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已經努力過頭了?
我經常說「人生六十分就及格」,這道理用在工作上也一樣。
那些樂在工作,能在同一家公司待很久的人,平常工作時都會保留一點力氣。我真心希望大家也都能用這種態度工作。
有句話經常出現在準備考試的情境中:「為了考一百分,必須以考一百二十分為目標。」不過,這種話只是為了激勵自己達成該達成的目標,跟一般工作狀況不同。尤其是業務員這類必須追求數字目標的人,經常會把達成百分之一百二十作為目標。
但如果平常工作只用百分之六十的力氣,等遇到結算日或特別忙碌的時期,就能比平常更拚,發揮出百分之八十或是百分之百的力氣。要是平常就火力全開,等遇到關鍵時刻之際,就會很快耗盡能量,如同車子熄火一般。這時,請不要責備自己「不能堅持努力到最後」、「無法完全履行職責」,而是要察覺到「可能是自己平常努力過頭了」。
話雖如此,如果是一直以來都百分之百投入,拚命工作的人,即使跟他說:「你只要用百分之六十的力氣就好」,他也會不知道該怎麼做。
「是要我偷懶的意思嗎?」、「是我之前表現得不好,所以現在要下調工作目標嗎?」他們會感到困惑,或許還會產生疑問:「那我一直以來到底做得好不好?」
也有人會認為「我是投入百分之百的力氣,才勉強能達到公司期待的」、「只投入百分之六十,公司一定會覺得我能力很差,把我給踢走!」
不過,並沒有什麼工作或職場值得你搞壞自己身體去守護。
如果感覺到心靈或身體已經在哀號,就請思考一下以現在六成力氣工作的方法。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許你如此,我建議你可以申請留職停薪、換部門,或是離職,然後再重新開始,以調整原本「以百分之百氣力工作的態度」。
將你逼到窘境的負面想法
身處難以忍受的嚴苛情境,卻一直忍耐,覺得不能辭職的人,往往有否定自己的傾向。
「做到這種程度是理所當然,沒有好成績是我不夠努力。」
「大家都很辛苦,要我自己一個人偷懶,或是拒絕加班、拒絕假日去上班什麼的,我絕對做不到!」
「我其實真的很想說我好累,但又覺得不應該說這種消極的話。」
你是不是也有過以上這些想法?
乍看之下,這些都是認真又執著的想法。如此努力的人,多半也都被公認為「一輩子努力工作的好人」。
不過,請等一下!這些思維中,都存在著有點令人擔心的共通點。
那就是,認為「有問題的是自己」、「原因在我身上」,以及用「負面思考」來鞭策自己。
在身心狀況還算不錯時,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有可能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好,我怎麼能輸呢?」、「我要提升自己!」
不過,在已經十分努力,身心俱疲時,就會帶來反效果。
自我否定會帶來新的壓力。「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呢?」這種壓力又會緊緊束縛你。
這種狀態很令人擔憂。
你所認為的正確道理,不會將你逼到無路可走的狀態吧?
明明腦子知道該怎麼做,卻無法執行時,請不要否定自己,而是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累了」。
在我看來,很多人的問題在於並沒有發現自己身心疲憊的事實。或者應該說,他們雖然隱約感受到了,卻裝作沒發現。
狀況好的人才能正向思考
當你因為公司或工作的事煩惱,找人商量,可能會聽到一些好像不是那麼在意你情緒的回應,像是「你要正面思考一點,這樣比較輕鬆喔」、「你不要太在意主管或前輩的話,只要抱著感謝的心情,覺得他們是關心你就好了」。
或者,有人可能會鼓勵你:「只要能克服這個難關,你就會有突破性的成長,就試著再努力一下吧。」
不過,就算聽到的話多麼正向,若是你完全無法接受,反倒有可能在聽了之後,更覺得難以負荷,出現否定的情緒:「這些事我都知道」、「就是做不到才煩惱啊……」,到最後,對提出建議的人感到不滿:「你根本不瞭解我的心情!」
請記住一點:人類的大腦,就是有負面思維和情緒會勝過正面思維和情緒的傾向。
與正面思維和情緒相比,負面的一方就是比較容易留在記憶裡,這是我們大腦的特質,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本能、防衛本能。因為如果不記住負面經驗,下次再發生同樣狀況時,我們就無法好好對應。
當痛苦一直持續,或是發生讓人精神嚴重受創的事情時,不論是誰,腦中都會充斥著負面想法:「接下來會不會又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只有在即使想像得到的壞事發生,我們也能應付狀況時,才有心力能正面思考。
所以,不需要勉強自己變得正面,不去克服煩惱和課題也沒關係。我想,你已經為了解決煩惱和課題一直努力至今,在無論如何就是無法正面積極時,就放鬆力氣,試著休息一下吧。
「因為○○,我可以繼續努力」,這算是正面想法嗎?
