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生這筆帳,你算對了嗎?

9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成本概念一:

沒有夢是可怕的,但是有夢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去實現更可怕。

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想成為五有人才:有名車、有豪宅、有美妻、有地位、有花不完的錢。有這樣的想法沒有錯,在不侵害社會和其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去追求或者擁有,更是沒有錯。在你追求這些的過程中,也是造福社會造福其他人的過程。

如果我們不是出生在富豪族家庭,我們想成為五有人才就需要一個過程,或者經歷一個漫長的追逐過程也未必能實現其一。這時,即使我們瘋掉或者死掉,也只能是看別人一個又一個地實現了我們的想法,過上我們想過的生活。我們瘋掉與死掉又與那些人無關。

有想法是好的,但是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就得靠自己的雙腳走路─走自己能走的路,走自己應該走的路。模仿別人走路會摔跤,走別人走過的路會失去自己的方向。

我們對自己的出身沒有選擇的權利,一旦我們出生以後發現自己只能面對貧窮和痛苦的時候,也不能認命。因為我們的人生無法決定起點,但是我們能掌握過程和終點。我們出生時的貧窮不代表我們一生貧窮。富人都是從一無所有演變而來的,即使出身富豪家庭,他享受的富有也是他老子的,也不是真正屬於他的。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富有,但是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富有,有多少錢才算多呢?似乎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只有更富,沒有最富。

在現今社會裏,擁有更多的財富和財產,代表著一個人有能力、有本事、有地位、有身份、有說話權……反正能代表的東西很多很多。所以導致人們都瘋狂地去賺錢,在賺錢的過程中不在乎一切,不計較一切。

可是錢這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賺就能賺來的,要不然為什麼都想賺錢的人們,有的賺到了,有的沒賺到,有的賺得多,有的賺得少呢?這和一個人的能力、人脈資源、機遇,甚至和運氣都有一定的關係。賺到錢,只是綜合實力發揮作用之後的一個結果而已。

既然賺錢是這樣一個過程,那麼我們在追求擁有更多金錢的時候,一定別忘了我們活著的目的,因為只有我們活著金錢才對我們有意義有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活著的過程中,活得有價值、活得很輕鬆。然而只要我們生命還在,身體健康,吃得飽,穿得暖,活著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似乎活得有價值、活得很輕鬆又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在現實中,不是每個人活得都很開心,不是每個人活得都很輕鬆,因為大家還是想追求生活的品質,可是我們越追求生活的品質,生活就越偏離了它本來的面目。

我們想吃得好,但是一旦有權利選擇吃好的,卻對曾經渴望的東西失去了胃口;我們曾經渴望住上更大更舒適的房子,可是當我們住上了也沒有一絲絲滿足和喜悅;我們渴望擁有更多的金錢,卻對金錢的作用失去了美好的感覺。

我們賺錢的過程就是一個交換和交易的過程,當我們手裏攥著代表財富而本身又毫無價值的鈔票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失去與得到的根本不對等。簡單的活著,在我們進行的一次次交易與交換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想不偏離生活本質的軌道,在我們從貧窮到富有的過程中,一定要為明白活著的目的量力而行。為自己能為之事,行自己可行之事,不等待也不強求。時時提醒自己一句:這樣做值得嗎?這樣做真的快樂嗎?



在一期《讀者》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有一對年輕夫妻,都是高階薪領。這對年輕夫妻很善於賺錢,對生活的品質有更高的要求,必須像富豪那樣的生活著。

於是他們在美國房價最高的加利福尼亞海濱貸款買了一棟高級別墅,目的就是想閒暇時在別墅旁的花園休息,在別墅裏的游泳池裏游泳,還可以起床時在伸展懶腰的時候,就可以欣賞到那名聞遐邇的加利福尼亞海灘……

為了與富人的生活更接近更相似,這對年輕夫妻在別墅中添置了最豪華的傢俱,最高級的義大利真皮沙發,還養了一隻代表富貴和身份的名貴的波斯貓作為寵物。他們平時工作很忙,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也照當時富人一樣請了一個善解人意的菲律賓女傭來做看管家庭。

應該說,這樣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的確使人羨慕不已。可是,他們所擁有的這些東西,完全是靠貸款買來的,為了把這些自己名義下的東西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對年輕夫妻不得不早出晚歸,拚命賺錢來還清貸款,每天不是在拚命地賺錢,就是在拚命賺錢的路上,一天到晚很少有時間留在家裏。

現在,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出現了,人們發現,每天站在海灘上欣賞日出日落的,不是這對年輕夫妻,而是那個菲律賓女傭;每天坐在沙發上撫摸著波斯貓看著電視的,也不是那對年輕夫妻,同樣是那個菲律賓女傭。那對整天忙著賺錢還貸款的年輕夫妻,似乎才是女傭的僕人,為了女傭過著富人的生活不停的奔波忙碌。

