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比起「想做的事」,「嶄新的事」更重要

 

 

在經營以年輕人為主的社群後,我便經常接受個人諮詢。他們大多數人都在煩惱著―「沒有想做的事」。

 

那些尋找「想做的事」的人們,幾乎都是先從「自我分析」著手。

 

只要探索內心深處,就會發現「想做的事」在某處沉睡著……他們如此期望著,並寫下「學生時代曾努力做過的事」或「曾感到快樂的事」。

 

抑或面對性格診斷測驗的題目,非常有耐心地在「是的」、「兩者皆非」、「不是」上打勾。

 

但是,我希望你仔細想想。

 

透過自我分析,你會回想起至今的人生來找出你的內在熱情。也就是說,這是從你已經體驗過或是已經知道的事物中找出「想做的事」。

 

不過,如果你在過去早就跟「想做的事」相遇了,那為什麼現在並沒有投入其中呢?倘若那真的是你「想做的事」,不是早就「正在做」了嗎?

 

找出其實也沒那麼想做的「想做的事」,我不認為有什麼意義可言。

 

勿回頭、勿回頭,身後無夢想。

 

這是詩人寺山修司的語錄,我認為確實就是如此。即使回顧過去的人生,也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

 

重視「初體驗」

 

那麼,應該如何找出「想做的事」呢?答案,就在自身的框架之外。

 

既然至今為止自己的內心都沒有找到「想做的事」,那即便凝視過去也毫無意義。畢竟,在早已做過的事物中不可能會有「想做的事」。

 

這麼想來,一切就很清楚了。你只能去做至今沒有做過的事,也就是用「嶄新的事」來開拓你的視野。

 

舉例來說,試著去閱讀只知道書名的名著。在書店閉著眼睛拿起來的書也可以。

 

去挑戰不知道規則的運動。

 

試著進入一個你完全陌生的業界。

 

嘗試去跟至今為止沒接觸過的類型的人對話,或許也會很有趣。

 

總之,你要重視初體驗,去觸及未知的世界。

 

去讀書、與人相遇,擴展你所見的世界吧。

 

如此一來,你就能夠遇見「馬上想投入其中的事」。之所以沒有「想做的事」,並不是因為你平淡乏味,只是還沒有遇上而已。

 

 

 

 

不幸的原因,在於確信「有正確答案」

 

名為「不想犯錯」的恐懼

 

我曾經被問過「應該讀哪本書才好」。每當這種時候,我便心想「為什麼要問我這種笨問題呢」。

 

只要讀過幾本書,自然就會看到之後想讀的書了。要不然也可以用「讀了這本書後,我是這麼想的……」這類再稍微具體一點的問法吧?

 

會問出「我該讀哪本書才好呢?」這種籠統的問題,正是沒有靠自己讀過任何一本書的證據。

 

這就跟考試的時候說「請告訴我答案」一樣。即使模仿他人告知的答案也不會增長實力,但大多數的人都習慣這種思考方式。

 

不過,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奪走思考能力的是學校教育。

 

我們所受的教育,是為了量產成為資本主義齒輪的人。簡單來說,這個教育就是在培育沒有任何想法便行動的人。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擅長自己思考或是說出自己的意見。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能按照父母或老師所決定的「正確」來過生活的人就是優等生,偏離這條路的則成了劣等生。因此,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不能犯錯」。

 

從小學到大學考試,因應個人的狀況,即使是公司的新人教育等場合上,我們也會被要求「回答出正確答案」。結果,我們總是想著「不希望犯錯」。

 

這就跟問「應該讀哪本書才好?」而想要事先知道答案一樣,是「不想出錯」的表現。

 

連讀一本「沒用的書」都不願意花時間。

 

只想讀「應該讀的書」。

 

因此,才會去乞求該讀什麼才好的答案。明明一本一本閱讀後覺得「要是沒有讀就好了」、「真是浪費錢又浪費時間」的經驗也是一種學習,卻因為「不想犯錯」而不願去試。

 

不要一直解決過去相同的問題

 

總是想著「不希望犯錯」的人,都會有反覆做相同事情的傾向。由於害怕挑戰,才只會用已知的方法努力去做已知的事。

 

反覆做相同的事,就跟反覆解決過去相同的問題一樣。

 

既然是曾解決過的問題,早就已經知道解決的方法,應該可以毫無迷惘地努力下去吧。

 

只要不斷解說,最後就會記得答案,縱使不看題目,也能回答出正確解答,並逐漸提高正確率。

 

然而,倘若一直這麼做,最後就會忘記「問題是什麼」。要是我們不再知道該走哪條路、該思考什麼,就無法解開應用問題。

 

一旦反覆做相同的事,就會變成無法應對變化的人。

 

「不想犯錯」這種態度,會讓人失去「總之先靠自己做做看」的行動力,以及「想過之後努力去做」的思考能力。

 

沒有「正確」解答

 

過去,我們都認為有所謂社會上的「正確答案」。

 

