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再假裝自己沒關係,釋放最真實的自己
約莫是二○一八年的秋天,我的日子過得很安逸,有時候甚至平靜的有點無聊。雖然沒有發生任何大事,但是我卻感到極度不安,覺得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某天,我讀到一本令我感觸良多的書,促使我決定加入作者經營的Naver Cafe。我申請和作者一對一諮詢,她讓我接觸到指導課程中,將夢想、未來展望、使命變成文字,轉換成夢想清單、未來展望宣言、使命宣言,以及透過視覺化製作「夢想板」的活動。
在一對一指導後,我按照先後順序執行計畫好的任務,意外地發現我似乎不太認識我自己。在寫下三十項夢想清單後,我驚訝於自己是如此渴望達到時間和財富上的自由。我喜歡學習新知,也對自我開發很有興趣,卻做夢也沒想到,要挑出三十項作為夢想清單竟然這麼困難。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逐一填滿清單。這份夢想清單並非是想要完成什麼遠大夢想的目錄,對我來說,它更像是心靈地圖,告訴我: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走的方向在哪裡,它也是讓我聆聽內心的方式,思考現在的我缺乏什麼,正在煩惱什麼,把不易察覺的無意識寫成文字,填滿這份清單。
我做過各式各樣的性格測驗,也做過心理諮商。因為我曾經認真探究過自己,所以原以為我很清楚自己大概是什麼樣的人。然而,當我把想達成的目標、想擁有的東西,整理成三十項清單後,我發現文字裡的我,和平常我認為的自己並不一致。這個契機讓我重新認識非典型的自己,以及內心的各種不同面向。
我想起上指導課程前,和作家面談了兩個小時。她問我這輩子有過什麼痛苦的經歷,我回答:「似乎沒有」,她聽到我這麼說卻露出有些訝異的表情。她對我說:「其實你可以坦白說出來。」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好像知道為何她會這麼說了。每個人都想把複雜的情緒和軟弱的一面隱藏在內心深處,我從未對任何人開誠布公地說過自己的故事。或許當時我的回答被她看穿了,畢竟傾聽是她的專業,我無關痛癢的答覆只是被她發現我強裝沒事、故作輕鬆。小時候,當父親喝得醉醺醺回家,全家人都很害怕,只是在一旁看他的臉色,母親面對他的暴怒也不敢表露出心裡的情緒。那時候我很不安,我擔心母親會出什麼事,又怕她因為太痛苦而離開。母親有好長一段時間有莫名的心病,我認為都是父親的錯,我憎恨他讓母親受苦。我的童年沒有一天安穩的日子,長期都處在不安和焦慮之中。
當作家問我這輩子有過什麼痛苦的經歷時,雖然我馬上就想到我的童年,但是我仍淡定地回覆:「我過得很一般,沒遇到什麼問題。」那時候我認為那種程度的痛苦和傷害沒什麼大不了的。接著她又問到工作狀況如何,我回答大致上都還不錯,好像我已經忘了自己曾經歷過的那段痛苦時光。就連她問到我的婚姻生活,我的回答也一樣不痛不癢。於是,她對我說:
「人其實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即使了解也可能選擇不說,因為我也曾經如此。但事實上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切都沒關係,並不會真的沒關係。我認為您需要花時間和自己溝通,一點一點地了解自己。」
當時她的話讓我有些驚訝,如今我漸漸明白了。是的,如她所說。當我說著一切都沒關係,實際上只是在逃避童年的傷痛和內心的匱乏。雖然我自認為日子過得還不錯,卻不過是用各種藉口暫時遮蓋未癒合的傷口,其實我的內心還存有消化不了的情緒和沉痾已久的心結。
我嘗試著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過去不曾注意到的行為模式。例如:我很少生氣、總是附和別人、從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其他人過分親切等,這些都不是我的真面目,而是我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或感情出現摩擦,所做出的防禦性行為。
