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社交是給予多過索取
很多人的社交目的是為了有個好人緣,以便讓別人在關鍵時刻拉自己一把。實際情況是,你的身邊大多都是點頭之交,平時見面寒暄一下,如果你向他提出什麼要求,八成他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你。
回憶一下你和他人的交往,你會發現,朋友和點頭之交最明顯的分界線,就是你們聯繫的管道和頻率。比如,你經常跟朋友逛街、吃飯,到彼此家中做客,而和點頭之交的交往則是通過社交軟體。
想要保證社交對象的品質,就要學會控制朋友圈,不能把認識的人都囊括到裡面來。如果你們在某個層面無法實現互利共贏,那麼,你們的交往就是分散精力、徒增煩惱的無效社交。
自從微商(電子商務模式)這個職業火了以後,不少人前赴後繼,投身朋友圈做銷售事業。笑笑也想分一杯羹,從熟人那裡拿了一萬多元的減肥產品,成為某品牌的高級代理。
熟人跟她說,先通過附近的人、各個社交平臺加好友,然後再把她拉到一個微商培訓群,會有銷售老師教她如何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笑笑心想:「擴展好友這事也太簡單了,只要我跟朋友們說一聲,讓他們的朋友、同學都加我就行啦!」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朋友一個個都答應得挺痛快,可等了半天就是沒人加她。
過了幾個小時,笑笑忍不住了,跟一個朋友說:「我之前聽你說,你姐一直想減肥,你把她的微信號給我,我給她介紹一下我代理的產品。」
幾分鐘後,朋友回復說:「嗯,剛才我問我姐了,她打算辦健身卡,運動減肥。」
笑笑不死心地說:「哎呀,運動減肥太慢啦,萬一堅持不下來健身卡就白辦了。你跟你姐說一聲,先瞭解瞭解嘛,我代理的產品也不貴,一千多元一個療程,一周就見效。」
朋友發了個笑臉的表情,答應會跟她姐說。兩分鐘後又回復笑笑,說她姐就想運動減肥,不打算吃減肥藥。
折騰了三四天,笑笑才加了三十幾個人。她在微信上跟我吐槽:「這幫朋友真是白交了,讓他們幫我推銷一下產品都推三阻四的。」
我敷衍著跟她聊了一會兒,找藉口結束了對話。
其實,如果笑笑找我幫這個忙,我也不會幫。市場上的減肥藥大多都有副作用,而且這兩年關於減肥藥的負面新聞也有不少,萬一笑笑代理的減肥藥沒有效果,甚至會吃壞身體,那不是坑害朋友嗎?幫她宣傳,對其他人來說,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基斯•法拉奇在《別獨自用餐》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真正的社交是使別人更成功,是努力讓給予大於索取。如果你不斷地向別人索取好處,而無法給對方帶來利益,那麼結果就會像大熊一樣。
前段時間,大熊去一家汽車保險公司上班。總經理說,一個月達到三個單子的業績,就能升任主管。大熊心想,我可以先找幾個熟人買車險,這樣我就能當上主管了,待遇也會有所提高。
過了三個月,大熊辭職了。我問他:「公司待遇不是挺好的嗎,怎麼不幹了呢?」
大熊告訴我,原來只有每個月業績都達標才能被提拔當主管,他就第一個月業績達標了,後面兩個月裡連一份車險都沒有賣出去。
「想想也是,要是賣出幾份車險就能當主管,那公司大多職員都是主管了。可是,我也沒那麼多朋友需要買車險呀,向陌生人推銷車險接二連三遭到拒絕,所以就辭職了。」大熊無奈地說。
之前購買大熊推銷車險的朋友,是因為他們本身就需要買車險,而且大熊還能給他們一些優惠,所以願意購買。但是,其他朋友並沒有買車險的需求,又怎麼會花錢買人情呢?
