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近心理學,認識你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本章將介紹一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的心理常識,希望透過這些小故事讓你明白,心理學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不要讓壞情緒影響其他人──漣漪效應
國文課接近尾聲,按照慣例,到老師派回家作業的時候了。當老師像往常一樣將回家作業滔滔不絕地列出來,幾個平時就不愛讀書的學生開始不耐煩了,因為他們覺得作業太多了,於是就站起來大聲說:「這作業也太多了吧,每天都寫不完!」老師剛想說什麼,可沒想到的是,教室裡很多學生接連附和:「是啊,這麼多!」、「對啊,每天都寫到很晚。」「少一點吧,太多了。」……一時之間,教室裡像煮沸了的開水。萬般無奈之下,老師只好將當天的作業量減少了。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漣漪效應」。好比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下一粒石子,波紋由最中間開始慢慢向周圍擴展,蕩起層層漣漪。這樣的心理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一部電影的好壞,如果有一個人評價說:「很好,值得一看。」想必聽過這種評論的人都會帶著「值得一看」的心理去觀看這部電影,這樣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從一開始就已經定型。一個人說好,兩個人也說好,大家紛紛覺得不錯,那麼,就算這部電影裡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也會被模糊掉;相反,如果是不好的評論,激起的便是消極的「漣漪效應」。這其實也在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當自己的心情不好時,不要隨意抱怨或發洩,它就像是感冒,一傳十、十傳百,這樣周圍的人都會感染上這種「疾病」。
不要以偏概全──暈輪效應
曾經在俄國文壇上輝煌一時的大文學家普希金,在與當時號稱「莫斯科第一大美人」的娜塔麗婭第一次會面時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這位貌若天仙的女人很快就被普希金征服,並且與他結婚成家。這位女子儘管美麗,卻與普希金沒有任何共同興趣,她不支持他寫作,每天只是央求著普希金帶她去各地遊玩,並參加一些比較豪華的派對。普希金放棄自己的寫作,去陪妻子玩樂,最終不僅欠下大筆債務,還因與情敵決鬥而把命也賠上了。這位文壇上的巨星就這樣過早地隕落了。這位美麗的妻子,無論她有多麼任性、多麼無理取鬧、有多少缺點,但在她美麗的光環下,普希金早就看不見了。
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也是很常見的,正所謂「一白遮三醜」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五官不怎麼好看的女孩,只要整體看上去白白嫩嫩的,就不會被認為是醜女;一個人身上儘管有再多的缺點,只要有一個優點是被認可的,那麼這些缺點就會立即縮小或被掩藏起來。我就經常聽到一些人說:「某某人不太說話,見人也不會打招呼,但脾氣好,你說什麼他都是笑笑就過去了,從來不會與你爭。」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比較保守的長輩都不看好那些衣著古怪、生活習慣不健康的年輕人,覺得這樣的打扮、這樣的生活習慣都是沒出息的表現。
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暈輪效應」。即人際交往中,某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個特質,掩蓋了其他方面的特質,於是造成人際認知上的障礙,不能徹底地看清楚一個人的本質。這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影響著我們對事物或人本身面貌的認知,它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現象。首先,這種心理現象容易犯「以點代面」的錯誤,只抓住個別特徵便推及一般性;其次,它還容易犯絕對化的錯誤,不好就全部不好,好就全部好;最後,它還容易將本無關聯的兩類事物湊在一起。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要求我們盡量克服這種心理所帶來的負面作用。
懂得正視自己──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學測,考場外圍著很多考生家長。佳佳也是這次考試的考生之一。在媽媽的陪伴下,她很早就來到了考場,現在已經進了考場。媽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著,她不擔心女兒會考不好,因為依照她平時的成績,只要按照正常水準發揮,考個國立大學是沒有問題的。考場裡,佳佳正在做著題目。其實這次考試對佳佳來說很重要,因為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參加學測了,如果再考不好,不僅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每天早起為自己料理起居的媽媽。想到這裡,她的腦海裡劃過一些不好的情緒,人人都說考大學是人生的轉捩點,要是還考不好……一時間佳佳的思緒亂了,眼前的題目似懂非懂,於是越著急就越是想不出答案。最後,時間一點點過去了,到鈴聲響起,佳佳神色疲倦地走出了考場。自認為考得不好的佳佳在接下來的幾場考試中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準。
