他遇到自己無法預測的提議時,通常會先無條件地回答「不」,藉以維持現況。其實當我還在公司上班時,好幾次同事提議一起吃晚餐,我都先回絕後,才又覺得好像還行。
內向者常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意願,或反射性拒絕後又改變心意。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們須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並找到一個沒有壓力又不會後悔的拒絕方法。
認為閒聊是浪費時間,所以更討厭?
音樂鬧哄哄的,大口深呼吸,打開門走進去。穿著華麗的人們三三兩兩群聚一起聊天,昏暗的燈光搭配絢爛的光線,內向者B扭扭捏捏地喝了一杯啤酒,窩在角落像個木頭人靜靜地站著,突然有人走過來搭話:「一個人來嗎?」「嗯,對!」那個人看起來活力充沛的樣子,說了幾句話就意興闌珊地走了。這時內向者會想:「唉,早知如此,不如在家看電視劇算了,我來這裡做什麼?」
這是內向者再熟悉不過的情境,花了一把力氣去參加聚會,特別尷尬,試著跟陌生人「Small talk」真不容易。到底要講什麼,吞吞吐吐的,對方馬上覺得我無趣,然後開始惡性循環地亂想,下列為內向者對閒聊感到壓力的普遍情形:好友A:我上週去清潭洞的○○西餐廳……
內向者B:喔,那家我也去過!
好友A:點了披薩和義大利麵,一同前往的朋友覺得……
內向者B:喔,我朋友也是。
上述內向者反覆出現「未帶情感的回應」。仍有些內向者經歷學校、公司等團體組織的磨練後,擁有卓越的社交技巧,看似比外向者更擅於閒聊,但其實他們只是害怕聊天之間的空檔,故常常不仔細聽對方的話,只是一直煩惱自己該說什麼,就如廣播裡常說的一個專用術語──填滿「整場聲音」。久而久之,自己承受了更大的壓力。每天晚上都在想「今天是不是太少說話」、「是不是不該說那些話」,善於長期記憶的內向者「踹被子 」的時間比外向者來得久,總之,外向者一週就會把閒聊的過程忘得一乾二凈,內向者卻會放在心裡好幾個月。
不會閒聊、恐懼參加聚會,內向者的世界將漸漸變得狹隘。內向者本來就不覺得戶外活動帶來的幸福價值有多高,區區因為不會閒聊而迴避參加聚會,將無法體驗到更多不一樣的幸福。建議內向者多練習閒聊技巧,減少對參加聚會的反感。
不會閒聊的原因?
回答不有趣或過度填補對話之間的空隙,兩者都是不會閒聊的典型案例。內向者發生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根本是一致的。由於不熟悉閒聊模式,導致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覺得尷尬而亂講一通。
然而,閒聊只不過是換話題的橋梁,自然應對進退比其內容更為重要。當你對閒聊認真了起來,將偏離原本閒聊的用意──進入正式話題前的親近、連結作用,最後形成爭論事實或沉寂冷笑的尷尬局面。
天生喜歡聊正題的內向者常覺得閒聊無意義,因此刻意迴避,甚至害怕。不過,閒聊只不過是進入正題前的引導,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功能。內向者若想圓滑地進行一段真摯對話,必須先透過閒聊與對方形成親密與連結感,因此,欣然接受它吧!
應對無禮之人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侵犯內向者的內心世界,傷害到他們,即使內向者表達內心想法,很禮貌地拒絕,也做足閒聊的準備,那些人仍不以為意地「亂闖」內向者的私領域,抓傷他們的內心。內向者為了避開他們,漸漸無立足之地。
問題還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內向者會覺得委屈、不開心,單以個性安靜為由被品頭論足,不,不管是什麼理由,都無法正當化一個人的無禮。因此,這次我們來探討如何應對這些傷人又無禮的人們吧!
遇到無禮之人,為何說不出話來?
