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孩子學會管理情緒,才知道快樂是什麼
升學壓力、家長期許,令孩子喘不過氣嗎?
經常有人用「我煩得要死」來表達內心極度的憂慮。的確如此,長時間過分煩憂,容易罹患疾病。某位醫生曾表示,他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患有憂鬱症,其中一人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因為抵抗力不足而膚色變得灰暗、眼睛失去光彩。這位病患最致命的疾病,在於長期心懷憤恨。許多人就是因為情緒和精神狀況不佳,而引起疾病。
心理不健康、情緒不穩定,會嚴重妨礙身體機能。長期壓抑的情緒,成為疾病的催化劑。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的原因,往往在於心中累積過多負面情緒,使健康遠離自己。
哈佛的醫學專家發現,身心健康者更樂於接受壓力,因為充沛的精力有如引擎,能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給予動力。相反地,長期處在緊張壓抑的狀態下,會感到消沉和疲勞,身體抵抗力也會減弱。憤恨、苦悶、恐懼等負面情緒,就如有害物質,侵蝕著我們身心的健康。
不管是升學、同儕相處、家長期許還是自身理想,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壓力,這些壓力是成長的養分,但不健康的心理可能讓這些養分成為壓垮自己的包袱。
心理學家指出,壓力是一把雙刃劍,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卻也容易損害身心健康。當人們迫切需要實行某事時,大腦會重新調配身體資源以完成任務,在身體調配完後,洞察力、注意力、體力和反應會隨之增強,耐力也相對地提升。但是,當壓力累積到身體難以負荷的程度時,身心健康便亮起紅燈。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認為,解除精神壓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提高抗壓能力。精神壓力的大小與抗壓能力剛好呈反比。面對同樣的外界壓力,抗壓能力愈強,感受到的精神壓力就愈小。相反地,抗壓能力愈弱,感受到的精神壓力也就愈大。想提高抗壓能力,就要把困難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樂章中一旦注入不畏困難的旋律,縱使層巒疊嶂,也難以使人止步。
2. 確定自我的志向。在確定自己的目標和標準後,要特別注意,若志向定得過高或脫離實際,容易遭遇失敗,形成精神壓力。但是,若志向定得太低,也會失去進取心、變得平庸。甘居下游而故步自封者容易遭受輕視,久而久之,新的精神壓力又會向自己襲來。3. 強化意志也不忘寬以待己。人的意志會在戰勝自我、抵抗外界壓力的過程中閃爍,而卓越者往往能在艱難處境中百折不撓。但是,戰勝自我與寬以待己並不會互相矛盾。想戰勝自己的弱點,首先要善於寬待自己,不背負過大的精神壓力。意志的強者同時也是寬以待己的智者,該苛責時苛責,該寬容時不吝寬容。這種心理調適的藝術,也是良好的自我修養。
那麼,一旦有了精神壓力,該如何及時消除呢?想要緩解精神壓力,可以採取以下三種形式:
1. 自我宣洩。有人在失戀時,會奮筆疾書以傾訴痛苦,寫完後內心如釋重負、頓感輕鬆。有人遇上突如其來的悲痛事件,會乾脆抱頭痛哭一場,哭完後心裡也好受許多。要注意的是,自我宣洩不能有損他人利益,或是糟蹋自己、甚至自殘。
2. 請人疏導。人對自我的認識往往有限且模糊,若有精神方面的困擾,切莫悶在心裡,可以找朋友、親人傾訴心事。儘管問題未必能立即解決,但是心中的疙瘩能得到緩解。如果將痛苦、困擾放在心裡,只會增加精神壓力,最後不堪重負。
3. 代償遷移。透過從事其他活動,例如:寫作、繪畫,或者埋頭工作等,來轉移挫折、失敗、困難造成的精神壓力,讓痛苦和壓力得以大幅減輕。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想讓自己輕鬆一點,需要學會自我調節和適時減壓。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找到目標,充滿朝氣地工作,而步向成功的路途需要健康的身心與精力。職場打拚就像攀爬高山,若是體力不支,就只能停在半路,永遠到不了山頂。
哈佛提供6方法,讓幸福來敲門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指出:「歡樂不等於快樂,歡樂無法令我們得到心靈上的解脫。」在生活中,許多人總是認為歡樂就等於快樂,但事實上,這兩者的共通處並不多。
歡樂是人們得到的即時感受,快樂則往往是一種成就感。到遊樂園玩,或者看球賽、電影或電視,有助於放鬆身心、忘卻煩惱。但是,它們不一定會帶來快樂,歡樂與快樂的區別在於持續時間的長短。
如果將短暫的歡樂當作快樂,並將任何苦痛視為不快樂的根源,反而會錯失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因為能為人生帶來快樂的事物往往蘊含著痛苦的元素。一位作家曾寫道:「我當然也愛尋歡作樂,喜歡打網球、愛開玩笑,還有許多嗜好,但這些歡樂並未真正令我快樂,反而是一些較困難的事,例如:寫作、撫養子女、促進夫妻關係、慈善公益等,獲得的成就感遠大於短暫的歡樂。」