實際上,佳佳的這種情況可以用心理學理論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來解釋,即隨著動機過於強烈,表現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是心理學家耶基斯(Robert M. Yerkes)與多德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透過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故事中佳佳的情緒如果正常,那麼她發揮的會是正常水準;如果在帶有輕度緊張與興奮的情況下,那她很可能就會發揮出超常的水準,因為適度的緊張情緒會促進能力的臨場發揮,使身體狀態達到最佳效果;但如果是過度的緊張與壓力,就會在精神上引起焦慮、心理疲勞、精神壓抑等心理現象,致使她最終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從而降低了身體狀態和效率。這就告訴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首先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焦慮的心理狀態。只有正確地評價自己,才會在關鍵時刻讓自己的能力正常發揮出來。
保持健康的心態──習得性無助效應
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和他的夥伴奧弗米爾(Steven F. Maier)曾經在研究人類心理現象時做過大量的實驗。後來根據這些實驗的理論,不少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一個比較有趣的實驗。他們將一條狗關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籠子裡,實驗中不停地用電棍電擊這條狗,起初的時候狗會努力躲避,但是不管牠如何努力,最終都逃不過電棍的無情電擊,反覆多次之後,當實驗者將籠子的門開啟,表示狗可以出來的時候,只見這條狗的眼裡流露出空前的沮喪與壓抑,情緒明顯很失落,已經無力再做逃脫的行為了。這是因為,多次的躲避無效後,狗的心裡就產生了一種無望感,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不能擺脫「厄運」,更加不能控制這種「厄運」,索性就任憑「厄運」擺布了。
這個實驗結果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效應」,實驗中的心理現象被稱作「習得性無助心理」,人一旦產生了這種心理就會陷入深深的悲觀與絕望之中。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困境時,無力反抗、不能使形勢有效逆轉,久而久之便會產生悲觀心理,認為一切都是命運,憑藉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進而形成了一種無助感,即使有能力時也不想再去做無謂的努力。
小孩天生是好動的,對於外界的新鮮事物總是忍不住想嘗試一番,這種希望嘗試的心理在他們有了行為控制能力之後,會表現為努力感興趣的事物爬去或伸出手去,但是這個時候,如果大人嚴加阻止,並告誡說「不能……」、「不准……」,時間一長,小孩的心裡會產生某種對新鮮事物的恐懼感,即使再有興趣也強制自己不要去「亂碰」,他們最終也許會成為父母眼裡的「乖小孩」,但是自卑已經在無形中產生了。
因此,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份健康的心態,要懂得看清事情的真正決定因素,不要輕易地將自己扔進絕望之中。把眼光放遠,不僅可以看清眼前的現象,還可以透過眼前的現象把握事實的真相。
拒絕負面暗示──羅森塔爾效應
從前有兩位病人住在同一家醫院裡,並由同一名醫生為他們診斷病情。其中一個人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另一個病人只是輕微的偏頭痛。可是醫生卻把診斷書弄反了,在患有癌症的病人的病歷表上填寫的是輕微偏頭痛,而在另一位原本無大礙的病人的病歷表上寫的是癌症。於是拿到診斷書的兩個病人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兩種心態:本來患有癌症的病人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大病,整天笑嘻嘻的,心情十分放鬆,一心只想把偏頭痛治好,於是他沒過多久就出院了;而另一位病人在接到病歷表的當天就開始悶悶不樂,終日生活在病痛的折磨和對死亡的恐懼之中,結果真的患上了癌症,時隔不久便在憂鬱與絕望中痛苦地死去了。
這個小故事中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在1968年提出的理論,是指人的心態容易受到自己所喜歡、信任、崇拜的人的暗示和影響,例如故事中的醫生,身為專業人士,就很容易影響病人的心態。理性地對待他人的影響力,盡量接受正向的心理暗示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故事中兩個遭遇不同的病人因為一張弄錯的病歷扭轉了命運原本的方向。可見,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多麼重要。同時,從中我們也不難讀出一個道理:心態改變人生。面對現實,有多少人能夠坦然面對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改變現實,那就改變情緒、改變心態好了。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情緒決定什麼樣的生活。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本章將介紹一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的心理常識,希望透過這些小故事讓你明白,心理學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不要讓壞情緒影響其他人──漣漪效應
