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是所有堅持都正確,勝負的關鍵在於選對方向
不是所有堅持都可貴,堅持的方向錯了,前進就是倒退!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是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堅持打拚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勝負的關鍵在於是否選對了方向。
被拉下神壇的Nokia
如今,當所有人都對一款新推出的蘋果手機趨之若鶩時,還有多少人能記起Nokia這個名字呢?事實上,在21世紀之初,Nokia在手機市場上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科技以人為本」的口號更是響徹全球。自從1996年以來,Nokia曾經連續15年占據全球手機市場占有率第一,2007年,Nokia已累計售出4.4億部手機,其市場占有率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46%,簡直可以輕鬆碾壓其他任何手機品牌。
Nokia的「斷崖式跌落」在當時的手機使用者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卻會發現,它的墜落其實是從它最輝煌的巔峰開始的,或許是萬眾矚目的光芒讓公司高層們有些不可一世,也或許是龐大的銷量與遠超對手的市場占有率讓公司高層有些不思進取,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Nokia自身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陳舊發展模式才是其失敗的根源。這一點,從他們對於競爭對手的輕視態度就能一目了然。
2007年,伴隨著Nokia走上「神壇」,第一代蘋果智慧型手機也低調面世了。賈伯斯在產品釋出會上暢想了關於未來智慧型手機的美好前景,但Nokia高層們根本沒有正眼相看,反而冷嘲熱諷地說:「賈伯斯先生最好還是先把品牌知名度轉化為市場占有率,然後再去談論未來吧。」緊接著,安卓系統智慧型手機也來了,三星、HTC都因使用了安卓作業系統而在手機市場上聲名鵲起。此時,手機觸控式螢幕時代到來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但是Nokia卻依然固守著老舊的Symbian作業系統。雖然Nokia聲名顯赫,是一代人的美好記憶,但市場是殘酷而現實的,很快,幾乎所有的手機使用者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更為便捷更加人性化的智慧觸控式螢幕手機。
兵敗如山倒,Nokia市場占有率很快就從2007年的46%迅速下降到2011年的25%,被蘋果公司和三星公司雙雙超越。但直到此時,Nokia公司依然端著「老大」的架子,雖然他們也知道自己確實應當進軍智慧觸控式螢幕手機市場了,但卻沒有選擇與經過市場洗禮的擁有成熟安卓系統的Google公司合作,而是選擇了主業並非智慧型手機業務的微軟公司作為合作夥伴。這次的選擇讓Nokia管理層的固執與自大本性一覽無遺,局外人一眼就能看明白,Nokia選擇作業系統的理由不是看重技術或品質,而是看重是否能成為領導者,這與他們恃寵而驕的「老大」心態十分吻合。在Nokia管理層看來,選擇安卓系統,做得再好也只是Google最大的代工廠商而已,說得不好聽點就是Google的「超級打工仔」,而選擇微軟,則可以建設另一個手機系統生態圈。但是,與微軟合作以來,其手機作業系統的開發進度卻遠遠落後於安卓系統,智慧型手機軟體應用更新緩慢,配置低且售價昂貴,終於,無數堅定粉絲失去了對Nokia的最後一點耐心和幻想。至此,Nokia的錯誤堅持已經讓它的失敗定局無可挽回。
2013年9月3日,微軟以71.7億美元併購了Nokia手機部門,輝煌多年的Nokia手機徹底倒下了,這時,Nokia的市值已從巔峰期的3,030億美元跌至71.7億美元。
2016年10月,曾經帶領Nokia登上巔峰的前CEO約爾馬.奧利拉(Jorma Ollila)出版了回憶錄《排除萬難》,書中記錄的一件小事讓所有人明白了Nokia最終沒落的原因。