要將負面思考轉為正面時,「鼓勵自己」是很容易使用的方法。
自己在心裡決定一個期限,例如「還有○個月而已,試著堅持一下吧」,這樣的對策也不錯。比起在一片渾沌黑暗中前進,設定期限比較能讓人朝著正面的方向轉變心情。
如果沒有拖延問題,真的能在「○個月」後得出結論的話,可說是最好不過的狀況吧。
不過,像是用「回家後看到貓,我就覺得好療癒,所以撐得下去」,或者「睡覺前打電動紓壓就好了」等個人喜好來支撐自己,又或是以「有很多比我辛苦的同事」這種與他人比較來企求心靈安定的方法,就有點令人擔心。乍看之下,這種思考角度雖然很正面,但本質上很奇怪。
沒有「貓」、「電動」或是「比自己辛苦的同事」就無法工作的話,那麼,你自己的狀態或許比你想像中的還更接近崩潰邊緣。
「就算A不行,還有B」的這種思維,終究就是在忍耐自己面臨的處境,不管如何利用其他事物轉換心情,「A不行」的狀況依然存在。
我認為,這麼想的你是處於鞭打自己、擠出最後一點氣力與體力的階段。你就站在懸崖邊,顫顫巍巍地撐著。
所謂的「懸崖邊」,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各自的臨界點、極限。我們經常使用「超越極限」、「挑戰極限」這樣的表現。
不過,對我這樣的精神科醫師來說,我認為極限是絕對不可跨越的。一旦跨越,可能會出現身心症狀,造成日常生活的障礙。
在接近這個臨界點時,我們的身心會發出「危險訊號」。請不要自欺,依據第二、三章的「危險訊號」來判斷你的感受。
為什麼這麼難工作?
職場「氛圍」所帶來的壓迫感
不論公司或學校,由一群人聚集所形成的組織,就會產生一種那個組織的氛圍。例如,「就是讓人很難開口說想請特休的公司氛圍」或是「業績至上的氛圍」,這種氛圍會影響組織成員,有時候會轉變為「同儕壓力」,讓意識到這種氣氛的人感受到壓力。
決定團體氛圍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人一致的價值觀。
比方說,我想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人人平等」的概念,不過,應該也有很多人覺得「那只是場面話」。
從現實來看,有的孩子智商高,有的孩子體育全能,每個人的能力高下和具備的才能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身體強壯,也有些孩子雖然很注意身體,但就是容易感冒。儘管如此,在「平等」的前提下,每個孩子都接受相同的考試,考不好的時候,老師還會說「你要再努力一點」。
此外,日本一直存在著「年功序列」這種依年資加薪與升遷的潛規則。這也暗示上下關係比什麼都重要,不管能力與人品如何,總之,「對於年長者、位高者就是必須尊敬、尊重」。
「人人平等」是場面話,「根本不平等」是真實情況;「年功序列」是表面規則,「有些主管我真的無法尊敬」是真實想法。不過,現在都已經邁入二十一世紀、令和年代了,日本也接收許多國際化的價值觀,像是「世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同樣的事,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會有個人差異是理所當然的」,以及「評估員工,應該是看能力而非看年紀」等。
不過,社會對事情的認知不是那麼容易能夠改變。「每個人有差異是理所當然」,在這樣的場面話裡,隱藏著「只有自己去休息沒問題嗎」這種在意平等的內心想法;在「工作要看能力」的表面規則裡,又潛藏著「要聽從前輩的話」這種真實情況。
就像這樣,表面樣子與真實情況複雜交錯的職場,肯定令人待得很痛苦。
出社會後,「工作上要有一定表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鞭策我們。這是學生時代沒有過的精神負荷,我們很容易因為無法適當地應對職場氛圍而迷失了自己。
「將喜歡的事當成工作」
在社會上難以生存的理由
