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另類的強者哲學
二○○六年世界足球冠亞軍決賽的「頭槌事件」,使法國足球隊隊長的球賽生涯最後一役提早結束,他的下場,也等於宣布法國隊在未完的比賽中將無勝算可言。最後的比賽結果,法國隊果真輸給義大利隊,遺憾地抱回亞軍。頓時,人們群起指責被罰出場的法國隊隊長,而激動、憤怒又哀傷的法國民眾,最後為何會選擇原諒他?
1、強者以道歉挽救頹勢
二○○六年的世界盃點燃了上億足球迷的激情,不過最為精采的終極對決中,令球迷真正記憶猶新的並非義法兩國的精采球技,而是兩隊隊員的「激情撞擊」。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世界足球賽冠亞軍賽是義大利隊與法國隊對決。在延長賽的第一百一十分鐘時,看守席丹(Zidane)的義大利後衛馬特拉吉(Materrazi),先是由後用手抱住席丹,之後雙方沒有肢體接觸,但馬特拉吉口中念念有詞,走在前面的席丹突然回過身,用頭猛撞防守他的義大利後衛馬特拉吉的胸部,後者應聲痛苦倒地,席丹頭也不回地走開。
當時現場的裁判都沒看到這一幕,比賽繼續進行,幾名義大利選手向邊線裁判抗議,媒體區的幾百台電視立刻重播當時畫面,當時阿根廷主審裁判在詢問邊線裁判後並沒有結論,最後是依兩位大會人員在場外看錄影帶所做的陳述,跑回中場高舉紅牌,宣布罰席丹出場,法國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場球員,其球賽生命中的最後一場球賽,竟提早結束。
法國隊隊長席丹當時的作法令全世界球迷譁然不已。大家真的無法想像,在他球員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同時也是世界盃的決勝一役中,他竟然會用自己的頭去頂撞對方球員,因此被裁判無情地罰出場。
最後一場本該完美謝幕的演出居然出現如此鬧劇,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席丹本人。若非被罰出場,本屆冠軍肯定非法國莫屬—法國人民如此以為。於是,猜疑、指責、黑幕之說一時間紛紛流傳,掩蓋了決賽的精采,也遮住了法國隊靈魂人物席丹的光環。
所幸的是,事情並沒有繼續惡化下去,因為席丹在決賽後不久,便及時透過媒體向所有人解釋了自己撞馬特拉吉的原因,並且為自己過於激動的行為向全體法國人民致歉。且不論席丹在決賽場上行為本身是對是錯,單是他向全體國民道歉的行為,就足以讓喜愛他的球迷感到欣慰。雖然「頭槌事件」讓席丹的球員生涯留下了一絲遺憾,但他及時補救道歉的態度,卻維持了他在球迷心中儒雅的形象。很受傷的法國人沒有繼續為難席丹,他們選擇諒解他。
有人以為,道歉終究是弱者的行為,是示弱的表現;甚至覺得道歉就是向世人宣稱「我錯了」。這當然是那些覺得自己完美無缺的人無法容忍的。鑒於此,這群人的態度十分明確:頭可斷、血可流,若是道歉丟面子可就嚴重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死撐下去。說不定別人還真就以為自己沒錯了,或希望別人投以同情的目光。
這樣的如意算盤行得通嗎?不可能!抱有此類僥倖心理的人只能落得被人藐視的下場。以席丹的例子來看,如果他只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而拒不道歉,法國人民會原諒他嗎?他們會想:無論原因如何,你撞人是事實,做錯了還不肯道歉,說明你的人品有問題。
若真是這樣,那席丹的下場可以想像:從受人景仰的天堂瞬間跌入萬人唾罵的地獄。不過席丹終究道歉了,而通情達理的球迷也寬容了許多:天底下誰能不犯錯,只要勇於道歉,就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是會改正的。既然都已真誠地道過歉了,再因為這件事而繼續糾纏和詆毀他,那就太不厚道了。於是,犯了錯的席丹還是依然受到球迷的喜愛,甚至更被人讚美為知錯能改。
會道歉的不只是席丹,還有飽受醜聞困擾的柯林頓,若非當年面向國民的誠懇道歉,想必他今天的生活也將會是相當難過。(編註:柯林頓有性醜聞和白水案。)
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智者是不怕道歉的。善於說「對不起」,不僅無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會因此得到大度、負責的美譽。當然,獲得原諒和理解的圓滿結局,也是可預料的。
世事當然並非如此絕對,有些人儘管道了歉,但同樣無法得到他人諒解。這並不是道歉本身有問題,而是因他沒有學會恰當運用道歉的力量。若是盲目地道歉,結果自然不會像前面說的那樣完美。
無論如何,在恰當的時機說抱歉,是每一個強者或渴望成為強者的人必須學會的本領。這句話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會說「Sorry」的人,才是真正勇敢、負責的強者。且不論席丹在決賽場上行為本身是對是錯,單是他向全體國民道歉的行為,就足以讓喜愛他的球迷感到欣慰。雖然「頭槌事件」讓席丹的球員生涯留下了一絲遺憾,但他及時補救道歉的態度,卻維持了他在球迷心中儒雅的形象。很受傷的法國人沒有繼續為難席丹,他們選擇諒解他。
有人以為,道歉終究是弱者的行為,是示弱的表現;甚至覺得道歉就是向世人宣稱「我錯了」。這當然是那些覺得自己完美無缺的人無法容忍的。鑒於此,這群人的態度十分明確:頭可斷、血可流,若是道歉丟面子可就嚴重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死撐下去。說不定別人還真就以為自己沒錯了,或希望別人投以同情的目光。