書中記錄,2007年第四季度,諾基亞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40%,牢牢占據了榜首的位置。正是在這萬眾歡呼信心爆棚的時刻,多年來默默無聞的蘋果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全觸控式螢幕智慧型手機iPhone,當時,奧利拉曾召集12名高層主管開會,詢問他們對iPhone的看法,其中兩人認為iPhone不構成嚴重威脅,另外10人覺得不能低估iPhone。不過,這次談話卻沒能讓奧利拉帶領Nokia衝出iPhone的「包圍」。他在書中直言:「即使公司已經意識到了蘋果公司帶來的威脅,但仍難扭轉命運。」
究其原因,奧利拉說:「我們都知道問題所在,但內心深處卻無法正視現實。公司的大型計畫仍在持續進行,唉,當我們應該關注長遠前景時,卻只是按部就班檢討了下一季度的銷售預測,可以說,正是我們錯誤的堅持害了自己。」
由於Nokia的高銷量任務和以業績為中心的管理體制,高層管理者非常擔心外部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他們的季度目標不能實現。儘管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手機需要一個比當時的Symbian系統更好的作業系統,以此來和蘋果競爭,也知道研發需要數年,但卻害怕在當時公開承認Symbian技不如人,擔心會被外部投資者、供應商以及消費者認為是「失敗者」,從而被他們拋棄,因此沒有人想要對可能出現的壞消息負責任。
在蘋果公司,高層都是工程師,而在Nokia公司,高層把一切只當成是做生意,只用數據來證明誰是英雄誰是狗熊。事實上,蘋果公司在軟體工程師驅動下一路向前,有著高超的技術作為後盾,而當時的Nokia高層卻沒有真正懂軟體的人,這也導致Nokia最終把注意力和資源不成比例地進行了分配,大力投資短期市場,大量製造手機設備希望保持市場占有率,而對從長遠來看可以與蘋果公司相搏的作業系統開發不夠重視,再加上Symbian系統操作問題頻繁出現,最終引起了使用者的反感。
曾幾何時,Nokia也有著十分厲害的研發火力、技術能力和遠見,它的專利年收入在6億美元左右,並且由風頭正勁的對手蘋果、三星支付,但Nokia最終卻沒落了。
事實上,Nokia並非沒有機會延續自己的輝煌。2007年,Nokia曾率先在全球推出行動網路,這比蘋果早了一年,但是Nokia的故步自封再次毀了自己。雖然Nokia已經發現網際網路將是未來的大方向,但公司高層卻拒絕開放合作,而是試圖產業鏈通吃,不惜花費巨資收購導航軟體企業、地圖企業,甚至相關的營運網站。這種整條產業鏈通吃的模式並未增強Nokia在網際網路世界的競爭力,反而因為管理層的技術弱點變成了桎梏。在砸了150億美元的巨資後,Nokia網際網路策略宣告失敗。無獨有偶,其實早在2004年,Nokia內部就開發出了觸控技術,甚至是當今火熱的3D技術。Nokia擁有著最龐大的研發資源,本該迅速將技術轉化為手機戰場上的「武器」,但管理層卻認為,這塊市場還太小,沒人會買,反而要花太多成本,得不償失。後來,直到蘋果手機推出一年後,Nokia才推出第一款觸控技術的手機,要知道,這時候Nokia掌握觸控技術已經好幾年了。
回顧Nokia的失敗過程,可以發現,Nokia最大的失敗之處就是沒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沒能真正地去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和市場執行規律,沒有保持自身的活力與創新機制,反而不斷浪費使用者對自己品牌的信任度,堅持以為品牌優勢可以戰勝功能優勢與價格優勢,這直接導致了Nokia被市場與使用者拋棄。在網際網路時代,Nokia沒有及時跟上,這絕不能僅僅歸結於運氣不夠好。
回想一下,當「科技以人為本」變成「科技以換殼為本」,當在講求體驗、比較軟體的時代依然只想依靠品牌優勢獲勝,當用低端的配置再加上高昂的價格,且Nokia堅持這樣的策略不動搖,其市值從輝煌期的3,030億美元降到如今的不足100億美元便不足為奇了。Nokia的失敗,可以最終歸咎於堅持了錯誤的方向,逐漸喪失了對外部競爭的免疫力,變得越來越脆弱,最終一敗塗地。