無禮的A:B看起來好像比較安靜。
內向者B:嗯,對,我比較安靜一點。
無禮的A:求學的時候也是嗎?那你一定沒參加過社團囉?
內向者B:不,我也有玩過社團。
無禮的A:是唷?看起來不像是個玩社團的人,真令人意外,大家都這麼說,對吧?
無禮有很多種,像上述案例利用某種特徵取笑人,甚至批評指責他人外貌,都算是無禮的一種,令人不舒服的建言或干涉都在無禮的範圍內。
所有人,包括內向者,都一定會碰到這種無禮之言,真正無禮的人不會直說,而是繞彎子讓聽者心情不悅,當聽者顯露不悅的表情時,說者則會以「開玩笑的,幹嘛反應那麼大」挽回情面。這時,貼心的內向者會擔心自己破壞整體氣氛,或以為自己氣度小、不夠大方。
大部分的內向者多認為問題出於自己,但不論是什麼無禮之言,絕對不可合理化,換言之,說話無禮的那方絕對有百分之百的錯。有些人也會對選擇自行承受無禮之言的內向者說:「對啊,你要改改!」要求受害者找出問題主因根本是二度傷害。貶低內向性格、指責外貌、干涉或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以及「人身攻擊」的幽默等,都是該受人指責的精神暴力。
為什麼內向者無法好好處理無禮的精神暴力?大概可以分成兩大原因:
第一,大部分的無禮之言被包裝成玩笑話、風趣或建言,因此,若表現出自己心情受傷,代表自己是一個不能接受這般玩笑的心胸狹隘之人。其解決方法,須從揭露藏於玩笑、風趣和建言中的無禮真面目下手。
第二,因為內向者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懷疑自己感受的正當性;簡言之,他們會懷疑自己的不滿是否正當,導致晚一步表達自己的不滿。所以,內向者應該時時刻刻確信自我情感,並適時表達。
揭露藏於玩笑、風趣和建言中的無禮
無禮之言在內向者的心上劃了一刀,內向者擁有卓越的長期記憶力,所以留在他們心裡的傷口不易癒合,爾後將不時地想起它,破壞自己心情。
絕對不能靜靜接受這些令人傷心的無禮之言,如上述,內向者難以及時面對無禮之言的原因,是這些言語被包裝成玩笑、風趣和建言。國小、國中同儕毫不遮掩的髒話,或者對人的品頭論足,我們可以追究他們是否對人無禮,然而,長大成人進社會後,這些無禮之言卻變成引人發笑的幽默肺腑之言,這不是很矛盾嗎?因此,若想有效地揭露藏在玩笑中的無禮之言,其方法是讓當事者自己吐出真言,適用於上例,情形如下:
無禮的A:B看起來好像比較安靜。
內向者B:嗯,對,我比較安靜一點。
無禮的A:求學的時候也是嗎?那你一定沒參加過社團囉?
內向者B:不,我也有玩過社團。
無禮的A:是唷?看起來不像是個玩社團的人,真令人意外,大家都這麼說,對吧?
內向者B:看起來不像是個玩社團的人,是怎樣的人?
