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只是為了將自己正當化
和幸福的人一起生活,很難過得不幸。不過在我看來,擺出一臉不幸福的表情的人其實很聰明。這樣有很多好處的喔。你知道不幸福的好處是什麼嗎?
假設我家小孩學壞了。這種時候如果還一副過得很幸福的樣子,別人一定會說「醫生,在那邊恐嚇別人的是你兒子吧?你竟然還能這樣笑嘻嘻的出去玩啊?就是因為你這樣,你家小孩才會變成那樣」之類的話吧。那麼,如果一臉苦惱、看起來很不幸福的樣子,再鬱悶地嘆幾口氣,大家就會說「醫生你都這麼煩惱了,你兒子還幹那種事、跑出去玩,真是惡劣啊」,責任全都跑到另一邊去了。
因為自己的小孩行為偏差而煩惱的父母,其實是自我中心的人。最後就會變成父母覺得只要自己得救就好,小孩怎樣都無所謂,就是這麼一回事。
想要拯救孩子,就不要為孩子煩惱。一旦煩惱孩子的事,就會把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名聲看得比孩子還重要。如果你不是這種人,就不會感到煩惱。煩惱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演「我好可憐,他很壞」這齣戲。換句話說,就是在讓周遭的人知道,小孩行為有偏差不是自己的責任。令人不敢置信對吧?但只要讓自己變成一個不煩惱的人,立刻就會明白。
◎先讓自己幸福
有時候我家會有人來傳教,問我:「請問你對上帝有興趣嗎?」這些人的臉看起來大多是不幸福的樣子。如果有宗教信仰還這樣,那實在不太妙。聽這些人講話,感覺自己好像會被傳染到他們的不幸,所以我基本上都會拒絕他們。看起來一臉不幸的樣子卻要去推銷幸福,也太勉強了。
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另一半幸福,就得先將他們放在一邊,想想如何才能讓自己幸福。
親鸞聖人總是這樣說:「我不曾為自己的父母念佛過,只一心為自己念佛。因為我得盡早蛻變重生,才有辦法拯救父母。」正如他所說的,如果沒有先讓自己幸福,不論是另一半、孩子或任何人,你都拯救不了,就只是在向他們噴灑毒氣而已。
◎明確區分理想與現實
如果要進一步談打造健康人格還有什麼重要條件,那就是能隨時明確區分理想與現實。理想是不存在於現實中的。理想這種東西,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現實中存在的,就只有眼前掛著鼻涕的小孩和好吃懶做的老公而已。問題就在於,你要如何跟這樣的小孩、老公相處。重要的並不是老公怎樣、小孩怎樣,而是要如何跟他們相處,可是大家總是想把自己的老公或小孩換掉。請大家快點忘掉所謂的理想的老公、理想的老婆,那是一種外遇。你一面跟理想中的老公外遇,就沒辦法跟現實的老公生活了喔。
如果能了解所謂的理想只是自己的白日夢,那就無妨。但如果把現實從理想中給剔除的話可就不行了,那樣只是妄想而已,不過是歡樂的白日夢,不存在現實中。你面對的人絕對不會是理想中的老公或老婆,因為你自己也不是理想中的妻子或丈夫。人其實很厚臉皮,自己的問題就會全部視若無睹。
有時候會有對人恐懼症的小朋友前來找我求助。他們跟我說:「大家都討厭我,會用奇怪的眼光看我。」我便問:「全部的人都會用奇怪的眼光看你嗎?」「也不是啦。」「去上學時,班上大概有幾個人會用奇怪的眼光看你?」、「有兩三個人的眼神特別奇怪。」「其他的呢?」「其他人倒不會。」
於是我問:「換句話說,你的煩惱其實是希望所有人都喜歡你囉?」得到的回答是:「對。」我再問他:「如果真的全部人都喜歡你了,那你能喜歡所有人嗎?」「沒辦法,還是會有我不喜歡的人。」明明自己無法喜歡全部的人,卻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他,似乎有點厚臉皮耶。
自己不是理想的人,所以也不要求對方當個理想的人,這樣才公平,不是嗎?同樣身為不完美的人,彼此該如何相處,這就是我們人類的課題。
◎人的行為皆有目的