國文課接近尾聲,按照慣例,到老師派回家作業的時候了。當老師像往常一樣將回家作業滔滔不絕地列出來,幾個平時就不愛讀書的學生開始不耐煩了,因為他們覺得作業太多了,於是就站起來大聲說:「這作業也太多了吧,每天都寫不完!」老師剛想說什麼,可沒想到的是,教室裡很多學生接連附和:「是啊,這麼多!」、「對啊,每天都寫到很晚。」「少一點吧,太多了。」……一時之間,教室裡像煮沸了的開水。萬般無奈之下,老師只好將當天的作業量減少了。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漣漪效應」。好比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下一粒石子,波紋由最中間開始慢慢向周圍擴展,蕩起層層漣漪。這樣的心理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一部電影的好壞,如果有一個人評價說:「很好,值得一看。」想必聽過這種評論的人都會帶著「值得一看」的心理去觀看這部電影,這樣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從一開始就已經定型。一個人說好,兩個人也說好,大家紛紛覺得不錯,那麼,就算這部電影裡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也會被模糊掉;相反,如果是不好的評論,激起的便是消極的「漣漪效應」。這其實也在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當自己的心情不好時,不要隨意抱怨或發洩,它就像是感冒,一傳十、十傳百,這樣周圍的人都會感染上這種「疾病」。
不要以偏概全──暈輪效應
曾經在俄國文壇上輝煌一時的大文學家普希金,在與當時號稱「莫斯科第一大美人」的娜塔麗婭第一次會面時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這位貌若天仙的女人很快就被普希金征服,並且與他結婚成家。這位女子儘管美麗,卻與普希金沒有任何共同興趣,她不支持他寫作,每天只是央求著普希金帶她去各地遊玩,並參加一些比較豪華的派對。普希金放棄自己的寫作,去陪妻子玩樂,最終不僅欠下大筆債務,還因與情敵決鬥而把命也賠上了。這位文壇上的巨星就這樣過早地隕落了。這位美麗的妻子,無論她有多麼任性、多麼無理取鬧、有多少缺點,但在她美麗的光環下,普希金早就看不見了。
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也是很常見的,正所謂「一白遮三醜」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五官不怎麼好看的女孩,只要整體看上去白白嫩嫩的,就不會被認為是醜女;一個人身上儘管有再多的缺點,只要有一個優點是被認可的,那麼這些缺點就會立即縮小或被掩藏起來。我就經常聽到一些人說:「某某人不太說話,見人也不會打招呼,但脾氣好,你說什麼他都是笑笑就過去了,從來不會與你爭。」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比較保守的長輩都不看好那些衣著古怪、生活習慣不健康的年輕人,覺得這樣的打扮、這樣的生活習慣都是沒出息的表現。
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暈輪效應」。即人際交往中,某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個特質,掩蓋了其他方面的特質,於是造成人際認知上的障礙,不能徹底地看清楚一個人的本質。這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影響著我們對事物或人本身面貌的認知,它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現象。首先,這種心理現象容易犯「以點代面」的錯誤,只抓住個別特徵便推及一般性;其次,它還容易犯絕對化的錯誤,不好就全部不好,好就全部好;最後,它還容易將本無關聯的兩類事物湊在一起。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要求我們盡量克服這種心理所帶來的負面作用。
懂得正視自己──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學測,考場外圍著很多考生家長。佳佳也是這次考試的考生之一。在媽媽的陪伴下,她很早就來到了考場,現在已經進了考場。媽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著,她不擔心女兒會考不好,因為依照她平時的成績,只要按照正常水準發揮,考個國立大學是沒有問題的。考場裡,佳佳正在做著題目。其實這次考試對佳佳來說很重要,因為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參加學測了,如果再考不好,不僅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每天早起為自己料理起居的媽媽。想到這裡,她的腦海裡劃過一些不好的情緒,人人都說考大學是人生的轉捩點,要是還考不好……一時間佳佳的思緒亂了,眼前的題目似懂非懂,於是越著急就越是想不出答案。最後,時間一點點過去了,到鈴聲響起,佳佳神色疲倦地走出了考場。自認為考得不好的佳佳在接下來的幾場考試中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準。