社會上也一樣存在著所謂的「氛圍」。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高談「將喜歡的事當作職業的人最酷」。
這是「將工作神聖化的氛圍」。
例如,YouTuber因為「能做喜歡的事又能賺錢,感覺好像很開心」,而成為很多人憧憬的對象。
不過,YouTuber雖說是將喜歡的事當成工作,但也不表示就是每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要絞盡腦汁想企畫,熬夜編輯影片,這都很辛苦。而且,還無法不在意觀看次數、頻道訂閱數等這些數字。
遇到挫敗或煩惱時,也由於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而面臨一種無法說出喪氣話、無法找藉口的「氛圍」。
「只有自我實現的工作才具神聖性」,形成這種氛圍的背景,也可說是與網路資訊社會及社群網路服務(SNS)的普及有關。尤其最近很多人上傳的影片、在社群媒體發布的貼文等,已經不限於個人生活的資訊,與工作有關的部分也愈來愈多。
看到朋友、認識的人發布的文章,我們也可能會受到一些刺激。「之前跟我在同一家補習班的每個人都朝著他們的夢想努力啊」、「他已經得到能去海外出差這麼重要的工作了嗎?」、「他的貼文很受好評啊」。
事實上,發文者只是秀出想讓別人看到的部分,但看的人卻忘記這件事,只覺得「好厲害」、「好羨慕」,這就是社群媒體的魔力。在這個很容易看到他人努力和出色表現的網路社會裡,有愈來愈多人拿自己和別人相比,覺得「不能只有我落後」,因此累積了不少壓力。
另一方面,也是有很多人只將工作視為獲取收入的手段,並在私領域中找尋幸福。我們也不能說,他們比起將興趣當工作的人還「不酷」吧。就像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工作也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我經常說「人生六十分就及格」,這道理用在工作上也一樣。
那些樂在工作,能在同一家公司待很久的人,平常工作時都會保留一點力氣。我真心希望大家也都能用這種態度工作。
有句話經常出現在準備考試的情境中:「為了考一百分,必須以考一百二十分為目標。」不過,這種話只是為了激勵自己達成該達成的目標,跟一般工作狀況不同。尤其是業務員這類必須追求數字目標的人,經常會把達成百分之一百二十作為目標。
但如果平常工作只用百分之六十的力氣,等遇到結算日或特別忙碌的時期,就能比平常更拚,發揮出百分之八十或是百分之百的力氣。要是平常就火力全開,等遇到關鍵時刻之際,就會很快耗盡能量,如同車子熄火一般。這時,請不要責備自己「不能堅持努力到最後」、「無法完全履行職責」,而是要察覺到「可能是自己平常努力過頭了」。
話雖如此,如果是一直以來都百分之百投入,拚命工作的人,即使跟他說:「你只要用百分之六十的力氣就好」,他也會不知道該怎麼做。
「是要我偷懶的意思嗎?」、「是我之前表現得不好,所以現在要下調工作目標嗎?」他們會感到困惑,或許還會產生疑問:「那我一直以來到底做得好不好?」
也有人會認為「我是投入百分之百的力氣,才勉強能達到公司期待的」、「只投入百分之六十,公司一定會覺得我能力很差,把我給踢走!」
不過,並沒有什麼工作或職場值得你搞壞自己身體去守護。
如果感覺到心靈或身體已經在哀號,就請思考一下以現在六成力氣工作的方法。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許你如此,我建議你可以申請留職停薪、換部門,或是離職,然後再重新開始,以調整原本「以百分之百氣力工作的態度」。
將你逼到窘境的負面想法
身處難以忍受的嚴苛情境,卻一直忍耐,覺得不能辭職的人,往往有否定自己的傾向。
「做到這種程度是理所當然,沒有好成績是我不夠努力。」
「大家都很辛苦,要我自己一個人偷懶,或是拒絕加班、拒絕假日去上班什麼的,我絕對做不到!」
「我其實真的很想說我好累,但又覺得不應該說這種消極的話。」
你是不是也有過以上這些想法?