這樣的如意算盤行得通嗎?不可能!抱有此類僥倖心理的人只能落得被人藐視的下場。以席丹的例子來看,如果他只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而拒不道歉,法國人民會原諒他嗎?他們會想:無論原因如何,你撞人是事實,做錯了還不肯道歉,說明你的人品有問題。
若真是這樣,那席丹的下場可以想像:從受人景仰的天堂瞬間跌入萬人唾罵的地獄。不過席丹終究道歉了,而通情達理的球迷也寬容了許多:天底下誰能不犯錯,只要勇於道歉,就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是會改正的。既然都已真誠地道過歉了,再因為這件事而繼續糾纏和詆毀他,那就太不厚道了。於是,犯了錯的席丹還是依然受到球迷的喜愛,甚至更被人讚美為知錯能改。
會道歉的不只是席丹,還有飽受醜聞困擾的柯林頓,若非當年面向國民的誠懇道歉,想必他今天的生活也將會是相當難過。(編註:柯林頓有性醜聞和白水案。)
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智者是不怕道歉的。善於說「對不起」,不僅無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會因此得到大度、負責的美譽。當然,獲得原諒和理解的圓滿結局,也是可預料的。
世事當然並非如此絕對,有些人儘管道了歉,但同樣無法得到他人諒解。這並不是道歉本身有問題,而是因他沒有學會恰當運用道歉的力量。若是盲目地道歉,結果自然不會像前面說的那樣完美。
無論如何,在恰當的時機說抱歉,是每一個強者或渴望成為強者的人必須學會的本領。這句話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會說「Sorry」的人,才是真正勇敢、負責的強者。【實戰練習】測測你的「道歉智商」有多高
以下六點是懂得道歉的基礎作為,對照自己平時的表現,看看你符合其中的幾點?
✽和別人產生衝突時,你會第一時間檢討自己,而不是責備他人。
✽不會懼怕在別人面前說「對不起」。
✽出現矛盾或者犯了錯誤,你通常會很快為此道歉,而不是採取拖延戰術。
✽道歉時語言、態度得體,不卑不亢。
✽不僅僅使用語言道歉,根據情況,你還會選擇不同的「方式」輔助。
✽道歉的態度真誠(至少應該讓對方覺得你是真誠的)。
2、上班族以道歉化解矛盾
瑪麗最近很鬱悶。原因是她在前幾天公司的酒會上毫不留情地頂撞了總經理,於是被勒令停職。甚至之前由她一手帶進的業務也都被公司解職了。
「這分明就是公報私仇!」瑪麗忿忿不平。的確,當天給總經理建議,都是她作為一線人員的切身體會,每一項都會對公司產生不可計量的作用。她本想趁這次酒會的輕鬆氣氛向總經理提出建議,可是沒想到他卻總是不理不睬。性情耿直的瑪麗很自然地就火冒三丈,最後與總經理大吵了起來。
「這樣不聽下屬勸告的總經理,還不如把他炒魷魚!就憑妳的經驗,到哪裡還不是大受歡迎?」有朋友這樣勸她。
辭去工作?瑪麗還真有些捨不得。自己跳槽多次,就這家的待遇和環境最好。除了這次的正面衝突之外,平日上司對自己的工作倒也支持。若是放棄,實在可惜;但留下來,瑪麗又不知該如何面對同事與總經理。
「這件事其實是妳的不對!」還是瑪麗的閨中好友點醒了她,「雖然妳提意見是好事,可是妳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跟總經理發生激烈衝突,妳讓他顏面往哪擺呢?」
「可是真正的管理者應該能夠接受這樣的情況!畢竟我是在給他提意見。」瑪麗不服氣地說。
「真正的管理者?拜託別逗我發笑好不好?那是書上亂寫的!現實中哪有那麼聖明的人?人都有七情六慾,如果換作是妳在酒會上被自己的屬下大罵一頓,妳會不動怒嗎?」好友還特別強調了「屬下」二字。
「那我該怎麼辦?」默默地想了許久,瑪麗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當天的作法的確有些失當。
「很簡單,去跟總經理道歉,不僅要口頭道歉,還要寫份道歉書呈交上去。」
「可是……這會讓人好尷尬……」
「別廢話!是尷尬重要還是工作重要?」閨中好友的建議奏效了。在瑪麗面見了總經理之後,當著眾多同事的面向總經理道歉;第二天,她便復職了。而且這次的道歉,也讓她知道了總經理的苦衷:原來那天總經理忙於接待顧客和招待來賓,根本無暇分心聽取瑪麗的意見,當瑪麗火冒三丈時,他便也不由自主地生起氣來。
瑪麗聽後十分後悔自己當天的衝動,而總經理也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感到抱歉。終於,雙方盡釋前嫌,成為了工作上的好搭檔。
只是簡簡單單一個道歉,便讓本來十分棘手的事情變得皆大歡喜。這便是道歉的最大作用—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無論身處職場還是生活當中,矛盾、碰撞、衝突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下去,不僅不會大事化小,反而可能讓雙方的怨氣越積越深,結果把這些小矛盾累積成大衝突。許多同事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事,究其緣由不過是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情的日積月累,讓人們之間逐漸產生了嫌隙。
