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超越表象的邏輯,重建思維架構

79特價23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底層邏輯與邏輯的思辨
  世間一切事物的運轉,都有賴於其背後的基本原則或規律。這個原則或規律,就是事物的底層邏輯。找到它,並能運用它,那麼任何環境下你我皆能不焦慮、不偏頗、不迷失,輕鬆搞定一切。
邏輯是什麼,有什麼用
  邏輯是什麼?
  簡單說,邏輯,就是人類的思維規律。具體說,就是有條理、有根據地分析和推理事物,表達自己觀點的思維過程。就像黑格爾(Georg Hegel)在其《邏輯學》(Science of Logic)中認為的那樣:邏輯是一切思考的基礎。邏輯思維能力直接決定了一個人觀察分析、推理判斷、理解概括的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在街上偶遇,一個人為了顯示自己博學,用充滿自信的口氣跟對方說:「所有動物都會奔跑。」另一個人反駁道:「如果所有動物都會奔跑,那麼鯊魚也會奔跑。」常識告訴我們,鯊魚不會奔跑,顯然第一個人說錯了,這便是最簡單的邏輯推理。
  不要覺得這樣的爭辯毫無意義。「你這麼大個人,怎麼和孩子一般見識?」、「我帶著小孩呢,你把座位讓給我怎麼了?」、「你年紀輕輕的,不知道給我這個老人家讓座嗎?」、「這杯酒不喝不是兄弟!」、「你同學都結婚了,你怎麼還不結婚?」
  這些「神邏輯」是不是很眼熟、很耳熟?在現實生活中,不講邏輯的人隨處可見,如果我們能掌握好邏輯,明晰裡面的辯證關係,面對無理要求的時候,即使不回嘴,也可以巧妙運用,保護自己免受道德綁架的傷害。
  其實,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離不開邏輯。用一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的話來說,就是:沒有邏輯,我們的生活將十分沉重,以致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經過邏輯思維,我們才能實現對具體對象本質規律的把握,進而認識客觀世界。如果只是一昧地輸入很多知識,沒有透過邏輯這個強大的思維工具去消化,那麼我們就無法有效利用知識去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
  如果細細想來,我們就會發現,生活的本質恰恰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尤其對複雜問題,我們需要像剝洋蔥一樣,把問題一層層細化拆分,拆成最小的「單位問題」,然後逐個擊破,最終解決整個問題。而這背後依靠的就是邏輯!
  晉文公非常喜歡吃烤肉,一位擅長烤肉的廚師因此獲得了優待。這引起了另一位廚師的嫉妒,他心想自己的技術並不比對方差,只不過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罷了,於是他決定改變現狀。他偷偷在已經烤好即將呈給晉文公享用的烤肉上放了一根頭髮,希望以此來激怒晉文公,治罪於那個好運的廚師,然後自己乘虛而入。
  果然,晉文公看到烤肉上的頭髮後勃然大怒,怒斥烤肉廚師,並想立即治他的不敬之罪。
  沒想到烤肉廚師不但沒有高聲喊冤,反而磕了個頭慢條斯理地說:「公若治鄙人之罪,請將三條大罪一併懲治。」
  晉文公覺得奇怪,便問他為什麼自稱有三條大罪。
  「第一,我把刀磨得飛快,卻沒能切斷這根頭髮;第二,我把肉丁一個個串起來,卻沒有發現有根頭髮;第三,我把爐火生得非常旺,肉都烤熟了,卻沒能燒掉這根頭髮。」
  聽完廚師這番話,晉文公恍然大悟。一番調查之後,那個心懷嫉妒的廚師被定罪行刑。
  故事中,烤肉廚師一眼看穿事情本質的能力,正是邏輯思維能力。他表面上為自己定了三條罪狀,其實卻是向晉文公說明情況,以洗清自己的冤屈。
  其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用邏輯思維加以思考和解決,邏輯的核心就是清晰高效地思考,進而推斷出事情的真相。事實上,不管身處什麼時代,不管遭遇何種境遇,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總是能夠透過微小的發生而推斷一切,前探預判結果,回首看清真相。
底層邏輯的概念及內涵
  我們都知道,邏輯是一切思考的基礎,但是從思考本身出發,我們還需要一個切入點。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思考一個問題,通常情況下入口會很多,而每一個入口又往往會開啟不同的思維路徑,那麼哪一條思維路徑才是更順暢的呢?
