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和情商,哪個重要?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所中學,有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拿著菜刀砍傷了自己的物理老師,在調查後找到了跌破所有人眼鏡的原因:在一次物理測驗中,老師給他的成績是「良」,而不是「優」。有趣的是,這個學生各科成績都是優,他砍傷老師僅僅是因為,他擔心這個「良」會影響他考上哈佛大學。
一個全優生竟做出了這麼不近人情的事,究竟為什麼?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中國:二○○四年,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殺人事件。二十三歲的雲南大學高材生馬加爵,先後殺死了自己的四名同學。而起因僅僅是因為他的室友懷疑馬加爵出牌作弊……
這些事情不得不讓人開始考慮除了智商以外的評估標準,於是「情商」這個詞再次被抬出了水面。
很多孩子的智商都很高,為什麼會做出這樣荒唐的舉動?我在當老師這些年,很明顯能感受到一些孩子的智商之高,考試分數一點也不差,卻總能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比如上課把腳翹在同學椅子後面不停地晃動、上課玩 iPad 還放出聲音、下課跟同學也處不好……
所謂智商和情商,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一個屬於智力層面,另一個屬於情感層面。智商簡稱 IQ,指的是智力商數,和它相對應的,又有了「情商」這個詞,情商簡稱EQ,也叫情緒智力,指的是管理情緒的能力。
在《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裡說:「智商是情商的基礎,我們對事情的任何理解都是建立在智商的基礎上,而情商的發展可以為智商的發展確立基本的方向,讓智力朝著能夠產生最大效益的方向發展,因為你的情緒能不被浪費地幫助你的智力發展。」
我們不說智商不重要,其實人越長大,越發現智商真的還是很重要。但是,智商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不過情商卻可以透過修煉發生變化,讓一個人在這個世界裡成事。
「智商決定論」的偏執禍事
現在我們經常會把情商掛在嘴邊,但在上個世紀末的普通人心裡,並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情商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拉回到歷史的長河中:一九九○年,美國的兩位心理學教授約翰.梅爾(John Mayer)和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第一次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不久,他們用「情商」作為主題發表了一篇文章,但是影響有限,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可是,卻被一個人在論文裡看到了,這個人就是丹尼爾.高曼。
受此啟發,在一九九五年,他寫了《EQ》,誰能想到引起熱烈迴響,霸占《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十八個月,再版無數次。很多人沒有看過這本書,但卻記住了書的名字。
正是因為這本書,讓「情商」這個概念走出了心理學研究的象牙塔,走向了大眾,變成家喻戶曉的熱門詞。更重要的是,高曼提出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觀點,打破了一直以來的智商決定論。
大家知道,在美國和西方很多地方,智商論、人種論一直都是霸占在前列的觀點。於是有了二戰屠殺猶太人,有了歧視黑人,有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可是,高曼在《EQ》這本書裡傳達的最核心觀點就是: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下子,輿論譁然:原來成功這件事,是可以透過改變情商而有所改變。
平庸與優秀,情商是一線之隔
高曼在研究中發現,透過情緒管理技能的學習,兒童的大腦神經迴路會被重新塑造,這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還能讓孩子保持良好的人際溝通,心理更健康、更開朗。不僅是兒童,大人也可以透過學習和訓練,改善腦迴路,改變生活。
最讓人驚訝的是,情商在商界的影響。高曼搜集了世界各地幾百家公司的數據資料,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了情商在個人、團體和組織機構中發揮的作用。他發現,讓優秀員工脫穎而出的十六種能力中,有十四種是情感能力。比如優秀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感召力、自信心、驅動力等這些情緒智力的範圍。也就是說,讓一個人出類拔萃的能力中,情商占了更大一部分。職場裡,情商高的人確實更成功。關於職場需要的情商,會在後面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仔細觀察,從班幹部、班主任、主管身上也能看出來,好的領導者一定具備一些很強的情緒感染力。比如馬雲、馬化騰、雷軍……這些人在公開演講時的情緒渲染能力十分強大,也更容易帶團隊走得更遠。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所中學,有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拿著菜刀砍傷了自己的物理老師,在調查後找到了跌破所有人眼鏡的原因:在一次物理測驗中,老師給他的成績是「良」,而不是「優」。有趣的是,這個學生各科成績都是優,他砍傷老師僅僅是因為,他擔心這個「良」會影響他考上哈佛大學。