回顧以往的社交經歷,你會發現,越是要好的朋友,你們之間互助的事就越多。比如,你搬家時會請好友來幫忙,好友遇到麻煩時也會向你求助。
正如《別獨自用餐》中說的那樣: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所有的組織單位都在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自由人越來越多。他們也發現,只有與他們合作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人們越發清晰地意識到,在零和遊戲中,雖然有一方獲取了所有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雙方都得不到好處。
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社交的意義,採用「鴕鳥社交」的方式——他們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認為社交只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事實是,你能為他人創造價值,他人才會渴望與你接觸——雙贏才是社交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紐帶。
步入社會,就沒有什麼「童言無忌」
很多年輕人心直口快,有什麼說什麼,有的更是以懟人為樂。而也正因為他們是年輕人,沒人會跟他們計較太多。
但當你步入社會後,慢慢地會發現,那些從前在家裡、校園裡學來的心直口快行為,在社會上就顯得不成熟了。因為,口無遮攔總是會輕易得罪人。
小萍為人熱情,她曾多次為公司的女同事介紹對象,結果是成的少,無疾而終的多。公司裡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事,小萍也多次給她介紹對象,最終一個都沒成。許是一時心急,小萍在閒聊時大發感慨:「三十多歲還不結婚的人,心理肯定有問題。」
那個女同事一聽,很生氣地說:「我怎麼就有問題了,你這麼說話合適嗎?你把話說明白一些。」
小萍也覺得自己說得有些過分了,連忙補充道:「對不起,我不是說你,我是說其他人。」說完,她才想起來辦公室裡還有一個近四十歲的男同事至今未婚。頓時,辦公室一片靜默,好好的氣氛就這樣被破壞掉了。
年輕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別什麼話都不經過大腦就脫口而出——那樣很容易傷害別人,而且自己的威信也會降低,最終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露露也是這樣,她說話時常常不顧及別人的面子,所以有時得罪了人她還不知道。同事和朋友經常說她口無遮攔,總是先說話後思考。
一次,閨密郝靈買了一條很漂亮的裙子——遺憾的是,因為她剛生完孩子,身材有些臃腫,穿起來顯得不太合適。
但郝靈很喜歡這條裙子,朋友們也都看出來了,所以不忍心打擊她,紛紛讚揚說:「這條裙子能顯出你的氣質,穿起來真好看,雖然貴了點,但物有所值!」「這件衣服真好看!在哪裡買的,改天我也去買一件!」
這一系列的讚美讓郝靈很受用,她非常高興。可是,這時露露卻說:「你身材都變形了,穿這條裙子真不得體——你看你的小肚子都露出來了,多難看!而且,衣服雖然挺貴,我看不值那麼多錢!花這些錢,我都能買好幾件不錯的衣服了……」
還沒等露露說完,郝靈便氣憤地走了。其他朋友也很生氣:「你是實話實說痛快了,可這不顯得我們虛偽嗎?」
以後,大家總是躲著露露,畢竟誰的面子也不禁傷啊!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像露露這樣口無遮攔,雖然一時逞了口舌之快,但最終會傷人傷己。
步入社會以後,你就沒有童言無忌的豁免權了——如果你繼續口無遮攔,那麼只能讓你處於被朋友不待見、同事不喜歡的尷尬境地,最終交際失敗、事業不前。
所以,與人交往時,你一定要牢牢把握好說話的尺度。只有這樣,你才能保證自己不會得罪人,從而實現溝通的成功。
很多人的社交目的是為了有個好人緣,以便讓別人在關鍵時刻拉自己一把。實際情況是,你的身邊大多都是點頭之交,平時見面寒暄一下,如果你向他提出什麼要求,八成他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你。
回憶一下你和他人的交往,你會發現,朋友和點頭之交最明顯的分界線,就是你們聯繫的管道和頻率。比如,你經常跟朋友逛街、吃飯,到彼此家中做客,而和點頭之交的交往則是通過社交軟體。
想要保證社交對象的品質,就要學會控制朋友圈,不能把認識的人都囊括到裡面來。如果你們在某個層面無法實現互利共贏,那麼,你們的交往就是分散精力、徒增煩惱的無效社交。
自從微商(電子商務模式)這個職業火了以後,不少人前赴後繼,投身朋友圈做銷售事業。笑笑也想分一杯羹,從熟人那裡拿了一萬多元的減肥產品,成為某品牌的高級代理。
熟人跟她說,先通過附近的人、各個社交平臺加好友,然後再把她拉到一個微商培訓群,會有銷售老師教她如何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笑笑心想:「擴展好友這事也太簡單了,只要我跟朋友們說一聲,讓他們的朋友、同學都加我就行啦!」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朋友一個個都答應得挺痛快,可等了半天就是沒人加她。
過了幾個小時,笑笑忍不住了,跟一個朋友說:「我之前聽你說,你姐一直想減肥,你把她的微信號給我,我給她介紹一下我代理的產品。」
幾分鐘後,朋友回復說:「嗯,剛才我問我姐了,她打算辦健身卡,運動減肥。」
笑笑不死心地說:「哎呀,運動減肥太慢啦,萬一堅持不下來健身卡就白辦了。你跟你姐說一聲,先瞭解瞭解嘛,我代理的產品也不貴,一千多元一個療程,一周就見效。」
朋友發了個笑臉的表情,答應會跟她姐說。兩分鐘後又回復笑笑,說她姐就想運動減肥,不打算吃減肥藥。
折騰了三四天,笑笑才加了三十幾個人。她在微信上跟我吐槽:「這幫朋友真是白交了,讓他們幫我推銷一下產品都推三阻四的。」
我敷衍著跟她聊了一會兒,找藉口結束了對話。
其實,如果笑笑找我幫這個忙,我也不會幫。市場上的減肥藥大多都有副作用,而且這兩年關於減肥藥的負面新聞也有不少,萬一笑笑代理的減肥藥沒有效果,甚至會吃壞身體,那不是坑害朋友嗎?幫她宣傳,對其他人來說,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基斯•法拉奇在《別獨自用餐》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真正的社交是使別人更成功,是努力讓給予大於索取。如果你不斷地向別人索取好處,而無法給對方帶來利益,那麼結果就會像大熊一樣。
前段時間,大熊去一家汽車保險公司上班。總經理說,一個月達到三個單子的業績,就能升任主管。大熊心想,我可以先找幾個熟人買車險,這樣我就能當上主管了,待遇也會有所提高。
過了三個月,大熊辭職了。我問他:「公司待遇不是挺好的嗎,怎麼不幹了呢?」
大熊告訴我,原來只有每個月業績都達標才能被提拔當主管,他就第一個月業績達標了,後面兩個月裡連一份車險都沒有賣出去。
「想想也是,要是賣出幾份車險就能當主管,那公司大多職員都是主管了。可是,我也沒那麼多朋友需要買車險呀,向陌生人推銷車險接二連三遭到拒絕,所以就辭職了。」大熊無奈地說。
之前購買大熊推銷車險的朋友,是因為他們本身就需要買車險,而且大熊還能給他們一些優惠,所以願意購買。但是,其他朋友並沒有買車險的需求,又怎麼會花錢買人情呢?
