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1 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01 只要我努力,人際關係就會改變嗎?

不管怎麼躲,都還是會遇到神經病

網路上曾經流傳過一張圖,一九九○年代的電視機因為是映像管顯示器,所以體積都很厚實,對比人就很瘦;到了二○○八年,電視都換成了液晶螢幕,變得極薄,但人卻變胖了。可見電視機和人之間存在著某種質量守恆定律。這個物理法則同樣也可以適用於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也有「瘋子守恆定律」,這是指不管在哪一種型態的群體中,都會有所謂的「瘋子」。舉例來說,有人說「我的婆婆真的是非常好」,但這就代表她完全沒有承受來自婆家的壓力嗎?往往要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婆婆很好沒錯,但公公可能怪怪的;如果公公也是個好人,那多半有個難相處的小姑;若小姑也是個好人,那麼可能有個逢年過節才見面,卻會給人帶來莫大壓力的姑媽。不管我們怎麼逃避,在某個地方必然會遇到「瘋子」,如果認為「我周圍的人不管是誰都非常好,應該不會有瘋子」,那麼說話的人就是瘋子。這話當然是開玩笑的,不過並非完全不會有那樣的狀況。就是因為這一點,才讓我們總是為了人際關係苦惱。不管男女老少,人際關係都是一輩子的苦惱。

所有痛苦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曾有個求職網站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九點二的受訪者表示「有時覺得職場生活很煎熬」,而其中讓人最難熬下去的第一名,不是工作內容,而是人際關係帶來的壓力(占百分之二十二點三)。除了職場,家庭中也有各種人際關係,身為精神科醫生,我在臨床上見過許多因此而感到痛苦的人。在我的YouTube 頻道中的留言,也以與家人之間的問題占最多數。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非常複雜,周圍的人無法了解,夫妻關係也一樣,還有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從外表上看到的並不是全部,因為在家族固有的歷史中,長期存在像線團一樣交織在一起的各種經歷,所以對於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問題,與其輕率地提出建議,不如先仔細了解內情。
此外,前來尋求諮商的人當中有很多是學生,直覺會認為他們最大的壓力在於課業,但進一步談過後會意外地發現,在他們內心深處最沉重的壓力,通常是與朋友之間的關係,甚至會牽引出課業上的壓力。而且這個問題不只出現在國小、國中、高中的孩子身上,現在就連幼兒園的孩子在同儕關係中也有微妙的矛盾和苦惱。別以為孩子的一切必然單純,仔細地接近了解,會發現其實和大人沒什麼兩樣。

心裡越迫切就越困難,進退兩難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顧名思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為什麼不分男女老少都覺得很困難呢?很多人常會陷入所謂人際關係的兩難境地,越是迫切地想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就越不順利。
人們對人際關係有個最常見的固有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錯覺,就是認為只要自己好好做,人際關係就沒有問題。換句話說,很多人誤以為人際關係的好壞在於自己的努力。這時應該有人會反問:「為什麼說是錯覺呢?」
再回到我們在前面提及的「瘋子守恆定律」。或許用「瘋子」來形容有點誇張,如果更單純、更準確地表達,就是指「帶給你心理衝突的人」。回想一下在我們身邊有各式各樣的人,與我們的互動也各不相同。那些人看待我們的觀點,大致以七:二:一的比例分布,也就是十個人當中,我們會希望能有七個人喜歡自己,但事實上那七個人對你漠不關心,另外兩個討厭你,只有一個是真的喜歡你。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很沮喪,無法接受這樣分布的說法,「十個人中竟然只有一個人喜歡我!怎麼會……」、「十個人中有兩個人討厭我!我現在要怎麼辦啊?」應該會有這樣的感覺吧?
看起來這似乎是個悲劇,但是換個角度想,十個人中有七個人對你的關心程度並不像你所想的那麼大。也就是說,他們對你的好壞其實並不關心,所以你根本就不需要在意。這句話可以帶來希望,也能帶來絕望,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即使我不用竭盡全力,即使我把真實的自己自然展現出來,也至少會有一個人喜歡我!」
如果是對這句話感到絕望的人,不要質問「為什麼周圍的人對我漠不關心」或「為什麼只有一個人喜歡我」可以試著換個問法,把主詞換掉:
「為什麼我會因為人們不關心我而感到絕望?」
「為什麼我不想承認有人討厭我?」
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心來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接近內在產生衝突的核心部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