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英國國寶級瓷器──威治伍德的誕生

十六世紀中葉的英國在技能產業方面的發展,落後其他歐洲國家,雖然史塔福德郡地區有許多人從事陶工產業——威治伍德也是眾多陶工之一——但他們的產品太簡陋,大多都只是單純的褐色陶器,花樣都只是在陶土尚未乾燥前所刮製而成。較優質的產品主要產自荷蘭的戴爾夫特,以及來自科倫的飲水石罐。
來自紐倫堡的埃勒斯兄弟兩人,曾在史塔福德郡定居一段時間,並帶來較為精良的製造技術,但兩人不久後就搬到卻爾西,在當地專門製作裝飾文物。英國尚未生產出能耐硬物刮傷的瓷器;而且史塔福德郡有好一段時間所生產的「白瓷器皿」都不是白色的,而是灰濁的米白色。簡而言之,這就是一七三○年約西亞‧威治伍德在伯斯蘭出生時的製陶產業概況,而在他六十四歲過世時,產業風貌已經截然不同,由於他的積極、技術與天分,為此產業建立了穩固的全新基礎;他的墓誌銘上寫著:「將簡陋又無足輕重的產業,轉變為雅緻藝術與全國重要的產業。」


貧病加交仍不喪志
威治伍德是家中十三名子女的老么,祖父與叔公都是陶工,在他還小時就過世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留給他二十英鎊的遺產。威治伍德曾在村裡學校學會閱讀與寫字;但在父親過世後就被迫休學,到哥哥繼承的小陶器廠中擔任「製坯工」,自此展開勞動生活,他十一歲時曾說自己「身處階梯的最下階」。
過沒多久,威治伍德就受到致命的天花纏身,並在餘生中不斷受病情折磨,後來右膝也出了問題,病況時常發作,在許多年後的截肢手術才讓他脫離折磨。
葛拉史東在伯斯蘭為威治伍德誦讀的動人弔文中,清楚描述到威治伍德所受的折磨,或許對往後的卓越表現有所貢獻——「疾病使他無法成為活躍又朝氣蓬勃、四肢健全並能自在運用的英國工匠;而是讓他在不健康的情況下,思索自己是要淪為無名小卒,抑或是更偉大的典範。疾病使他心思內斂,驅使他思索自身工藝的法則與奧祕,結果他獲得了深刻的洞察與體悟,就連雅典陶工都可能為之忌妒。」
約西亞‧威治伍德完成兄長身邊的學徒工作後,與另一名工匠合夥從事製作刀柄、箱子與各項居家雜物的小型事業。之後加入另一名合夥人,開始製作瓜果盤、葉形醃菜盤、燭臺、鼻煙盒等類似產品;但是事業進展較小,直到一七五九年自己在伯斯蘭創業才有所改變。他在此勤奮追求自己的專業,不斷製造新產品並逐漸拓展事業,當時的主要目標是生產更優質的米白色器皿,無論是形狀、顏色、光澤或耐用度都要比史塔福德郡的產品更上一層樓。

