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想在前面
從大學開始我就有一個生活習慣,那就是為未來五年做打算。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會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用線條寫上五年計劃。最一開始非常的簡陋,就是橫向十二個月,縱向五年,標示上年份跟月份,然後標註我生日的月份之後,再用很簡單的線條標示我這一年從幾月到幾月要做什麼,從這一年到下一年要完成什麼。印象最深刻且反覆修正過最多次的,就是到國外生活的規劃。當時我還不滿二十五歲,一直希望能去外國遊學、學習第二專長,也想利用打工度假的方式延長在國外生活的期間。各國雖然打工度假年齡要求不一,仍多以三十歲為限,最晚的加拿大是三十五歲,因此我計劃利用變換不同國家的方式,去不同的國家冒險。但身為法律系的學生,有國家考試的目標要完成,考上律師之後要實習,也需要一段工作經驗的累積,因此我的五年計劃一直不斷在修正。
在工作的過程中,偶爾從工作上得到成就感,偶爾因為希望感情穩定,往往使我動搖而不斷地延後想出國的五年計劃,也曾考慮過可能不會實現。但我的心底深處清楚自己一直沒有放棄過,總是在律師工作繁重之餘,仍舊繼續想念著出國,在手帳上繼續畫著五年計劃的線條。雖然清楚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實現,但就是想繼續做好準備。因為不僅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料,這些隱隱的期待也是心理上很大的安慰。然後就在二十九歲的時候,不管是心境上還是環境上,終究讓我等來了出國的契機。因為一直以來做計劃的習慣,幾乎沒有多少考慮以及猶豫,很快就踏上我的外國冒險,以五年為單位,中間穿越不同國家,然後在三十五歲之前完成全部的體驗。
提前規劃,才能不錯過任何機會
這一段旅程直到來到日本唸研究所畢業為止,我總共花費了五年。中間我歷經了在菲律賓六個月的遊學、在土耳其二個月的旅行、三個月的美國度假、七個月的澳洲打工,最後在日本留學。五個國家、五場冒險、五種旅行方式,最後我留下了五份深刻的記憶,也得到了在日本工作的機會,甚至成為了日本人妻。這一段經歷與當初學生時代所做的五年計劃相差甚遠,因為過程中會發生許多不同的狀況以及契機,需要一直不斷地修正。
找到學習語言的理由
外語牽繫各式各樣的人
烏龍麵店則是我的第二份打工,跟麵包店不一樣的是,它是一間站著吃的麵店,因此有很多跟客人直接面對面的機會。一開始我都是跟老闆搭檔,因此有麻煩時老闆會出面幫忙,但很多時候自己要學會應對。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我在這裡不僅可以跟老闆、跟日本同事,也可以跟客人對話。從一開始簡單的點餐,到後來跟客人及同事聊天,因為工作的時間很長,我嘗試著把課堂上學到的文法應用在生活裡,把因為打工壓縮到的自習時間轉化為實戰練習。會光顧這種站著用餐的小麵館的客人,大部分都是日本歐吉桑,他們用的都是最道地的關西方言,跟學校裡漂亮的日文句子不同,也許艱澀難懂,但更像是真實的語言,最貼近生活,還分外有親切感。
常常光顧麵店的一位大學教授,我們都稱他為蕎麥麵叔叔,因為他每次來都點蕎麥麵,而且會不斷讚揚我們的蕎麥麵有多好吃。他是跟我說最多話的客人,而且每次都只跟我說話。我在當時還是不怎麼能流暢地和日本人對話,尤其是帶有口音的關西大叔,大概十句裡面有八句是聽不懂的,但他總是很耐心地解釋,也會盡可能的理解我想說的話。為了把握跟日本人說話的機會,我發現與其聽了半懂而無法接話,不如由我來主導話題的內容,只要從一開始就知道現在對話的主題,我就更能快速理解或猜出對方字句想表達的意思,而讓對話順暢地進行下去。我就用這樣的方式跟蕎麥麵大叔對談,常常邊煮著麵,邊用生澀的日文跟他聊今天的生活,他也會笑咪咪地回應我。我想他可能是很孤單的,在這樣短暫雞同鴨講的聊天過程中似乎也有得到一些樂趣。