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79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別老是想當好人

三十八歲的羅善海小姐已經踏入職場十五年,她和母親兩人一起生活。姊姊、哥哥都已經結婚、買房子,還生了孩子,生活過得很好。但因為兄姊都要還貸款,老是以「總有一天」會給孝親費為由,於是母親的住院費、零用錢、生活費,都是以善海小姐的信用卡支付。她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一家之主,這些事情如今看來也都理所當然。對母親來說,「還管得動的孩子」就只剩下這個一起生活的女兒。

這位善良的母親面對偶爾露面的長男和長女,都不敢多說什麼。兩人就算只拿一些錢回家,這位母親也會把整個冰箱裡的食材,全部做成小菜送出去,同時還會說:「謝謝,下次人回來就好,我不需要這些錢,孩子們應該更需要用錢……」

兄姊雖然對母親感到抱歉,但仍若無其事地使用善海小姐的信用卡支付所有費用。只因為老么單身、因為住在一起、因為很乖、因為聽話……。

善海小姐一直以來都對此沒有什麼不滿,畢竟個性善良就是好人,懂得犧牲就是善良的孩子,不用明說也能理解家人。善海小姐之所以會爆發,是因為母親傷到腰,她必須要獨自負責照顧,兄姊說相信「善良的善海」會好好照顧母親,所以只透過電話詢問狀況。

「我真的累了,哥和姊也應該也要出住院費,並幫忙照顧媽媽,我受不了了!我要搬出去!」善海大吼著。

一直當好人,反而容易得憂鬱症

每個人都會得憂鬱症嗎?如果實際跟憂鬱症患者見面,就會發現他們大多都不是很暴躁的人,而是無法把心裡的話告訴親友,讓自己感到十分煎熬的人。不安、憂鬱、委屈、憤怒等負面情緒無法釋放,全部累積在心裡,最後成了膿包,讓身體也跟著生病。

我們偶爾能看見獨自做出太多犧牲的乖孩子,某天突然情緒爆發並跟家人切斷關係。這是因為善良的人當太久了,心裡就會生病,進而想切斷關係。即使是家人,也應該要保持適當距離。長期讓一個人獨自犧牲,久了也會演變成憤怒。

無論是心靈還是物質,持續奉獻只會使人開始埋怨家庭,事實上,應該要先照顧自己,才能產生照顧家庭的力量,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智慧。
職場也是一樣。別再想成為好人了,請先檢視自己是否只有親切,但卻沒有自我吧!若不懂得拒絕、什麼都幫忙,很容易被當成好欺負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會有把事情推給別人、不好好做事,只會造成他人困擾的人存在。

有些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前輩的請求,便幫忙加班完成工作,沒想到對方竟然厚著臉皮,不斷把工作推出去。一旦有人用「很願意幫忙別人」形容你時,那麼其他人也會開始把工作推給你。忍兩次、三次,其他人也會理所當然地叫你幫忙。你贏得了好人、善良、親切的名聲,但心裡卻很煎熬,感覺自己就像消耗品一樣非常不愉快,但卻無法拒絕對方,於是今天也堆滿了同事要你幫忙的工作。

在職場上沒有可抱怨的對象,害怕一不小心吐露自己的不滿,會被別人形容成表裡不一。內心憤怒不已,甚至不想上班,也因為不懂得拒絕,導致遍體鱗傷,只好來到諮商中心吐露心聲。

「我好像得了憂鬱症。」如果一直忍耐,對方就會認為「那個人原本就很聽話」,等到哪天下定決心要果斷拒絕時,有些人反而會不滿地認為「為什麼拒絕我的請求?」因此,若想保護自己,那就必須練習拒絕的技巧,偶爾也要坦率地表達個人情緒。

既然事情的起因是,對方把自己該做的工作推給別人,那麼就算拒絕幫忙也不會被罵。只要不是自己該負責的事,那就應該鼓起勇氣,有智慧地拒絕。

請拋開「我想在公司當好人」的想法吧!

Case 3跟自以為是的人相處,心好累──這些人普遍很自卑,請以憐憫的心情來看待

上班時,我坐在一個一開口就讓人感覺自以為是的人旁邊。他以為自己無所不知、認為自己的判斷都很正確、應該受到關注。其實我只需要聽就好,但問題是這真的讓我很累,有時候甚至要吃頭痛藥。雖然很不想見到他,但卻每天都要見面……我該怎麼辦才好?