出來討生活,誰都不想整天麻煩纏身。所以要避免激烈的衝突,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日常工作當中盡可能「扼殺」小矛盾的萌芽,讓它沒有機會累積成為怨氣。作為潤滑劑的道歉,此時自然大有用處。
當然,道歉也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說採取何種的道歉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是門學問,單是最簡單的一句「對不起」,都不是那麼輕易能夠說出口的。畢竟向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實在讓人有些面子上掛不住。
不過,道歉的妙處恰恰也正在於此—就是因為令人羞於啟齒,所以真正選擇了道歉的人,會讓對方心中寬慰—這麼丟面子的事情他都做了,我也就不好再計較了。於是,矛盾化解了,烏雲散去,陽光普照,兩人盡釋前嫌……雖然描述得稍微理想化了些,不過,恰當的道歉的確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道歉並非萬試萬靈的靈丹妙藥。只有對於那些比較小的矛盾,才可以利用道歉輕易化解。倘若矛盾較大或者累積較深的,一句簡簡單單的道歉是很難達到很好的潤滑效果。因此,一旦出現矛盾,儘快利用道歉來消除,便是使用這種「潤滑劑」的不二法門了。【實戰練習】生活中避免矛盾的言辭技巧
如果把對於別人的傷害比喻成一根插入對方心靈的釘子,那麼道歉的作用便是將這支釘子輕柔地拔出。不過,任你再如何的道歉,也會給對方留下或多或少的不好回憶。況且,道歉也並非萬試萬靈的妙方。與其要靠道歉來挽救危機,倒不如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盡量避免那些本來不會發生的矛盾。
許多時候,矛盾是由於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所產生的,如果我們可以在平日的溝通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辭,那麼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以下八項是產生矛盾的常見根源,也是你需要注意的地方:
✽談話不要過於粗俗,不可褻瀆、取笑或者誹謗他人。
✽言談舉止過於自負、喜愛炫耀自己的人容易引起對方反感。
✽心懷寬廣,不要帶有地域、種族、宗教等方面的歧視。
✽說話不要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必須學會適當的沉默和傾聽。
✽要注意場合,如果需要爭論,最好選擇兩人獨處的時候。
✽不要大肆傳播流言蜚語,更別打探別人的隱私生活。
✽避免在傳達某件事情時添加自己的看法,畫蛇添足往往會使事情變得複雜。
✽說話前要經過大腦,某些商業機密或者別人的隱私絕對不要隨處宣揚。
3、成功人士都懂道歉
會道歉就能成大器嗎?這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一些呢?
這話其實應該這麼理解:會道歉,當然不一定能成為偉大的人物;可是若你要讓自己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學會道歉。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的脾氣並不能算是最好的,林肯年輕時更是以尖酸刻薄著稱。作為律師的林肯練就了一嘴出色的辯論工夫,幾乎沒人能在他面前討得嘴上便宜。再加上年輕氣盛、性格直率,當時的他樹立了不少敵人。有一次,更有人挨了他的一頓罵,對方火冒三丈地找他決鬥。只是嘴上工夫厲害的林肯自然毫無勝算,好在經過別人的勸說加上林肯本人的道歉,決鬥最終取消,但這件事卻讓林肯深深意識到了一個真理—做人要厚道!把嘴巴管嚴一點,不要動不動就尖酸地批評別人,否則吃虧的最終還是自己。
不過,畢竟是習慣了辯論的生活,要改正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後來,在一次語言衝突當中,林肯又管不住自己了,當著很多人的面把一位議員罵了個狗血淋頭。他辛辣刻薄的語言如同匕首一樣毫不留情地刺向對方,甚至將這位議員說到痛哭流涕。罵完之後,林肯便後悔了,他一邊埋怨自己又犯了類似的錯誤,一邊想著如何妥善地解決問題。經過內心一番激烈的掙扎之後,林肯終於下決心扔掉所謂的面子,登門向那位議員道歉。果然,當天晚上他便拜訪了那位議員,為自己白天的衝動誠摯地道歉。
雖然對方並沒有立刻表示接受林肯的道歉,但他的行動卻明顯緩和了兩者之間的矛盾,使自己避免了一個政治上頑強的敵人。
這件事情使林肯的感觸很深,此時的他也明顯成熟了許多。他知道,如果要在政界成就一番事業,就得盡可能地少去製造敵人,多建立朋友。於是,後來的林肯明顯比之前要穩重老練了許多,即便是一時衝動,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對方承認錯誤。這一習慣的養成,讓林肯的人際關係開始變好了,團結了不少政治力量在自己的身邊,為日後成為總統奠定了絕對必要的基礎。當然,這個習慣即便是在他成為總統之後也始終沒有改變過。
中國有句俗話:「一個好漢三個幫」,任何人的任何成就,都建立在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基礎之上,沒有了別人的幫助,就連生存下來都成問題,成功更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怎麼?不服氣?還是認為自己能夠搞定所有問題?