實際上,佳佳的這種情況可以用心理學理論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來解釋,即隨著動機過於強烈,表現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是心理學家耶基斯(Robert M. Yerkes)與多德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透過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故事中佳佳的情緒如果正常,那麼她發揮的會是正常水準;如果在帶有輕度緊張與興奮的情況下,那她很可能就會發揮出超常的水準,因為適度的緊張情緒會促進能力的臨場發揮,使身體狀態達到最佳效果;但如果是過度的緊張與壓力,就會在精神上引起焦慮、心理疲勞、精神壓抑等心理現象,致使她最終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從而降低了身體狀態和效率。這就告訴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首先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焦慮的心理狀態。只有正確地評價自己,才會在關鍵時刻讓自己的能力正常發揮出來。
保持健康的心態──習得性無助效應
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和他的夥伴奧弗米爾(Steven F. Maier)曾經在研究人類心理現象時做過大量的實驗。後來根據這些實驗的理論,不少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一個比較有趣的實驗。他們將一條狗關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籠子裡,實驗中不停地用電棍電擊這條狗,起初的時候狗會努力躲避,但是不管牠如何努力,最終都逃不過電棍的無情電擊,反覆多次之後,當實驗者將籠子的門開啟,表示狗可以出來的時候,只見這條狗的眼裡流露出空前的沮喪與壓抑,情緒明顯很失落,已經無力再做逃脫的行為了。這是因為,多次的躲避無效後,狗的心裡就產生了一種無望感,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不能擺脫「厄運」,更加不能控制這種「厄運」,索性就任憑「厄運」擺布了。
這個實驗結果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效應」,實驗中的心理現象被稱作「習得性無助心理」,人一旦產生了這種心理就會陷入深深的悲觀與絕望之中。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困境時,無力反抗、不能使形勢有效逆轉,久而久之便會產生悲觀心理,認為一切都是命運,憑藉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進而形成了一種無助感,即使有能力時也不想再去做無謂的努力。
小孩天生是好動的,對於外界的新鮮事物總是忍不住想嘗試一番,這種希望嘗試的心理在他們有了行為控制能力之後,會表現為努力感興趣的事物爬去或伸出手去,但是這個時候,如果大人嚴加阻止,並告誡說「不能……」、「不准……」,時間一長,小孩的心裡會產生某種對新鮮事物的恐懼感,即使再有興趣也強制自己不要去「亂碰」,他們最終也許會成為父母眼裡的「乖小孩」,但是自卑已經在無形中產生了。
因此,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份健康的心態,要懂得看清事情的真正決定因素,不要輕易地將自己扔進絕望之中。把眼光放遠,不僅可以看清眼前的現象,還可以透過眼前的現象把握事實的真相。
拒絕負面暗示──羅森塔爾效應
從前有兩位病人住在同一家醫院裡,並由同一名醫生為他們診斷病情。其中一個人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另一個病人只是輕微的偏頭痛。可是醫生卻把診斷書弄反了,在患有癌症的病人的病歷表上填寫的是輕微偏頭痛,而在另一位原本無大礙的病人的病歷表上寫的是癌症。於是拿到診斷書的兩個病人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兩種心態:本來患有癌症的病人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大病,整天笑嘻嘻的,心情十分放鬆,一心只想把偏頭痛治好,於是他沒過多久就出院了;而另一位病人在接到病歷表的當天就開始悶悶不樂,終日生活在病痛的折磨和對死亡的恐懼之中,結果真的患上了癌症,時隔不久便在憂鬱與絕望中痛苦地死去了。
這個小故事中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在1968年提出的理論,是指人的心態容易受到自己所喜歡、信任、崇拜的人的暗示和影響,例如故事中的醫生,身為專業人士,就很容易影響病人的心態。理性地對待他人的影響力,盡量接受正向的心理暗示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故事中兩個遭遇不同的病人因為一張弄錯的病歷扭轉了命運原本的方向。可見,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多麼重要。同時,從中我們也不難讀出一個道理:心態改變人生。面對現實,有多少人能夠坦然面對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改變現實,那就改變情緒、改變心態好了。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情緒決定什麼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