我討厭和別人起衝突,彷彿強迫症般讓我更努力達到別人的要求、解決他們的問題。可是我從未好好關心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沒有仔細傾聽過內心的想法。因為我總是把焦點擺在別人身上,為了表面和諧而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
藉由了解自己,我終於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我總是刻意避免衝突,或是在選擇逃避責任,根本的糾結是我從小無法面對總是破壞家庭和平的父親……在重新了解自己心理狀態的過程中,我也慢慢親近與接受自己不同的面相。
我看見被我關在防禦高牆內的自己,總是下意識想逃避或壓抑情緒的自己,明明我的內心就在吶喊,可是我卻一直沒意識到,總是害怕別人會討厭我,假裝一切都沒關係。我開始花時間重新審視目前所認識的自己,開始關心自己真正的情緒、而非假裝出來的情緒,也開始靜靜傾聽被我說出來的話和做出來的行動遮擋住的真心。當我可以正視原原本本的自己,我和別人的溝通也變得更自在了。
我們都需要勇氣面對自己想逃避的樣子,需要時間擁抱自己的傷口、了解自己。如果別人看到的我,和自己看到的我有很大的差距,就必須學習溝通這門學問。試著自己提筆寫下,到底自己的希望和想要的是什麼。當你清楚認識到自己的陰影,就不會誤會對方說的話或行為,也可以更從容地看待關係中的摩擦。
------------
好好傾聽情緒,大方接受、勇敢安頓!
某次,我接受了一場以「無意識的對話」為主題的一對一心理諮商。在心理師的引導下,我覺察到了內心三種較明顯的無意識狀態:強悍的小孩、善良的成年男子、蜷曲在角落的小孩。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無意識狀態,差別在於我們有沒有去覺察出這些狀態與情緒。
上一秒興奮雀躍,下一刻可能突然憂鬱了起來;本來正準備大發雷霆,轉瞬也許又被恐懼包圍……我們的內心情緒就是如此變化多端。在這個複雜和無限競爭的社會中,有愈來愈多人想了解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和心中搭建的無意識世界。我藉著這次諮商,解開了之前主管和同事輕率待我,我卻無法出言反擊的原因,也釐清了為什麼我無法鼓起勇氣,抬頭挺胸地說出我的主張。
原來是在我的無意識中,「善良的大人」壓制了「強悍的小孩」。被壓抑的無意識不會消失,反而會時不時跳出來「提醒」我們。雖然我對外想展現出善良、親切,但是另外一面的我也想對別人發脾氣,想理直氣壯地把我的意見說清楚。我也想和那些堅持己見,大聲說出自己聲音的人一樣,成為氣場強勢、讓別人不敢隨意怠慢的人。
每當我做出好人的行為時,這些情緒和欲望就會一直湧上。那個被我壓抑的無意識之一「強悍的小孩」,會一直向我送出訊號,不斷在我內心哭嚎,要我注意他,吵鬧到最後,哭累了就平靜下來……這樣不斷反覆著。強壓下來的情緒,變成了強烈的反撲,在我心中醞釀著更大的怒火。不要一味壓抑自己的無意識,而是試著與這些情緒跟聲音對話,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當情緒湧上時,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問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股情緒,這股情緒想要表達什麼。很多時候,光只是練習關心情緒、探索情緒,就可以自然解開或解決當前的煩惱和擔憂。
不久前,我看到一個小孩哭喊著:「媽媽,媽媽……」並跌跌撞撞地追在母親身後。他哭得很傷心,整個社區迴盪著他的哭聲。可是,他的母親卻頭也不回,無視於孩子淒厲的哭聲,彷彿聽不見孩子哭喊著:「媽媽,看我!」的聲音,只是一股腦地快步前行。孩子的哭聲變得更大,腳步也更焦急。
我看著那幅景象裡可憐的孩子,無法移開視線。看著無視於哭喊的孩子,自顧自加快腳步的母親,讓我想到拚命壓抑情緒、忽視於無意識中「強悍的小孩」的自己。或許,這情景可能是母親教訓無理耍賴的小孩,但若非特殊情形,孩子會忽然哭鬧必然有原因,一般家長都會關心孩子為什麼哭,不會視若無睹。