回顧以往的社交經歷,你會發現,越是要好的朋友,你們之間互助的事就越多。比如,你搬家時會請好友來幫忙,好友遇到麻煩時也會向你求助。
正如《別獨自用餐》中說的那樣: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所有的組織單位都在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自由人越來越多。他們也發現,只有與他們合作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人們越發清晰地意識到,在零和遊戲中,雖然有一方獲取了所有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雙方都得不到好處。
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社交的意義,採用「鴕鳥社交」的方式——他們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認為社交只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事實是,你能為他人創造價值,他人才會渴望與你接觸——雙贏才是社交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紐帶。
步入社會,就沒有什麼「童言無忌」
很多年輕人心直口快,有什麼說什麼,有的更是以懟人為樂。而也正因為他們是年輕人,沒人會跟他們計較太多。
但當你步入社會後,慢慢地會發現,那些從前在家裡、校園裡學來的心直口快行為,在社會上就顯得不成熟了。因為,口無遮攔總是會輕易得罪人。
小萍為人熱情,她曾多次為公司的女同事介紹對象,結果是成的少,無疾而終的多。公司裡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事,小萍也多次給她介紹對象,最終一個都沒成。許是一時心急,小萍在閒聊時大發感慨:「三十多歲還不結婚的人,心理肯定有問題。」
那個女同事一聽,很生氣地說:「我怎麼就有問題了,你這麼說話合適嗎?你把話說明白一些。」
小萍也覺得自己說得有些過分了,連忙補充道:「對不起,我不是說你,我是說其他人。」說完,她才想起來辦公室裡還有一個近四十歲的男同事至今未婚。頓時,辦公室一片靜默,好好的氣氛就這樣被破壞掉了。
年輕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別什麼話都不經過大腦就脫口而出——那樣很容易傷害別人,而且自己的威信也會降低,最終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露露也是這樣,她說話時常常不顧及別人的面子,所以有時得罪了人她還不知道。同事和朋友經常說她口無遮攔,總是先說話後思考。
一次,閨密郝靈買了一條很漂亮的裙子——遺憾的是,因為她剛生完孩子,身材有些臃腫,穿起來顯得不太合適。
但郝靈很喜歡這條裙子,朋友們也都看出來了,所以不忍心打擊她,紛紛讚揚說:「這條裙子能顯出你的氣質,穿起來真好看,雖然貴了點,但物有所值!」「這件衣服真好看!在哪裡買的,改天我也去買一件!」
這一系列的讚美讓郝靈很受用,她非常高興。可是,這時露露卻說:「你身材都變形了,穿這條裙子真不得體——你看你的小肚子都露出來了,多難看!而且,衣服雖然挺貴,我看不值那麼多錢!花這些錢,我都能買好幾件不錯的衣服了……」
還沒等露露說完,郝靈便氣憤地走了。其他朋友也很生氣:「你是實話實說痛快了,可這不顯得我們虛偽嗎?」
以後,大家總是躲著露露,畢竟誰的面子也不禁傷啊!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像露露這樣口無遮攔,雖然一時逞了口舌之快,但最終會傷人傷己。
步入社會以後,你就沒有童言無忌的豁免權了——如果你繼續口無遮攔,那麼只能讓你處於被朋友不待見、同事不喜歡的尷尬境地,最終交際失敗、事業不前。
所以,與人交往時,你一定要牢牢把握好說話的尺度。只有這樣,你才能保證自己不會得罪人,從而實現溝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