那好,我們現在假設你是個足夠聰明,有出色才華的人,照理說這樣的人是一定會取得不錯成績的,但現實卻未必如此一帆風順。
即便你有才,如果沒人給你機會,豈不是等於沒有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只好一輩子待在馬廄裡,與普通馬無異。又或者,你得到了伯樂賞識,擁有了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例如被上司任命負責某項重要工程,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卻沒人願意受你指揮聽你調配,你該如何是好?全部都自己來做?當然不可能!我們不妨再假設,你為人勤奮又有才華,而且得到了上司的青睞委以重任,更受到全體同事的力挺,可是卻因為某種原因得罪了顧客,導致自己的工作無法得到對方認可,成功同樣只會與你擦身而過。
單憑一個人之力,實在太微不足道了。要不怎麼會有這個世界少了誰,地球都不會停止轉動一說呢?
既然成功是眾人通力合作的結果,那麼作為成功的受益人,你自然得在具有真才實幹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維持自己良好的人際關係,否則幸運便永遠不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於是,問題又繞回來了:儘管我們全力以赴,也無法保證自己隨時都能夠擁有近乎完美的人際關係。惱人的矛盾總會在不經意之間從我們的嘴裡或是行動中竄出,破壞我們辛苦維持的一切。
若任由矛盾不斷發展,勢必會使我們喪失一部分人際關係,而這部分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機遇,可能會左右你的一生:擁有它,你可能將名垂青史,成為萬人景仰的成功人士;失去它,你可能會庸碌一生,名不見經傳。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誰不希望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即便無法名載史冊,至少也要成為周圍人們競相模仿的目標。從概率學的角度上講,人人都有這種機會,但成功者畢竟只有少數,大部分人之所以沒有出色的成就,差別就是在缺乏合適的機會。
於是,如何保持並且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不讓它因為矛盾而惡化,便成了成功的關鍵。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便是學會道歉。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亞伯拉罕.林肯先生沒有及時醒悟,那麼美國的總統名冊上大概永遠也不會出現這個名字,拉什摩爾山(RushmoreMountain)上的巨型總統頭像裡也不會有這位智者的一席之地。因為他可能早在那次決鬥中喪命,又或者成為那位議員聯合眾人打擊的對象,從而早早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即便這些都沒能影響到他,那今天所能查到的紀錄當中,林肯先生最多也只是一位熱衷於諷刺挖苦對手的政客而已,出現在書中的字樣肯定以批判為主。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道歉成就了這位結束南北戰爭的著名總統。
同樣,對於我們而言,道歉或許無法協助我們成為萬人之上的頂尖人物,但它卻會在順境中給我們提供機會,在逆境中幫我們走出困頓,從而將我們的成功道路上的坎坷墊得稍微平整一些。
所以,要想躋身於真正的成功人士行列,道歉可是必須學會的一門工夫!【實戰練習】看看你身邊的哪些人容易誘發衝突?
儘管你自己總是小心謹慎,盡量不去與周圍的人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可是你無法保證別人永不會誘發衝突。或許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卻讓多愁善感的人解讀為挑釁嘲弄;又或許對方心情不佳,而你卻不幸撞上了槍口;又或者對方純粹故意找碴,想要看你的笑話。錯雖然不在你,若真的發生衝突,又對自己毫無益處,此時該如何是好?
三十六計中有招叫做「走為上」,既然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看到那些容易誘發衝突的人,最好的辦法便是避其鋒芒,避免無謂的爭端。
下面的測試便是幫助你找到那些容易誘發衝突的同事或者朋友,按照下列特徵,將自己周圍的人加以歸類,然後找到合適的相處方法,以便減少矛盾的產生。
誘發衝突者 交往特徵 衝突發生指數
敵對情緒者 充滿敵對情緒,常常反駁、騷擾甚至恐嚇周圍的人 ★★★★★
霸道專橫者 唯我獨尊,要求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實現 ★★★★★
性格乖戾者 性格忽冷忽熱,常常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令人捉摸不透 ★★★★☆
自私自利者 自私自利,而且喜歡將本屬於他人的功勞據為己有 ★★★★☆
傲慢譏諷者 常常門縫裡面看人,喜歡抬高自己並以挫傷他人為樂 ★★★★
毫不耐煩者 對於任何事都毫不耐煩,就連與人談話也是愛理不理 ★★★★
責備抱怨者 對任何事情都懷著一種不滿心態,時常抱怨別人的不是 ★★★☆
八卦狗仔者 對他人的隱私超感興趣,隨時都在打探隱私並大肆宣傳 ★★★☆
心理抑鬱者 怨天尤人,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令人心理極度不快 ★★★
虛情假意者 表面看起來和藹可親,私底下卻錙銖必較,使人不得不防 ★★☆
二○○六年世界足球冠亞軍決賽的「頭槌事件」,使法國足球隊隊長的球賽生涯最後一役提早結束,他的下場,也等於宣布法國隊在未完的比賽中將無勝算可言。最後的比賽結果,法國隊果真輸給義大利隊,遺憾地抱回亞軍。頓時,人們群起指責被罰出場的法國隊隊長,而激動、憤怒又哀傷的法國民眾,最後為何會選擇原諒他?