如果孩子哭鬧時,父母願意傾聽他說的話,伸出手擁抱他,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受尊重,感覺父母承認自己的存在而有安全感,自然就會停止哭鬧。我們內心的無意識和現實中的情緒也是如此,所以這時就要像安撫哭鬧的孩子一樣,聽聽它們哭鬧的理由,伸出手擁抱它們。當我們原封不動地接受和承認那些情緒的存在,才能化解被壓抑的情緒。我的心也因為被自己緊抱,而慢慢感到安穩。
過去,我因為和公司主管溝通不良而產生不少摩擦,因此不安、逃避、無力、失眠,甚至飽受強迫症等多樣心理問題所苦。即使做了心理諮商,也去了有名的韓醫院看診、拿藥,但是都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不能根本解決我的心理問題。每當我以為自己快要康復了,不安的症狀又再度發作,時好時壞。專家的諮詢或調節症狀的藥都只能應急,要想斷除病根,澈底痊癒,還是得靠自己努力。
我之所以能擺脫困擾多年的心理問題,最要歸功於「一天三次傾聽自己心聲」的習慣。上班前,我最常聽到的心聲就是:「我不想上班!」這時我會和內心對話:
「為什麼你不想上班呢?」
「我不想見到每天只會生氣的主管!」我的心如此回答。
「原來如此,你不想看到主管啊?也是,主管每天就只會生氣,當然不想上班。」我同意我的心,並且試圖安慰他。
「嗯!可是你這麼討厭上班,還是忍耐一切去上班,真的很了不起!」我看著鏡子,把想對自己說的話說出來。我會溫暖地勉勵自己,也會大聲地說出我希望今天是怎麼樣的一天。採取以上的方式,就會讓本來討厭上班的心聲,變成:「今天也好好度過這一天吧!」
當不安和擔憂縮小,多出來的位子,自然就被「今天應該怎麼過才能過得好?」的想法填滿。法輪法師曾說過:「人心善變,一天可以改變數十次。」大部分的人每天忙著工作,有些人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孩子,幾乎沒有時間了解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內心。在不妨礙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我會建議大家嘗試一天傾聽自己的心聲三次。
我傾聽心聲的時間分別是:「上班前十分鐘」、「吃完午餐後十分鐘」、「睡前十分鐘」,一天三次、每次十分鐘,共三十分鐘。在傾聽心聲時,要特別注意兩件事—獨自待在能夠專注的寧靜場所,以及連續執行三個月。
傾聽心聲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在鏡子前看著自己,也可以一邊寫日記一邊進行;用冥想的方式,或安靜地一個人散步也可以。多方嘗試之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堅持下去。我自己會混搭上述所說的各種方式。
早上上班前,我大多會看鏡子或冥想。忙碌的時候就會趁開車時,聽冥想音樂取代,藉音樂讓腦袋淨空。午餐後,我會到公司的屋頂,看著一望無際的風景,暫時冥想一小段時間,或抬頭看看天空。如果空閒時間較多,我也喜歡散散步,順便幫助化。如果當天工作比較忙,我就會去洗手間,刻意待得比平常久,或給自己一段可以停頓的時間。我習慣在睡前寫溝通日記,太累的時候就以深呼吸取代,然後帶著平靜的心入眠。所以說,傾聽心聲並沒有固定的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彈性調整。
一天讓自己有三次左右的時間,可以停下手邊的工作,感受當下。當你傾聽自己的心聲,就會出現許多變化,如:避免突然情緒失控。週期性地讓內心有休息的時間,也可以常保心情的平靜。如果心情冷靜、情緒穩定,不管遇到什麼突發狀況,都能夠從容應對。
即使有人說出會讓你心情起伏的話,因為有了更從容的心,這些言論也比較可以輕鬆看待,甚至懂得區分對自己毫無益處或根本無需理會的言行。這項習慣可以短時間根治心理的問題,長期執行更能強化溝通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堅定。
