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安慰,做孩子成長的後盾
寫本教人安慰孩子的書似乎是個奇怪的想法。只要會關心別人,安慰誰不會啊?更何況是安慰孩子。其實只要問問周圍的人如何安慰自己的小孩,或是他們對該任務的想法,就能聽到各種五花八門的情境以及其微妙之處。
然而,只有在直接面對孩子的悲傷、絕望、困境與痛苦時,才能確實理解「安慰」的意義,以及掌握安慰技巧的重要性。
童年是生命之始,也是人類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孩子在平安長大前,得完全依附周遭成年人、從其手中獲取必要資源。而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受生活種種不幸和困難影響,就成了多數父母的最大期望。
雖然希望孩子能一生無憂,但再怎麼順遂的童年都會夾雜困難和痛苦的考驗。天下父母除了得被迫接受這個赤裸裸的現實,還得面對一個難題:大人常會忘記自己當孩子時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理解正在經歷的事。兒童向來活在當下,越小的孩子就越傾向以簡單邏輯來理解周遭世界,並將其經歷過的事件以當時心情標示,因此某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可能會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極大份量。當大人發現孩子居然如此在意那些「小事」,就會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困惑。以孩子的高度來看,不幸或悲傷沒有大小之分,同樣道理對嬰幼兒也適用。因此,當孩子在經歷生活諸多不快或痛苦時,明知他們需要安慰與鼓勵,但要怎麼說、怎麼做、如何說、如何做,這些都沒想像中簡單。
───
兩歲的馬夏在乘坐大眾運輸時弄丟了心愛的絨毛玩具,因此不停地哭。對此不知所措的父母告訴托兒所:「他的反應就像斷了手一樣誇張。」讓父母或保母抱在懷裡時,他會平靜一陣子,但當他想起自己的絨毛玩具並意識到早就弄丟時,又會開始崩潰大哭。
十三歲的伊娜自從得知她的「最好閨蜜」不再是她的「最好閨蜜」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明白為何會被朋友「背叛」的她獨自沉浸在痛苦中,蒙著被子哭了幾個小時。她的父母覺得這是小事,不懂她為何如此傷心。伊納的父親認為:「這只是成年生活的開始,她不堅強起來的話,就會一直痛苦下去。」父母的反應從最初的生氣、惱火、憤怒逐漸變成擔心她過於悲傷,但卻無計可施。
年僅四歲的巴蒂斯特獨自坐在醫院的候診室裡,護理師為他準備了一些玩具。說是「獨自」也不對,他身邊有很多大人正忙著搶救他的家人。不久前發生了一場車禍,這個抓著心愛玩具不放的小男孩是唯一倖存者,他的父母和兩個姊姊則不幸罹難,他的生活就這樣粗暴地被救護車的鳴笛聲打碎了。這些醫護人員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做什麼,只能私下討論:「不能就讓他這樣下去,得告訴他實情」、「不,他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別告訴他」、「他的祖父母就快到了,讓他們去說吧」……一位護理師問他要不要吃點什麼,他搖頭拒絕了,另一位試圖與他交談、想跟他一起玩,但他沒反應,似乎被巨大的創傷「凍住」了。自從來到醫院後,巴蒂斯特就維持空洞的眼神,除了不斷喃喃著「媽媽、媽媽」以外,護理師們從他那得到的只有無盡、無助的沉默。他既不哭也不鬧,靜靜地待在急救人員安置的地方,抱著心愛的玩具,機械式地來回移動手上的小車車,讓它不斷撞自己的鞋子。
那年某個夏日,三歲的雷歐和五歲的阿斯特里德家中的貓失蹤了一星期。現已成年的他們仍對童年這段經歷印象深刻:「起初我們到處找牠,爸媽為了安我們的心,說牠應該是躲起來了,過陣子就會自己回來,沒什麼大不了。可是我們一直哭,牠可是我們的摯友兼同伴,萬一牠再也不回來怎麼辦。爸媽拚命找牠,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終於把我們叫到面前,說要告訴我們一個壞消息:牠可能在哪被車撞了。媽媽安慰我們,說牠現在快樂地在「貓咪天堂」待著。爸媽說我們可以再養一隻,但我們不想,任何貓咪都不能取代我們的……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牠居然又一副沒事地跑回來了。」