有人會認為,年輕夫妻忙來忙去,那是為了他們自己而忙,那別墅還有別墅裏的一切,都是他們的而不是女傭的。女傭享受也是暫時的享受,她是在享受別人的東西。

但是人生如帳,這筆帳我們不能不算。一個人的人生,肯定是有終點的,這個終點在我們人生旅途的什麼地方,誰都難以預料。假如年輕夫妻從二十五歲開始貸款買了象徵富人的別墅、傢俱、汽車,憑他們的能力與收入,連本帶利要還到五十五歲。這就意味著他們要這樣奔波忙碌到五十五歲才能真正有時間享受他們所購買的生活設施。假如他們活到八十歲,他們真正徹底享受富人生活的時間只有二十五年。像他們那樣透支身體和精力,能不能活到八十歲,真的很難預料。

假如女傭在他們家做了二十年的話,那麼這個女傭就過了二十年的富人生活,真正享受了富人的高品質生活。在她的一生中,過上美好的生活的時間,並不比那對年輕夫妻短。別說給後人留下什麼,我們每個人死後都是一把骨灰,留下任何東西與那把骨灰都沒有任何的關係。這是一個殘酷的無法避免的,但是又有很多人不去關心的事情。

那對年輕夫妻如果想到了這一點,才知道自己做人的成本太高了。用高成本換了高價值的東西,而轉眼間那些高價值的東西又要與自己無關。是上帝與自己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還是自己愚弄了自己呢?

以後的事情是虛無縹緲的,活在當下、活得輕鬆、活得有品質才是最真實的。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不管有錢的沒錢的,都是一個忙。但是我們在忙的過程中,是否真的停下來幾分鐘問問自己,我們忙來忙去,究竟是為了什麼?

沒有人願意成為貧窮。正如那句老話所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當你在公車上被擠成沙丁魚罐頭的時候,當你遭老闆白眼卻又不敢辭職的時候,當你請女朋友吃飯卻囊中羞澀的時候,當你明明餓得前心貼後心卻還在電話裏對家人說一切都好的時候,就會慚愧而又怨恨地說:「我一定要有錢,有想怎麼花都花不完的錢!」

這種吶喊,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因為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不與金錢發生關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依照他的觀點,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就支配著人們的動作,只有當它得到適當的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按照這種說法,人的本性,其實就是追求更舒適的生活。而要滿足這些生活,就不可能不需要錢。就算某個人只是光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那麼,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士肯定比要靠救濟過日子的窮人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都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連基礎都沒有打好,何談精神享受?

可是,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後,是不是要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呢?這個問題,在沒有弄明白生活本質和生命本相的時候,是肯定的。人,總是在滿足一個慾望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慾望。

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公平的,當你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就必然會失去另外一些東西,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然而許多時候,得到的東西不如失去的東西有價值,甚至失去的東西換不回得到的東西,這樣的付出,值不值得?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對美國年輕夫妻,他們奮鬥到的,只是別墅的所有權,而享受權,卻歸那個菲律賓女傭所有。他們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

假如他們一起回到天堂回憶在人間的日子時,那對夫妻會說,我們在人世間,真正過了二十年富人的生活,那個女傭也說,我在人世間不小心也過了二十年富人的日子。



在人性的弱點中,就有一個貪婪的弱點。說起貪婪,每個人都有,這個貪婪就是對財富過度的貪婪,那種貪婪,來自人們骨髓裏的佔有慾望。

這種貪婪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不去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而去羨慕別人擁有而自己卻沒有擁有的。為了比別人擁有更多,幾乎不在乎與別人實力、資本上的差距,透支一切的要追趕。

在現實生活當中,就有一個這樣活生生的例子,也是值得我們不得不去深思的例子。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在意過,認為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永遠與自己很遙遠,我們可以當作故事來聽。一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是故事,可以發生一千次一萬次;一旦發生在我們身上,不再是故事而是事故,發生一次就能結束我們的一切。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不去選擇災難,但是我們無法控制躲避災難來選擇我們。

在六○年代時小王是一個農村人,娶到一個漂亮的妻子,他們本來可以在農村簡單美滿地生活。可是小王看到進城工作的同學都賺到錢了,買了很多新鮮的東西,非常羨慕,於是也和妻子進城工作賺錢,一門心思想發大財。

可是進城以後,錢沒賺到,漂亮的老婆被有錢的人看上,扔下他和有錢人跑了。小王認為妻子之所以和別人跑了,那是因為自己沒錢,發誓一定要賺到很多錢,向老婆證明她離開自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小王沒學歷沒本事,做生意也沒資金,但是他知道自己靠賣苦力永遠也賺不了大錢,只能混吃混喝。於是他想到了廢棄物品,從撿廢棄物品開始賺錢,幾年之間開了家廢棄物品收購站。等自己賺到一百萬的時候,讓自己的老婆看一看。