而我更是在一來一往中增加了自信:不只有學校裡同為外國人的同學,我跟道道地地的日本人成功地說上了話。在我考上大阪大學之後,我興奮地告訴他這個好消息,也告訴他我可能必須辭去這一份工作,因為距離學校太遠了。他在吃完麵後,悄悄地去樓下百貨店買了一小盒聖誕節限定手工餅乾送給我,祝賀我考上。這是一個六十多歲大學教授與三十多歲煮麵小妹友誼的一小步,卻是我成功用日語跟日本人牽起橋梁的一大步。外語對我來說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可以把不同國籍、背景的人牽繫在一起,也更讓我深刻明白語言跟生活密不可分,它就是生活的手段,也要靠生活習得。
(未完待續)
追求無懈可擊的履歷
在日本找到工作,中國的律師執照幫了我很大的忙。因為進事務所的要求就是要有中國律師資格,所以我才能順利地留在日本工作。除了中國律師外,我在台灣時已經取得的律師資格,也在留學時幫我加了分。當時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曾經諮詢過我的大學同學,他推薦我選擇京都大學或大阪大學,這些都是排名前面的名牌大學。而他自己在一間很優秀的私立大學就讀,雖然同樣是好學校,但排名比較後面,而且私立大學的學費更貴。我問過他為什麼當初不選京都大學,他說他考不上。我很驚訝的說:你的日文這麼好,如果你都考不上,那我怎麼考得上?他說:那不一樣,你是律師,日本對律師的印象就是很優秀的社會菁英,如果是以這樣的資格去報考學校,老師願意接受你入門下的意願更高。
在日本,碩士以上就是師徒制,教授會很重視學生的未來發展,當作是自己人,因此選擇上也會非常嚴格。比起入學考試,如果你要報考的老師本身就有意願收你,那考上的機率就會非常高。我聽了同學的建議之後大膽的選擇報考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及神戶大學,三所學校的老師都有回我信,而最終大阪大學的老師收我為徒。我很清楚自己的日語水平相較其他日本語學校的同學來說不高,當時甚至連日本語能力試驗N1都還沒有考過,但我最後卻比其他同學進入到更好的大學。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律師的關係,但我相信是有部分幫助的,它讓老師在不認識我的狀態下,至少透過我曾經考過律師考試,或是擔任過律師的經歷,認為我應該具有進入到這所大學就讀的資格或實力。考試成績能成為追夢路上的推手
考試是什麼?考試的成績或結果,其實就是一種讓人認識你最快的方法。每個人找工作時都要交出一份履歷書,這是最初讓應徵的公司能夠認識你的唯一依據。而每一個人遞交的都是一張紙,要如何在眾多履歷書中脫穎而出,就要看你的履歷書有多精采。而除了過去的成長背景、社團經歷外,成績一定是履歷書當中最犀利也最客觀的評價標準。這些成績代表著你所能給人最初的評價,在誰都不認識你之前,也許你會覺得除了成績之外,你擁有更好的人格素質,認為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成績可能就代表了一切。
在日本就職活動中,第一關一定是寫履歷書,不同於台灣履歷書大多是自由的格式,日本的公司大部分會要求填寫他們公司制式的履歷書,裡面有所有招募公司想問的問題。當中的選項絕對不乏要求提供大學成績單,或是多益等語言考試的成績,甚至是一些專業證照。而這一關通常都是刷下最多人數的一關,在來不及透過面試真正見到你之前,就用履歷書直接把你刷下去。我的先生鈴木也是畢業於大阪大學,他面試了幾間所謂的大手企業(知名的大公司),曾經跟我提到一同面試時遇到的人,大都來自有名的大學。也就是說能進入第二關面試的,要求的標準可能就是要優秀大學畢業的學生。而大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就是你當初的大學聯考成績。四年前的聯考成績,還是繼續影響你四年後的就職結果,甚至是往後的人生。你認為成績與考試還重不重要?