───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安慰孩子可能會遇到的複雜情境。雖然情況五花八門,事件背景與孩子年齡也各不相同,他們彼此也無交集,但其共同點在於:大人即使想安慰身邊經歷過極端、難以形容事件的孩子,並撫慰其痛苦,一時可能也不知如何下手。
書寫關於安慰的文章,並將重點放在安慰孩子上,聽起來似乎不難,其實不然。市面上關於安慰的書籍很多,但主要是針對成年人。難道大眾覺得孩子不用關心?還是覺得安慰孩子太簡單沒必要教?針對兒童的著作常被標榜為所有孩子或父母均適用的「教育祕笈」,只要照著做就好,無須考慮太多有的沒的。這些祕笈的理論很能說服人,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快就會碰壁,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將自己置於孩子的高度來理解他們、進而安慰他們,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安慰過程的第一步,無疑是接受對方的痛苦。此時太過強勢是大忌,因為孩子會以為你想藉由否認他的痛苦以盡快達到安慰效果。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先從「安慰」的法語「consoler」來思考其意義。「consoler」的詞源為拉丁語「consolari」,它是「cum」和「solus」的組合字。「cum」的本意是「完整」,故「consoler」就相當於「回歸完整」,也就是修復一個完整性受損的人。因此我們可以說,「安慰」是讓那些因失去而悲傷、受創、痛苦的人安心,進而振作。換個角度來說,當一個人被某事件攪亂了身處環境、方向、未來的可預測性,以及一切自己原本能掌握的東西,生活就會天翻地覆,其身心也會受創。而「安慰」是種能幫助受創的人逐漸回歸日常生活的人際修復過程。從心理層面來看,安慰是種能支持、援助受苦者的手段,不過其目的並非修復(徹底根除)創傷。如果有人能發明出一個能將經歷過的痛苦都擦得乾乾淨淨的超級板擦,那該多好?不過人生畢竟不像黑板,擦乾淨就又是空白一塊。生活摻雜了種種大人或小孩必經的艱難考驗,當然也有快樂跟幸福的時光。
人生其實是由各種體驗拼湊而成。這也是為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自己的父母與孩子絕對跟別人的不一樣。「安慰」就是在當事人深陷痛苦或悲傷時,深入這個拼湊的結構,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進而將當事人從創傷中拉出來。
「安慰」就是協助療癒人生的創傷,不過知易行難。關懷他人的能力對一般人來說很重要,對孩子更是如此。然而,這種能力既不能良身訂做,市面上也沒「超級安慰機器人」可以買,當然也不存在什麼專業「工具箱」有配備這種東西,更無法用APP2.0、Podcast或線上教學那樣手把手傳授,即使用染色體或基因控制也無法讓人生來有此神力。
安慰是種微妙、細緻但過程會有些顛簸的人際相處藝術,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得不斷精進。這種技能並非一成不變,也沒人天生就有,更不是一學就會;各人得根據其生活經歷建構、解構、創造、重塑、編織(法語為「tricoter」,是兒童保護常見的術語)、分解,方能揣摩出自己的一套。
這三十年來,我致力於幫助那些因生活或這幾年發生的事件而身心受創的兒童與大人。我不僅觀察到安慰孩子時會面臨的種種困難,亦看到很多明明亟需安慰卻沒有主動要求的孩子。周圍大人亦可能在該安慰還是不該安慰之間猶疑,以致於在面對一群等待安慰的對象時,無意間忽略了沒提出要求的孩子、身旁有大人卻因某種因素無法要求安慰的孩子,甚至身邊根本沒大人(或根本不想信任大人)的孩子。不管心理受創的兒童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忽視、無法即時得到安慰,其身心發展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或許有些人一輩子都無須旁人慰藉,但那種日子比有人陪伴身旁難過很多。
我將自己作為心理治療師的經驗編寫成此書,其目的並非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孩子本身的特質調整。當然每個大人也是獨一無二的,而市面上已有不少從人類學、哲學、心理教育角度探討「安慰」的書,不過本書不是。除了分享經驗以外,我希望本書能讓讀者重新思考安慰對孩子的意義,並認清大人在心理受創的孩子面前該扮演的角色,進而用這種超級微妙的藝術安慰孩子,讓他重拾對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信心。
