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Stan哥的青春12堂課

9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人生的選擇題,如何抉擇?

走到十字路口,容不得人不往前走、不做抉擇。
抉擇前當然要分析,還得考慮當時的能力、客觀環境。
做了選擇之後,就不必後悔,萬一失敗了,
也要樂觀看待教訓,或許這個教訓未來用得上。

Stan哥開講

人生的抉擇時刻,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尊重老天的安排。人生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外在環境自己是無法做主的,既然做不了主,就尊重它吧!天上掉下什麼客觀的環境機會,就要好好掌握。

如果當年彰中畢業之後勉強自己讀醫,大學畢業後隨著潮流出國留學,我一定無法好好用功,因為我會成天擔心在台灣的媽媽孤單,因此,我選擇留在台灣創業。

責任所在,我當然還是會勉強自己。我不喜歡拋頭露面,卻仍勉強自己曝光,這種短暫的勉強克服以後,就不算勉強了。現在我來跟大家分享人生經驗,不但不覺得勉強,還很樂意。

不管是學習或工作機會,其實都不要執意一定要怎麼樣。老天已經安排好人生的每一個機會。考上彰化中學,就掌握這個機會好好學習、多歷練,力求表現。

不要抱怨沒有機會,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機會都被你們這些老頭子占去了。」在我看來,機會是愈來愈大,問題是競爭的人也愈來愈多。教育普及、不愁吃穿之後,很多人想創業,只是經常變成一窩蜂的「Me too」,能創造價值的空間變少了。當初如果我選擇大家認同的學醫或者是留學的路,今天就不會走出一條對社會有更大貢獻的路。

最重要的是不斷的學習準備,機會來臨時才能掌握。活到老學到老,學什麼不重要,先後順序不重要,勉強學習成本高。事業要經營,人生要經營,得先考慮投資報酬率。所以按照老天的安排去學習,成本最低,最不勉強。成本低,報酬率自然比較高。何況我們所追求的報酬率不是單元的,應該是多元、多面向的。所謂報酬率,一個是成果,一個是能力,能力是成果的基礎,所以要不斷的學習。

學習成果的多寡和天分有關,我在文字的使用上沒有天分,但是我在市場、人性等方面有很多的體驗,加上又重視它,因此我使用文字的精準度,常常比許多有學問的人好。

掌握有關鍵的、有價值的、創新的點子,比較能夠落實,價值也會比較高。要創造價值當然要有能力,人活在世界上本來就是利他,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要領導,除了統合資源,更要抱持著如何服務他人的心理,學習的過程就能慢慢累積歷練。以服務他人為優先,利他為優先,才能掌握學習要領。利己是一種盲點,但是長期用利他來利己,就不算盲點,這是追求間接、無形、未來的利益。累積足夠經驗之後,一旦有機會被推選為幹部,除了學習如何稱職,如能再加點創意或其他新東西,讓大家有新鮮感,享受新的服務,就更好了。不斷動腦筋,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如果有人問我:你會不會後悔?我說我不會笨到浪費時間去後悔,因為後悔已經沒有用了。與其後悔,不如檢討為什麼不得要領?為什麼失敗?有這個教訓之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沒什麼好後悔的。

走到十字路口,容不得人不往前走,不做選擇。選擇前當然要分析,如果好壞各占百分之五十,或者是七十、三十或者六十、四十,還得考慮當時的能力、客觀環境。做了選擇就不必後悔,萬一失敗了,也要樂觀看待教訓,或許這個教訓未來用得上。

我上過兩所大學,第一次考進成大,不如預期,因此決定重考。不過我在成大那一年收穫良多,除了積極準備重考之外,我還學習如何參與社團。後來進入交大,我帶頭成立社團,大家一起玩社團。正面樂觀對待失敗,把這段經歷變成歷練、鍛鍊。

青年提問

青年:您為何捨棄成大數學系,重考進入交大電子系,當時的心境如何?