1、強者以道歉挽救頹勢
二○○六年的世界盃點燃了上億足球迷的激情,不過最為精采的終極對決中,令球迷真正記憶猶新的並非義法兩國的精采球技,而是兩隊隊員的「激情撞擊」。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世界足球賽冠亞軍賽是義大利隊與法國隊對決。在延長賽的第一百一十分鐘時,看守席丹(Zidane)的義大利後衛馬特拉吉(Materrazi),先是由後用手抱住席丹,之後雙方沒有肢體接觸,但馬特拉吉口中念念有詞,走在前面的席丹突然回過身,用頭猛撞防守他的義大利後衛馬特拉吉的胸部,後者應聲痛苦倒地,席丹頭也不回地走開。
當時現場的裁判都沒看到這一幕,比賽繼續進行,幾名義大利選手向邊線裁判抗議,媒體區的幾百台電視立刻重播當時畫面,當時阿根廷主審裁判在詢問邊線裁判後並沒有結論,最後是依兩位大會人員在場外看錄影帶所做的陳述,跑回中場高舉紅牌,宣布罰席丹出場,法國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場球員,其球賽生命中的最後一場球賽,竟提早結束。
法國隊隊長席丹當時的作法令全世界球迷譁然不已。大家真的無法想像,在他球員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同時也是世界盃的決勝一役中,他竟然會用自己的頭去頂撞對方球員,因此被裁判無情地罰出場。
最後一場本該完美謝幕的演出居然出現如此鬧劇,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席丹本人。若非被罰出場,本屆冠軍肯定非法國莫屬—法國人民如此以為。於是,猜疑、指責、黑幕之說一時間紛紛流傳,掩蓋了決賽的精采,也遮住了法國隊靈魂人物席丹的光環。
所幸的是,事情並沒有繼續惡化下去,因為席丹在決賽後不久,便及時透過媒體向所有人解釋了自己撞馬特拉吉的原因,並且為自己過於激動的行為向全體法國人民致歉。且不論席丹在決賽場上行為本身是對是錯,單是他向全體國民道歉的行為,就足以讓喜愛他的球迷感到欣慰。雖然「頭槌事件」讓席丹的球員生涯留下了一絲遺憾,但他及時補救道歉的態度,卻維持了他在球迷心中儒雅的形象。很受傷的法國人沒有繼續為難席丹,他們選擇諒解他。
有人以為,道歉終究是弱者的行為,是示弱的表現;甚至覺得道歉就是向世人宣稱「我錯了」。這當然是那些覺得自己完美無缺的人無法容忍的。鑒於此,這群人的態度十分明確:頭可斷、血可流,若是道歉丟面子可就嚴重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死撐下去。說不定別人還真就以為自己沒錯了,或希望別人投以同情的目光。
這樣的如意算盤行得通嗎?不可能!抱有此類僥倖心理的人只能落得被人藐視的下場。以席丹的例子來看,如果他只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而拒不道歉,法國人民會原諒他嗎?他們會想:無論原因如何,你撞人是事實,做錯了還不肯道歉,說明你的人品有問題。
若真是這樣,那席丹的下場可以想像:從受人景仰的天堂瞬間跌入萬人唾罵的地獄。不過席丹終究道歉了,而通情達理的球迷也寬容了許多:天底下誰能不犯錯,只要勇於道歉,就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是會改正的。既然都已真誠地道過歉了,再因為這件事而繼續糾纏和詆毀他,那就太不厚道了。於是,犯了錯的席丹還是依然受到球迷的喜愛,甚至更被人讚美為知錯能改。
會道歉的不只是席丹,還有飽受醜聞困擾的柯林頓,若非當年面向國民的誠懇道歉,想必他今天的生活也將會是相當難過。(編註:柯林頓有性醜聞和白水案。)
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智者是不怕道歉的。善於說「對不起」,不僅無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會因此得到大度、負責的美譽。當然,獲得原諒和理解的圓滿結局,也是可預料的。
世事當然並非如此絕對,有些人儘管道了歉,但同樣無法得到他人諒解。這並不是道歉本身有問題,而是因他沒有學會恰當運用道歉的力量。若是盲目地道歉,結果自然不會像前面說的那樣完美。
無論如何,在恰當的時機說抱歉,是每一個強者或渴望成為強者的人必須學會的本領。這句話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會說「Sorry」的人,才是真正勇敢、負責的強者。且不論席丹在決賽場上行為本身是對是錯,單是他向全體國民道歉的行為,就足以讓喜愛他的球迷感到欣慰。雖然「頭槌事件」讓席丹的球員生涯留下了一絲遺憾,但他及時補救道歉的態度,卻維持了他在球迷心中儒雅的形象。很受傷的法國人沒有繼續為難席丹,他們選擇諒解他。
有人以為,道歉終究是弱者的行為,是示弱的表現;甚至覺得道歉就是向世人宣稱「我錯了」。這當然是那些覺得自己完美無缺的人無法容忍的。鑒於此,這群人的態度十分明確:頭可斷、血可流,若是道歉丟面子可就嚴重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死撐下去。說不定別人還真就以為自己沒錯了,或希望別人投以同情的目光。
這樣的如意算盤行得通嗎?不可能!抱有此類僥倖心理的人只能落得被人藐視的下場。以席丹的例子來看,如果他只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而拒不道歉,法國人民會原諒他嗎?他們會想:無論原因如何,你撞人是事實,做錯了還不肯道歉,說明你的人品有問題。