寫本教人安慰孩子的書似乎是個奇怪的想法。只要會關心別人,安慰誰不會啊?更何況是安慰孩子。其實只要問問周圍的人如何安慰自己的小孩,或是他們對該任務的想法,就能聽到各種五花八門的情境以及其微妙之處。
然而,只有在直接面對孩子的悲傷、絕望、困境與痛苦時,才能確實理解「安慰」的意義,以及掌握安慰技巧的重要性。
童年是生命之始,也是人類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孩子在平安長大前,得完全依附周遭成年人、從其手中獲取必要資源。而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受生活種種不幸和困難影響,就成了多數父母的最大期望。
雖然希望孩子能一生無憂,但再怎麼順遂的童年都會夾雜困難和痛苦的考驗。天下父母除了得被迫接受這個赤裸裸的現實,還得面對一個難題:大人常會忘記自己當孩子時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理解正在經歷的事。兒童向來活在當下,越小的孩子就越傾向以簡單邏輯來理解周遭世界,並將其經歷過的事件以當時心情標示,因此某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可能會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極大份量。當大人發現孩子居然如此在意那些「小事」,就會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困惑。以孩子的高度來看,不幸或悲傷沒有大小之分,同樣道理對嬰幼兒也適用。因此,當孩子在經歷生活諸多不快或痛苦時,明知他們需要安慰與鼓勵,但要怎麼說、怎麼做、如何說、如何做,這些都沒想像中簡單。
───
兩歲的馬夏在乘坐大眾運輸時弄丟了心愛的絨毛玩具,因此不停地哭。對此不知所措的父母告訴托兒所:「他的反應就像斷了手一樣誇張。」讓父母或保母抱在懷裡時,他會平靜一陣子,但當他想起自己的絨毛玩具並意識到早就弄丟時,又會開始崩潰大哭。
十三歲的伊娜自從得知她的「最好閨蜜」不再是她的「最好閨蜜」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明白為何會被朋友「背叛」的她獨自沉浸在痛苦中,蒙著被子哭了幾個小時。她的父母覺得這是小事,不懂她為何如此傷心。伊納的父親認為:「這只是成年生活的開始,她不堅強起來的話,就會一直痛苦下去。」父母的反應從最初的生氣、惱火、憤怒逐漸變成擔心她過於悲傷,但卻無計可施。
年僅四歲的巴蒂斯特獨自坐在醫院的候診室裡,護理師為他準備了一些玩具。說是「獨自」也不對,他身邊有很多大人正忙著搶救他的家人。不久前發生了一場車禍,這個抓著心愛玩具不放的小男孩是唯一倖存者,他的父母和兩個姊姊則不幸罹難,他的生活就這樣粗暴地被救護車的鳴笛聲打碎了。這些醫護人員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做什麼,只能私下討論:「不能就讓他這樣下去,得告訴他實情」、「不,他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別告訴他」、「他的祖父母就快到了,讓他們去說吧」……一位護理師問他要不要吃點什麼,他搖頭拒絕了,另一位試圖與他交談、想跟他一起玩,但他沒反應,似乎被巨大的創傷「凍住」了。自從來到醫院後,巴蒂斯特就維持空洞的眼神,除了不斷喃喃著「媽媽、媽媽」以外,護理師們從他那得到的只有無盡、無助的沉默。他既不哭也不鬧,靜靜地待在急救人員安置的地方,抱著心愛的玩具,機械式地來回移動手上的小車車,讓它不斷撞自己的鞋子。
那年某個夏日,三歲的雷歐和五歲的阿斯特里德家中的貓失蹤了一星期。現已成年的他們仍對童年這段經歷印象深刻:「起初我們到處找牠,爸媽為了安我們的心,說牠應該是躲起來了,過陣子就會自己回來,沒什麼大不了。可是我們一直哭,牠可是我們的摯友兼同伴,萬一牠再也不回來怎麼辦。爸媽拚命找牠,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終於把我們叫到面前,說要告訴我們一個壞消息:牠可能在哪被車撞了。媽媽安慰我們,說牠現在快樂地在「貓咪天堂」待著。爸媽說我們可以再養一隻,但我們不想,任何貓咪都不能取代我們的……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牠居然又一副沒事地跑回來了。」