不是所有堅持都可貴,堅持的方向錯了,前進就是倒退!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是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堅持打拚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勝負的關鍵在於是否選對了方向。
被拉下神壇的Nokia
如今,當所有人都對一款新推出的蘋果手機趨之若鶩時,還有多少人能記起Nokia這個名字呢?事實上,在21世紀之初,Nokia在手機市場上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科技以人為本」的口號更是響徹全球。自從1996年以來,Nokia曾經連續15年占據全球手機市場占有率第一,2007年,Nokia已累計售出4.4億部手機,其市場占有率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46%,簡直可以輕鬆碾壓其他任何手機品牌。
Nokia的「斷崖式跌落」在當時的手機使用者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卻會發現,它的墜落其實是從它最輝煌的巔峰開始的,或許是萬眾矚目的光芒讓公司高層們有些不可一世,也或許是龐大的銷量與遠超對手的市場占有率讓公司高層有些不思進取,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Nokia自身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陳舊發展模式才是其失敗的根源。這一點,從他們對於競爭對手的輕視態度就能一目了然。
2007年,伴隨著Nokia走上「神壇」,第一代蘋果智慧型手機也低調面世了。賈伯斯在產品釋出會上暢想了關於未來智慧型手機的美好前景,但Nokia高層們根本沒有正眼相看,反而冷嘲熱諷地說:「賈伯斯先生最好還是先把品牌知名度轉化為市場占有率,然後再去談論未來吧。」緊接著,安卓系統智慧型手機也來了,三星、HTC都因使用了安卓作業系統而在手機市場上聲名鵲起。此時,手機觸控式螢幕時代到來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但是Nokia卻依然固守著老舊的Symbian作業系統。雖然Nokia聲名顯赫,是一代人的美好記憶,但市場是殘酷而現實的,很快,幾乎所有的手機使用者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更為便捷更加人性化的智慧觸控式螢幕手機。
兵敗如山倒,Nokia市場占有率很快就從2007年的46%迅速下降到2011年的25%,被蘋果公司和三星公司雙雙超越。但直到此時,Nokia公司依然端著「老大」的架子,雖然他們也知道自己確實應當進軍智慧觸控式螢幕手機市場了,但卻沒有選擇與經過市場洗禮的擁有成熟安卓系統的Google公司合作,而是選擇了主業並非智慧型手機業務的微軟公司作為合作夥伴。這次的選擇讓Nokia管理層的固執與自大本性一覽無遺,局外人一眼就能看明白,Nokia選擇作業系統的理由不是看重技術或品質,而是看重是否能成為領導者,這與他們恃寵而驕的「老大」心態十分吻合。在Nokia管理層看來,選擇安卓系統,做得再好也只是Google最大的代工廠商而已,說得不好聽點就是Google的「超級打工仔」,而選擇微軟,則可以建設另一個手機系統生態圈。但是,與微軟合作以來,其手機作業系統的開發進度卻遠遠落後於安卓系統,智慧型手機軟體應用更新緩慢,配置低且售價昂貴,終於,無數堅定粉絲失去了對Nokia的最後一點耐心和幻想。至此,Nokia的錯誤堅持已經讓它的失敗定局無可挽回。
2013年9月3日,微軟以71.7億美元併購了Nokia手機部門,輝煌多年的Nokia手機徹底倒下了,這時,Nokia的市值已從巔峰期的3,030億美元跌至71.7億美元。
2016年10月,曾經帶領Nokia登上巔峰的前CEO約爾馬.奧利拉(Jorma Ollila)出版了回憶錄《排除萬難》,書中記錄的一件小事讓所有人明白了Nokia最終沒落的原因。
