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壞脾氣是必經的成長課題
第二節:大發雷霆,只是你的本能
《烏合之眾》裡有一句話: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也就是說,人多數時候並不依靠理智辦事。
人生來就是情緒化的,理智只是我們在演化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產物,但層次越高的人,越不容易被憤怒控制;層次越低的人,反而越容易被憤怒牽著鼻子走。費斯汀格法則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所決定的。你控制不了開頭的10%,但你可以決定剩下的90%。
國外某野生動物園中,一名女遊客因為跟自己的丈夫爭吵,在虎區私自下車,導致被老虎拖走,受了重傷,丈夫從駕駛位衝出來解救,但猶豫了一下又返回了車裡,因為車裡還有孩子。後座的母親跑出來救女兒,結果被老虎殘忍咬死。就因為她的憤怒,導致一死一傷,她將自己的脾氣當成了行為準則,以自我為中心,全然不顧母親和孩子的安危。
作為一位旁觀者,這類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在同情她遭遇的同時,也感到自私與憤怒所帶來的血淋淋的後果。對事件中的女遊客來說,可能與丈夫的爭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但是如果這時,她能控制住自己的憤怒,或者至少保持一點點理智,想到動物園在此區域不准下車的規定,慘劇就完全可以避免發生了。
美國有一對夫妻,結婚後十一年才有了一個兒子,兩人自然對兒子特別寵愛。就在兒子兩歲那年,有天早上,丈夫要出門上班時看到桌子上有一瓶開著瓶蓋的藥水,因為要趕時間,所以他只大聲地告訴妻子:「記得要把藥瓶收好。」然後就匆忙關上門上班去了。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忘記了丈夫的叮囑。小男孩對藥水很好奇,一口氣喝光了。雖然後來及時將男孩送到了醫院,但因為服藥過量,最終還是沒能搶救過來。
妻子先是被嚇壞了,不知所措,隨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她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丈夫。可是該來的總是會來的,丈夫趕到醫院,看到兒子的屍體,傷心到無以復加。可是這時,他輕輕趴到妻子的耳邊說:「I love you, dear.」(親愛的,我愛妳。)
也許這是簡單到他們每天都會說的一句話,可是此時,要有多大的包容,多深的智慧才能說出這樣一句讓人動容的話呢?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可能大部分人會選擇去責怪對方,為自己的難過找一個發洩口。可是其實妻子的痛苦不比丈夫少,而且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去辱罵和責難妻子,兒子也不能復生,而生者只會徒增心塞罷了。我相信,丈夫在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在心裡也有責怪過妻子和自己,可是他明白大發雷霆是自己的本能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所以他有效的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選擇和妻子站在同一方向共同面對這件不幸的事。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需要拿出壓得下脾氣的真本事,這件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你有權有勢就可以放你一馬,相反,越是階層高的人,越不容易被情緒所控制。
憤怒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無論要成什麼事,你可以隨了自己的本性將脾氣發出來,但是要記得沒有人會容忍你的臭脾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倔強,你不能忍,很多情況下,會讓你變得不得人心;你當然更可以將自己的脾氣從內部化解,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用一種更理性的方式達到目的,這樣,你贏得的是掌聲和尊重。
如果說大發雷霆是對不良情緒的一種發洩的話,那麼很多人認為不發洩就等同於壓抑情緒,其實我們並不倡導壓抑,若是強行擠壓,氣球會爆炸,情緒亦然。被壓抑下來的情緒從表面上看好像波瀾不驚,但其實裡面已經翻江倒海了,這樣的做法無異於自我毀滅。但是如果向其他人肆意發洩的話,你以為你發洩過後就會舒服了,但其實一番痛快責難過後,內心仍然是充滿了空洞和虛無,如果後來發現其實這件事跟對方並無關係,那麼又會導致抑制不住的內疚,加重不良情緒。
所以我們其實要做到的是先承認壞脾氣就在那裡,我理它或者不理它,它都在那裡。我開心時,它會陪我一起笑;傷心時,它會陪我一起哭。我們不要試圖去壓抑或者發洩它,只是感受,無論感覺到什麼都允許它在那裡。接著,我們需要透過「想」的方式,看看能不能將它平息,想自己因為這些事發脾氣有沒有必要。怒傷肝,我們有必要因為對別人憤怒而傷害自己的身體嗎?如果冥想還不能化解這股氣,那我們需要做一些耗費精力的事情將它釋放出去,比如跑步、爬山、吶喊、做家事等等。壓力和怒氣被釋放出去,身體就會產生一種輕鬆的感覺。
我們承認憤怒的本能,可是我們也要找到疏解它的突破口。第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運動計畫,可以是有規律的戶外運動,也可以是在家裡邊看電視邊進行的;第二,多做有助於建立自信心的事情,也就是自己擅長的事,如果沒有,那就培養一個;第三,不要將自己孤立起來,多和朋友們聯絡,與外界進行良好的溝通也是保持好情緒非常重要的一步;第四,保持良好的睡眠,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有規律的作息可以有助於保持平衡的心態;第五,列一張清單,將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寫在上面,每天至少做一件。
奧里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寫到: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情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請記住,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永遠需要兩種能力——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