───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安慰孩子可能會遇到的複雜情境。雖然情況五花八門,事件背景與孩子年齡也各不相同,他們彼此也無交集,但其共同點在於:大人即使想安慰身邊經歷過極端、難以形容事件的孩子,並撫慰其痛苦,一時可能也不知如何下手。
書寫關於安慰的文章,並將重點放在安慰孩子上,聽起來似乎不難,其實不然。市面上關於安慰的書籍很多,但主要是針對成年人。難道大眾覺得孩子不用關心?還是覺得安慰孩子太簡單沒必要教?針對兒童的著作常被標榜為所有孩子或父母均適用的「教育祕笈」,只要照著做就好,無須考慮太多有的沒的。這些祕笈的理論很能說服人,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快就會碰壁,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將自己置於孩子的高度來理解他們、進而安慰他們,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安慰過程的第一步,無疑是接受對方的痛苦。此時太過強勢是大忌,因為孩子會以為你想藉由否認他的痛苦以盡快達到安慰效果。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先從「安慰」的法語「consoler」來思考其意義。「consoler」的詞源為拉丁語「consolari」,它是「cum」和「solus」的組合字。「cum」的本意是「完整」,故「consoler」就相當於「回歸完整」,也就是修復一個完整性受損的人。因此我們可以說,「安慰」是讓那些因失去而悲傷、受創、痛苦的人安心,進而振作。換個角度來說,當一個人被某事件攪亂了身處環境、方向、未來的可預測性,以及一切自己原本能掌握的東西,生活就會天翻地覆,其身心也會受創。而「安慰」是種能幫助受創的人逐漸回歸日常生活的人際修復過程。從心理層面來看,安慰是種能支持、援助受苦者的手段,不過其目的並非修復(徹底根除)創傷。如果有人能發明出一個能將經歷過的痛苦都擦得乾乾淨淨的超級板擦,那該多好?不過人生畢竟不像黑板,擦乾淨就又是空白一塊。生活摻雜了種種大人或小孩必經的艱難考驗,當然也有快樂跟幸福的時光。
人生其實是由各種體驗拼湊而成。這也是為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自己的父母與孩子絕對跟別人的不一樣。「安慰」就是在當事人深陷痛苦或悲傷時,深入這個拼湊的結構,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進而將當事人從創傷中拉出來。
「安慰」就是協助療癒人生的創傷,不過知易行難。關懷他人的能力對一般人來說很重要,對孩子更是如此。然而,這種能力既不能良身訂做,市面上也沒「超級安慰機器人」可以買,當然也不存在什麼專業「工具箱」有配備這種東西,更無法用APP2.0、Podcast或線上教學那樣手把手傳授,即使用染色體或基因控制也無法讓人生來有此神力。
安慰是種微妙、細緻但過程會有些顛簸的人際相處藝術,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得不斷精進。這種技能並非一成不變,也沒人天生就有,更不是一學就會;各人得根據其生活經歷建構、解構、創造、重塑、編織(法語為「tricoter」,是兒童保護常見的術語)、分解,方能揣摩出自己的一套。
這三十年來,我致力於幫助那些因生活或這幾年發生的事件而身心受創的兒童與大人。我不僅觀察到安慰孩子時會面臨的種種困難,亦看到很多明明亟需安慰卻沒有主動要求的孩子。周圍大人亦可能在該安慰還是不該安慰之間猶疑,以致於在面對一群等待安慰的對象時,無意間忽略了沒提出要求的孩子、身旁有大人卻因某種因素無法要求安慰的孩子,甚至身邊根本沒大人(或根本不想信任大人)的孩子。不管心理受創的兒童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忽視、無法即時得到安慰,其身心發展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或許有些人一輩子都無須旁人慰藉,但那種日子比有人陪伴身旁難過很多。
我將自己作為心理治療師的經驗編寫成此書,其目的並非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孩子本身的特質調整。當然每個大人也是獨一無二的,而市面上已有不少從人類學、哲學、心理教育角度探討「安慰」的書,不過本書不是。除了分享經驗以外,我希望本書能讓讀者重新思考安慰對孩子的意義,並認清大人在心理受創的孩子面前該扮演的角色,進而用這種超級微妙的藝術安慰孩子,讓他重拾對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