(未完待續)
重新成為菜鳥
安靜而準時的日本法院
還記得第一次去日本法院的時候,真的被日本法院的安靜震驚到。在台灣,坦白說我覺得法院有時候真的有點像菜市場,走廊上站滿等待開庭的律師跟當事人,有的互相討論甚至也有當事人在爭吵。而每位台灣律師最大的噩夢,就是「等庭」。只要不是當天的第一個庭,即使法院通知十一點開庭,也很少會準時十一點開,通常都要等很長的時間,甚至是好幾個小時。這些等待開庭的時間真的非常浪費生命,因為除了待在法庭外面,幾乎無法做其他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同一天可能不只有一個庭要開,如果還有其他當事人在別的法院要開庭,因為上一個法庭的延誤而耽誤下一個開庭的情況真的屢見不鮮,律師們就在這些延誤的開庭時間中疲於奔命。但日本完全不一樣,法院說幾點開庭就是幾點,非常的遵守時間,絕對沒有所謂的「等庭」。律師時間到再去,開完就離開,法庭外不會有人逗留,整間法院靜悄悄。那種安靜是一開口說話就會覺得自己突兀,原來世界上竟然存在這樣安靜的法院,真是大開眼界。
我想這種差異關鍵就在於日本的法院非常的守時,而除了守時觀念本來就刻在日本人的血液裡之外,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律師的尊重。再加上日本貫徹書面審理制度,法官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在法庭上聆聽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大部分是透過律師用書面呈報,省下非常多的開庭時間。這又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人淡漠的性格,直接反映在法院制度的表現上。相比起來,台灣的法院更富有人情味,但站在律師的立場,能有一個守時的法院真的是一個遙遠的美夢。
而我們事務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專辦刑案的律師。這不僅是我們事務所如此,在日本專辦刑案的律師本來就非常的少。要知道在台灣能在刑事領域出人頭地的律師,真的都是非常優秀的。因為刑事辯護的能力,尤其在交互詰問時的表現,非常看本事。但日本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有一群非常優秀的檢察官,在辦案上非常的謹慎,除非有很大的把握,否則不會輕易起訴。也因此日本刑案律師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少,付出的時間非常多,報酬卻不高,以至於日本律師辦刑案的意願普遍不高。
法官與律師相對平等的職場環境
日本的律師環境與台灣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法院與當事人對律師的態度較為尊重,也沒有聽說過攻擊律師的案件發生。尤其是法院,開庭時法官的態度都很客氣。民事庭準備程序時,法官跟律師、當事人一起坐在會議桌旁,用像是閒聊一樣的態度,很緩和地詢問雙方問題,這樣對等的態度讓人有備受尊重的感受。在台灣,不乏態度高高在上的法官,用命令以及不客氣的語氣開庭。這差異的背後因素很多,也許因為養成環境不同,團體氣氛也會有所影響,甚至是工作壓力導致。但我認為關鍵在於日本律師是與司法官一起受訓,同期之間有人當律師、有人當法官,從一開始就是站在比較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初次見面就在法庭那樣上下距離如此遙遠的場面,所以心態上對於同為法律人的律師就更為尊重。這一點是我很羨慕日本律師的地方。
從大學開始我就有一個生活習慣,那就是為未來五年做打算。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會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用線條寫上五年計劃。最一開始非常的簡陋,就是橫向十二個月,縱向五年,標示上年份跟月份,然後標註我生日的月份之後,再用很簡單的線條標示我這一年從幾月到幾月要做什麼,從這一年到下一年要完成什麼。印象最深刻且反覆修正過最多次的,就是到國外生活的規劃。當時我還不滿二十五歲,一直希望能去外國遊學、學習第二專長,也想利用打工度假的方式延長在國外生活的期間。各國雖然打工度假年齡要求不一,仍多以三十歲為限,最晚的加拿大是三十五歲,因此我計劃利用變換不同國家的方式,去不同的國家冒險。但身為法律系的學生,有國家考試的目標要完成,考上律師之後要實習,也需要一段工作經驗的累積,因此我的五年計劃一直不斷在修正。
在工作的過程中,偶爾從工作上得到成就感,偶爾因為希望感情穩定,往往使我動搖而不斷地延後想出國的五年計劃,也曾考慮過可能不會實現。但我的心底深處清楚自己一直沒有放棄過,總是在律師工作繁重之餘,仍舊繼續想念著出國,在手帳上繼續畫著五年計劃的線條。雖然清楚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實現,但就是想繼續做好準備。因為不僅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料,這些隱隱的期待也是心理上很大的安慰。然後就在二十九歲的時候,不管是心境上還是環境上,終究讓我等來了出國的契機。因為一直以來做計劃的習慣,幾乎沒有多少考慮以及猶豫,很快就踏上我的外國冒險,以五年為單位,中間穿越不同國家,然後在三十五歲之前完成全部的體驗。
提前規劃,才能不錯過任何機會