  底層邏輯,就是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應該優先選擇的核心切入點,從這個核心點開始思考,所作出的決定,才是和初心一致,最貼合內心的,也是真實的人性回饋。
  如果給它一個系統、準確定義的話,那應該是:「底層邏輯是指從事物的底層、本質出發,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思維方法。底層邏輯越堅固,解決問題的效能也就越強。」
  《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找出事物的底層邏輯,就能預測其走向,也就知道該用何種方式去正確解決問題。可以說,底層邏輯,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我們還可以更通俗地將底層邏輯理解為:思維的「出發點」,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網路時代,資訊發達,對一個事件的發生,人們往往有很多考量的角度。比如賺錢的問題,有人最先想到的是透過加班獲取,有人是下班後找個兼職,但兩者都還是在利用自己的時間賺錢,而且收入有很大的限制。而有些人則考慮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以探尋更多的賺錢管道和方向。
  事實告訴我們,擁有底層邏輯思維的人,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是先找到問題的核心點,然後思考自己有什麼資源可以匹配,再對自身的能力進行綜合評估,最後在這個基礎上去採取行動。這是一套科學完整的認知體系。
  從另一個角度看,底層邏輯,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各種變化的原理,是社會發展的潛在規律。比如,我們說,男人的聲音相對粗,女人的聲音相對細;男人體格相對強壯,女人體格相對瘦弱;男人頭髮短,女人頭髮長……這些其實都是表象,性別才是本質。再如,房價上漲是表象,通貨膨脹是本質;薪資高低是表象,價值高低是本質;股票漲跌是表象,零和賽局是本質等等。
  表象千變萬化,卻不會影響本質。而本質一旦變了,它就變成了新的事物,所有表象也會隨之改變。學會看透事物的底層邏輯,找到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不被表象所迷惑,順著本質的原因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才算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如果只看到表象,就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於應付。
  一句話,我們的世界雖然紛繁複雜,但萬千「術」後都有一個「道」,它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著、主導著一切。這「看不見的手」就是「底層邏輯」。找到它,並學會運用它,你會變得更通透、更厲害、更強大。
底層邏輯是本質的,同時也是相對的
  我們說「萬事萬物皆有本質」,這是底層邏輯的立足之本,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底層邏輯當然也不例外。
  這兩個結論看似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成本決定價格。這個理論實際上有一個成立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生產力不變。而現實生活常常會印證一個與之相反的理論:價格決定成本。即當消費者不認可某個商品的價格時,生產者如果想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往往會透過改進技術、提高效率等方法降低成本,最終使成本降低。
  比如,你想買個拉力器健身。對這件商品的銷售價格,你的心理價位是100元。拉力器銷售人員跟你說商品的成本是150元,180元的銷售價格很合理。但是在你心中拉力器就值100元,再貴就不買了。廠家只好千方百計降低成本到90塊,然後再以100塊的價格賣給你。這就是價格決定成本,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
  也就是說,「成本決定價格」和「價格決定成本」這兩個觀點其實都對。前提條件和要素改變了,理論和觀點也就會隨之發生改變。
  真理永遠是相對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作者費茲傑羅(Francis Fitzgerald)說:「同時持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點,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象徵。」「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說:「如果我不能比這個世界大多數聰明的人更能反駁這個觀點,那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由此,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每個理論都是有前提條件的,而不是學習了某個理論,就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實際上未必。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一個人開小吃店賺錢了,他把他的技術、經驗,甚至品牌給你,你直接模仿照做,你會跟他一樣賺錢嗎?不一定。為什麼?是他的經驗方法錯了嗎?
  不是,是因為你們兩個條件不一樣,很多環境要素也不一樣。
  我們學習底層邏輯思維,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學會思考,而不是只學習理論的結論本身。那些在學習時只注重「要點」的人,很難真正讓自己的生活、工作產生改變。所以你會發現,有的人學了很多「創業要點」,依然創業失敗;有的人學了很多「婚姻經營要點」,依然以離婚收場;有的人學了很多「減肥要點」,依然沒有好身材;有的人學了很多「教育要點」,依然做不好父母……其實並不是這些「要點」本身有問題,而是當事人沒有真正理解諸多「要點」的底層邏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