哈佛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只是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若能改變對快樂與痛苦的認知,結果將截然不同。」
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成功的關鍵,當我們面對挫折或困難時,不妨轉變一下心態,因為快不快樂的關鍵在於自己。
拿破崙得到無限榮耀、權力和金錢後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美國知名講師海倫‧凱勒即使失明又失聰,卻說:「生活是這麼美好。」卡內基指出:「快樂與否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哈佛心理學家說:「當你認為自己處於某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會更加明顯。」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很可憐,你的生活就變得愈來愈痛苦,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樂,你的會變得愈來愈幸福。
哈佛積極心理學的先驅之一菲力浦‧斯通(Philip Stone)教授指出:「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是你對它的想法。」他經常向學生講述以下故事:
有一天,吉米開車去加油站加油,那天天氣很好,他心情也很不錯。突然,加油站的一名年輕人問他:「你的身體好嗎? 」
「我覺得很好啊。」吉米回答。
「你好像有病!」年輕人說。
「我覺得很好啊,再好不過了。」這一次吉米的回答卻沒有前一次那麼自信。
「你看起來很糟,氣色差,臉上還泛黃。」年輕人說。
吉米加完油後開車離開,但還沒開到下一個路口,就忍不住想停下車來照鏡子,檢查自己的臉是否真的發黃。
回到家後,他繼續尋找臉黃的原因,忍不住擔心:「也許是肝有問題,我可能病了還不知道。」他為此有些焦慮。但是,當他第二次到那間加油站時,發現原來加油站牆上刷的是黃色油漆,使得到那裡的每個人都變成黃臉。
這件事讓他發現,再好的心情也可能會被陌生人的一句話輕易改變,原來言語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爾(Ellen Langer)曾指出:「生活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事情是對的,只有百分之十是錯的。如果想得到快樂,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百分之九十正確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些錯誤。」快不快樂並非取決於你有什麼、你是誰、你在哪裡,或你正在做什麼,而是你對待快樂的態度。以下將介紹六種「不快樂」人格,以及「變快樂」的方法:
1. 認知偏差型:認知上有偏差是指,認為自己「注定不會快樂」、「快樂會帶來災難」、「不配享受快樂」等。如果有上述想法,可以採用「認知改正法」換位思考。享受快樂並不是某個人的特權。若你覺得快樂未曾光臨,千萬別認為是被上天遺棄,而要反省自己是否將它拒於門外。
2. 目標障礙型:造成不快樂的原因在於,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是因為目標不合適而做出背離快樂的事,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目標出現障礙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剛出社會的年輕朋友經常容易感到困惑。若有相似的痛苦,可以採用「目標定位法」進行緩解。目標定位法的第一步,是結合自身特質與職業特點來明確人生目標。其次,根據社會的需要,確立期望達到的目標方向。
3. 感覺遲鈍型:感覺遲鈍是指對生活感到有些麻木,即使快樂一直在身邊,卻總是捕捉不到。如果出現這種情形,可以採用「啟動感覺法」。美國心理學家讓快樂缺失症患者寫日記,在使用這種方法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重新開啟對事物的感覺,生活中也多了幾分快樂。
4. 憂慮積鬱型:很多時候,憂慮積鬱在胸,堵塞了快樂感覺的神經通路。若有這樣的困擾,不妨採用「欲擒故縱法」。美國心理學家有一項治療憂鬱的獨特措施:並非勸憂鬱患者不要憂鬱,而是請憂鬱患者每天撥出一段「專門憂鬱」的時間,也就是用憂慮戰勝憂慮。採用這個方法一段時間後,發現人們不會將所有的心思都用於憂鬱。
5. 思維刻板型:思維刻板的人不快樂,可能與看事情的視角有關。無法透過新的角度發現快樂,是經常憂心忡忡的原因。如果遇上這種情況,可以採用「轉換視角法」。也許,從某個角度看事物會引起消極情緒,但我們可以試著尋找積極意義,進而使負能量轉為正能量,這正是「轉換視角法」的妙處。6. 表情陰鬱型:經常把內心憂鬱寫在臉上,快樂將難以走入心中。如果想消除臉部和內心的陰鬱,可以試試「嘴角上揚法」。稍許調整一下情緒,將嘴角盡力上揚,保持較長時間,一秒、五秒、三十秒。當你有意調整面部肌肉,內心的情緒狀態也會隨之改變,進而逐漸減緩消極情緒。
人生酸甜苦辣,如果你覺得不快樂,就行動起來,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吧!