實驗與仿製並行,開創英國陶藝產業
為了透徹了解這項工藝,威治伍德將所有空閒時間用於研究化學;也針對助熔劑、釉藥與各種陶土進行了許多實驗。身為謹慎的研究者與精確的觀察者,他注意到某種含矽的土壤,鍛燒之前是黑色的,接觸到窯的高溫後會轉變為白色;在觀察並思索這項因素後,他想到將矽土與紅色的陶土混合,並發現確實在鍛燒之後會變成白色;他還必須將此釉彩覆蓋透明釉藥,產生玻璃化作用,以製造出最重要的陶藝製品——以英國陶瓷之名,獲得了最高的商業價值,而且用途相當廣泛。
威治伍德有段時間因為窯的問題感到頭大,雖然問題不像帕利西這麼複雜,但他也以相同的方法克服困難——不斷的實驗與堅定的毅力。他首先嘗試製作桌上用的瓷器,結果是一連串的失敗——幾個月的努力常在一天內就宣告破滅;威治伍德花了許多時間、金錢與努力,歷經許多次接連失敗後,才製作出合適的釉藥,不容否認,他是藉由無比的耐心才終於成功。改良製陶藝術成了他的熱情,時時刻刻占據心思,即使在他戰勝難題並成為富饒之人後——大量製作潔白石器與米白色器皿供居家與戶外用途——威治伍德還繼續改良生產事業,讓成功典範流傳至各地,使整個地區的生產活動受刺激而活絡,最終將英國這支巨大產業建立在穩固的基石上。威治伍德自始至終追求最卓越的表現,並曾宣示過他的決心:「製造各式各樣的用品,種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威治伍德受到許多人的熱心幫助,無論是平民或是有權勢之人;因為他以真摯的精神打拚,所以容易博得其他認真勞工的幫忙與鼓勵。他為夏綠蒂女王打造首件英國製皇家餐桌用品,此系列後來被稱為「女皇御用陶瓷」,威治伍德還被指派為皇室御用陶藝師,此頭銜的價值比起男爵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負責受託仿製珍貴瓷器,並因此頗受讚賞。威廉‧漢米爾頓爵士借給他來自赫爾科雷諾的古代藝品樣本,他能夠精確仿造出美麗複刻版。
波特蘭公爵夫人在巴貝里尼花瓶拍賣時的出價勝過威治伍德,當時他出價高達一千七百基尼(英國舊制貨幣),而公爵夫人則出了一千八百基尼得標。但當她得知威治伍德的目的時,就慷慨地將花瓶借給他仿造,一共製造了五十件仿造品,每支花瓶成本大約二千五百英鎊,花瓶售價還不足打平花費;不過威治伍德已經達到目的了,他想表達無論以往多輝煌的作品,靠英國人的技術與幹勁都能夠完成。威治伍德具備了化學家使用的爐缸、古物的知識以及工匠的技術;他發現了年輕的弗拉斯曼,在大方培育其天分的同時,也從弗拉斯曼身上獲得許多美麗的陶器與瓷器設計,再由自己製作成風雅又傑出的物品,並作為各種用具,在群眾中散播此經典藝品。藉由仔細的實驗與研究,他甚至能重新洞悉在瓷器、陶器或類似文物上彩繪的技術——古代伊特魯里亞人所盛行的工藝,但在蒲林尼的年代就已失傳。威治伍德藉由自身對科學的貢獻而出類拔萃,他的名字也與他發明的高溫計齊名。

更多的成就
威治伍德孜孜不倦投身研發公用事物;曾參與川特梅西運河的建造工程,打通了島上東西兩端的航運聯結,主要來自於他為大眾奉獻的精神,再加上布林德利的工程技術而成。由於當地的道路便利性極差,所以威治伍德計畫並藉由陶藝興建了一條長達十英里的公路。在伯斯蘭的成就使他獲得響亮名聲,而後在伊特魯里亞的事蹟也一樣,他所奠基與創造的功績,成功吸引來自歐洲各地的高尚旅客。
威治伍德在原先認為低迷的製陶業上不斷努力,使之成為英國的主要商品之一;使我們不用進口居家所需用品,反而成為大宗的出口國,即使面對他國對英國產品的高額關稅,仍能持續將陶瓷輸出至其他國家。威治伍德的製造事業在一七八五年向國會證明了,從創業後短短三十幾年內,不是只能提供勞工低薪又少數的臨時工作機會,有約兩萬人以製作陶瓷來維持家中生計,這還不包括此產業為煤礦工所創造的工作機會,與出口貿易的海陸工作機會,以及從多方面振興全國工作機會的成效。然而,雖然威治伍德先生使陶瓷產業大幅躍進,但他仍相信陶瓷的製造事業還處於發展初期,自己只不過擁有小小的成功,還比不上人民的勤勉與製造商的才智大開所帶來的工藝成就,以及大英帝國的物質便利性與政治優勢。這項見解自此帶動這支重要工業的發展。
在一八五二年,英國出口至其他國家的陶瓷超過八千四百萬件,當中不包括在英國銷售的數量,但重要的不只是數量與產品價值,還有促成此巨大產業的龐大群眾,生活處境都獲得了改善。當威治伍德剛始著手打拚時,史塔福德郡只是個半文明地區,人民貧困、未經開化且人口稀少;當威治伍德建立穩固的製造工業時,以優渥薪資提供了相當於人口數量三倍之多的工作機會,人民的道德素養也隨著物質環境而一併改善。