若真是這樣,那席丹的下場可以想像:從受人景仰的天堂瞬間跌入萬人唾罵的地獄。不過席丹終究道歉了,而通情達理的球迷也寬容了許多:天底下誰能不犯錯,只要勇於道歉,就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是會改正的。既然都已真誠地道過歉了,再因為這件事而繼續糾纏和詆毀他,那就太不厚道了。於是,犯了錯的席丹還是依然受到球迷的喜愛,甚至更被人讚美為知錯能改。
會道歉的不只是席丹,還有飽受醜聞困擾的柯林頓,若非當年面向國民的誠懇道歉,想必他今天的生活也將會是相當難過。(編註:柯林頓有性醜聞和白水案。)
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智者是不怕道歉的。善於說「對不起」,不僅無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會因此得到大度、負責的美譽。當然,獲得原諒和理解的圓滿結局,也是可預料的。
世事當然並非如此絕對,有些人儘管道了歉,但同樣無法得到他人諒解。這並不是道歉本身有問題,而是因他沒有學會恰當運用道歉的力量。若是盲目地道歉,結果自然不會像前面說的那樣完美。
無論如何,在恰當的時機說抱歉,是每一個強者或渴望成為強者的人必須學會的本領。這句話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會說「Sorry」的人,才是真正勇敢、負責的強者。【實戰練習】測測你的「道歉智商」有多高
以下六點是懂得道歉的基礎作為,對照自己平時的表現,看看你符合其中的幾點?
✽和別人產生衝突時,你會第一時間檢討自己,而不是責備他人。
✽不會懼怕在別人面前說「對不起」。
✽出現矛盾或者犯了錯誤,你通常會很快為此道歉,而不是採取拖延戰術。
✽道歉時語言、態度得體,不卑不亢。
✽不僅僅使用語言道歉,根據情況,你還會選擇不同的「方式」輔助。
✽道歉的態度真誠(至少應該讓對方覺得你是真誠的)。
2、上班族以道歉化解矛盾
瑪麗最近很鬱悶。原因是她在前幾天公司的酒會上毫不留情地頂撞了總經理,於是被勒令停職。甚至之前由她一手帶進的業務也都被公司解職了。
「這分明就是公報私仇!」瑪麗忿忿不平。的確,當天給總經理建議,都是她作為一線人員的切身體會,每一項都會對公司產生不可計量的作用。她本想趁這次酒會的輕鬆氣氛向總經理提出建議,可是沒想到他卻總是不理不睬。性情耿直的瑪麗很自然地就火冒三丈,最後與總經理大吵了起來。
「這樣不聽下屬勸告的總經理,還不如把他炒魷魚!就憑妳的經驗,到哪裡還不是大受歡迎?」有朋友這樣勸她。
辭去工作?瑪麗還真有些捨不得。自己跳槽多次,就這家的待遇和環境最好。除了這次的正面衝突之外,平日上司對自己的工作倒也支持。若是放棄,實在可惜;但留下來,瑪麗又不知該如何面對同事與總經理。
「這件事其實是妳的不對!」還是瑪麗的閨中好友點醒了她,「雖然妳提意見是好事,可是妳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跟總經理發生激烈衝突,妳讓他顏面往哪擺呢?」
「可是真正的管理者應該能夠接受這樣的情況!畢竟我是在給他提意見。」瑪麗不服氣地說。
「真正的管理者?拜託別逗我發笑好不好?那是書上亂寫的!現實中哪有那麼聖明的人?人都有七情六慾,如果換作是妳在酒會上被自己的屬下大罵一頓,妳會不動怒嗎?」好友還特別強調了「屬下」二字。
「那我該怎麼辦?」默默地想了許久,瑪麗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當天的作法的確有些失當。
「很簡單,去跟總經理道歉,不僅要口頭道歉,還要寫份道歉書呈交上去。」
「可是……這會讓人好尷尬……」
「別廢話!是尷尬重要還是工作重要?」閨中好友的建議奏效了。在瑪麗面見了總經理之後,當著眾多同事的面向總經理道歉;第二天,她便復職了。而且這次的道歉,也讓她知道了總經理的苦衷:原來那天總經理忙於接待顧客和招待來賓,根本無暇分心聽取瑪麗的意見,當瑪麗火冒三丈時,他便也不由自主地生起氣來。
瑪麗聽後十分後悔自己當天的衝動,而總經理也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感到抱歉。終於,雙方盡釋前嫌,成為了工作上的好搭檔。
只是簡簡單單一個道歉,便讓本來十分棘手的事情變得皆大歡喜。這便是道歉的最大作用—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無論身處職場還是生活當中,矛盾、碰撞、衝突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下去,不僅不會大事化小,反而可能讓雙方的怨氣越積越深,結果把這些小矛盾累積成大衝突。許多同事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事,究其緣由不過是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情的日積月累,讓人們之間逐漸產生了嫌隙。
出來討生活,誰都不想整天麻煩纏身。所以要避免激烈的衝突,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日常工作當中盡可能「扼殺」小矛盾的萌芽,讓它沒有機會累積成為怨氣。作為潤滑劑的道歉,此時自然大有用處。
