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習得心理學知識,清楚心理學效應,就能在生活中遊刃有餘,把握自己的人生。
1.三對一規律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自己一個人,想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別人可能一口回絕;如果幾個人同時向對方遊說,對方可能就比較容易接受。那麼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實驗顯示,能夠引發對方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三~四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採取趨同行為時,他通常會堅持己見。如果人數增加到三人,趨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五個人中,有四人意見一致,此時趨同率最高。人數增至八名或十五名,趨同率則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在一對一的談判,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如果對方是一個人,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與談判,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做出趨同行為。以紙牌遊戲為例,一般由四個人參加,在遊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反對,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贊同你的建議,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麼此人往往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
2.貝勃效應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三百公克重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放上三百零五公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左右手上的砝碼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三百零六公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六百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六百一十二公克,才會感覺到重。以此類推,右手的砝碼越重,左手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
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勃效應」。
貝勃效應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十元一份的晚報,突然漲成五十元,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五百萬的房產也漲了五十元,甚至五百元,你會覺得價錢根本沒有變化。
有些人總抱怨,戀人對自己不如剛認識時那麼好了,其實這也是﹁貝勃效應﹂在作怪。在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對方給予的一點點關懷,都會覺得情深似海,而當兩人相處久了以後,與原來相同的那些關愛,便覺得平淡如水了。
3.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做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二十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被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被試者接受任務時,都表現出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緊張狀態,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4.鯰魚效應
水池裡養著一群魚,由於缺乏外界刺激,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容易死亡。漁民偶然把幾條鯰魚放入池中,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由於鯰魚喜歡鑽來鑽去,於是整個水池裡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魚的壽命也延長了。
在經濟、文化等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也會產生鯰魚效應。
5.期望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賽普勒斯島上,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傾注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森,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老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事實告訴老師們,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佈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謂大器晚成者,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的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明顯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便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這便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由於它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期望效應。
6.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作用,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
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7.巴納姆效應
有位著名雜技師,名叫肖曼•巴納姆。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表示,因為他的節目融入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很受歡迎。他能使「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們卻常常認為它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為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後,拿出兩份檢查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更貼近自己。事實上,這兩份結果中,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值,另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而參加者往往認為,前者更準確地揭示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後,都會覺得算命先生說得真準。實際上,那些去算命的人,一般情緒低落、失意,對生活失去信心,沒有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依賴性會比平時大大增強,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很快就能覺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說些稍加安慰的話語,求助者內心立刻升起一股暖意,算命先生接下來似是而非、無關痛癢的「人生預測」,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