約莫是二○一八年的秋天,我的日子過得很安逸,有時候甚至平靜的有點無聊。雖然沒有發生任何大事,但是我卻感到極度不安,覺得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某天,我讀到一本令我感觸良多的書,促使我決定加入作者經營的Naver Cafe。我申請和作者一對一諮詢,她讓我接觸到指導課程中,將夢想、未來展望、使命變成文字,轉換成夢想清單、未來展望宣言、使命宣言,以及透過視覺化製作「夢想板」的活動。
在一對一指導後,我按照先後順序執行計畫好的任務,意外地發現我似乎不太認識我自己。在寫下三十項夢想清單後,我驚訝於自己是如此渴望達到時間和財富上的自由。我喜歡學習新知,也對自我開發很有興趣,卻做夢也沒想到,要挑出三十項作為夢想清單竟然這麼困難。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逐一填滿清單。這份夢想清單並非是想要完成什麼遠大夢想的目錄,對我來說,它更像是心靈地圖,告訴我: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走的方向在哪裡,它也是讓我聆聽內心的方式,思考現在的我缺乏什麼,正在煩惱什麼,把不易察覺的無意識寫成文字,填滿這份清單。
我做過各式各樣的性格測驗,也做過心理諮商。因為我曾經認真探究過自己,所以原以為我很清楚自己大概是什麼樣的人。然而,當我把想達成的目標、想擁有的東西,整理成三十項清單後,我發現文字裡的我,和平常我認為的自己並不一致。這個契機讓我重新認識非典型的自己,以及內心的各種不同面向。
我想起上指導課程前,和作家面談了兩個小時。她問我這輩子有過什麼痛苦的經歷,我回答:「似乎沒有」,她聽到我這麼說卻露出有些訝異的表情。她對我說:「其實你可以坦白說出來。」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好像知道為何她會這麼說了。每個人都想把複雜的情緒和軟弱的一面隱藏在內心深處,我從未對任何人開誠布公地說過自己的故事。或許當時我的回答被她看穿了,畢竟傾聽是她的專業,我無關痛癢的答覆只是被她發現我強裝沒事、故作輕鬆。小時候,當父親喝得醉醺醺回家,全家人都很害怕,只是在一旁看他的臉色,母親面對他的暴怒也不敢表露出心裡的情緒。那時候我很不安,我擔心母親會出什麼事,又怕她因為太痛苦而離開。母親有好長一段時間有莫名的心病,我認為都是父親的錯,我憎恨他讓母親受苦。我的童年沒有一天安穩的日子,長期都處在不安和焦慮之中。
當作家問我這輩子有過什麼痛苦的經歷時,雖然我馬上就想到我的童年,但是我仍淡定地回覆:「我過得很一般,沒遇到什麼問題。」那時候我認為那種程度的痛苦和傷害沒什麼大不了的。接著她又問到工作狀況如何,我回答大致上都還不錯,好像我已經忘了自己曾經歷過的那段痛苦時光。就連她問到我的婚姻生活,我的回答也一樣不痛不癢。於是,她對我說:
「人其實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即使了解也可能選擇不說,因為我也曾經如此。但事實上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切都沒關係,並不會真的沒關係。我認為您需要花時間和自己溝通,一點一點地了解自己。」
當時她的話讓我有些驚訝,如今我漸漸明白了。是的,如她所說。當我說著一切都沒關係,實際上只是在逃避童年的傷痛和內心的匱乏。雖然我自認為日子過得還不錯,卻不過是用各種藉口暫時遮蓋未癒合的傷口,其實我的內心還存有消化不了的情緒和沉痾已久的心結。
我嘗試著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過去不曾注意到的行為模式。例如:我很少生氣、總是附和別人、從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其他人過分親切等,這些都不是我的真面目,而是我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或感情出現摩擦,所做出的防禦性行為。