升學壓力、家長期許,令孩子喘不過氣嗎?
經常有人用「我煩得要死」來表達內心極度的憂慮。的確如此,長時間過分煩憂,容易罹患疾病。某位醫生曾表示,他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患有憂鬱症,其中一人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因為抵抗力不足而膚色變得灰暗、眼睛失去光彩。這位病患最致命的疾病,在於長期心懷憤恨。許多人就是因為情緒和精神狀況不佳,而引起疾病。
心理不健康、情緒不穩定,會嚴重妨礙身體機能。長期壓抑的情緒,成為疾病的催化劑。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的原因,往往在於心中累積過多負面情緒,使健康遠離自己。
哈佛的醫學專家發現,身心健康者更樂於接受壓力,因為充沛的精力有如引擎,能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給予動力。相反地,長期處在緊張壓抑的狀態下,會感到消沉和疲勞,身體抵抗力也會減弱。憤恨、苦悶、恐懼等負面情緒,就如有害物質,侵蝕著我們身心的健康。
不管是升學、同儕相處、家長期許還是自身理想,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壓力,這些壓力是成長的養分,但不健康的心理可能讓這些養分成為壓垮自己的包袱。
心理學家指出,壓力是一把雙刃劍,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卻也容易損害身心健康。當人們迫切需要實行某事時,大腦會重新調配身體資源以完成任務,在身體調配完後,洞察力、注意力、體力和反應會隨之增強,耐力也相對地提升。但是,當壓力累積到身體難以負荷的程度時,身心健康便亮起紅燈。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認為,解除精神壓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提高抗壓能力。精神壓力的大小與抗壓能力剛好呈反比。面對同樣的外界壓力,抗壓能力愈強,感受到的精神壓力就愈小。相反地,抗壓能力愈弱,感受到的精神壓力也就愈大。想提高抗壓能力,就要把困難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樂章中一旦注入不畏困難的旋律,縱使層巒疊嶂,也難以使人止步。
2. 確定自我的志向。在確定自己的目標和標準後,要特別注意,若志向定得過高或脫離實際,容易遭遇失敗,形成精神壓力。但是,若志向定得太低,也會失去進取心、變得平庸。甘居下游而故步自封者容易遭受輕視,久而久之,新的精神壓力又會向自己襲來。3. 強化意志也不忘寬以待己。人的意志會在戰勝自我、抵抗外界壓力的過程中閃爍,而卓越者往往能在艱難處境中百折不撓。但是,戰勝自我與寬以待己並不會互相矛盾。想戰勝自己的弱點,首先要善於寬待自己,不背負過大的精神壓力。意志的強者同時也是寬以待己的智者,該苛責時苛責,該寬容時不吝寬容。這種心理調適的藝術,也是良好的自我修養。
那麼,一旦有了精神壓力,該如何及時消除呢?想要緩解精神壓力,可以採取以下三種形式:
1. 自我宣洩。有人在失戀時,會奮筆疾書以傾訴痛苦,寫完後內心如釋重負、頓感輕鬆。有人遇上突如其來的悲痛事件,會乾脆抱頭痛哭一場,哭完後心裡也好受許多。要注意的是,自我宣洩不能有損他人利益,或是糟蹋自己、甚至自殘。
2. 請人疏導。人對自我的認識往往有限且模糊,若有精神方面的困擾,切莫悶在心裡,可以找朋友、親人傾訴心事。儘管問題未必能立即解決,但是心中的疙瘩能得到緩解。如果將痛苦、困擾放在心裡,只會增加精神壓力,最後不堪重負。
3. 代償遷移。透過從事其他活動,例如:寫作、繪畫,或者埋頭工作等,來轉移挫折、失敗、困難造成的精神壓力,讓痛苦和壓力得以大幅減輕。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想讓自己輕鬆一點,需要學會自我調節和適時減壓。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找到目標,充滿朝氣地工作,而步向成功的路途需要健康的身心與精力。職場打拚就像攀爬高山,若是體力不支,就只能停在半路,永遠到不了山頂。
哈佛提供6方法,讓幸福來敲門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指出:「歡樂不等於快樂,歡樂無法令我們得到心靈上的解脫。」在生活中,許多人總是認為歡樂就等於快樂,但事實上,這兩者的共通處並不多。
歡樂是人們得到的即時感受,快樂則往往是一種成就感。到遊樂園玩,或者看球賽、電影或電視,有助於放鬆身心、忘卻煩惱。但是,它們不一定會帶來快樂,歡樂與快樂的區別在於持續時間的長短。
如果將短暫的歡樂當作快樂,並將任何苦痛視為不快樂的根源,反而會錯失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因為能為人生帶來快樂的事物往往蘊含著痛苦的元素。一位作家曾寫道:「我當然也愛尋歡作樂,喜歡打網球、愛開玩笑,還有許多嗜好,但這些歡樂並未真正令我快樂,反而是一些較困難的事,例如:寫作、撫養子女、促進夫妻關係、慈善公益等,獲得的成就感遠大於短暫的歡樂。」