在穩定的企業就職,工作到退休,組成家庭。只要朝著這個理想狀態前進就好。

 

然而如今,無論是在公司就職還是終身雇用制都已不再是理所當然,就連社會上的「正確答案」都消失了。這是個必須由自己決定道路的時代。

 

或許有人會覺得「停止思考,乖乖服從比較輕鬆」、「別進行就職活動,選擇父母所決定的職業比較輕鬆」、「比起自由戀愛,透過相親結為夫妻比較輕鬆」等等。

 

只要選項多了起來,人們就會煩惱「該選哪個」,並且感到痛苦。

 

不過,那份痛苦的根本原因,正是名為「有正確答案」的確信。就因為認為選擇普世所認同的職業和結婚是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要是不順利便覺得痛苦。這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去順從「普世」或「常識」的話呢?你應該任何選項都能夠選擇才對。

 

人生是更加自由的,無論用什麼方法攻略都可以。哪裡都不存在什麼正確答案。

 

再者,就如同犯錯的字面意思(註:日文的犯錯原文「間違い」一詞,直譯上為「搞錯時機」),根據不同的時間點,失敗有可能是壞也是好。

 

尤其是在變化激烈的現代,有些事情昨天還是好的,今天就變成壞的了,反之亦然。若這樣去思考,你便能理解尋求一個正解並順從於此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了吧。

 

「正確」根本就不存在

 

也有很多人會想著「我現在所做的事合適嗎?」並一一去確認到底合不合適,這也是因為「不想犯錯」所導致。

 

這些人多半最終都會以「金錢」作為基準。

 

金錢是在數字上可見的絕對尺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唯一的價值。正因為對自己的價值觀沒有自信,才會追逐著被普世所認同的金錢價值。

 

大家變成「只要追求金錢就會放心」,並開始執著於賺錢,還齊聲說著「財務自由」、「時間自由」,讓人不禁笑出來。

 

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越是不想出錯而活著的人,越容易停止思考,去追逐容易理解的事物。

 

但是,「正確」根本就不存在。

 

事物會根據不同的觀點而產生許多改變,因此無論什麼言論,都只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罷了。如果盲目地相信某人所說的話,那只會成為某人為了得利的工具或冤大頭。

 

必須理解不同的觀點並用不同的視角去掌握,思考這對自己而言又是如何。正因如此我才會不停地說著應該要追求「新的事物」,跟自己框架以外的事物相遇。

 

積極地「犯錯」比較好

 

我們之所以會不幸,多半都是因為深信「有正解」。

 

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才好時,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不安時,以及想要依賴某件事情時,我希望你可以想起「並沒有正解」這件事。

 

話雖如此,從小就被教導「不能犯錯」的人很難去改變行動吧?「先找答案」和「不做不知道答案的事」早已成為習慣了。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停止這個習慣呢?只能「到處犯錯」。

 

在問別人之前先自己思考再行動,然後失敗。

 

不看周圍的臉色行動,招人嫌棄也沒關係。

 

人類只能靠吃到苦頭才能成長。犯錯並沒有不好,倒不如說,我希望你積極地去犯錯。

 

一旦如此思考,名為「不想犯錯」的恐懼就會逐漸消失。

 

 

不要把「完美主義」當成做不到的藉口

 

一勝九敗也沒關係!

 

有人會因為一點小失誤就深感失落,但無論任何事,都不能想著要立刻做到很完美。

 

若以完美為目標,就會因為「現在還沒辦法做得很完美」而遲遲無法開始。即便開始了,在知道自己無法做到很完美的瞬間便會失去幹勁,很容易放棄。

 

只要堅持完美,就會連「開始」與「結束」都做不到。

 

此外,完美主義很容易成為逃避現實的理由。

 

如果是在不完美的狀態下開始,自己就會知道「做不到」。然而,假使自稱完美主義而拖延行動,便能以「我做得到,只是沒有做」而保有面子。

 

大腦很擅長思考「不做的藉口」。而完美主義,就成了剛好的藉口。

 

只是,要是因為這樣而感到害怕,那就永遠都無法成長了。縱使不完美,都必須反覆試錯。

 

不是要全贏,一勝九敗也沒關係。試著擁有這種思維吧,即便一開始不順利,也會在不斷行動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勝利的。

 

比起打擊率,更重要的是打擊量

 

人生的基本策略,便是「亂槍打鳥」。

 

所以我總是會制定很多計劃。從這份經驗來說,多試幾次有以下三個好處。

 

 ●打中的可能性會提高

 

 ●經驗會增加

 

 ●邂逅會增加

 

 至於壞處,則是這兩點。

 

 ●失敗會增加

 

 ●變忙碌

 

 不過「失敗增加」會成為一種學習,因此也算好處。這麼想來,不就能清楚明白多試幾次明顯會比較好嗎?

 

多數人都不會多試幾次。只是在人生中,比起打擊率,打擊量更重要。

 

無論是擅長還是不擅長的人,想要提高打擊量,就必須站在擊球區上。不要害怕失敗,去不斷嘗試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