也就是說,要求那個無禮的當事者說出那番話真正的意思,自我揭開玩笑內真正的無禮,讓他面對自己的無禮後,無須再說些什麼,笑著和對方示意我已了解你的意圖就好了。
某個晴朗的星期六上午,我賴床後起身喝杯溫暖的茶。原本預定要和大學朋友見面,前一天突然取消了,剛好沒有特別要做的事情,於是決定一個人在家看Netflix及閱讀一些書籍。沒有任何干擾,在自我專屬的空間裡感到非常平靜,這就是內向者典型的幸福時光。
這種安定、平靜、安穩的心情,與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有關。「神經傳導物質」是在神經元或神經元之間的化學突觸中所分泌的物質,至今已發現四十種以上的神經傳導物質,其中「乙醯膽鹼」對內向者最為重要。乙醯膽鹼主要為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傳遞媒介,有降低血壓及脈搏的功能。
乙醯膽鹼能讓內向者卸下於社會生活中不得已偽裝的外向,並幫助他們保持冷靜清醒。舉例來說,在祕密基地般的咖啡廳裡寫文章,這樣的行為會誘導乙醯膽鹼分泌,因此內向者會藉由參加靜態活動獲取乙醯膽鹼,感受幸福的滋味。
相反地,外向者則喜歡藉由刺激性的活動(如搖滾音樂節、極限運動)來獲取幸福,其原因同樣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當我們在瞭解外向者追求幸福的方式時,發現最核心的神經傳導物質是有「快樂分子」之稱的多巴胺。多巴胺影響情緒變化、快樂、欲望及注意力,所以分泌多巴胺會帶來快感。
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James Fallon)說道:和內向者相比,外向者對多巴胺的感受度較差,以至於他們在獲得同一水準的快感時需要大量的多巴胺,也就是說,外向者必須擁有更多的外部活動才能感受到幸福。
別讓敏感特質成為自我批判的導火線
敏感的內向者擁有天賦,擅長找出不對的地方、錯誤及缺點等;但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敏感性也會造成副作用,那就是「愛批判」。舉例說明,敏感的內向者處理文書時發現錯誤和缺點,無法視而不見,甚至會強迫自己一定要在文件中找出缺點,有建設性的批判很好,但強迫找到一絲絲錯誤或缺點的行為只是在消磨自己。
二○一六年,密西根大學語言學相關研究結果令人驚艷──首先,研究團隊把實驗對象分為外向參與者及內向參與者,並統一發郵件給所有參與者,其中一封郵件的文字語法有誤,另一封的文字語法則完全無誤,研究團隊請實驗對象讀完信件後,針對發信者給予信賴度、親切度等評價。調查結果顯示,內向者相對於外向者,給予文字語法有誤的發信者評價為「不值得信賴、不親切」,換言之,批判性的評價居多。
優越的觀察力與批判傾向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找出錯誤或缺點需要觀察力。內向者敏銳的觀察力有可能會不小心批判他人,務必注意。
最糟的狀況是,將強迫性的批判指向自己。假設一個內向者缺乏獨立性但觀察力很好,雖然他很快能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但由於獨立性不足,造成他因微小的差異而貶低折磨自己,結果變成自尊心低落,甚至產生過度的完美主義,惹出更大的問題。因此,內向者必須培養獨立性以防止自我批判,確實將獨立性內在化,敏銳的觀察力便可成為生存於社會的最佳武器。
懂得拒絕
同事A:B,等等下班要一起喝杯酒嗎?五花肉配燒酒!
內向者B:今天?今天我有點累。
同事A:吼,走啦!C也會去,對面新開的燒肉店真的很好吃,就喝一杯嘛!
內向者B:我不會喝酒啊!今天就……
同事A:(打斷B的話)算你一個囉!懂了嗎?
內向者B:(唉……真不想去……)不是啊,我就說今天很累了……
同事A:喝了就不累了~走吧!就這麼說定了?等會見!
內向者B:(唉,真的是……)喔……
內向者若想與外界相處得好,第二個必要技巧為「懂得拒絕」。許多內向者無論怎麼表達內心,對方仍不斷地試圖說服他,常覺得很為難,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拒絕的方法。
不好意思拒絕的理由?