◎先有努力,才有能力
查特頓說過一句特別的話:「上帝在世上創造了人類,並給他們一雙長度足以摸到解答的手臂,以應付困難。」毅力在學習與經商上同樣重要,總會有「迫在眉睫之際」:我們不能只打鐵趁熱,而應該要打到鐵燒得火熱。懶散的人老是虛度光陰,只要把握機會並利用拼湊起來的零碎時光,積極堅忍地自我精進,所能獲得的成果將令人驚訝。所以弗格森在高地山丘上裹著羊皮革時,利用仰望天空的機會學習到天文知識;史東在從事園丁工作時,一面學習數學;德魯在修補鞋子時,研究最高深的哲學;米勒則是白天在採礦場當勞工時,自學了地質學。
約書亞‧雷諾茲爵士被人問到某幅畫花了他多久時間作畫,他回答:「一生。」他堅信勤奮的力量,認為只要實踐勤勉與耐心的工作精神,所有人都能夠成就卓越。他主張通往才華的路上必然經過苦工,除了自身的刻苦外,其他因素都無法限制自己成為幹練的優秀能手。
他不相信所謂的靈感,只相信苦學與努力:「卓越絕非憑空降臨,而是辛苦努力的回報。」「若你的天資優異,勤奮能使你更上一層樓;若你的資質平庸,勤奮將補足天分的不足。朝向正途的努力不會付諸東流,而缺乏努力必將一無所獲。」

卓越絕非憑空降臨,
而是辛苦努力的回報。
◎沒有目標的學習,就像沒有羅盤的航行
福威爾‧布斯頓爵士也同樣相信苦學的力量。他認為資質若不如人,只要付出別人兩倍的時間與努力,凡事都能做得一樣好。他堅信平庸的方法能透過非凡的努力來成就大事。
羅斯博士曾說:「我在一生中認識幾位將來會被視為天才的人,他們都埋頭苦幹、辛勤工作又富有決心。天才是因為作品而聞名;沒有作品的天才不過是盲目又愚笨的神話,而值得讚賞的作品是時間與努力的結果,光靠意圖或期望並無法辦到……每件偉大的作品都是先前苦心鍛鍊的成果。先有努力,才有能力。每件看似容易的事情,即使只是走路,剛開始都是困難重重。那些眼中總是靈光一現、嘴中妙語如珠的演說家,他們令人經驗的奇想以及令人欽佩的智慧與真理,也都是藉由耐心的反覆苦練與眾多挫折才累積出這般實力。」徹底與精確是學習中的兩大目標。
法蘭西斯‧霍納在訂定培養自我心靈的原則時,相當重視為了徹底精通一項主題而持續專注的習慣;基於此目標,他限制自己只讀少數幾本書,並以堅定無比的態度抗拒「雜亂無章的閱讀習慣」。任何人腦中知識的價值並非以量取勝,主要在於能否妥善運用知識;所以就算只有少許知識,只要既精確又恰當,在實際運用的價值上就遠超過廣泛卻膚淺的學問。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而學習要有目標才有效。

◎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
伊納爵‧羅耀拉有句格言:「一次只專心將一件事情做好的人,做的比所有人都還多。」將努力分散在太多事務上頭,將無可避免地削弱力量、阻礙進度,並養成斷斷續續又毫無效率的工作習慣。聖李奧納茲閣下曾與福威爾‧布斯頓爵士談到他的學習方式,足以解釋他成功的奧祕。他說:「剛開始研讀法律時,我就下定決心將所學知識徹底精通,而且在完成第一項目標前,絕不動手做第二件事。我有許多競爭者,他們光是一天之內閱讀的書就等於我一星期的閱讀量。但過了一年之後,我的知識還像剛學到時一樣鮮明,他們的學問早已從記憶中悄悄流失了。」
並非學習或閱讀的數量使人成為智者,而是有目的地適當學習、對特定題材的專注程度,以及整體心思規劃於專注運用時所仰賴的習性。
亞伯內西甚至認為自己的內心有個飽和點,若吸收的知識超過負荷,只會使過多的學問遭到排擠而流失。談到研讀醫學的過程,他說:「若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相當清晰,在選擇達成目標的方法時就很少失利。」
設定明確目標的學習效果最佳。

堅定的目標是成功的利器,
失去了目標,
天才也會像無頭蒼蠅做白工!