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所要研究和利用的「資源」,主要是我們的心理能力。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豐富的,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財富。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那麼,心理學與生活到底有無關聯?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多少都受到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儘管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說一個人發脾氣、鬧情緒,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說一個人洋洋得意、意氣風發,這就是一種心理狀態;說一個人為何品行不佳、被動消極,這就是在做心理分析。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才有意義,我們的學習、工作才會有所成就,與人相處將更合諧。
人的心理和生活是相互影響的。人一出生,即帶著心理能量而來,雖然這種能量是潛在的和不成形的。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導向性的影響。如果生長在充滿暴力的家庭,導致心理發展不健全,可能成為一個性格古怪、情緒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輟學,行為偏差,討厭家庭,討厭社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生長在和睦幸福的家庭,心理健康發展,自小學習關愛和幫助別人,懂得尊敬長輩,懂得好好學習,珍惜家庭溫暖──他可能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不同的心理發展,有不同心理特徵的人,會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是以心理學與生活互相影響。
人際吸引的心理定式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找A傾訴,而不是B;當你情竇初開之際,最讓你著迷的是不多話的C,而不是整天與你嘻嘻哈哈的D;身邊有很多朋友,但最知心的就那一、兩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另外一些人?最普遍的答案是:我們喜歡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好處的人。這是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
所謂好處,就是人們更願意接受對方正面的評價和認同,比如當我們買了一件新款的毛衣後,總希望別人誇讚幾句:「這款式是這季最流行的,你真有眼光。」「顏色很好看,改天我也去買一件。」這樣的話當然是人人都喜歡聽的,此時,如果有人與你唱反調,說:「款式不錯,但看起來好像不是名牌貨。」「價錢有點貴,怎麼不等換季拍賣再買呢?」無論是誰,聽到前面那番話,心裡總是比較舒服,也對說這番話的人充滿好感,而後者難免有潑冷水之嫌。
除了這個基本原因之外,以下幾個因素,也會對人際吸引產生影響。
1.個人特質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所具備的某種特質,會決定他是否受人歡迎。心理學家認為,影響人際吸引的個人特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真誠。真誠,是影響我們形成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質。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讓被試者在真誠、沉默、睿智、善良、勇敢、堅韌這六個詞語中,選出最喜歡的一個詞語時,近八成的人選擇「真誠」。被試者普遍認為,真誠的人讓他們感到溫暖,讓人有信賴感。
(2)個人能力。能力出眾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受歡迎,因為與有能力的人往來,反映出「我也很優秀」這樣的類比心理。有能力的人也懂得用適當的小缺點或小錯誤,來讓對方覺得,自己並不那麼「鶴立雞群」、高高在上。心理學實驗也證明,當能力突出的人,有一點小小的疏忽或失態時,比毫無失誤時受歡迎程度更高。
(3)外表。毫無疑問,外表俊美的人,比相貌普通或醜陋的人,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外表出眾的人,更招人喜歡。電影和電視螢幕上那些男女明星之所以大受追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美麗俊秀的外表。
2.相似性
人們喜歡選擇跟自己在態度、價值觀、人生觀、文化背景、社會階層以及年齡等方面,有志一同的人往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應?心理學家認為,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般認同我們的主張,支持我們的觀點,使我們更有信心。
3.互補性
在戀愛或婚姻狀態中,我們不難發現此一現象,要不男方性情暴躁,女方性格柔和,要不女方乾脆俐落,男方優柔寡斷。在外人看來,兩種性情截然不同的人,難以和平共處,但實際上性情相投卻勞燕分飛的,不在少數。性格不同的伴侶,相處起來更有意思,這就是互補性的作用。
4.熟悉性
熟悉性也會對人際吸引起作用。一樣新東西拿在手中,也許你對它普通的樣子、簡單的構造不屑一顧,覺得它土裡土氣,沒什麼價值,但是當你整天把玩這件東西,時間一長,就會慢慢覺得它的普通、簡單正是它的價值所在,繼而產生喜愛之情。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是熟悉感醞釀出人們對它的喜歡。
5.接近性
彼此接近為什麼能引起吸引呢?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喜歡的可能性越大。接近性也與相似性有關,在可以選擇的前提下,人們往往會選擇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為屬。
群體生活帶來的心理變化
我們經常能看到幾個中學生湊在一起聊天,或是夫妻帶著孩子逛街購物,幾個女孩子吱吱喳喳地在百貨公司挑衣服……很顯然,我們並不是孤零零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生活於群體之中。學生有學生的群體,家庭主婦有家庭主婦的群體,夫妻有夫妻的群體。他們依社會身分、工作屬性、任務目標、相同的興趣愛好等條件,組成相應的群體。
群體內的人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提供心理保障與歸屬感。群體生活對個人心理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歸屬感
舉例來說,海外遊子選擇落葉歸根,就是對自己民族、國家,具有群體歸屬感的表現。其實,人們對家庭情感的需求,也是一種歸屬感,正因如此,男人在外面喝得再多,最終也會回到溫暖的家中;女人與丈夫吵架後,賭氣回娘家,最終還是會回歸家庭。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與他人建立聯繫,是得以生存下來的重要憑藉,團體能構成在狩獵、耕種、求偶、繁衍上,更好的條件與選擇。基於這個原因,歸屬感是我們心理的先天需求,為了保持這種心理需求的穩定,人們本能地會防止群體關係的破裂。
2.認同感
意謂群體內的人,對一些重大事件或原則問題的認知,與群體所遵循的價值以及條件相一致。比如幾個大學生麻吉,當中有人戀愛了,那麼他對戀愛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往往會受群體同伴的影響。男舍寢室裡,如果大家都喜歡豐滿的女生,那各自交女朋友時,就容易會以「豐滿」這一標準,來物色自己的戀愛對象。
3.社會(團體)支持
承上,如果同一寢室內,有人結交了符合這一群體標準的戀愛對象,那麼其他成員便會對其加以贊許和鼓勵,以此來強化他的所作所為。得到所屬群體的支持,是人們心理得以健康發展的要件之一,也能激發起人們更大的創造力和拼搏精神。這就是社會(團體)支持的力量,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看到這裡,也許你應該想想,自己屬於哪類群體,不要忘記還有你的家庭、社團組織、工作夥伴,還有許多因一時的目的而組成的臨時群體。在群體內,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互動,這些互動使人們相互依賴,你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也影響著你的心理狀態。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習得心理學知識,清楚心理學效應,就能在生活中遊刃有餘,把握自己的人生。