這一段旅程直到來到日本唸研究所畢業為止,我總共花費了五年。中間我歷經了在菲律賓六個月的遊學、在土耳其二個月的旅行、三個月的美國度假、七個月的澳洲打工,最後在日本留學。五個國家、五場冒險、五種旅行方式,最後我留下了五份深刻的記憶,也得到了在日本工作的機會,甚至成為了日本人妻。這一段經歷與當初學生時代所做的五年計劃相差甚遠,因為過程中會發生許多不同的狀況以及契機,需要一直不斷地修正。
找到學習語言的理由
外語牽繫各式各樣的人
烏龍麵店則是我的第二份打工,跟麵包店不一樣的是,它是一間站著吃的麵店,因此有很多跟客人直接面對面的機會。一開始我都是跟老闆搭檔,因此有麻煩時老闆會出面幫忙,但很多時候自己要學會應對。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我在這裡不僅可以跟老闆、跟日本同事,也可以跟客人對話。從一開始簡單的點餐,到後來跟客人及同事聊天,因為工作的時間很長,我嘗試著把課堂上學到的文法應用在生活裡,把因為打工壓縮到的自習時間轉化為實戰練習。會光顧這種站著用餐的小麵館的客人,大部分都是日本歐吉桑,他們用的都是最道地的關西方言,跟學校裡漂亮的日文句子不同,也許艱澀難懂,但更像是真實的語言,最貼近生活,還分外有親切感。
常常光顧麵店的一位大學教授,我們都稱他為蕎麥麵叔叔,因為他每次來都點蕎麥麵,而且會不斷讚揚我們的蕎麥麵有多好吃。他是跟我說最多話的客人,而且每次都只跟我說話。我在當時還是不怎麼能流暢地和日本人對話,尤其是帶有口音的關西大叔,大概十句裡面有八句是聽不懂的,但他總是很耐心地解釋,也會盡可能的理解我想說的話。為了把握跟日本人說話的機會,我發現與其聽了半懂而無法接話,不如由我來主導話題的內容,只要從一開始就知道現在對話的主題,我就更能快速理解或猜出對方字句想表達的意思,而讓對話順暢地進行下去。我就用這樣的方式跟蕎麥麵大叔對談,常常邊煮著麵,邊用生澀的日文跟他聊今天的生活,他也會笑咪咪地回應我。我想他可能是很孤單的,在這樣短暫雞同鴨講的聊天過程中似乎也有得到一些樂趣。而我更是在一來一往中增加了自信:不只有學校裡同為外國人的同學,我跟道道地地的日本人成功地說上了話。在我考上大阪大學之後,我興奮地告訴他這個好消息,也告訴他我可能必須辭去這一份工作,因為距離學校太遠了。他在吃完麵後,悄悄地去樓下百貨店買了一小盒聖誕節限定手工餅乾送給我,祝賀我考上。這是一個六十多歲大學教授與三十多歲煮麵小妹友誼的一小步,卻是我成功用日語跟日本人牽起橋梁的一大步。外語對我來說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可以把不同國籍、背景的人牽繫在一起,也更讓我深刻明白語言跟生活密不可分,它就是生活的手段,也要靠生活習得。
(未完待續)
追求無懈可擊的履歷
在日本找到工作,中國的律師執照幫了我很大的忙。因為進事務所的要求就是要有中國律師資格,所以我才能順利地留在日本工作。除了中國律師外,我在台灣時已經取得的律師資格,也在留學時幫我加了分。當時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曾經諮詢過我的大學同學,他推薦我選擇京都大學或大阪大學,這些都是排名前面的名牌大學。而他自己在一間很優秀的私立大學就讀,雖然同樣是好學校,但排名比較後面,而且私立大學的學費更貴。我問過他為什麼當初不選京都大學,他說他考不上。我很驚訝的說:你的日文這麼好,如果你都考不上,那我怎麼考得上?他說:那不一樣,你是律師,日本對律師的印象就是很優秀的社會菁英,如果是以這樣的資格去報考學校,老師願意接受你入門下的意願更高。
在日本,碩士以上就是師徒制,教授會很重視學生的未來發展,當作是自己人,因此選擇上也會非常嚴格。比起入學考試,如果你要報考的老師本身就有意願收你,那考上的機率就會非常高。我聽了同學的建議之後大膽的選擇報考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及神戶大學,三所學校的老師都有回我信,而最終大阪大學的老師收我為徒。我很清楚自己的日語水平相較其他日本語學校的同學來說不高,當時甚至連日本語能力試驗N1都還沒有考過,但我最後卻比其他同學進入到更好的大學。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律師的關係,但我相信是有部分幫助的,它讓老師在不認識我的狀態下,至少透過我曾經考過律師考試,或是擔任過律師的經歷,認為我應該具有進入到這所大學就讀的資格或實力。考試成績能成為追夢路上的推手
考試是什麼?考試的成績或結果,其實就是一種讓人認識你最快的方法。每個人找工作時都要交出一份履歷書,這是最初讓應徵的公司能夠認識你的唯一依據。而每一個人遞交的都是一張紙,要如何在眾多履歷書中脫穎而出,就要看你的履歷書有多精采。而除了過去的成長背景、社團經歷外,成績一定是履歷書當中最犀利也最客觀的評價標準。這些成績代表著你所能給人最初的評價,在誰都不認識你之前,也許你會覺得除了成績之外,你擁有更好的人格素質,認為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成績可能就代表了一切。
在日本就職活動中,第一關一定是寫履歷書,不同於台灣履歷書大多是自由的格式,日本的公司大部分會要求填寫他們公司制式的履歷書,裡面有所有招募公司想問的問題。當中的選項絕對不乏要求提供大學成績單,或是多益等語言考試的成績,甚至是一些專業證照。而這一關通常都是刷下最多人數的一關,在來不及透過面試真正見到你之前,就用履歷書直接把你刷下去。我的先生鈴木也是畢業於大阪大學,他面試了幾間所謂的大手企業(知名的大公司),曾經跟我提到一同面試時遇到的人,大都來自有名的大學。也就是說能進入第二關面試的,要求的標準可能就是要優秀大學畢業的學生。而大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就是你當初的大學聯考成績。四年前的聯考成績,還是繼續影響你四年後的就職結果,甚至是往後的人生。你認為成績與考試還重不重要?