當然,道歉也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說採取何種的道歉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是門學問,單是最簡單的一句「對不起」,都不是那麼輕易能夠說出口的。畢竟向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實在讓人有些面子上掛不住。
不過,道歉的妙處恰恰也正在於此—就是因為令人羞於啟齒,所以真正選擇了道歉的人,會讓對方心中寬慰—這麼丟面子的事情他都做了,我也就不好再計較了。於是,矛盾化解了,烏雲散去,陽光普照,兩人盡釋前嫌……雖然描述得稍微理想化了些,不過,恰當的道歉的確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道歉並非萬試萬靈的靈丹妙藥。只有對於那些比較小的矛盾,才可以利用道歉輕易化解。倘若矛盾較大或者累積較深的,一句簡簡單單的道歉是很難達到很好的潤滑效果。因此,一旦出現矛盾,儘快利用道歉來消除,便是使用這種「潤滑劑」的不二法門了。【實戰練習】生活中避免矛盾的言辭技巧
如果把對於別人的傷害比喻成一根插入對方心靈的釘子,那麼道歉的作用便是將這支釘子輕柔地拔出。不過,任你再如何的道歉,也會給對方留下或多或少的不好回憶。況且,道歉也並非萬試萬靈的妙方。與其要靠道歉來挽救危機,倒不如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盡量避免那些本來不會發生的矛盾。
許多時候,矛盾是由於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所產生的,如果我們可以在平日的溝通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辭,那麼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以下八項是產生矛盾的常見根源,也是你需要注意的地方:
✽談話不要過於粗俗,不可褻瀆、取笑或者誹謗他人。
✽言談舉止過於自負、喜愛炫耀自己的人容易引起對方反感。
✽心懷寬廣,不要帶有地域、種族、宗教等方面的歧視。
✽說話不要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必須學會適當的沉默和傾聽。
✽要注意場合,如果需要爭論,最好選擇兩人獨處的時候。
✽不要大肆傳播流言蜚語,更別打探別人的隱私生活。
✽避免在傳達某件事情時添加自己的看法,畫蛇添足往往會使事情變得複雜。
✽說話前要經過大腦,某些商業機密或者別人的隱私絕對不要隨處宣揚。
3、成功人士都懂道歉
會道歉就能成大器嗎?這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一些呢?
這話其實應該這麼理解:會道歉,當然不一定能成為偉大的人物;可是若你要讓自己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學會道歉。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的脾氣並不能算是最好的,林肯年輕時更是以尖酸刻薄著稱。作為律師的林肯練就了一嘴出色的辯論工夫,幾乎沒人能在他面前討得嘴上便宜。再加上年輕氣盛、性格直率,當時的他樹立了不少敵人。有一次,更有人挨了他的一頓罵,對方火冒三丈地找他決鬥。只是嘴上工夫厲害的林肯自然毫無勝算,好在經過別人的勸說加上林肯本人的道歉,決鬥最終取消,但這件事卻讓林肯深深意識到了一個真理—做人要厚道!把嘴巴管嚴一點,不要動不動就尖酸地批評別人,否則吃虧的最終還是自己。
不過,畢竟是習慣了辯論的生活,要改正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後來,在一次語言衝突當中,林肯又管不住自己了,當著很多人的面把一位議員罵了個狗血淋頭。他辛辣刻薄的語言如同匕首一樣毫不留情地刺向對方,甚至將這位議員說到痛哭流涕。罵完之後,林肯便後悔了,他一邊埋怨自己又犯了類似的錯誤,一邊想著如何妥善地解決問題。經過內心一番激烈的掙扎之後,林肯終於下決心扔掉所謂的面子,登門向那位議員道歉。果然,當天晚上他便拜訪了那位議員,為自己白天的衝動誠摯地道歉。
雖然對方並沒有立刻表示接受林肯的道歉,但他的行動卻明顯緩和了兩者之間的矛盾,使自己避免了一個政治上頑強的敵人。
這件事情使林肯的感觸很深,此時的他也明顯成熟了許多。他知道,如果要在政界成就一番事業,就得盡可能地少去製造敵人,多建立朋友。於是,後來的林肯明顯比之前要穩重老練了許多,即便是一時衝動,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對方承認錯誤。這一習慣的養成,讓林肯的人際關係開始變好了,團結了不少政治力量在自己的身邊,為日後成為總統奠定了絕對必要的基礎。當然,這個習慣即便是在他成為總統之後也始終沒有改變過。
中國有句俗話:「一個好漢三個幫」,任何人的任何成就,都建立在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基礎之上,沒有了別人的幫助,就連生存下來都成問題,成功更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怎麼?不服氣?還是認為自己能夠搞定所有問題?