乍看之下,這些都是認真又執著的想法。如此努力的人,多半也都被公認為「一輩子努力工作的好人」。
不過,請等一下!這些思維中,都存在著有點令人擔心的共通點。
那就是,認為「有問題的是自己」、「原因在我身上」,以及用「負面思考」來鞭策自己。
在身心狀況還算不錯時,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有可能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好,我怎麼能輸呢?」、「我要提升自己!」
不過,在已經十分努力,身心俱疲時,就會帶來反效果。
自我否定會帶來新的壓力。「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呢?」這種壓力又會緊緊束縛你。
這種狀態很令人擔憂。
你所認為的正確道理,不會將你逼到無路可走的狀態吧?
明明腦子知道該怎麼做,卻無法執行時,請不要否定自己,而是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累了」。
在我看來,很多人的問題在於並沒有發現自己身心疲憊的事實。或者應該說,他們雖然隱約感受到了,卻裝作沒發現。
狀況好的人才能正向思考
當你因為公司或工作的事煩惱,找人商量,可能會聽到一些好像不是那麼在意你情緒的回應,像是「你要正面思考一點,這樣比較輕鬆喔」、「你不要太在意主管或前輩的話,只要抱著感謝的心情,覺得他們是關心你就好了」。
或者,有人可能會鼓勵你:「只要能克服這個難關,你就會有突破性的成長,就試著再努力一下吧。」
不過,就算聽到的話多麼正向,若是你完全無法接受,反倒有可能在聽了之後,更覺得難以負荷,出現否定的情緒:「這些事我都知道」、「就是做不到才煩惱啊……」,到最後,對提出建議的人感到不滿:「你根本不瞭解我的心情!」
請記住一點:人類的大腦,就是有負面思維和情緒會勝過正面思維和情緒的傾向。
與正面思維和情緒相比,負面的一方就是比較容易留在記憶裡,這是我們大腦的特質,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本能、防衛本能。因為如果不記住負面經驗,下次再發生同樣狀況時,我們就無法好好對應。
當痛苦一直持續,或是發生讓人精神嚴重受創的事情時,不論是誰,腦中都會充斥著負面想法:「接下來會不會又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只有在即使想像得到的壞事發生,我們也能應付狀況時,才有心力能正面思考。
所以,不需要勉強自己變得正面,不去克服煩惱和課題也沒關係。我想,你已經為了解決煩惱和課題一直努力至今,在無論如何就是無法正面積極時,就放鬆力氣,試著休息一下吧。
「因為○○,我可以繼續努力」,這算是正面想法嗎?
要將負面思考轉為正面時,「鼓勵自己」是很容易使用的方法。
自己在心裡決定一個期限,例如「還有○個月而已,試著堅持一下吧」,這樣的對策也不錯。比起在一片渾沌黑暗中前進,設定期限比較能讓人朝著正面的方向轉變心情。
如果沒有拖延問題,真的能在「○個月」後得出結論的話,可說是最好不過的狀況吧。
不過,像是用「回家後看到貓,我就覺得好療癒,所以撐得下去」,或者「睡覺前打電動紓壓就好了」等個人喜好來支撐自己,又或是以「有很多比我辛苦的同事」這種與他人比較來企求心靈安定的方法,就有點令人擔心。乍看之下,這種思考角度雖然很正面,但本質上很奇怪。
沒有「貓」、「電動」或是「比自己辛苦的同事」就無法工作的話,那麼,你自己的狀態或許比你想像中的還更接近崩潰邊緣。
「就算A不行,還有B」的這種思維,終究就是在忍耐自己面臨的處境,不管如何利用其他事物轉換心情,「A不行」的狀況依然存在。
我認為,這麼想的你是處於鞭打自己、擠出最後一點氣力與體力的階段。你就站在懸崖邊,顫顫巍巍地撐著。
所謂的「懸崖邊」,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各自的臨界點、極限。我們經常使用「超越極限」、「挑戰極限」這樣的表現。
不過,對我這樣的精神科醫師來說,我認為極限是絕對不可跨越的。一旦跨越,可能會出現身心症狀,造成日常生活的障礙。
在接近這個臨界點時,我們的身心會發出「危險訊號」。請不要自欺,依據第二、三章的「危險訊號」來判斷你的感受。
為什麼這麼難工作?