書中記錄,2007年第四季度,諾基亞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40%,牢牢占據了榜首的位置。正是在這萬眾歡呼信心爆棚的時刻,多年來默默無聞的蘋果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全觸控式螢幕智慧型手機iPhone,當時,奧利拉曾召集12名高層主管開會,詢問他們對iPhone的看法,其中兩人認為iPhone不構成嚴重威脅,另外10人覺得不能低估iPhone。不過,這次談話卻沒能讓奧利拉帶領Nokia衝出iPhone的「包圍」。他在書中直言:「即使公司已經意識到了蘋果公司帶來的威脅,但仍難扭轉命運。」
究其原因,奧利拉說:「我們都知道問題所在,但內心深處卻無法正視現實。公司的大型計畫仍在持續進行,唉,當我們應該關注長遠前景時,卻只是按部就班檢討了下一季度的銷售預測,可以說,正是我們錯誤的堅持害了自己。」
由於Nokia的高銷量任務和以業績為中心的管理體制,高層管理者非常擔心外部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他們的季度目標不能實現。儘管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手機需要一個比當時的Symbian系統更好的作業系統,以此來和蘋果競爭,也知道研發需要數年,但卻害怕在當時公開承認Symbian技不如人,擔心會被外部投資者、供應商以及消費者認為是「失敗者」,從而被他們拋棄,因此沒有人想要對可能出現的壞消息負責任。
在蘋果公司,高層都是工程師,而在Nokia公司,高層把一切只當成是做生意,只用數據來證明誰是英雄誰是狗熊。事實上,蘋果公司在軟體工程師驅動下一路向前,有著高超的技術作為後盾,而當時的Nokia高層卻沒有真正懂軟體的人,這也導致Nokia最終把注意力和資源不成比例地進行了分配,大力投資短期市場,大量製造手機設備希望保持市場占有率,而對從長遠來看可以與蘋果公司相搏的作業系統開發不夠重視,再加上Symbian系統操作問題頻繁出現,最終引起了使用者的反感。
曾幾何時,Nokia也有著十分厲害的研發火力、技術能力和遠見,它的專利年收入在6億美元左右,並且由風頭正勁的對手蘋果、三星支付,但Nokia最終卻沒落了。
事實上,Nokia並非沒有機會延續自己的輝煌。2007年,Nokia曾率先在全球推出行動網路,這比蘋果早了一年,但是Nokia的故步自封再次毀了自己。雖然Nokia已經發現網際網路將是未來的大方向,但公司高層卻拒絕開放合作,而是試圖產業鏈通吃,不惜花費巨資收購導航軟體企業、地圖企業,甚至相關的營運網站。這種整條產業鏈通吃的模式並未增強Nokia在網際網路世界的競爭力,反而因為管理層的技術弱點變成了桎梏。在砸了150億美元的巨資後,Nokia網際網路策略宣告失敗。無獨有偶,其實早在2004年,Nokia內部就開發出了觸控技術,甚至是當今火熱的3D技術。Nokia擁有著最龐大的研發資源,本該迅速將技術轉化為手機戰場上的「武器」,但管理層卻認為,這塊市場還太小,沒人會買,反而要花太多成本,得不償失。後來,直到蘋果手機推出一年後,Nokia才推出第一款觸控技術的手機,要知道,這時候Nokia掌握觸控技術已經好幾年了。
回顧Nokia的失敗過程,可以發現,Nokia最大的失敗之處就是沒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沒能真正地去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和市場執行規律,沒有保持自身的活力與創新機制,反而不斷浪費使用者對自己品牌的信任度,堅持以為品牌優勢可以戰勝功能優勢與價格優勢,這直接導致了Nokia被市場與使用者拋棄。在網際網路時代,Nokia沒有及時跟上,這絕不能僅僅歸結於運氣不夠好。
回想一下,當「科技以人為本」變成「科技以換殼為本」,當在講求體驗、比較軟體的時代依然只想依靠品牌優勢獲勝,當用低端的配置再加上高昂的價格,且Nokia堅持這樣的策略不動搖,其市值從輝煌期的3,030億美元降到如今的不足100億美元便不足為奇了。Nokia的失敗,可以最終歸咎於堅持了錯誤的方向,逐漸喪失了對外部競爭的免疫力,變得越來越脆弱,最終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