Stan哥:我也有聯考壓力。我高一大概全年級排名一百多名,後來進步到五、六十名,到最後進步到一、二十名,雖然不是小時了了,但還是慢慢持續進步。最讓我跌破眼鏡的是:高一、高二數理科總成績竟然是全校第一名,得了「愛迪生獎」。

老師、媽媽都對我有很高的期待,認為我應該要讀國立大學,我也將自己定位在國立大學,所以考上當時還是省立的成大有些意外,所以我就準備重考。但是,在成大那一年我沒有浪費掉,如果沒有多一年先體會大學社團活動,我就沒有機會在交大創立多個社團、帶領七十幾個同學一起玩。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第一年考不好,就沒有來年改變我人生的機會。我也從不敢上台,變成敢上台。交大桌球隊、排球隊、攝影社、棋橋社都是我創的。有人說施振榮很出鋒頭,實際上我不是愛出鋒頭的人,我完全沒有規劃,而是抓住客觀條件成熟的機會,當仁不讓站出來。就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建立起信心,竭盡所能把社團弄好,贏得別人的肯定。當年有些人因為家境不好,無法選擇大學,只得報考師範學校、師專、台北工專。但他們的成就不比讀一般中學差,有的甚至表現傑出。現在國內非常知名的人,或許初中成績不是很理想,而去讀高工、高商,他們依然闖出一片天。人生先走那一段路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你走那段路時,要不斷學習,不斷培養信心,留下痕跡。

青年:您提到抉擇的原則是「不勉強、不強求」。選擇大學科系時,父母常會勉強我們填他們認為有前途,但我們不一定有興趣的科系,我們應該順從父母,還是向父母力爭?

Stan哥:順從父母比較容易,但是如果有強烈的其他意願,可以充分跟父母溝通,如果父母比較開明,就可能說服他們。抗爭不能解決問題,也沒有排除問題。

過去大專聯考填志願,都照分數高低填,還好我考的不夠好,否則我的第一志願是台大物理系。理科當時在台灣的發展有點吃虧,理科是基礎科學,工程則是比較應用的科系。我填了志願以後,會上哪個學校都不知道,一切就交給老天安排,老天給我一個最好的機運,進入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我覺得以抗爭勉強爭取來的結果,後遺症非常多,應該考慮後遺症影響未來的整個客觀條件值不值得。我有一個朋友的小孩是台大化工系畢業,畢業以後到德國學音樂,現在是指揮家。還是那句話,人生先走那一段路沒有什麼關係。

理工科的邏輯思維,對於做很多事情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整個社會不是只有理工,還有感性的東西存在,這在工程、理工的訓練也許比較欠缺,若有機會接觸感性的東西,沒人會禁止你往那邊發揮。

我要特別強調,真正有價值的,通常都是跨領域的。沒興趣的東西往往是自己的弱點,但弱點也有變成長處的時候。我常開一個玩笑,因為我在文學上沒有學問,大家比較容易聽得懂我的話;很多教授很有學問,但講出來的話,學生不一定聽得懂。

我只是舉例說明興趣是會變的,興趣跟天分不盡相同,但是要把天分應用到不同的領域裡。

比如我後來發覺音樂跟數學是一體的。音樂、數學都必須很精準,每一拍,每一個頻率都有數學的基礎。文藝復興時代的名人,很多既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所以不管你的興趣在哪裡,掌握機會把基礎打好才是關鍵。反正來日方長,不差那三五年。而且我覺得畢業後出了社會,能夠學習、表現的機會更多,當學生時,專心學習各種能力最重要。青年:在選擇的時候,發現所有的選項都不喜歡,那該選擇放棄嗎?還是勉強從中選一個?

Stan哥:發現所有的選項都不喜歡,怎麼選?你想要的選擇,現階段並不存在,那你想要暫時空白嗎?這個人生空白不曉得有多久?不知道下個你要的選擇什麼時候來?像重考大學,要等一年以後。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喜歡的什麼時候來呢?
我會建議勉強接受一個選擇,利用這個歷練來等待下一個機會。你不喜歡的那個歷練,或許能夠創造價值,可能是影響你未來關鍵的時刻。我在成大那一年,就是我人生的大轉折,這個人生轉折變成我很關鍵的休止符,不是真的「休」,而是人生在那邊頓了一下,接下來就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了。

當壓力來敲門,該如何面對?