1.三對一規律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自己一個人,想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別人可能一口回絕;如果幾個人同時向對方遊說,對方可能就比較容易接受。那麼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實驗顯示,能夠引發對方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三~四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採取趨同行為時,他通常會堅持己見。如果人數增加到三人,趨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五個人中,有四人意見一致,此時趨同率最高。人數增至八名或十五名,趨同率則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在一對一的談判,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如果對方是一個人,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與談判,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做出趨同行為。以紙牌遊戲為例,一般由四個人參加,在遊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反對,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贊同你的建議,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麼此人往往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
2.貝勃效應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三百公克重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放上三百零五公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左右手上的砝碼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三百零六公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六百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六百一十二公克,才會感覺到重。以此類推,右手的砝碼越重,左手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
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勃效應」。
貝勃效應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十元一份的晚報,突然漲成五十元,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五百萬的房產也漲了五十元,甚至五百元,你會覺得價錢根本沒有變化。
有些人總抱怨,戀人對自己不如剛認識時那麼好了,其實這也是﹁貝勃效應﹂在作怪。在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對方給予的一點點關懷,都會覺得情深似海,而當兩人相處久了以後,與原來相同的那些關愛,便覺得平淡如水了。
3.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做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二十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被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被試者接受任務時,都表現出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緊張狀態,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4.鯰魚效應
水池裡養著一群魚,由於缺乏外界刺激,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容易死亡。漁民偶然把幾條鯰魚放入池中,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由於鯰魚喜歡鑽來鑽去,於是整個水池裡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魚的壽命也延長了。
在經濟、文化等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也會產生鯰魚效應。
5.期望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賽普勒斯島上,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傾注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森,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老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事實告訴老師們,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佈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謂大器晚成者,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的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明顯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便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這便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由於它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期望效應。
6.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作用,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
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7.巴納姆效應
有位著名雜技師,名叫肖曼•巴納姆。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表示,因為他的節目融入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很受歡迎。他能使「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們卻常常認為它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為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後,拿出兩份檢查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更貼近自己。事實上,這兩份結果中,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值,另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而參加者往往認為,前者更準確地揭示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後,都會覺得算命先生說得真準。實際上,那些去算命的人,一般情緒低落、失意,對生活失去信心,沒有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依賴性會比平時大大增強,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很快就能覺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說些稍加安慰的話語,求助者內心立刻升起一股暖意,算命先生接下來似是而非、無關痛癢的「人生預測」,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