一個全優生竟做出了這麼不近人情的事,究竟為什麼?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中國:二○○四年,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殺人事件。二十三歲的雲南大學高材生馬加爵,先後殺死了自己的四名同學。而起因僅僅是因為他的室友懷疑馬加爵出牌作弊……
這些事情不得不讓人開始考慮除了智商以外的評估標準,於是「情商」這個詞再次被抬出了水面。
很多孩子的智商都很高,為什麼會做出這樣荒唐的舉動?我在當老師這些年,很明顯能感受到一些孩子的智商之高,考試分數一點也不差,卻總能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比如上課把腳翹在同學椅子後面不停地晃動、上課玩 iPad 還放出聲音、下課跟同學也處不好……
所謂智商和情商,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一個屬於智力層面,另一個屬於情感層面。智商簡稱 IQ,指的是智力商數,和它相對應的,又有了「情商」這個詞,情商簡稱EQ,也叫情緒智力,指的是管理情緒的能力。
在《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裡說:「智商是情商的基礎,我們對事情的任何理解都是建立在智商的基礎上,而情商的發展可以為智商的發展確立基本的方向,讓智力朝著能夠產生最大效益的方向發展,因為你的情緒能不被浪費地幫助你的智力發展。」
我們不說智商不重要,其實人越長大,越發現智商真的還是很重要。但是,智商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不過情商卻可以透過修煉發生變化,讓一個人在這個世界裡成事。
「智商決定論」的偏執禍事
現在我們經常會把情商掛在嘴邊,但在上個世紀末的普通人心裡,並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情商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拉回到歷史的長河中:一九九○年,美國的兩位心理學教授約翰.梅爾(John Mayer)和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第一次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不久,他們用「情商」作為主題發表了一篇文章,但是影響有限,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可是,卻被一個人在論文裡看到了,這個人就是丹尼爾.高曼。
受此啟發,在一九九五年,他寫了《EQ》,誰能想到引起熱烈迴響,霸占《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十八個月,再版無數次。很多人沒有看過這本書,但卻記住了書的名字。
正是因為這本書,讓「情商」這個概念走出了心理學研究的象牙塔,走向了大眾,變成家喻戶曉的熱門詞。更重要的是,高曼提出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觀點,打破了一直以來的智商決定論。
大家知道,在美國和西方很多地方,智商論、人種論一直都是霸占在前列的觀點。於是有了二戰屠殺猶太人,有了歧視黑人,有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可是,高曼在《EQ》這本書裡傳達的最核心觀點就是: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下子,輿論譁然:原來成功這件事,是可以透過改變情商而有所改變。
平庸與優秀,情商是一線之隔
高曼在研究中發現,透過情緒管理技能的學習,兒童的大腦神經迴路會被重新塑造,這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還能讓孩子保持良好的人際溝通,心理更健康、更開朗。不僅是兒童,大人也可以透過學習和訓練,改善腦迴路,改變生活。
最讓人驚訝的是,情商在商界的影響。高曼搜集了世界各地幾百家公司的數據資料,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了情商在個人、團體和組織機構中發揮的作用。他發現,讓優秀員工脫穎而出的十六種能力中,有十四種是情感能力。比如優秀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感召力、自信心、驅動力等這些情緒智力的範圍。也就是說,讓一個人出類拔萃的能力中,情商占了更大一部分。職場裡,情商高的人確實更成功。關於職場需要的情商,會在後面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仔細觀察,從班幹部、班主任、主管身上也能看出來,好的領導者一定具備一些很強的情緒感染力。比如馬雲、馬化騰、雷軍……這些人在公開演講時的情緒渲染能力十分強大,也更容易帶團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