身邊有個自以為是的人應該很辛苦吧?人們為什麼總喜歡自以為是呢?這是因為太想有好表現、太想獲得認同的緣故。想獲得認同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會讓人更努力,不過一旦想獲得他人認同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就會使自尊低落、過度包裝自己。而過度包裝會更容易被他人注意到,進而成為「自我意識過剩的討厭鬼」。
觀察自以為是的人的內心,會發現他們常常受自卑感所苦,雖然他們看起來很有自信,但其實心中極度不安。因為害怕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後,會無法獲得人們的關注,所以為了假裝更有自信、假裝更優秀而過度包裝自己,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放電狀態。因為總是要包裝自己,所以會更加孤單。

有些人自尊心很強,但自尊感卻相對低落,不喜歡輸給別人,極度渴望獲得好評,卻對自己真正的樣子沒有信心,只包裝自己的外在,變得很神經質,對他人的評價極度敏感。自尊感若繼續低落下去,這些人便很容易陷入憂鬱。

每個人其實都「很愛自己」。抱持著「我覺得自己很不錯,這樣已經是很棒的人了,我有很多優點」這種程度的自愛,其實對精神健康相當有益。這樣的自愛會滋養出保護自己的健康能量、健康的自尊感。而過度的自愛,會使人執著於獲得他人的認同、他人的愛,進而拚命想獲得他人的好評。有些人為了維持當初包裝好的形象,會刻意吹捧個人經歷、經常說謊,甚至有不少人會對不認同自己的人做出攻擊行為。

「想成為第一」的欲望,與害怕被他人發現這種想法的不安心情產生衝突,會使我們開始看他人的臉色。因為不希望被他人得知自己的真面目,所以將更多能量消耗在假裝更有自信、假裝更優越上。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價值交付外界與他人的評價時,就會執著他人眼中的外表與社會地位。這樣一來更容易怨恨外界,會對不了解自己的世界感到憤慨,每天都像活在地獄中一樣。

無法獲得他人的認同又如何?我們不能切斷所有可能性,讓自己再也遇不到那些喜歡自我的人。越是誇張地包裝自己,人們就會越遠離自己。當你學會愛「原本的自己」時,才是真正的「自愛」,自尊也才會隨之提升。

請記得,自以為是的人總是不安、總是在看別人的臉色,請以憐憫的心情看待這些人。有人說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才發現自己也陷入「自戀情結」中,其實只要好好檢視自己的心,在懂得節制的情況下培養愛自己的心情就好。如果覺得交往的對象、自己的家人有自戀情結時,請鼓勵那個人找出「屬於自己的魅力」,幫助他更健康地愛自己吧!
用「姿勢」表達認同,並用「我們」當主詞

我所遇過的備受尊敬的領導者大多不是雄辯家,而是傾聽者。同理與溝通都源自傾聽,培養出「傾聽」與「同理」的能力,就能產生更深的信賴感。為了讓對話不再是「死的」,而是能更加「鮮活」,我們必須好好聆聽對方說的話。充分聆聽對方說話,是讓對話「滿足對方需求,並獲得理想結果」的捷徑。

即使自己有想說的話,也該先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並好好聆聽他的話。聽完對方說的話之後,就能知道他真心想要的是什麼。透視對方真心的方法,就是盡量給對方充足的時間說話,這樣一來就能理解對方的需求,也能獲得思考「自己能為對方做什麼」的時間,讓對方感覺自己被尊重,同時也能讓對方更包容自己。當然,聆聽對方說話也需要足夠的耐心。不過各位要記得,並不是在對話中只能聽見自己的話,就代表這是一段失敗的對話,只是會失去比較多東西而已。

產生衝突時,最需要具備同理心的對話,這時就必須運用傾聽的姿勢與表達同理的技巧。包括:

‧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一定不能打斷對方說話。即使是表達同理、表達認同,一旦打斷對方的話,就會讓人產生不受尊重的感覺。

‧在對方講話時,最好從頭到尾都做出「點頭」等表示認同的反應。

‧重複對方使用的形容詞很有效。包括:「所以你才覺得委屈啊!」、「所以你才會失望啊!」

‧聽完對方說的話,在講述個人意見之前,應該先整理重點並提問:「是因為我做了○○○,所以讓你心情不好,對吧?」

認真聽完對方說話之後,應該積極地用下列具備同理心的話嘗試和解。
1.用「原來如此」開頭,主詞從「我」開始

「原來如此,換成是我感覺應該也會很差。」

「原來如此,如果是我也會覺得很委屈。」

2.詢問對方的意見,這時主詞最好是「我們」

「那我們該怎麼做比較好?」

「那我們這樣做好像比較好,○○你覺得呢?」

「我們」這個用詞,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是「要對抗的對象」,而是要合作的對象,會讓對方覺得應該站在你這邊。表達「一起」尋求解決之道,詢問對方的意見是一個很好的做法,這時會讓對方覺得自己被尊重,也會以更包容的心態參與對話。

3.不要說出想法,而是說出願望

「聽完○○說的話之後,我可以理解你為什麼會難過。現在我可以說說我的感受嗎?○○如果能這樣做,會讓我有被尊重的感覺,我會覺得很感激。」

熟悉傾聽的姿態、同理的表達之後,讓我們來學習「說話的方法」吧!《論語》中有具體針對君子的言語跟行為提出建議,如果想成為受尊重的人,那就務必銘記在心。

孔子回到故鄉短暫停留時,行為舉止總是小心翼翼,並且誠實對待他人,就好像自己是個不擅長說話的人、是個木訥的人一樣;而在宗廟或朝廷上,則謹言慎行但卻能言善道。說話像木訥寡言的人般小心,只說該說的話、簡潔俐落地點出核心,這就是孔子的說話方式,也是我們必須奉為圭臬、好好學習的方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