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生整理課:放下56件事,你就能成功

79特價2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課 停止比較的人生,用簡單生活讓心獲得自由

生活簡單:被物質主義洗腦的我們,是否覺得自由越來越少?

為什麼人會想要擁有各式各樣的物品呢?應該說,為什麼我們從沒斷過購買各種東西的念頭?為什麼要買?現在擁有的還不夠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夠呢?

我們是否受到「物質幸福主義」的洗腦?誤以為購買各種東西,過著被物品環繞的富足生活,才是終極的幸福?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提倡拋棄多餘物品的重要性。如果大家能放下執著,不為擁有物品而感到幸福,這個理論也不會引起熱烈討論。

物品的增加會帶來短暫的喜悅,隨後形成雜念與邪念。好想再多買一點,好想擁有更多別人沒有的東西,患了無法滿足的心病。有些人甚至會產生錯覺,認為擁有各種物品之後,自己才能跟別人並駕齊驅,或是爬到高人一等的地位。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數據,能指出一般人的平均水準到底是怎麼樣。

我們經常看到商品消費能力及消費客層的統計數據,仔細研究樣本數(問卷回答人次)之後,會發現調查的人數明明很少,但這個數據卻被用來代表全國人民。我們只不過是被這個經人刻意渲染的數字(%)給蒙蔽了。儘管多數企業大力宣揚,擁有自家商品即可提升社會地位,但當你認清事實,得知人生的關鍵在於經歷,相信不用我再多做解釋,你也能明白內在比外表更重要的道理。

東西多了,生活的面積就少了,自由活動的空間也沒了。我想我擁有的物品大概只有書吧。我很清楚手邊的書本,已經多到該清理的地步了。至於一般人認為一定要擁有的東西,我倒是沒什麼興趣。

我就住在東京都的中心,所以不需要汽車,只要有腳踏車就行了。擁有汽車不僅要一筆購車開銷,還要其他林林總總的維護費用,相較之下腳踏車好多了。有人笑說開車就不用費力踩了,可是騎腳踏車對健康和環境都很好。也有人說如果要去比較遠的地方,騎腳踏車得花很多時間,但這種時候改搭火車就行了。騎腳踏車可以一邊享受風吹拂在臉上的感覺,一邊欣賞周遭的景色,是最棒的交通工具。此外,只要細心維護,腳踏車也能常保如新。

我也沒有買房子。現在,我一整年都待在大學醫院的私人研究室。研究室的空間很小,所以我沒買什麼奢侈品跟擺飾。至於身上穿的、用的,我只重視機能,不會追求名牌。不過,書本應該還會再增加吧。我並不是抱著非擁有不可的心態,只是單純覺得把書放在手邊比較方便而已。書可以讓我增廣見識,唯獨這一點,我怎麼也戒不掉。我打算在過世之後,將這些書捐出去。這件事,只要預立生前遺囑就沒問題了。

定期整理:我們能帶到靈界的財產,只剩「故事」而已!

早在年輕的時候,我就沒什麼物欲。也許是因為工作實在太忙碌,我不得不把全副心神都投注於工作上,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想自己要些什麼。總之,我對工作之外的事情毫不關心。但能讓我完全放下物欲之際,是在母親往生過後。

母親在父親過世後,搬離自己的房子,另外租了一間公寓。這時「我不需要」成了她的口頭禪,她真的過著房裡空無一物的生活。直到母親離世,我才深刻體認到樸實無華的生活真的很輕鬆:「阿阿,真的這樣就足夠了。」人過世之後,什麼都帶不走。雖然母親過了五年又三個月的獨居生活,處理她的遺物卻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一天就整理完了。

我們能帶到靈界的財產,唯有在這個世界發生過的「故事」,像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我們經歷過的各種事件,以及對這些事件的感想、省思甚至是行動,人生是由一連串的故事組成,而故事本身沒什麼好壞優劣之別。

如同我們口中的常識會隨著時代改變,好與壞也是人類擅自認定的價值。關鍵在於我們面對事件的情感:「當時有什麼感受?又促使你採取哪些行動?」

物品總是充滿回憶,我也保留了一些無法輕易丟棄的東西。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整理身邊的環境。此時不妨先分類出需要和不需要的物品。

整理身邊的環境乃是一場與執著的抗戰。若不能打敗執著,等你走到人生的最後一程,仍然會對人世間眷戀不捨。也許這麼說有點奇怪,但如果想要成佛,只能慢慢放下對物品的執著。

一點一滴慢慢做起,先捨棄那些已經不需要、可以說再見的物品,盡量養成定期整理的習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