在職場上遇到上述的狀況時,若回應對方:「我比較喜歡在安靜場合裡互相談心。況且我今天好累,沒辦法專心應對這種聚會。」雖然你明確地拒絕對方,但也可能讓身邊的人認為你的社會性不足。因此,面對這種邀請,不需要「非暴力溝通」,而是明確表達「不要!」的意願。
簡單明瞭的言語表達,對內向者來說太難了。第一個原因是內向者的罪惡感,對方釋放好意而我卻拒絕它,這會讓內向者覺得很有壓力。
內向者「不好意思」拒絕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想拒絕時,不懂如何好好表達,時常「不經大腦」地拒絕。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以至於未先思考對方的提議,就無條件地說「不」,這也不是個聰明且有效的拒絕方法。
一個「好的拒絕」應該先觀察目前的自我需求是否與對方的提議符合,再簡單明瞭地表達。然而,內向者不聞不問地回:「不」,其原因只是內向者想維持現況的心理狀態,跟喜不喜歡這個提議無關。
站在內向者的立場,接受提議等同於要面對自己無法預測的變化。內向者在面對任何變化或選擇前,要充分地慎重考量,所以,當他遇到自己無法預測的提議時,通常會先無條件地回答「不」,藉以維持現況。其實當我還在公司上班時,好幾次同事提議一起吃晚餐,我都先回絕後,才又覺得好像還行。
內向者常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意願,或反射性拒絕後又改變心意。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們須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並找到一個沒有壓力又不會後悔的拒絕方法。
認為閒聊是浪費時間,所以更討厭?
音樂鬧哄哄的,大口深呼吸,打開門走進去。穿著華麗的人們三三兩兩群聚一起聊天,昏暗的燈光搭配絢爛的光線,內向者B扭扭捏捏地喝了一杯啤酒,窩在角落像個木頭人靜靜地站著,突然有人走過來搭話:「一個人來嗎?」「嗯,對!」那個人看起來活力充沛的樣子,說了幾句話就意興闌珊地走了。這時內向者會想:「唉,早知如此,不如在家看電視劇算了,我來這裡做什麼?」
這是內向者再熟悉不過的情境,花了一把力氣去參加聚會,特別尷尬,試著跟陌生人「Small talk」真不容易。到底要講什麼,吞吞吐吐的,對方馬上覺得我無趣,然後開始惡性循環地亂想,下列為內向者對閒聊感到壓力的普遍情形:好友A:我上週去清潭洞的○○西餐廳……
內向者B:喔,那家我也去過!
好友A:點了披薩和義大利麵,一同前往的朋友覺得……
內向者B:喔,我朋友也是。
上述內向者反覆出現「未帶情感的回應」。仍有些內向者經歷學校、公司等團體組織的磨練後,擁有卓越的社交技巧,看似比外向者更擅於閒聊,但其實他們只是害怕聊天之間的空檔,故常常不仔細聽對方的話,只是一直煩惱自己該說什麼,就如廣播裡常說的一個專用術語──填滿「整場聲音」。久而久之,自己承受了更大的壓力。每天晚上都在想「今天是不是太少說話」、「是不是不該說那些話」,善於長期記憶的內向者「踹被子 」的時間比外向者來得久,總之,外向者一週就會把閒聊的過程忘得一乾二凈,內向者卻會放在心裡好幾個月。
不會閒聊、恐懼參加聚會,內向者的世界將漸漸變得狹隘。內向者本來就不覺得戶外活動帶來的幸福價值有多高,區區因為不會閒聊而迴避參加聚會,將無法體驗到更多不一樣的幸福。建議內向者多練習閒聊技巧,減少對參加聚會的反感。
不會閒聊的原因?
回答不有趣或過度填補對話之間的空隙,兩者都是不會閒聊的典型案例。內向者發生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根本是一致的。由於不熟悉閒聊模式,導致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覺得尷尬而亂講一通。
然而,閒聊只不過是換話題的橋梁,自然應對進退比其內容更為重要。當你對閒聊認真了起來,將偏離原本閒聊的用意──進入正式話題前的親近、連結作用,最後形成爭論事實或沉寂冷笑的尷尬局面。
天生喜歡聊正題的內向者常覺得閒聊無意義,因此刻意迴避,甚至害怕。不過,閒聊只不過是進入正題前的引導,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功能。內向者若想圓滑地進行一段真摯對話,必須先透過閒聊與對方形成親密與連結感,因此,欣然接受它吧!