(未完待續)
重新成為菜鳥
安靜而準時的日本法院
還記得第一次去日本法院的時候,真的被日本法院的安靜震驚到。在台灣,坦白說我覺得法院有時候真的有點像菜市場,走廊上站滿等待開庭的律師跟當事人,有的互相討論甚至也有當事人在爭吵。而每位台灣律師最大的噩夢,就是「等庭」。只要不是當天的第一個庭,即使法院通知十一點開庭,也很少會準時十一點開,通常都要等很長的時間,甚至是好幾個小時。這些等待開庭的時間真的非常浪費生命,因為除了待在法庭外面,幾乎無法做其他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同一天可能不只有一個庭要開,如果還有其他當事人在別的法院要開庭,因為上一個法庭的延誤而耽誤下一個開庭的情況真的屢見不鮮,律師們就在這些延誤的開庭時間中疲於奔命。但日本完全不一樣,法院說幾點開庭就是幾點,非常的遵守時間,絕對沒有所謂的「等庭」。律師時間到再去,開完就離開,法庭外不會有人逗留,整間法院靜悄悄。那種安靜是一開口說話就會覺得自己突兀,原來世界上竟然存在這樣安靜的法院,真是大開眼界。
我想這種差異關鍵就在於日本的法院非常的守時,而除了守時觀念本來就刻在日本人的血液裡之外,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律師的尊重。再加上日本貫徹書面審理制度,法官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在法庭上聆聽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大部分是透過律師用書面呈報,省下非常多的開庭時間。這又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人淡漠的性格,直接反映在法院制度的表現上。相比起來,台灣的法院更富有人情味,但站在律師的立場,能有一個守時的法院真的是一個遙遠的美夢。
而我們事務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專辦刑案的律師。這不僅是我們事務所如此,在日本專辦刑案的律師本來就非常的少。要知道在台灣能在刑事領域出人頭地的律師,真的都是非常優秀的。因為刑事辯護的能力,尤其在交互詰問時的表現,非常看本事。但日本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有一群非常優秀的檢察官,在辦案上非常的謹慎,除非有很大的把握,否則不會輕易起訴。也因此日本刑案律師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少,付出的時間非常多,報酬卻不高,以至於日本律師辦刑案的意願普遍不高。
法官與律師相對平等的職場環境
日本的律師環境與台灣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法院與當事人對律師的態度較為尊重,也沒有聽說過攻擊律師的案件發生。尤其是法院,開庭時法官的態度都很客氣。民事庭準備程序時,法官跟律師、當事人一起坐在會議桌旁,用像是閒聊一樣的態度,很緩和地詢問雙方問題,這樣對等的態度讓人有備受尊重的感受。在台灣,不乏態度高高在上的法官,用命令以及不客氣的語氣開庭。這差異的背後因素很多,也許因為養成環境不同,團體氣氛也會有所影響,甚至是工作壓力導致。但我認為關鍵在於日本律師是與司法官一起受訓,同期之間有人當律師、有人當法官,從一開始就是站在比較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初次見面就在法庭那樣上下距離如此遙遠的場面,所以心態上對於同為法律人的律師就更為尊重。這一點是我很羨慕日本律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