第二節:大發雷霆,只是你的本能
《烏合之眾》裡有一句話: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也就是說,人多數時候並不依靠理智辦事。
人生來就是情緒化的,理智只是我們在演化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產物,但層次越高的人,越不容易被憤怒控制;層次越低的人,反而越容易被憤怒牽著鼻子走。費斯汀格法則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所決定的。你控制不了開頭的10%,但你可以決定剩下的90%。
國外某野生動物園中,一名女遊客因為跟自己的丈夫爭吵,在虎區私自下車,導致被老虎拖走,受了重傷,丈夫從駕駛位衝出來解救,但猶豫了一下又返回了車裡,因為車裡還有孩子。後座的母親跑出來救女兒,結果被老虎殘忍咬死。就因為她的憤怒,導致一死一傷,她將自己的脾氣當成了行為準則,以自我為中心,全然不顧母親和孩子的安危。
作為一位旁觀者,這類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在同情她遭遇的同時,也感到自私與憤怒所帶來的血淋淋的後果。對事件中的女遊客來說,可能與丈夫的爭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但是如果這時,她能控制住自己的憤怒,或者至少保持一點點理智,想到動物園在此區域不准下車的規定,慘劇就完全可以避免發生了。
美國有一對夫妻,結婚後十一年才有了一個兒子,兩人自然對兒子特別寵愛。就在兒子兩歲那年,有天早上,丈夫要出門上班時看到桌子上有一瓶開著瓶蓋的藥水,因為要趕時間,所以他只大聲地告訴妻子:「記得要把藥瓶收好。」然後就匆忙關上門上班去了。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忘記了丈夫的叮囑。小男孩對藥水很好奇,一口氣喝光了。雖然後來及時將男孩送到了醫院,但因為服藥過量,最終還是沒能搶救過來。
妻子先是被嚇壞了,不知所措,隨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她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丈夫。可是該來的總是會來的,丈夫趕到醫院,看到兒子的屍體,傷心到無以復加。可是這時,他輕輕趴到妻子的耳邊說:「I love you, dear.」(親愛的,我愛妳。)
也許這是簡單到他們每天都會說的一句話,可是此時,要有多大的包容,多深的智慧才能說出這樣一句讓人動容的話呢?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可能大部分人會選擇去責怪對方,為自己的難過找一個發洩口。可是其實妻子的痛苦不比丈夫少,而且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去辱罵和責難妻子,兒子也不能復生,而生者只會徒增心塞罷了。我相信,丈夫在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在心裡也有責怪過妻子和自己,可是他明白大發雷霆是自己的本能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所以他有效的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選擇和妻子站在同一方向共同面對這件不幸的事。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需要拿出壓得下脾氣的真本事,這件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你有權有勢就可以放你一馬,相反,越是階層高的人,越不容易被情緒所控制。
憤怒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無論要成什麼事,你可以隨了自己的本性將脾氣發出來,但是要記得沒有人會容忍你的臭脾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倔強,你不能忍,很多情況下,會讓你變得不得人心;你當然更可以將自己的脾氣從內部化解,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用一種更理性的方式達到目的,這樣,你贏得的是掌聲和尊重。
如果說大發雷霆是對不良情緒的一種發洩的話,那麼很多人認為不發洩就等同於壓抑情緒,其實我們並不倡導壓抑,若是強行擠壓,氣球會爆炸,情緒亦然。被壓抑下來的情緒從表面上看好像波瀾不驚,但其實裡面已經翻江倒海了,這樣的做法無異於自我毀滅。但是如果向其他人肆意發洩的話,你以為你發洩過後就會舒服了,但其實一番痛快責難過後,內心仍然是充滿了空洞和虛無,如果後來發現其實這件事跟對方並無關係,那麼又會導致抑制不住的內疚,加重不良情緒。
所以我們其實要做到的是先承認壞脾氣就在那裡,我理它或者不理它,它都在那裡。我開心時,它會陪我一起笑;傷心時,它會陪我一起哭。我們不要試圖去壓抑或者發洩它,只是感受,無論感覺到什麼都允許它在那裡。接著,我們需要透過「想」的方式,看看能不能將它平息,想自己因為這些事發脾氣有沒有必要。怒傷肝,我們有必要因為對別人憤怒而傷害自己的身體嗎?如果冥想還不能化解這股氣,那我們需要做一些耗費精力的事情將它釋放出去,比如跑步、爬山、吶喊、做家事等等。壓力和怒氣被釋放出去,身體就會產生一種輕鬆的感覺。
我們承認憤怒的本能,可是我們也要找到疏解它的突破口。第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運動計畫,可以是有規律的戶外運動,也可以是在家裡邊看電視邊進行的;第二,多做有助於建立自信心的事情,也就是自己擅長的事,如果沒有,那就培養一個;第三,不要將自己孤立起來,多和朋友們聯絡,與外界進行良好的溝通也是保持好情緒非常重要的一步;第四,保持良好的睡眠,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有規律的作息可以有助於保持平衡的心態;第五,列一張清單,將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寫在上面,每天至少做一件。
奧里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寫到: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情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請記住,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永遠需要兩種能力——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