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為什麼人們無法更理性地思考?相較於理想的「思想家」形象,演化似乎遺留給我們好多缺陷,不然怎麼解釋我們這麼容易情緒化?生氣對一個人有什麼好處?為什麼在如此競爭的世界裡,我們偶爾還是有股想要謙讓的衝動?為什麼在我們無地自容地想找個地洞鑽下去時,卻偏偏會面紅耳赤,讓自己變得再顯眼不過?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羞愧或懊悔?為什麼心中會燃燒著激情的愛?到底是什麼使我們對愛人忠貞不渝?或是自願從事最危險的軍事任務?生活中有一大堆只要我們稍加思索、謹慎分析機會與風險,再冷靜計算淨利後,就根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但若是我們拒絕去做那些事,就不像人類了。
電視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裡有位史巴克先生,他老是以一種混雜著訝異跟自大的寬宥表情,看待他星艦企業號的同伴。來自瓦肯星的史巴克跟我們截然不同,他完全依據沒有情緒波動的理性跟邏輯思維行事。看著史巴克面臨重大危機仍面不改色地採取行動,我們自覺低劣不如人,那種感受合理嗎?事實是,倘若人類跟瓦肯人一樣,演化成沒情緒的物種,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艱難,甚至很有可能根本無法存活下來。
我們許多人會把「決策」想成是兩種相反機制在進行關鍵角力戰──體內的情緒化衝動機制,會讓我們做出「錯誤」選擇,而理性用腦機制則會穩當地引領我們做出正確選擇。直到數十年前,許多科學家仍抱持著上述想法,但這不但把事情簡化,也並非事實。
情緒跟理智機制實際上是共同運作、互相支持,有時候兩者甚至密不可分。許多時候靠情緒或直覺做出的決定,不但比經過全面且嚴謹地分析各種可能結果跟影響後所做的決定,來得更有效率、品質也確實更好。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一項研究指出,當我們有點生氣時,能更敏銳地辨別爭議事項中,哪些論點重要相關,哪些則無關緊要。我自己共同執筆的另一項研究亦發現,我們處在生氣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時,就會變得比較容易生氣。換句話說,不但情緒有邏輯,邏輯裡也經常有情緒。
情緒如何影響我們做決策?情緒是會壞事還是幫我們一把?情緒在社交情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集體情緒如何形成?是什麼演化機制使我們成為既會思考,又情緒化的生物?本書透過近年來發表探討情緒與理性之間「接縫」的最新研究,試著回答上述問題。
關於情緒所扮演角色的新見解,來自於過去20年內,發生於大腦科學、行為經濟學,以及賽局理論,這三個重要研究領域的一場寧靜革命。它拓展了我們對於人類行為各方面的理解。過去主要是在心理學、社會學跟哲學的脈絡下進行情緒研究,理性則是經濟學跟賽局理論的禁臠。但如今,無論是理性還是情緒研究,都是上述領域學者積極研究的標的。
我專精的學術領域是賽局理論跟行為經濟學,這些都是迅速發展中的經濟學學科。在過去20年間,有12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身於這兩個研究領域,他們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學術圈之外。比方說行為經濟學家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就曾經出任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白宮資訊與管制事務辦公室主任。他的同事理察.塞勒則是英國前首相卡麥隆在內閣辦公室設立,提供內部諮詢的「行為洞察團隊」(Behavioral Insight Team)成員。
雖然本書並非只根據一家之言立論,不過卻有作者個人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它可以用一句看似矛盾的話概括──「理性的情緒」。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及衍生的大眾讀物,如我朋友丹.艾瑞利跟丹尼爾.康納曼撰寫的著作,似乎都著重於研究使我們偏離理性決策(有時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心智偏差現象,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過於悲觀。相反地,我會指出情緒如何為我們服務,增進我們的利益,甚至那些最物質性、最切身的利益也不例外。
要討論這個主題,我們就得涉足兩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賽局理論跟演化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