哈佛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只是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若能改變對快樂與痛苦的認知,結果將截然不同。」
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成功的關鍵,當我們面對挫折或困難時,不妨轉變一下心態,因為快不快樂的關鍵在於自己。
拿破崙得到無限榮耀、權力和金錢後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美國知名講師海倫‧凱勒即使失明又失聰,卻說:「生活是這麼美好。」卡內基指出:「快樂與否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哈佛心理學家說:「當你認為自己處於某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會更加明顯。」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很可憐,你的生活就變得愈來愈痛苦,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樂,你的會變得愈來愈幸福。
哈佛積極心理學的先驅之一菲力浦‧斯通(Philip Stone)教授指出:「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是你對它的想法。」他經常向學生講述以下故事:
有一天,吉米開車去加油站加油,那天天氣很好,他心情也很不錯。突然,加油站的一名年輕人問他:「你的身體好嗎? 」
「我覺得很好啊。」吉米回答。
「你好像有病!」年輕人說。
「我覺得很好啊,再好不過了。」這一次吉米的回答卻沒有前一次那麼自信。
「你看起來很糟,氣色差,臉上還泛黃。」年輕人說。
吉米加完油後開車離開,但還沒開到下一個路口,就忍不住想停下車來照鏡子,檢查自己的臉是否真的發黃。
回到家後,他繼續尋找臉黃的原因,忍不住擔心:「也許是肝有問題,我可能病了還不知道。」他為此有些焦慮。但是,當他第二次到那間加油站時,發現原來加油站牆上刷的是黃色油漆,使得到那裡的每個人都變成黃臉。
這件事讓他發現,再好的心情也可能會被陌生人的一句話輕易改變,原來言語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爾(Ellen Langer)曾指出:「生活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事情是對的,只有百分之十是錯的。如果想得到快樂,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百分之九十正確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些錯誤。」快不快樂並非取決於你有什麼、你是誰、你在哪裡,或你正在做什麼,而是你對待快樂的態度。以下將介紹六種「不快樂」人格,以及「變快樂」的方法:
1. 認知偏差型:認知上有偏差是指,認為自己「注定不會快樂」、「快樂會帶來災難」、「不配享受快樂」等。如果有上述想法,可以採用「認知改正法」換位思考。享受快樂並不是某個人的特權。若你覺得快樂未曾光臨,千萬別認為是被上天遺棄,而要反省自己是否將它拒於門外。
2. 目標障礙型:造成不快樂的原因在於,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是因為目標不合適而做出背離快樂的事,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目標出現障礙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剛出社會的年輕朋友經常容易感到困惑。若有相似的痛苦,可以採用「目標定位法」進行緩解。目標定位法的第一步,是結合自身特質與職業特點來明確人生目標。其次,根據社會的需要,確立期望達到的目標方向。
3. 感覺遲鈍型:感覺遲鈍是指對生活感到有些麻木,即使快樂一直在身邊,卻總是捕捉不到。如果出現這種情形,可以採用「啟動感覺法」。美國心理學家讓快樂缺失症患者寫日記,在使用這種方法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重新開啟對事物的感覺,生活中也多了幾分快樂。
4. 憂慮積鬱型:很多時候,憂慮積鬱在胸,堵塞了快樂感覺的神經通路。若有這樣的困擾,不妨採用「欲擒故縱法」。美國心理學家有一項治療憂鬱的獨特措施:並非勸憂鬱患者不要憂鬱,而是請憂鬱患者每天撥出一段「專門憂鬱」的時間,也就是用憂慮戰勝憂慮。採用這個方法一段時間後,發現人們不會將所有的心思都用於憂鬱。
5. 思維刻板型:思維刻板的人不快樂,可能與看事情的視角有關。無法透過新的角度發現快樂,是經常憂心忡忡的原因。如果遇上這種情況,可以採用「轉換視角法」。也許,從某個角度看事物會引起消極情緒,但我們可以試著尋找積極意義,進而使負能量轉為正能量,這正是「轉換視角法」的妙處。6. 表情陰鬱型:經常把內心憂鬱寫在臉上,快樂將難以走入心中。如果想消除臉部和內心的陰鬱,可以試試「嘴角上揚法」。稍許調整一下情緒,將嘴角盡力上揚,保持較長時間,一秒、五秒、三十秒。當你有意調整面部肌肉,內心的情緒狀態也會隨之改變,進而逐漸減緩消極情緒。
人生酸甜苦辣,如果你覺得不快樂,就行動起來,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