應對無禮之人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侵犯內向者的內心世界,傷害到他們,即使內向者表達內心想法,很禮貌地拒絕,也做足閒聊的準備,那些人仍不以為意地「亂闖」內向者的私領域,抓傷他們的內心。內向者為了避開他們,漸漸無立足之地。
問題還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內向者會覺得委屈、不開心,單以個性安靜為由被品頭論足,不,不管是什麼理由,都無法正當化一個人的無禮。因此,這次我們來探討如何應對這些傷人又無禮的人們吧!
遇到無禮之人,為何說不出話來?
無禮的A:B看起來好像比較安靜。
內向者B:嗯,對,我比較安靜一點。
無禮的A:求學的時候也是嗎?那你一定沒參加過社團囉?
內向者B:不,我也有玩過社團。
無禮的A:是唷?看起來不像是個玩社團的人,真令人意外,大家都這麼說,對吧?
無禮有很多種,像上述案例利用某種特徵取笑人,甚至批評指責他人外貌,都算是無禮的一種,令人不舒服的建言或干涉都在無禮的範圍內。
所有人,包括內向者,都一定會碰到這種無禮之言,真正無禮的人不會直說,而是繞彎子讓聽者心情不悅,當聽者顯露不悅的表情時,說者則會以「開玩笑的,幹嘛反應那麼大」挽回情面。這時,貼心的內向者會擔心自己破壞整體氣氛,或以為自己氣度小、不夠大方。
大部分的內向者多認為問題出於自己,但不論是什麼無禮之言,絕對不可合理化,換言之,說話無禮的那方絕對有百分之百的錯。有些人也會對選擇自行承受無禮之言的內向者說:「對啊,你要改改!」要求受害者找出問題主因根本是二度傷害。貶低內向性格、指責外貌、干涉或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以及「人身攻擊」的幽默等,都是該受人指責的精神暴力。
為什麼內向者無法好好處理無禮的精神暴力?大概可以分成兩大原因:
第一,大部分的無禮之言被包裝成玩笑話、風趣或建言,因此,若表現出自己心情受傷,代表自己是一個不能接受這般玩笑的心胸狹隘之人。其解決方法,須從揭露藏於玩笑、風趣和建言中的無禮真面目下手。
第二,因為內向者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懷疑自己感受的正當性;簡言之,他們會懷疑自己的不滿是否正當,導致晚一步表達自己的不滿。所以,內向者應該時時刻刻確信自我情感,並適時表達。
揭露藏於玩笑、風趣和建言中的無禮
無禮之言在內向者的心上劃了一刀,內向者擁有卓越的長期記憶力,所以留在他們心裡的傷口不易癒合,爾後將不時地想起它,破壞自己心情。
絕對不能靜靜接受這些令人傷心的無禮之言,如上述,內向者難以及時面對無禮之言的原因,是這些言語被包裝成玩笑、風趣和建言。國小、國中同儕毫不遮掩的髒話,或者對人的品頭論足,我們可以追究他們是否對人無禮,然而,長大成人進社會後,這些無禮之言卻變成引人發笑的幽默肺腑之言,這不是很矛盾嗎?因此,若想有效地揭露藏在玩笑中的無禮之言,其方法是讓當事者自己吐出真言,適用於上例,情形如下:
無禮的A:B看起來好像比較安靜。
內向者B:嗯,對,我比較安靜一點。
無禮的A:求學的時候也是嗎?那你一定沒參加過社團囉?
內向者B:不,我也有玩過社團。
無禮的A:是唷?看起來不像是個玩社團的人,真令人意外,大家都這麼說,對吧?
內向者B:看起來不像是個玩社團的人,是怎樣的人?
也就是說,要求那個無禮的當事者說出那番話真正的意思,自我揭開玩笑內真正的無禮,讓他面對自己的無禮後,無須再說些什麼,笑著和對方示意我已了解你的意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