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篇:提升閱讀、思考、書寫能力的技術十一章
〔收集〕蒐集術
針對某個主題的收集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就能產生自己的意見。蒐集,自然就成為你能力的一部分。
1 收集是分析的第一步
收集是分析的第一步。
不管是物品或情報,在收集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能培養出鑑定力。通常對於某個主題的收集達到一定的量之後,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換句話說,能蒐集到比別人更多的情報,就是那人擁有實力的證明,也是他的能力的一部分。
因此,以知識產出為志向的我們,決定了一個主題之後,就要成為該主題的收藏家。這是成為該主題的權威者最快的捷徑。另外,蒐集對一位愛好者來說是永遠做不膩的事情,所以並不算辛苦的作業。相反的,把蒐集來的資料慢慢堆滿自己房間,這種愉悅感是任何快樂都無法比擬的。
比如說,有一位設計者專門蒐集戰爭時期的海報類與政府廣報(又稱作《週報》,供「鄰組」(註:昭和時期,由官方主導的編組制度,通常以五戶到十戶為一鄰,方便掌管國民的物資提供與配給以及空襲警報的演練,同時控制國民的思想,使他們彼此互相監視)傳閱、蓋章用,這個人只要看到現代的廣告,就會在心裡喃喃,哈哈,這是模仿德國納粹舉辦奧運時做的海報、這個商標是模仿自納粹等等,對於一九二○年代以後的廣告海報,培養出頂尖的鑑定力。這些資料在二手書店都買得到,而且還不算太貴。我個人非常期待,希望他以後可以以自己的收藏為中心,成立「戰時文化研究資料館」。
收藏的優點如同我在「藏書」中指出的,即使不讀,光是擁有它,就提供了一個隨時可以使用的可能性。擁有物品,是擁有知性的起步。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思考需要用到這本書。總不能半夜上圖書館查閱書籍吧。
除此之外,光是看這些觸手可及的書本上的書名,就會產生一種親密的關係,書名也可能為我們的知性世界觀帶來啟發。而且,這些辛苦蒐集而來的資料會讓我們產生一股幹勁,誘發我們探索知識的好奇心,有時候還會在心中浮現某個主題(疑問)。更不用說如果是自己擁有的資料,就可以放心地在上面畫線,甚至把書變形加工,把它變得更容易使用,適合作為自己知識產出的道具。因此,假設經濟條件許可,收藏可以不限定目的,完全跟著知性興趣走,不斷向外拓展,累積自己的藏書。
平面設計師看雜誌如果看到有趣的圖案,就會直接剪下來。因為這些收藏會變成他在製作作品的時候的「創意百寶箱」。對於鑽研蒙太奇設計的設計師來說,這些蒐集作業的巧拙,是決定自己工作品質的生命線。
2 「全部」收集很重要
蒐集術的鐵則是,「全部」收集。因為「分析要從體系完整開始做起」(羅蘭.巴特《流行體系》〔Système de la mode〕)。如果研究對象支離破碎,研究方法也會不完整。蒐集這個行為基本上是永無止境,但收集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你幾乎就可以一覽無遺地俯瞰「整體」了。而且可以明確知道剩下的空白部分,作為接下來蒐集的重點,可以大幅提升效率。換句話說,在知性上你已經擁有這些收藏的對象了。
蒐集到了這個階段,可以和研究做一個區隔,反過來把收藏對象當作是一個封閉的體系。
比如說,法國的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想要做流行的研究時,是先從剪貼、蒐集流行雜誌與圖片做起。一開始他是從現實的流行(眼見可及的衣服)分析起,但中途卻把分析的對象限定在流行的描述。因為他發現,流行自己創造了一套封閉式的描述方式。因此,他蒐集整理一年份包括「賽馬場中,宣傳單滿天飛」、「長度及腰的土耳其藍的服裝,搭配高領外套」等在法國流行雜誌(《ELLE》、《Le Jardin des Modes》、《Vogue》)中會出現的特殊用語,然後進行分析,最後整理出《流行體系》這一本十分具獨創性的研究。
這是將永無止境的蒐集作業給予一定的框架(透過放棄蒐集流行照片),確保研究對象的體系性這個方法的最佳例子。賦予框架之後,反而可以明確地限定主題。
因此如果只是基於興趣的蒐集那就另當別論,以知識產出為目標的蒐集,必須要具備一定的體系性與整體性。