我認為,我們人生中的各種煩惱或是問題,其實都是人際關係和對人關係的煩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曾說過「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問題」。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健康與幸福的生活絕對必要的條件。
那麼,怎樣的人際關係才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呢?一言以蔽之,阿德勒心理學提倡要拋棄縱向關係,投入橫向關係。
一般的人際關係,或者說幾乎世界上所有人際關係,都是縱向的上下位階與競爭的關係,是以誰在上、誰在下,或誰贏誰輸為原理所建立起的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縱向的人際關係,正是傷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最大因素,我們必須設法將人際關係帶往橫向關係的方向。一旦實現了真正的橫向關係,身為共同體成員的個人也就能擁有健康的人格。
但要建立這種橫向的人際關係並不容易。
這是因為,我們心裡馬上會出現憤怒、不安等情緒出來阻撓我們。◎生氣的人代表想要支配對方
罵小孩、處罰小孩的父母或學校老師一定都會先生氣。然後便有了藉口——「我這樣罵他是為了他好」。責罵下屬的上司也是一樣。
但其實他們是因為小孩惹人厭、下屬不討自己歡心才罵人的。他們想讓對方的表現符合自己的喜好、依自己喜好支配對方,並把對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但如果直接表明意圖,在道德上又站不住腳。我想把小孩變成我喜歡的樣子、把老公改造成我喜歡的樣子、讓婆婆對我百依百順……這些想法怎麼說都太不漂亮了,所以不會就這樣說出來。
於是,我們便會說出「我是為了你好」、「我絕對不是想要控制你,我是不得已的,這樣下去你會完蛋」之類的話。這些都是謊言,其實只是想讓對方依自己的意思去做。只要我們虛心檢討自己,便會了解到這一點——了解到自己是如何在欺騙自己。正因為騙人的、被騙的都是自己,所以才有辦法了解被騙的事實。
和幸福的人一起生活,很難過得不幸。不過在我看來,擺出一臉不幸福的表情的人其實很聰明。這樣有很多好處的喔。你知道不幸福的好處是什麼嗎?
假設我家小孩學壞了。這種時候如果還一副過得很幸福的樣子,別人一定會說「醫生,在那邊恐嚇別人的是你兒子吧?你竟然還能這樣笑嘻嘻的出去玩啊?就是因為你這樣,你家小孩才會變成那樣」之類的話吧。那麼,如果一臉苦惱、看起來很不幸福的樣子,再鬱悶地嘆幾口氣,大家就會說「醫生你都這麼煩惱了,你兒子還幹那種事、跑出去玩,真是惡劣啊」,責任全都跑到另一邊去了。
因為自己的小孩行為偏差而煩惱的父母,其實是自我中心的人。最後就會變成父母覺得只要自己得救就好,小孩怎樣都無所謂,就是這麼一回事。
想要拯救孩子,就不要為孩子煩惱。一旦煩惱孩子的事,就會把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名聲看得比孩子還重要。如果你不是這種人,就不會感到煩惱。煩惱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演「我好可憐,他很壞」這齣戲。換句話說,就是在讓周遭的人知道,小孩行為有偏差不是自己的責任。令人不敢置信對吧?但只要讓自己變成一個不煩惱的人,立刻就會明白。
◎先讓自己幸福
有時候我家會有人來傳教,問我:「請問你對上帝有興趣嗎?」這些人的臉看起來大多是不幸福的樣子。如果有宗教信仰還這樣,那實在不太妙。聽這些人講話,感覺自己好像會被傳染到他們的不幸,所以我基本上都會拒絕他們。看起來一臉不幸的樣子卻要去推銷幸福,也太勉強了。
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另一半幸福,就得先將他們放在一邊,想想如何才能讓自己幸福。
親鸞聖人總是這樣說:「我不曾為自己的父母念佛過,只一心為自己念佛。因為我得盡早蛻變重生,才有辦法拯救父母。」正如他所說的,如果沒有先讓自己幸福,不論是另一半、孩子或任何人,你都拯救不了,就只是在向他們噴灑毒氣而已。
◎明確區分理想與現實