我討厭和別人起衝突,彷彿強迫症般讓我更努力達到別人的要求、解決他們的問題。可是我從未好好關心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沒有仔細傾聽過內心的想法。因為我總是把焦點擺在別人身上,為了表面和諧而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
藉由了解自己,我終於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我總是刻意避免衝突,或是在選擇逃避責任,根本的糾結是我從小無法面對總是破壞家庭和平的父親……在重新了解自己心理狀態的過程中,我也慢慢親近與接受自己不同的面相。
我看見被我關在防禦高牆內的自己,總是下意識想逃避或壓抑情緒的自己,明明我的內心就在吶喊,可是我卻一直沒意識到,總是害怕別人會討厭我,假裝一切都沒關係。我開始花時間重新審視目前所認識的自己,開始關心自己真正的情緒、而非假裝出來的情緒,也開始靜靜傾聽被我說出來的話和做出來的行動遮擋住的真心。當我可以正視原原本本的自己,我和別人的溝通也變得更自在了。
我們都需要勇氣面對自己想逃避的樣子,需要時間擁抱自己的傷口、了解自己。如果別人看到的我,和自己看到的我有很大的差距,就必須學習溝通這門學問。試著自己提筆寫下,到底自己的希望和想要的是什麼。當你清楚認識到自己的陰影,就不會誤會對方說的話或行為,也可以更從容地看待關係中的摩擦。
------------
好好傾聽情緒,大方接受、勇敢安頓!
某次,我接受了一場以「無意識的對話」為主題的一對一心理諮商。在心理師的引導下,我覺察到了內心三種較明顯的無意識狀態:強悍的小孩、善良的成年男子、蜷曲在角落的小孩。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無意識狀態,差別在於我們有沒有去覺察出這些狀態與情緒。
上一秒興奮雀躍,下一刻可能突然憂鬱了起來;本來正準備大發雷霆,轉瞬也許又被恐懼包圍……我們的內心情緒就是如此變化多端。在這個複雜和無限競爭的社會中,有愈來愈多人想了解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和心中搭建的無意識世界。我藉著這次諮商,解開了之前主管和同事輕率待我,我卻無法出言反擊的原因,也釐清了為什麼我無法鼓起勇氣,抬頭挺胸地說出我的主張。
原來是在我的無意識中,「善良的大人」壓制了「強悍的小孩」。被壓抑的無意識不會消失,反而會時不時跳出來「提醒」我們。雖然我對外想展現出善良、親切,但是另外一面的我也想對別人發脾氣,想理直氣壯地把我的意見說清楚。我也想和那些堅持己見,大聲說出自己聲音的人一樣,成為氣場強勢、讓別人不敢隨意怠慢的人。
每當我做出好人的行為時,這些情緒和欲望就會一直湧上。那個被我壓抑的無意識之一「強悍的小孩」,會一直向我送出訊號,不斷在我內心哭嚎,要我注意他,吵鬧到最後,哭累了就平靜下來……這樣不斷反覆著。強壓下來的情緒,變成了強烈的反撲,在我心中醞釀著更大的怒火。不要一味壓抑自己的無意識,而是試著與這些情緒跟聲音對話,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當情緒湧上時,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問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股情緒,這股情緒想要表達什麼。很多時候,光只是練習關心情緒、探索情緒,就可以自然解開或解決當前的煩惱和擔憂。
不久前,我看到一個小孩哭喊著:「媽媽,媽媽……」並跌跌撞撞地追在母親身後。他哭得很傷心,整個社區迴盪著他的哭聲。可是,他的母親卻頭也不回,無視於孩子淒厲的哭聲,彷彿聽不見孩子哭喊著:「媽媽,看我!」的聲音,只是一股腦地快步前行。孩子的哭聲變得更大,腳步也更焦急。
我看著那幅景象裡可憐的孩子,無法移開視線。看著無視於哭喊的孩子,自顧自加快腳步的母親,讓我想到拚命壓抑情緒、忽視於無意識中「強悍的小孩」的自己。或許,這情景可能是母親教訓無理耍賴的小孩,但若非特殊情形,孩子會忽然哭鬧必然有原因,一般家長都會關心孩子為什麼哭,不會視若無睹。
