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琳娜的故事
 
琳娜(35歲)是一位外表高䠷、長相秀氣的成熟女性,講話有禮,笑容卻又帶著幾分天真。她出生在醫生世家,外界看她似乎擁有一切,但這一切背後卻隱藏著她從小到大的傷痛和矛盾。她的童年沒有親生父母照顧,而是由爺爺奶奶撫養。當兩位老人相繼過世,琳娜才回到父母家中,但那時,她與妹妹的關係已經處於競爭與冷漠的階段。
 
琳娜受到隔代教養的寵愛,什麼家務事都不會,學歷也不高;而妹妹從小就成績優異,也會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後來還當了醫生。這樣的背景造就了琳娜內心的疏離與不安。即便如此,琳娜仍保持著一顆希望能夠被愛的心,卻常常在家人的冷言冷語中感受到自己的無力與無價值。
 
當琳娜經歷了婚姻的破裂與家人對她的不理解時,她的情緒變得越發壓抑,甚至在一些家庭衝突中,開始以被動攻擊的方式回應―將家人的東西藏起來,或偷偷丟掉他們剛買回來的食物,這些行為使得她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很緊張。在一次衝突過後,家人強迫她就醫治療,並在診間抱怨她的無能,認為她無法照顧好自己,更無法照顧好她的孩子。
 
這個時候,琳娜來到了我的諮商室,我用心傾聽她的故事,陪伴她在情感的洪流中能感受到一絲絲的安慰。然而,我知道這個過程對她來說並不簡單,當家人對她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時,她的心理防線開始崩塌。
 
有一天,護理師嚴肅地告訴我琳娜的家人逼迫她送走孩子,決定將她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提醒我琳娜的情況十分危急。我深知這對琳娜來說,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她或許會在這個時刻選擇放棄自己、與世界告別。當我在諮商室等待她的到來時,我心裡焦慮地祈禱著,希望她能夠出現,讓我有機會勸解她別做出極端的錯事。她遲到十分鐘,終於出現了,我鬆了口氣。她一坐下來,便用無所謂的語氣告訴我:「我今天只是來跟你說聲再見,這次以後不會再來了。」她的語氣淡漠,眼神渙散,讓我感到一絲寒意。她似乎已經放棄了所有的希望。
 
我直視著她,溫和卻堅定地問:「你說不來,是想告別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她冷冷地回應說,她在家人眼中就是個無用的人,一切都做不好,甚至在當母親這件事上也成了失敗者。這番話裡,我聽到了她深深的自我否定和對生命的絕望。
 
當我提到她的孩子,即使表面冷漠,她還是無法掩蓋內心的裂痕。「你不覺得孩子很需要你嗎?」我輕聲問她。從她的眼神中,我讀出了無奈與深深的悲傷。她語氣平淡地回答:「我根本不配做母親,只會陪孩子玩,無法給他教育和指導。」
 
這時,我明白她正處於邊緣的深淵,任何一個錯誤的言語或行為,都可能讓她陷入無法自拔的黑暗。我接著問道:「那麼,失去了小孩,你有怎樣的感覺?」
 
她的眼神忽然一凝,語氣變得堅決:「他去學校住宿,我就可以安心地離開了。」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但我知道此刻必須保持冷靜,並且從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性。
 
偏偏經過幾番努力,仍感覺到她堅定的態度。最後,為了能開啟她的真實感情,我將心照不宣卻避免講到的話題丟出來,直接了當地問:「琳娜,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好吧,假如現在我們就在你的告別式上,想想看,會看到你的孩子在做什麼?」她的眼神開始變得迷離,我知道她的內心有了波動,於是不再急於說服她,而是靜靜陪伴她。
 
終於,她的淚水開始在眼眶打轉,她激動地說:「我看到他在棺材旁哭得好傷心,根本不想我死,一點也不想。」她停頓了一下,猛地抓住我的手,眼中充滿了痛苦與悔恨。
 
這一刻,似乎是她所有痛苦情緒的爆發,她終於感受到她的孩子對她的依賴與愛,這讓她不再那麼決絕。我的話語輕輕地引導她走出那個黑暗的漩渦:「你說,你的家人不在意你,那麼為什麼不去關心那個真正在意你的孩子?你不想看到他傷心,對嗎?」
 
琳娜緩緩擦去眼淚,眼中閃現出一絲光芒,低聲問我:「你也不希望我死?」我微笑著點頭,堅定地回答:「當然,我也是真正在意你的人啊!最重要的是,你活著的每一天,對你兒子來說,都是無價的。」這句話讓她的心情有了微妙的變化,她的眼中不再只有悲傷,還有一點點希望。
 
隨著我們的對話深入,琳娜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她說,她和兒子最喜歡一起做飯,睡前也會聊聊天,這些平凡的小事,卻讓她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她的心漸漸放鬆,回想起那些和孩子共度的美好時光,眼中終於不再只有無助,還有一些願意改變的力量。
 
當我們的會談結束時,琳娜站起來,對我微笑道謝。那一刻,我知道她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所束縛,懂得在意該在意的眼光,開始朝著正向的生活邁步。我看著她的背影消失在門外,心中默默感謝能夠陪伴她走過這段艱難的旅程。
 
走上諮商師這條路這次經歷讓我深刻意識到,在生命的最黑暗時刻,或許只需要一個人、一句話,便能將一顆即將放棄的心帶回光明。而這也促使我決定,將我的工作從教會的輔導員轉向心理師的職業,走上一條更具挑戰與使命感的道路。我相信,這就是我的呼召。
 
多年的諮商工作,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深刻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在某些時候,左右我們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這個領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生命中的一個關鍵議題:當我們關注外界的評價與期待時,能否將在意別人的眼光轉化成正向的生命力量,而不再內耗?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這本書誕生的原因。
 
我想起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 Jung)所說的:「了解所有的理論,掌握所有的技巧,但當你觸及一個人的靈魂時,你也只是另一個人的靈魂。」(Know all the theories, master all the techniques, but you touch a human soul, be just another human soul.)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擁有多麼深厚的知識與技能,在面對真實的人性與情感時,最重要的還是謙遜與真誠。在我的心理諮商過程中,我常提醒自己,真正的陪伴來自於以平等、真誠的姿態站在對方的身邊,帶入從信仰裡學習到無條件的關愛,理解並尊重對方的獨特生命經驗。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放下對技術與理論的過度依賴,而是以一顆謙卑與開放的心去與每一個人的靈魂對話。同樣地,希望我能以同等的高度、同樣的視角與每位讀者並肩同行,走向生命中更加真實和豐富的未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