最初,小王撿廢棄物品,每天拎著口袋,翻著一個又一個的垃圾桶,尋找一切可以換錢的東西。每天從清晨到傍晚,往返廢棄物品收購站把廢棄物品換成鈔票。為了最大限度地省錢和賺錢,他夏天睡地下通道,冬天睡火車站。吃的是別人不要的剩飯剩菜,喝的是工地裏的自來水。

由於小王勤勞節儉,一年下來賺了一筆錢。第二年租了一間平房,買了一台三輪車,開始走街串巷收廢棄物品。每天他一大早出門,很晚才回來,邊啃饅頭邊整理廢棄物品。

這時候小王已經不像當初那麼艱困了,手裏已經有點錢了,但是他心中只有一百萬,在當時這個城市裏能買上房子開上車,變得已經麻木了,也不知道什麼叫髒,什麼叫累,更不知道什麼是苦。忘了今夕何日,忘了身在何方,更忘了家中的父母。

後來小王開了一家廢棄物品收購站,又做了三年,生意做得很大,雇用了幾個人,成了老闆,銀行裏的存款已經到了七位數。

五年過去了。這五年只有小王自己知道怎麼過來的。吃苦受累貪黑起早,遭酷日曬、遭暴雨淋,受過多少氣、吃過多少虧、挨過多少打,這些他已經記不清了。他能記得的就是自己沒亂花過一毛錢,沒買過一件超過二十元的衣服,沒進過一次餐館,沒回一次家,更沒給父母寄過一毛錢也沒寫過一封信。這五年,對小王來說漫長得像五十年。五年中,他超負荷運轉,瘋狂地透支生命透支健康,唯一的收穫就是數不清的病症和那一捆捆鈔票。

小王有錢了,買了房子買了車,於是去找自己的前妻。可是等他找到前妻的時候,發現曾經美貌的妻子已經被有錢人甩了,後來出賣肉體出賣靈魂,再後來連肉體靈魂也賣不出去了,淪落街頭當乞丐,已經醜陋不堪了。

小王五年追求的東西已經一文不值了,回去後本來可以再找一個愛他的人,過他舒適的生活,但是上帝已經不給他時間了,醫生鄭重地告訴他,他已經患了癌症,屬於他的時間只有一個月,該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吧。

他感到上帝對他非常不公平,他當初渴望在這個並不屬於他的城市裏,有房子、有車子、有身份以及有地位,可是現在他都有了,卻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一切即將對他來說都一文不值。他在失去妻子的時候,曾經因為自己沒有房子、汽車、女人而自殺過。他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那時他擁有健康強壯的生命!現在什麼都有了,可是他的生命也快結束了。

看到這個故事,我們可能覺得小王太傻太愚昧了。我們不會那麼做,也不會那樣為了錢虐待自己,可是我們身邊的人過勞死的消息還少嗎?

生活不是用來拚命工作的,而是讓我們享受的;工作也是讓我們享受的,而不是剝奪我們健康和生命的工具。

是,生活不能沒有錢,但是賺錢也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渴望富有,過上更有品質和品位的生活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在使生活更好一點的過程中成了追逐金錢的奴隸,拿無價的東西與有價的東西進行一次次廉價地交換。



生活的成本,做人的成本,我們是能夠控制的。遺憾的是,我們習慣簡單地認為,人生這筆買賣中,投入的越多,賺得越多。

這樣的定式,在生意場上可能存在,但是在人生中就不一定成立。做人的成本,永遠都是量力而投,看勢而投,畢竟金錢買不來我們人生中的很多東西。

我們從貧窮到富有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慾望,要明白人與人之間,金錢多少可以比,地位高低可以比,學歷深淺可以比,年齡大小可以比,但唯一不能比的只有一樣,那就是生活。我們貧窮的時候,在安於貧窮的同時,量力去奮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等我們不再為生活物質發愁的時候,就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珍惜自己的現在,珍惜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

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看淡一些,做到一個中心、兩個點、三個忘記、四個有就可以了。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兩個點:糊塗一點,灑脫一點;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名利,忘記恩怨;四個有:有個伴,有個窩,有點錢,有幾個好朋友。

這些,就是低成本做人的主要原則。

生活,活的是什麼?是一種感覺。只要我們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生活,我們的生活感覺就是最好的,和我們貧富無關,和我們地位高低無關。現在很多有錢有地位的人,看上去風光無限,可是他們對生活卻失去了感覺,變得麻木,把簡單的生活搞得很複雜,用一個麻煩解決另一個麻煩,然後再製造一堆麻煩。

好多人活著好像給別人活著一樣,別人做什麼夢自己也去做什麼夢,而不看自己與別人在實力、裝備、支援、機遇等不同,別人有的自己嫉妒得睡不著覺,自己有的別人沒有又怕被偷被搶也睡不著覺。

沒有夢是可怕的,但是有夢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去實現更可怕,那是不計成本的做人做事,只能賠得血本無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