壓力既然逃不掉,就直面它。
如果一個人扛不下來,不如邀集眾人來分擔。
利用壓力來臨的機會,鍛鍊自己、增加歷練。
因此,我反而要說:「謝謝壓力」。

Stan哥開講

壓力是人生必定得面對的,沒有壓力的日子是不可能的。其實我認為:壓力是好事,沒有壓力,就沒辦法成長,也沒辦法不斷培養信心。壓力過了,就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反而從中建立起自信心。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成長過程中,難免碰到挫折,但年紀小,或者經驗不足、面對挫折的能力不夠時,信心被打擊了以後,竟變得完全沒有信心。人要活下去,如果沒有信心,日子是很不好過的。

壓力既然逃不掉,就得面對它。我反而要說:「謝謝壓力」。我們要利用壓力來臨的機會,鍛鍊自己、增加歷練。面對壓力,如果自己能力不夠,一個人扛不下來,不如邀集眾人一起分擔。譬如,把問題跟父母親談開,或許可以分攤一些壓力。

以前我考試考不好,回家怕挨罵,不過我母親卻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就好。」這就是分壓,遇到壓力時,找人來分散壓力。我在經營企業時,若碰到困境,通常會把問題告訴大家,問題不是我一個人的,壓力由大家一起承擔,日子會比較好過。

責任所在,只能直面壓力。你不能說我不要這個壓力,選擇逃避,這樣等於失敗。每個人都不想失敗,但是失敗只是一個過程,你要從失敗中學習教訓,才能負起責任。面對壓力時,先思考壓力的來源,然後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解除這個壓力。我們活著的目的之一,就是面對困難,沒有困難,天下太平,活著就沒什麼意義了。壓力是逃不掉的,迎向它,面對它,不斷的解決,處理各種不同的壓力。如此,承擔壓力的能量,當然慢慢會更好。

人要更上一層樓,自然會有新的壓力產生。慢慢的,別人眼中的壓力,對你來說已經不再是壓力了。由於擔任國藝會董事長,多了新的壓力,不過我也看了滿多藝文表演。我從中發現,戲劇裡的創新,和我們解決問題的創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觀賞藝文表演的過程裡,不但舒壓,見識也增多一點。所以,不要怕壓力,壓力只是成長的一個過程。

壓力來自責任。雖然我退休了,沒有外界的壓力,但是,我給自己壓力,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除了時間的壓力,還有太多要突破的東西,不能只靠我一個人,我要說服許多人,一起來努力。

我的座右銘是:「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挑戰困難當然有壓力,但是,我是為台灣找方向,是自討苦吃,還樂在其中,就不是壓力了。

青年:您說壓力使人成長,可是對小孩卻採放牛式的教育方法,您的考量是什麼?

Stan哥:我想放牛吃草有兩個理由,其一當然是我跟施太太都非常忙碌,沒有時間盯著孩子。再者,盯住又怎麼樣?我們不給孩子壓力,因為孩子壓力已經很多了。我希望孩子自己想辦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欲擒故縱的策略,孩子有問題來找我,我講的話他才聽得進去;如果無事就要求,孩子會反彈。我沒有給他壓力,他就得為自己的選擇、發展負責任。

大專聯考過後,孩子要選擇什麼學校,我沒有太多意見,只做了一些分析。孩子說希望離家近一點,可能覺得我們家還滿甜蜜、幸福,我不反對。我當年讀書,學校離家很遠,尤其那時交通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回趟家不容易。我的孩子選擇在台北讀書,不想離家太遠,每天都可以見面,對我來說也是好事一樁。

