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為何總是如影相隨
丁蕾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就因病去世了,所以她與爸爸一直一起生活。爸爸對她相當疼愛,總是事事都順著丁蕾,凡事都替丁蕾操心,所以,丁蕾從小到大都不曾煩惱過什麼事情,都是爸爸為她準備好了一切:選文科還是理科、上哪所大學……
最近,大學即將畢業的丁蕾要面臨找工作。很多同學都早早地離開學校找實習工作,而丁蕾卻總是打電話問爸爸自己該找什麼樣的工作。爸爸畢竟能力有限,在這方面無法給丁蕾更多的建議。最後,丁蕾就像一隻無頭蒼蠅似的亂撞。結果,大半年過去了,很多同學都已經找到了工作,丁蕾卻還是四處晃盪,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讓她感到很受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後來,找不到工作的丁蕾只好回老家。爸爸為了幫女兒找一份工作天天忙前忙後,終於託人找了一份行政櫃檯的工作。可是,丁蕾在那裡做了幾天後卻不願意做了,因為工作上的事務太多了,她常常忙不過來,所以很多事情總是出錯,這讓她感到很有挫敗感。其實,丁蕾口中所謂的「事務」只是一些簡單的工作,只要她靜下心來就能處理好。但沒有任何耐心的她卻不願堅持,最終,做了兩週不到她就回家吃自己了。
可是,丁蕾卻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不斷抱怨,為何自己總是遇到這麼多不順的事情,為什麼挫折總是跟著自己呢?
所謂的挫折,就是指個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各種干擾和障礙,進而導致目標無法實現,個人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挫折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挫折情境,另一個是挫折反應。挫折情境是指阻礙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挫折反應則是指因為某種障礙導致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會產生憤怒、焦慮等情緒反應。一般來說,當個人遭到挫折時,挫折情境與挫折反應總是緊密相連的。
那麼,挫折為何總是與我們如影相隨呢?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呢?有專家表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總體而言,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
一是客觀原因。客觀原因包括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有專家表示,家庭是個人產生挫敗感的「溫床」。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等都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而父母如果過分溺愛、親子關係比較疏遠,都會讓人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上文中丁蕾由於爸爸的過分溺愛,進而導致她對爸爸依賴性非常強,一旦遇到一點小事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社會因素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人為因素的限制,這包括經濟、文化教育、道德法律等約束。比如,大學裡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工作職位上無法充分地發揮,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這不僅會對人的心理構成挫折,還會對個人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這要比家庭因素所產生的心理挫折更大。
二是主觀原因。主觀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個人的個性特徵、能力不足等導致自己所追求的目的無法達到而產生的心理挫折。比如,如果一個人的實際能力高於自己的抱負水準,就很容易得到成就感;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實際能力低於自己的抱負水準,就會產生挫敗感。
另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動機的衝突而產生的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有各種動機,由於它們性質相似或相反而強度接近,讓人難以取捨,進而形成了動機的衝突。比如,小李既想與朋友去看某個展覽,又想去參加同學聚會,可是它們的時間有衝突。這就是動機的衝突,又稱為動機的鬥爭。
一般來說,由於每個人對挫折的容忍力不同,所以對挫折的感受程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即使遭遇很大的挫折,也不會氣餒,而有的人則稍微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會意志消沉。
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那麼,如何面對挫折呢?對此,有專家提出建議:一是學會正視挫折,相信挫折是可以克服的。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正是因為他們遇到挫折不曾軟弱和消沉。二是樂觀對待挫折。研究顯示;性格開朗、樂觀的人與鬱鬱寡歡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化解挫折。所以,只有學會樂觀地對待挫折,最終才能戰勝挫折。三是主動向專業人士諮商。當遭遇挫折導致心理失衡時,要積極主動地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進而讓自己盡快走出挫敗的陰影。
丁蕾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就因病去世了,所以她與爸爸一直一起生活。爸爸對她相當疼愛,總是事事都順著丁蕾,凡事都替丁蕾操心,所以,丁蕾從小到大都不曾煩惱過什麼事情,都是爸爸為她準備好了一切:選文科還是理科、上哪所大學……
最近,大學即將畢業的丁蕾要面臨找工作。很多同學都早早地離開學校找實習工作,而丁蕾卻總是打電話問爸爸自己該找什麼樣的工作。爸爸畢竟能力有限,在這方面無法給丁蕾更多的建議。最後,丁蕾就像一隻無頭蒼蠅似的亂撞。結果,大半年過去了,很多同學都已經找到了工作,丁蕾卻還是四處晃盪,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讓她感到很受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後來,找不到工作的丁蕾只好回老家。爸爸為了幫女兒找一份工作天天忙前忙後,終於託人找了一份行政櫃檯的工作。可是,丁蕾在那裡做了幾天後卻不願意做了,因為工作上的事務太多了,她常常忙不過來,所以很多事情總是出錯,這讓她感到很有挫敗感。其實,丁蕾口中所謂的「事務」只是一些簡單的工作,只要她靜下心來就能處理好。但沒有任何耐心的她卻不願堅持,最終,做了兩週不到她就回家吃自己了。
可是,丁蕾卻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不斷抱怨,為何自己總是遇到這麼多不順的事情,為什麼挫折總是跟著自己呢?
所謂的挫折,就是指個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各種干擾和障礙,進而導致目標無法實現,個人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挫折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挫折情境,另一個是挫折反應。挫折情境是指阻礙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挫折反應則是指因為某種障礙導致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會產生憤怒、焦慮等情緒反應。一般來說,當個人遭到挫折時,挫折情境與挫折反應總是緊密相連的。
那麼,挫折為何總是與我們如影相隨呢?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呢?有專家表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總體而言,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
一是客觀原因。客觀原因包括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有專家表示,家庭是個人產生挫敗感的「溫床」。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等都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而父母如果過分溺愛、親子關係比較疏遠,都會讓人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上文中丁蕾由於爸爸的過分溺愛,進而導致她對爸爸依賴性非常強,一旦遇到一點小事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社會因素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人為因素的限制,這包括經濟、文化教育、道德法律等約束。比如,大學裡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工作職位上無法充分地發揮,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這不僅會對人的心理構成挫折,還會對個人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這要比家庭因素所產生的心理挫折更大。
二是主觀原因。主觀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個人的個性特徵、能力不足等導致自己所追求的目的無法達到而產生的心理挫折。比如,如果一個人的實際能力高於自己的抱負水準,就很容易得到成就感;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實際能力低於自己的抱負水準,就會產生挫敗感。
另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動機的衝突而產生的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有各種動機,由於它們性質相似或相反而強度接近,讓人難以取捨,進而形成了動機的衝突。比如,小李既想與朋友去看某個展覽,又想去參加同學聚會,可是它們的時間有衝突。這就是動機的衝突,又稱為動機的鬥爭。
一般來說,由於每個人對挫折的容忍力不同,所以對挫折的感受程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即使遭遇很大的挫折,也不會氣餒,而有的人則稍微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會意志消沉。
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那麼,如何面對挫折呢?對此,有專家提出建議:一是學會正視挫折,相信挫折是可以克服的。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正是因為他們遇到挫折不曾軟弱和消沉。二是樂觀對待挫折。研究顯示;性格開朗、樂觀的人與鬱鬱寡歡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化解挫折。所以,只有學會樂觀地對待挫折,最終才能戰勝挫折。三是主動向專業人士諮商。當遭遇挫折導致心理失衡時,要積極主動地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進而讓自己盡快走出挫敗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