如果孩子哭鬧時,父母願意傾聽他說的話,伸出手擁抱他,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受尊重,感覺父母承認自己的存在而有安全感,自然就會停止哭鬧。我們內心的無意識和現實中的情緒也是如此,所以這時就要像安撫哭鬧的孩子一樣,聽聽它們哭鬧的理由,伸出手擁抱它們。當我們原封不動地接受和承認那些情緒的存在,才能化解被壓抑的情緒。我的心也因為被自己緊抱,而慢慢感到安穩。
過去,我因為和公司主管溝通不良而產生不少摩擦,因此不安、逃避、無力、失眠,甚至飽受強迫症等多樣心理問題所苦。即使做了心理諮商,也去了有名的韓醫院看診、拿藥,但是都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不能根本解決我的心理問題。每當我以為自己快要康復了,不安的症狀又再度發作,時好時壞。專家的諮詢或調節症狀的藥都只能應急,要想斷除病根,澈底痊癒,還是得靠自己努力。
我之所以能擺脫困擾多年的心理問題,最要歸功於「一天三次傾聽自己心聲」的習慣。上班前,我最常聽到的心聲就是:「我不想上班!」這時我會和內心對話:
「為什麼你不想上班呢?」
「我不想見到每天只會生氣的主管!」我的心如此回答。
「原來如此,你不想看到主管啊?也是,主管每天就只會生氣,當然不想上班。」我同意我的心,並且試圖安慰他。
「嗯!可是你這麼討厭上班,還是忍耐一切去上班,真的很了不起!」我看著鏡子,把想對自己說的話說出來。我會溫暖地勉勵自己,也會大聲地說出我希望今天是怎麼樣的一天。採取以上的方式,就會讓本來討厭上班的心聲,變成:「今天也好好度過這一天吧!」
當不安和擔憂縮小,多出來的位子,自然就被「今天應該怎麼過才能過得好?」的想法填滿。法輪法師曾說過:「人心善變,一天可以改變數十次。」大部分的人每天忙著工作,有些人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孩子,幾乎沒有時間了解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內心。在不妨礙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我會建議大家嘗試一天傾聽自己的心聲三次。
我傾聽心聲的時間分別是:「上班前十分鐘」、「吃完午餐後十分鐘」、「睡前十分鐘」,一天三次、每次十分鐘,共三十分鐘。在傾聽心聲時,要特別注意兩件事—獨自待在能夠專注的寧靜場所,以及連續執行三個月。
傾聽心聲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在鏡子前看著自己,也可以一邊寫日記一邊進行;用冥想的方式,或安靜地一個人散步也可以。多方嘗試之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堅持下去。我自己會混搭上述所說的各種方式。
早上上班前,我大多會看鏡子或冥想。忙碌的時候就會趁開車時,聽冥想音樂取代,藉音樂讓腦袋淨空。午餐後,我會到公司的屋頂,看著一望無際的風景,暫時冥想一小段時間,或抬頭看看天空。如果空閒時間較多,我也喜歡散散步,順便幫助化。如果當天工作比較忙,我就會去洗手間,刻意待得比平常久,或給自己一段可以停頓的時間。我習慣在睡前寫溝通日記,太累的時候就以深呼吸取代,然後帶著平靜的心入眠。所以說,傾聽心聲並沒有固定的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彈性調整。
一天讓自己有三次左右的時間,可以停下手邊的工作,感受當下。當你傾聽自己的心聲,就會出現許多變化,如:避免突然情緒失控。週期性地讓內心有休息的時間,也可以常保心情的平靜。如果心情冷靜、情緒穩定,不管遇到什麼突發狀況,都能夠從容應對。
即使有人說出會讓你心情起伏的話,因為有了更從容的心,這些言論也比較可以輕鬆看待,甚至懂得區分對自己毫無益處或根本無需理會的言行。這項習慣可以短時間根治心理的問題,長期執行更能強化溝通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