後來孩子大學畢業,服過兵役後想到美國讀書,我就用我的影響力,找到還算不錯的學校。進入學校後,他就得自己面對所有新的事物,自己想辦法學習。我大兒子就讀南加大,我沒有太多期待,覺得讀個碩士就不錯了,沒想到他竟然有興趣讀到博士。

我沒有給孩子壓力,那他們為什麼這麼用功?因為學費很貴,要對得起錢,所以自動自發的努力念書。且因為是自己的選擇,壓力來了只得自己承擔,學習過程中就不必分心憂慮爸爸媽媽會怎麼樣。分心會浪費青春、浪費時間。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青年:家境好的,可以去念電機、念醫學,甚至出國留學。如果家境沒那麼好,如何面對這樣的壓力?

Stan哥:為什麼把這個當壓力呢?人生來就會面對不同環境。就算這是壓力,解決壓力的方法若是抱怨為什麼世界是這樣?社會為什麼對不起我?其實於事無補。社會那麼大,誰在乎你一個人的想法?

你可以試著不把它當回事。就算真是壓力,你的解決之道是什麼?讓自己學得更快,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壓力自然紓解,紓解壓力的方法是來自對社會的貢獻。

還沒對社會有所付出,就抱怨社會負你,但社會就是如此。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親、家庭背景。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如靠自己不斷的成長、改變,對社會有貢獻之後,這種壓力自然可以解除。

青年:壓力既然無法免除,那我們應該先加強抗壓能力,還是先加強解決壓力的能力?

Stan哥:我想應該雙管齊下。先了解壓力的本質,剛才提到社會現象這種壓力,是大家都逃不掉的,天生家境好壞是另一回事,先不考慮。解決這種壓力經常在一念之間,要把它當成壓力嗎?還是要改變?這樣就得想辦法提升自己,突破壓力。

大概不會有人認為睡覺壓力太大,我們可以在睡醒或者睡覺前,調適心理,透過長時間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思維,慢慢就能脫穎而出,你就可能成為贏家。

但最好不要抱著絕對要成為贏家的念頭,一定有人錢賺得比你多,一定有人表現得比你好。因為念頭改變,成長、學習了以後,感覺壓力沒有以前那麼大,就是進步。人生本來就是追求一點一滴的進步;相反的,永無止境的追求進步,但如果目標訂得太高,就成了沒有必要的壓力。

人要成長,的確要有一個挑戰的目標,但這個目標,是在現有基礎能力下,一點一滴達成。好比舉重,慢慢舉上去,經過一段時間累積,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有了抗壓,以及突破壓力的能力。

人天生的限制太多,體能有一定的極限,組織也有一定的極限。社會一直在進步,如果不突破,使用新的機制、新的思維,發展到某一個極致,就會遇到瓶頸。台灣現在的高科技,若還是守著原有模式,一定走不出去,因為大家都追上來了,而且附加價值也有限。這時一定要有新的模式、思維,來建構新的核心能力。這些新的核心能力,過去沒有,所以我的角色,就是不斷提供新的未來思維,提供一個舞台,讓大家來嘗試、磨練。我這幾年不斷在談:台灣不缺人才,只缺舞台。沒有提供足夠歷練的舞台,是誰的責任?當然是上一代的責任。我不認同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一代不如一代是上一代的責任,我們有責任提供舞台,讓一代比一代強。

以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我覺得一代已比一代強。很多人抱怨教育制度有問題,但我的孫子孫女,他們思維、才藝的進步,已經到了我無法想像的地步。我不希望在那麼好的基礎下,卻沒有養成抗壓性,未來無法克服客觀環境、社會環境,造成「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象。

多想一下,今天想不通沒關係,還有明天、後天......世界上很多現象,都值得了解觀察,不要只聽片面之詞,不要只專注一點,各方面的訊息都要盡量吸收。我不太習慣片面聽到一個訊息,未加深思就貿然行事。我一定會多想一下,全盤考慮清楚,用全方位視角來看待事情,否則瞎子摸象,看到的都不是真相。不以真相切入來解決問題,是不得要領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