◎不否認自己的優點,不高估自身的長處
藉由對一門知識的透徹精熟,就能隨時隨地找到更多利用的機會。所以光是看書或知道從何吸收資訊還不夠,必須擁有實際運用在生活目的上的智慧,並隨時能加以利用。就像家中堆著大筆財產,但口袋卻沒半點錢一樣派不上用場;我們必須隨身帶著一些知識的貨幣,才能在各種場合交換成果,否則在真正得派上用場的時候,我們只會顯得無助。
果斷與決心對於自學,就像在經商時一樣不可或缺。要培養年輕人擁有果斷與決心,要讓他們養成依靠自身能力的習慣,在年輕時盡可能享受自由的生活。過多的引導與限制,會妨礙年輕人養成自助的習性,就像在還沒學會游泳的人手臂上綁上氣囊一樣。缺乏信心對於發展的阻礙超乎常人想像,有人說生命中一半的挫敗來自於信心不足,就像騎馬該跳躍時卻裹足不前。強森博士常將他的成功歸功於對自身能力的信心——真正的謙虛是不高估也不低估自身的長處,更不需要否認自己的優點。
縱使有許多人假裝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來矇騙自己,但缺乏信心以及對自身的信念,以至於缺乏果斷行動的人格缺陷,會阻礙一個人的進步發展。毫無成就的原因,通常是本身缺乏企圖心。

不要以自身的無足輕重,
來逃避應下的工夫,
這只是藉口!

◎忙碌就是幸福,不斷付出才會有收穫
多數人通常都不缺乏自學的渴望,但大多不願付出無可避免的辛苦代價。強森博士認為:「在學習中缺乏耐心是當代的心理疾病。」這句話到如今仍然適用。我們或許不相信學習有「王道」的捷徑,但我們似乎堅信總有條「熱門之路」。
就教育而言,我們創造省力的途徑,找尋科學上的捷徑,想在「十二堂課之內」或「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學會法文與拉丁文。我們就像那些時尚貴婦,請老師教導課程時,別以動詞與分詞的文法煩擾自己。
我們對科學因此變得一知半解,只藉由幾堂課跟幾次生動的實驗來學習化學,吸吸笑氣、看著綠色的水變成紅色、觀察磷在氧氣中的燃燒現象,造就我們似懂非懂的學問。有人會說有總比沒有好,但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還糟糕。我們以為這就叫做受過教育,其實只是在玩樂罷了。
年輕人在無須研究與努力的情況下吸收知識,根本不算是教育。這樣的教育雖然能填充學問,但無法充實心靈。縱使當下能造成刺激,產生敏銳與伶俐的知識,但除了單純的愉悅之外,並無深植內心的崇高目標,終究無法帶來實質助益。如此一來,知識不過造就了被動的印象,只是種感覺,如此而已;事實上就如同智慧上的美食主義——能滿足感官,卻算不上知識的滿足。所以藉由充沛努力與獨立行為所喚醒的卓越心靈,反倒陷入沉睡之中,而且常就此長眠,除非經歷偶然的災難或痛苦折磨才會再度甦醒,這些災厄此時是種恩典,若沒有災厄的叫喚,這些英勇的靈魂將永遠沉眠。
習慣吸收偽裝成娛樂的資訊後,年輕人很容易將需要鑽研與努力的事情拒於門外。由於都在嬉戲中吸收知識與學問,他們很可能會將知識與學問都視為嬉戲,因此產生急功近利的錯誤,隨著時間的挪移,必定使內心與人格柔弱而不成器。布萊頓的羅伯森曾說:「雜亂無章的閱讀就如同抽菸般,會削弱心靈,也是日後怠惰的藉口。這正是最大的懶散,比其他惰性更使人無能。」
這種罪惡不斷成長,並以各種形式呈現。它的惡作劇輕則使人膚淺,重則使人唾棄持續努力,更導致內心沉淪無力。如果我們夠聰明,就會勤奮地自我打拚,如同前人專注不懈;因為努力永遠都是獲得珍貴事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必定因抱持目標努力而感到滿足,並耐心等待豐收成果。所有最好的進展都步調緩慢;但對於踏實與積極工作的人,報酬無疑會在適當時機來臨。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勤勉精神,將逐漸能運用於外在事物,獲得崇高的尊貴地位,並廣泛地造福人群。我們仍然必須繼續努力,因為自學的課題永遠沒有終點。詩人葛瑞說過:「忙碌就是幸福。」康柏蘭主教也說:「寧可燒盡,不願銹壞。」阿諾則問:「我們永遠沒有休息的時候嗎?」人稱「沉默的威廉」有位積極又努力打拚的朋友──馬尼克斯‧聖艾爾宮德,他的座右銘是:「學無止境。」

在無須研究與努力下吸收的知識,
只能算是填充學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