比如說,毫無目的地蒐集電器產品目錄,這樣就不能算是知識蒐集。但若只蒐集電動推剪的目錄,然後想從中找出它和理髮店的設計潮流有什麼關係。又或者專門蒐集電晶體收音機,然後心裡浮現一個疑問,收音機的操作鈕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多,更進一步地,若能聯想到它與宇宙火箭的控制儀錶盤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發現新的主題,比如說阿波羅計畫帶給工業設計的影響。當你開始針對這個主題開始研究,就可以知道下個階段的蒐集重點要擺在哪裡。假如你從操作鈕變多了聯想到年輕男性的話,蒐集方向就不是朝歷史的方向,而是以年輕男性為訴求的電器產品的目錄,也就是朝同時代的方向蒐集,透過比較這些目錄,你可以從精神分析下手,也可以從社會學的分析進行研究。
在文學領域,如果想研究一位作家,應該購買他的全集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尾崎紅葉來說,縱然他是大作家,但出版社只出版收錄不完全的全集的話,就應該把遺漏的作品補齊〔一九九三年岩波書店發行《尾崎紅葉全集》全十二卷,不過是新字體〕。但不是說一定要蒐集完全才能開始分析。可以就目前蒐集的部分做一個綜觀,比如說只限定該作家的小說(所有的小說),或是把重點擺在紀行文章的部分,這樣就可以決定目前的研究方針。但是,無論如何,研究的出發點一定是蒐集,而且是蒐集「全部」,這一點依然不變。
3 想找到好書有訣竅
怎麼下定決心買書呢?當然這必須根據自己的需求度以及預算範圍,就蒐集的好處來看,早晚一定要用到的書,最好趁早買齊。很多書只有印兩、三千本,不要以為那些書會一直躺在書店等我們去買。當然,有些書買來讀過之後才會發現沒必要買,這樣的事情很常發生。可是沒辦法。先買↓再讀,我們無法逆轉這個順序。讀書這件事,很難避免購買上的浪費。這是成為聰明讀者的必經之路。哲學家戶坂潤也說:「讀書本身就是很不經濟的做法。」
一般來說,購書的鑑定術包括下列七項:
①從書名、前言、後記了解該書鎖定的主題。
②透過自己的知識以及「作者簡介」,鑑定這位作者是適合寫這個主題的人嗎?
③即使對該作者不甚了解,也可以從與自己擅長的領域或想知道的問題相關的部分著手讀起,判斷該書的內容與自己的期待有多少程度的符合。
④看它的註釋或引用文獻,有多少引用自古典的文獻或外國的文獻來做判斷。不過有些書雖然引用很多註釋和文獻卻缺乏獨創性,我們可以從這些引用與主題的相關性來做判斷。
⑤了解作者為了寫這本書耗費多少腦力與精力(投入的勞動時間)。是只花了幾個月、還是幾年?若這本書是作者耗費龐大的精力,而且是只有他才寫得出來的一次性作業的話,那麼隨著時間流逝,這本書價值只會不斷增加,知性耐用年限當然也比一般的書來得長。
⑥錯字、誤植太多的書就是偷工減料,可以用來鑑定編輯者的誠實度。
⑦書的訂價與內容的鑑定無關。若是好書又印得少的話,價格一定高。
4 試著回顧蒐集知識的歷史
最後,讓我們來為蒐集這件事,尋找它的歷史定位吧。
恩格斯透過圖表,把科學的歷史從蒐集的科學變成整理的科學,同樣的變化也可以應用在個人的知識成長上。小時候我們總是對於大人認為是破銅爛鐵的東西感興趣,像寶物一樣放入箱子收藏。
文化人類學者李維史陀從小就喜歡去博物館,每天盯著裡面的化石看。據說,他家裡的地下室收藏了他從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破銅爛鐵」,並樂此不疲。蒐集這個行為可以引發知性的原始狀態,那是一種純粹的喜悅。
古代的帝王不只把權力和財富集中到個人身上,還會收集珍奇異獸,蓋動物園。像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收集中國全境的所有書籍,打造了一套近八萬冊的《四庫全書》這座巨大的書本金字塔。
蒐集的知性欲望在文藝復興時代逐漸變得大眾化,並隨著旅行的流行,使得被班雅明稱之為「撿破爛」的愛德華.福克斯(Eduard Fuchs,風俗史家)這類的收藏家,或是跳脫書本的世界,轉而大量閱讀涉獵世界這本書,行腳天下「用腳思考」的人類學家人才輩出。
在日本,自明治三○年代開始,從都市到地方旅行的流行,正好呼應遠方俄羅斯「走入民間」的運動,並使得自然主義文學、寫生文(言文一致)、民俗學等蒐集的知性應運而生(柳田國男《旅行與歷史》)。
戰爭使得科學、技術獲得發展,那些經由自然災害或戰爭災害破壞變成的廢墟,又再次喚醒了人原始的蒐集知性。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伴隨高度成長帶來的列島破壞,各地的廢墟又也帶來了蒐集的文藝復興。
換句話說,透過「收集」的意義,我們可以透視知性歷史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