如果要進一步談打造健康人格還有什麼重要條件,那就是能隨時明確區分理想與現實。理想是不存在於現實中的。理想這種東西,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現實中存在的,就只有眼前掛著鼻涕的小孩和好吃懶做的老公而已。問題就在於,你要如何跟這樣的小孩、老公相處。重要的並不是老公怎樣、小孩怎樣,而是要如何跟他們相處,可是大家總是想把自己的老公或小孩換掉。請大家快點忘掉所謂的理想的老公、理想的老婆,那是一種外遇。你一面跟理想中的老公外遇,就沒辦法跟現實的老公生活了喔。
如果能了解所謂的理想只是自己的白日夢,那就無妨。但如果把現實從理想中給剔除的話可就不行了,那樣只是妄想而已,不過是歡樂的白日夢,不存在現實中。你面對的人絕對不會是理想中的老公或老婆,因為你自己也不是理想中的妻子或丈夫。人其實很厚臉皮,自己的問題就會全部視若無睹。
有時候會有對人恐懼症的小朋友前來找我求助。他們跟我說:「大家都討厭我,會用奇怪的眼光看我。」我便問:「全部的人都會用奇怪的眼光看你嗎?」「也不是啦。」「去上學時,班上大概有幾個人會用奇怪的眼光看你?」、「有兩三個人的眼神特別奇怪。」「其他的呢?」「其他人倒不會。」
於是我問:「換句話說,你的煩惱其實是希望所有人都喜歡你囉?」得到的回答是:「對。」我再問他:「如果真的全部人都喜歡你了,那你能喜歡所有人嗎?」「沒辦法,還是會有我不喜歡的人。」明明自己無法喜歡全部的人,卻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他,似乎有點厚臉皮耶。
自己不是理想的人,所以也不要求對方當個理想的人,這樣才公平,不是嗎?同樣身為不完美的人,彼此該如何相處,這就是我們人類的課題。
◎人的行為皆有目的
我認為,我們人生中的各種煩惱或是問題,其實都是人際關係和對人關係的煩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曾說過「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問題」。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健康與幸福的生活絕對必要的條件。
那麼,怎樣的人際關係才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呢?一言以蔽之,阿德勒心理學提倡要拋棄縱向關係,投入橫向關係。
一般的人際關係,或者說幾乎世界上所有人際關係,都是縱向的上下位階與競爭的關係,是以誰在上、誰在下,或誰贏誰輸為原理所建立起的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縱向的人際關係,正是傷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最大因素,我們必須設法將人際關係帶往橫向關係的方向。一旦實現了真正的橫向關係,身為共同體成員的個人也就能擁有健康的人格。
但要建立這種橫向的人際關係並不容易。
這是因為,我們心裡馬上會出現憤怒、不安等情緒出來阻撓我們。◎生氣的人代表想要支配對方
罵小孩、處罰小孩的父母或學校老師一定都會先生氣。然後便有了藉口——「我這樣罵他是為了他好」。責罵下屬的上司也是一樣。
但其實他們是因為小孩惹人厭、下屬不討自己歡心才罵人的。他們想讓對方的表現符合自己的喜好、依自己喜好支配對方,並把對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但如果直接表明意圖,在道德上又站不住腳。我想把小孩變成我喜歡的樣子、把老公改造成我喜歡的樣子、讓婆婆對我百依百順……這些想法怎麼說都太不漂亮了,所以不會就這樣說出來。
於是,我們便會說出「我是為了你好」、「我絕對不是想要控制你,我是不得已的,這樣下去你會完蛋」之類的話。這些都是謊言,其實只是想讓對方依自己的意思去做。只要我們虛心檢討自己,便會了解到這一點——了解到自己是如何在欺騙自己。正因為騙人的、被騙的都是自己,所以才有辦法了解被騙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