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所要研究和利用的「資源」,主要是我們的心理能力。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豐富的,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財富。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那麼,心理學與生活到底有無關聯?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多少都受到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儘管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說一個人發脾氣、鬧情緒,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說一個人洋洋得意、意氣風發,這就是一種心理狀態;說一個人為何品行不佳、被動消極,這就是在做心理分析。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才有意義,我們的學習、工作才會有所成就,與人相處將更合諧。
人的心理和生活是相互影響的。人一出生,即帶著心理能量而來,雖然這種能量是潛在的和不成形的。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導向性的影響。如果生長在充滿暴力的家庭,導致心理發展不健全,可能成為一個性格古怪、情緒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輟學,行為偏差,討厭家庭,討厭社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生長在和睦幸福的家庭,心理健康發展,自小學習關愛和幫助別人,懂得尊敬長輩,懂得好好學習,珍惜家庭溫暖──他可能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不同的心理發展,有不同心理特徵的人,會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是以心理學與生活互相影響。
人際吸引的心理定式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找A傾訴,而不是B;當你情竇初開之際,最讓你著迷的是不多話的C,而不是整天與你嘻嘻哈哈的D;身邊有很多朋友,但最知心的就那一、兩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另外一些人?最普遍的答案是:我們喜歡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好處的人。這是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
所謂好處,就是人們更願意接受對方正面的評價和認同,比如當我們買了一件新款的毛衣後,總希望別人誇讚幾句:「這款式是這季最流行的,你真有眼光。」「顏色很好看,改天我也去買一件。」這樣的話當然是人人都喜歡聽的,此時,如果有人與你唱反調,說:「款式不錯,但看起來好像不是名牌貨。」「價錢有點貴,怎麼不等換季拍賣再買呢?」無論是誰,聽到前面那番話,心裡總是比較舒服,也對說這番話的人充滿好感,而後者難免有潑冷水之嫌。
除了這個基本原因之外,以下幾個因素,也會對人際吸引產生影響。
1.個人特質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所具備的某種特質,會決定他是否受人歡迎。心理學家認為,影響人際吸引的個人特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真誠。真誠,是影響我們形成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質。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讓被試者在真誠、沉默、睿智、善良、勇敢、堅韌這六個詞語中,選出最喜歡的一個詞語時,近八成的人選擇「真誠」。被試者普遍認為,真誠的人讓他們感到溫暖,讓人有信賴感。
(2)個人能力。能力出眾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受歡迎,因為與有能力的人往來,反映出「我也很優秀」這樣的類比心理。有能力的人也懂得用適當的小缺點或小錯誤,來讓對方覺得,自己並不那麼「鶴立雞群」、高高在上。心理學實驗也證明,當能力突出的人,有一點小小的疏忽或失態時,比毫無失誤時受歡迎程度更高。
(3)外表。毫無疑問,外表俊美的人,比相貌普通或醜陋的人,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外表出眾的人,更招人喜歡。電影和電視螢幕上那些男女明星之所以大受追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美麗俊秀的外表。
2.相似性
人們喜歡選擇跟自己在態度、價值觀、人生觀、文化背景、社會階層以及年齡等方面,有志一同的人往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應?心理學家認為,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般認同我們的主張,支持我們的觀點,使我們更有信心。
3.互補性
在戀愛或婚姻狀態中,我們不難發現此一現象,要不男方性情暴躁,女方性格柔和,要不女方乾脆俐落,男方優柔寡斷。在外人看來,兩種性情截然不同的人,難以和平共處,但實際上性情相投卻勞燕分飛的,不在少數。性格不同的伴侶,相處起來更有意思,這就是互補性的作用。
4.熟悉性
熟悉性也會對人際吸引起作用。一樣新東西拿在手中,也許你對它普通的樣子、簡單的構造不屑一顧,覺得它土裡土氣,沒什麼價值,但是當你整天把玩這件東西,時間一長,就會慢慢覺得它的普通、簡單正是它的價值所在,繼而產生喜愛之情。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是熟悉感醞釀出人們對它的喜歡。
5.接近性
彼此接近為什麼能引起吸引呢?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喜歡的可能性越大。接近性也與相似性有關,在可以選擇的前提下,人們往往會選擇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為屬。
群體生活帶來的心理變化
我們經常能看到幾個中學生湊在一起聊天,或是夫妻帶著孩子逛街購物,幾個女孩子吱吱喳喳地在百貨公司挑衣服……很顯然,我們並不是孤零零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生活於群體之中。學生有學生的群體,家庭主婦有家庭主婦的群體,夫妻有夫妻的群體。他們依社會身分、工作屬性、任務目標、相同的興趣愛好等條件,組成相應的群體。
群體內的人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提供心理保障與歸屬感。群體生活對個人心理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歸屬感
舉例來說,海外遊子選擇落葉歸根,就是對自己民族、國家,具有群體歸屬感的表現。其實,人們對家庭情感的需求,也是一種歸屬感,正因如此,男人在外面喝得再多,最終也會回到溫暖的家中;女人與丈夫吵架後,賭氣回娘家,最終還是會回歸家庭。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與他人建立聯繫,是得以生存下來的重要憑藉,團體能構成在狩獵、耕種、求偶、繁衍上,更好的條件與選擇。基於這個原因,歸屬感是我們心理的先天需求,為了保持這種心理需求的穩定,人們本能地會防止群體關係的破裂。
2.認同感
意謂群體內的人,對一些重大事件或原則問題的認知,與群體所遵循的價值以及條件相一致。比如幾個大學生麻吉,當中有人戀愛了,那麼他對戀愛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往往會受群體同伴的影響。男舍寢室裡,如果大家都喜歡豐滿的女生,那各自交女朋友時,就容易會以「豐滿」這一標準,來物色自己的戀愛對象。
3.社會(團體)支持
承上,如果同一寢室內,有人結交了符合這一群體標準的戀愛對象,那麼其他成員便會對其加以贊許和鼓勵,以此來強化他的所作所為。得到所屬群體的支持,是人們心理得以健康發展的要件之一,也能激發起人們更大的創造力和拼搏精神。這就是社會(團體)支持的力量,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看到這裡,也許你應該想想,自己屬於哪類群體,不要忘記還有你的家庭、社團組織、工作夥伴,還有許多因一時的目的而組成的臨時群體。在群體內,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互動,這些互動使人們相互依賴,你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也影響著你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