那好,我們現在假設你是個足夠聰明,有出色才華的人,照理說這樣的人是一定會取得不錯成績的,但現實卻未必如此一帆風順。
即便你有才,如果沒人給你機會,豈不是等於沒有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只好一輩子待在馬廄裡,與普通馬無異。又或者,你得到了伯樂賞識,擁有了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例如被上司任命負責某項重要工程,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卻沒人願意受你指揮聽你調配,你該如何是好?全部都自己來做?當然不可能!我們不妨再假設,你為人勤奮又有才華,而且得到了上司的青睞委以重任,更受到全體同事的力挺,可是卻因為某種原因得罪了顧客,導致自己的工作無法得到對方認可,成功同樣只會與你擦身而過。
單憑一個人之力,實在太微不足道了。要不怎麼會有這個世界少了誰,地球都不會停止轉動一說呢?
既然成功是眾人通力合作的結果,那麼作為成功的受益人,你自然得在具有真才實幹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維持自己良好的人際關係,否則幸運便永遠不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於是,問題又繞回來了:儘管我們全力以赴,也無法保證自己隨時都能夠擁有近乎完美的人際關係。惱人的矛盾總會在不經意之間從我們的嘴裡或是行動中竄出,破壞我們辛苦維持的一切。
若任由矛盾不斷發展,勢必會使我們喪失一部分人際關係,而這部分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機遇,可能會左右你的一生:擁有它,你可能將名垂青史,成為萬人景仰的成功人士;失去它,你可能會庸碌一生,名不見經傳。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誰不希望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即便無法名載史冊,至少也要成為周圍人們競相模仿的目標。從概率學的角度上講,人人都有這種機會,但成功者畢竟只有少數,大部分人之所以沒有出色的成就,差別就是在缺乏合適的機會。
於是,如何保持並且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不讓它因為矛盾而惡化,便成了成功的關鍵。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便是學會道歉。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亞伯拉罕.林肯先生沒有及時醒悟,那麼美國的總統名冊上大概永遠也不會出現這個名字,拉什摩爾山(RushmoreMountain)上的巨型總統頭像裡也不會有這位智者的一席之地。因為他可能早在那次決鬥中喪命,又或者成為那位議員聯合眾人打擊的對象,從而早早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即便這些都沒能影響到他,那今天所能查到的紀錄當中,林肯先生最多也只是一位熱衷於諷刺挖苦對手的政客而已,出現在書中的字樣肯定以批判為主。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道歉成就了這位結束南北戰爭的著名總統。
同樣,對於我們而言,道歉或許無法協助我們成為萬人之上的頂尖人物,但它卻會在順境中給我們提供機會,在逆境中幫我們走出困頓,從而將我們的成功道路上的坎坷墊得稍微平整一些。
所以,要想躋身於真正的成功人士行列,道歉可是必須學會的一門工夫!【實戰練習】看看你身邊的哪些人容易誘發衝突?
儘管你自己總是小心謹慎,盡量不去與周圍的人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可是你無法保證別人永不會誘發衝突。或許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卻讓多愁善感的人解讀為挑釁嘲弄;又或許對方心情不佳,而你卻不幸撞上了槍口;又或者對方純粹故意找碴,想要看你的笑話。錯雖然不在你,若真的發生衝突,又對自己毫無益處,此時該如何是好?
三十六計中有招叫做「走為上」,既然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看到那些容易誘發衝突的人,最好的辦法便是避其鋒芒,避免無謂的爭端。
下面的測試便是幫助你找到那些容易誘發衝突的同事或者朋友,按照下列特徵,將自己周圍的人加以歸類,然後找到合適的相處方法,以便減少矛盾的產生。
誘發衝突者 交往特徵 衝突發生指數
敵對情緒者 充滿敵對情緒,常常反駁、騷擾甚至恐嚇周圍的人 ★★★★★
霸道專橫者 唯我獨尊,要求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實現 ★★★★★
性格乖戾者 性格忽冷忽熱,常常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令人捉摸不透 ★★★★☆
自私自利者 自私自利,而且喜歡將本屬於他人的功勞據為己有 ★★★★☆
傲慢譏諷者 常常門縫裡面看人,喜歡抬高自己並以挫傷他人為樂 ★★★★
毫不耐煩者 對於任何事都毫不耐煩,就連與人談話也是愛理不理 ★★★★
責備抱怨者 對任何事情都懷著一種不滿心態,時常抱怨別人的不是 ★★★☆
八卦狗仔者 對他人的隱私超感興趣,隨時都在打探隱私並大肆宣傳 ★★★☆
心理抑鬱者 怨天尤人,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令人心理極度不快 ★★★
虛情假意者 表面看起來和藹可親,私底下卻錙銖必較,使人不得不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