職場「氛圍」所帶來的壓迫感
不論公司或學校,由一群人聚集所形成的組織,就會產生一種那個組織的氛圍。例如,「就是讓人很難開口說想請特休的公司氛圍」或是「業績至上的氛圍」,這種氛圍會影響組織成員,有時候會轉變為「同儕壓力」,讓意識到這種氣氛的人感受到壓力。
決定團體氛圍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人一致的價值觀。
比方說,我想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人人平等」的概念,不過,應該也有很多人覺得「那只是場面話」。
從現實來看,有的孩子智商高,有的孩子體育全能,每個人的能力高下和具備的才能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身體強壯,也有些孩子雖然很注意身體,但就是容易感冒。儘管如此,在「平等」的前提下,每個孩子都接受相同的考試,考不好的時候,老師還會說「你要再努力一點」。
此外,日本一直存在著「年功序列」這種依年資加薪與升遷的潛規則。這也暗示上下關係比什麼都重要,不管能力與人品如何,總之,「對於年長者、位高者就是必須尊敬、尊重」。
「人人平等」是場面話,「根本不平等」是真實情況;「年功序列」是表面規則,「有些主管我真的無法尊敬」是真實想法。不過,現在都已經邁入二十一世紀、令和年代了,日本也接收許多國際化的價值觀,像是「世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同樣的事,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會有個人差異是理所當然的」,以及「評估員工,應該是看能力而非看年紀」等。
不過,社會對事情的認知不是那麼容易能夠改變。「每個人有差異是理所當然」,在這樣的場面話裡,隱藏著「只有自己去休息沒問題嗎」這種在意平等的內心想法;在「工作要看能力」的表面規則裡,又潛藏著「要聽從前輩的話」這種真實情況。
就像這樣,表面樣子與真實情況複雜交錯的職場,肯定令人待得很痛苦。
出社會後,「工作上要有一定表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鞭策我們。這是學生時代沒有過的精神負荷,我們很容易因為無法適當地應對職場氛圍而迷失了自己。
「將喜歡的事當成工作」
在社會上難以生存的理由
社會上也一樣存在著所謂的「氛圍」。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高談「將喜歡的事當作職業的人最酷」。
這是「將工作神聖化的氛圍」。
例如,YouTuber因為「能做喜歡的事又能賺錢,感覺好像很開心」,而成為很多人憧憬的對象。
不過,YouTuber雖說是將喜歡的事當成工作,但也不表示就是每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要絞盡腦汁想企畫,熬夜編輯影片,這都很辛苦。而且,還無法不在意觀看次數、頻道訂閱數等這些數字。
遇到挫敗或煩惱時,也由於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而面臨一種無法說出喪氣話、無法找藉口的「氛圍」。
「只有自我實現的工作才具神聖性」,形成這種氛圍的背景,也可說是與網路資訊社會及社群網路服務(SNS)的普及有關。尤其最近很多人上傳的影片、在社群媒體發布的貼文等,已經不限於個人生活的資訊,與工作有關的部分也愈來愈多。
看到朋友、認識的人發布的文章,我們也可能會受到一些刺激。「之前跟我在同一家補習班的每個人都朝著他們的夢想努力啊」、「他已經得到能去海外出差這麼重要的工作了嗎?」、「他的貼文很受好評啊」。
事實上,發文者只是秀出想讓別人看到的部分,但看的人卻忘記這件事,只覺得「好厲害」、「好羨慕」,這就是社群媒體的魔力。在這個很容易看到他人努力和出色表現的網路社會裡,有愈來愈多人拿自己和別人相比,覺得「不能只有我落後」,因此累積了不少壓力。
另一方面,也是有很多人只將工作視為獲取收入的手段,並在私領域中找尋幸福。我們也不能說,他們比起將興趣當工作的人還「不酷」吧。就像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工作也不是你人生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