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8.首因定律—第一印象力
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某人或某物,今後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既可助某人或某事成功,也可令某人某事失敗。
人生是由無數個「第一次」組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由於各種各樣的機會和需要,我們必須和陌生人說話。有些人十分善於與他人交談,即使對方是初次見面或不善言辭的人,他們也能和其聊得十分愉快,這是因為他們對於身邊的事物和談話對象仔細觀察,由此決定自己的說話策略。
人與人的交往是很奇妙的。從未曾見過面的人一見面有可能一見鍾情,又有可能彼此都很反感。對方喜歡你,可能是因為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對方討厭你,可能是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太糟。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力,是指最初接觸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日後行為與評價有著長久影響。
舉例來說:
• 懸疑小說家善於在開頭設下懸念;
• 電影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就用特效吸引觀眾;
• 推銷員將名片設計得花俏甚至印上照片。
•
他們都是在利用良好的第一印象,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頭會讓讀者認為小說精彩、讓觀眾願意掏錢看電影、讓顧客對推銷員產生興趣。
反之,若開場平淡無奇,即使內容精彩,也可能被忽略——小說賣不掉、觀眾中途離場、推銷失敗。
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如:
• 求職面試
• 初次拜訪
• 初次約會
這些「第一次」會影響求職成功與否、事情能否辦成、甚至關係到事業或婚姻的成敗。
因此,應有意識地利用首因效應,力求在初次見面時留下好印象。
第一印象的要素:
• 性別
• 年齡
• 衣著
• 姿勢
• 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
體態、談吐、穿著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養與個性特徵。初次見面時應注意:
• 一舉一動
• 一顰一笑
第一印象中的第一句話
第一句話的原則:親切自然、消除陌生感
常見開場方式如下:
1. 攀認式:
利用共同背景或認識增加親近感。
2. 敬慕式:
表達對對方的尊重,但要注意分寸,避免過度吹捧。
3. 問候式:
使用「您好」等基本問候語,根據對象與時間選擇適當語氣。
例:對長者可說「前輩,您氣色真好!」;對同齡人可直呼其名更顯親切。
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帶來歡樂與信心,應從衣著打扮與言談舉止下功夫。
9.結尾效應術—好頭不如好尾
誰都知道,一件事情總是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
• 初段——發生
• 中段——發展
• 最後——結尾
通常我們對「最初階段」和「最後階段」的印象最深。但人們往往虎頭蛇尾,只重視「首因效應」,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結尾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結尾效應」與「首因效應」同樣重要。
日本政客的禮遇策略
日本有一位知名政客,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
• 若接受某團體的請願,便不會親自送客。
• 若不接受請願,則會客客氣氣地送到門口,並一一握手道別。
他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讓那些未達成目標的人不會懷恨在心。結果也如他所願,這些人反而因為受到禮遇而感到感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善用了「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的概念如下:
• 首因效應:我們記得最初的印象。
• 結尾效應:我們也會長時間記住最後的印象,甚至這個印象會左右整體評價。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首因效應,比如:
• 找工作面試時,我們會整理儀容,希望留下好印象。
• 初次見面時,會微笑、有禮,讓彼此的關係有個好的開始。
但許多人卻忽略了「結尾效應」的重要性。
在與人互動的最後時刻所留下的印象,不但鮮明,而且往往能彌補整體形象的不足。
例如:
• 若你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平平或出錯,在最後分別時,只要有良好表現,仍可扭轉對方印象,甚至留下深刻的好感。
這正是那位日本政客所擅長的心理操作。他送客,是要讓客人忘記失望,轉而覺得受到了尊重與榮幸。
一個疏忽造成的損失:結尾效應的實例
某公司的一位業務主管,負責某類產品的配件加工業務。一次,他代表公司前往某大公司洽談一筆重要的外包業務。
這筆業務對公司而言意義重大,因為:
• 大企業的外包業務量大且穩定,
• 若能成功爭取,等於為公司爭取到一張「長期飯票」。
為了這次洽談,主管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做前期準備。
準備得相當周到,以致:
• 雙方初次接觸時,對方便表現出明顯的好感。
• 洽談進展十分順利,氣氛良好。
最後一天,僅剩少數細節尚待協商,結果也很快談妥。
對方表示需幾天時間向上級彙報,再做最後決定。主管認為這是正常流程,便沒有特別在意。
然而:
• 兩三天過去了,對方沒有消息;
• 一週過去了,仍無回音。
主管終於忍不住,打電話聯絡對方代表,對方含糊其詞地表示「事情可能有變故」。
當主管第二次、第三次致電追問後,對方才終於透露:
問題出在洽談最後一天,他穿的西裝袖口少了一顆鈕釦。
原來,對方外包的並非普通業務,而是精密儀器的零配件。
一顆鈕釦的遺漏,讓對方產生疑慮:
• 對細節不夠重視?
• 缺乏專業精神?
• 成本意識與品質管理能力可疑?
這些疑問,足以讓合作夥伴重新考量整體印象。
也許是主管太過興奮,忘了檢查衣著;
也許他潛意識中認為勝券在握,鬆懈了警覺。
無論如何,這個微小的失誤,讓他失去了這筆大生意,甚至可能錯失更多後續合作機會。
這起事件似乎應驗了那句話:
「好頭不如好尾。」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不僅要在最初表現得體,
更要在最後階段持續維持專業與用心,做到有始有終。
此外,如果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夠好,或者在雙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應該巧妙地運用「結尾效應」,在最後時刻,挽回局面,達成諒解,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
8.首因定律—第一印象力
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某人或某物,今後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既可助某人或某事成功,也可令某人某事失敗。
人生是由無數個「第一次」組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由於各種各樣的機會和需要,我們必須和陌生人說話。有些人十分善於與他人交談,即使對方是初次見面或不善言辭的人,他們也能和其聊得十分愉快,這是因為他們對於身邊的事物和談話對象仔細觀察,由此決定自己的說話策略。
人與人的交往是很奇妙的。從未曾見過面的人一見面有可能一見鍾情,又有可能彼此都很反感。對方喜歡你,可能是因為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對方討厭你,可能是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太糟。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力,是指最初接觸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日後行為與評價有著長久影響。
舉例來說:
• 懸疑小說家善於在開頭設下懸念;
• 電影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就用特效吸引觀眾;
• 推銷員將名片設計得花俏甚至印上照片。
•
他們都是在利用良好的第一印象,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頭會讓讀者認為小說精彩、讓觀眾願意掏錢看電影、讓顧客對推銷員產生興趣。
反之,若開場平淡無奇,即使內容精彩,也可能被忽略——小說賣不掉、觀眾中途離場、推銷失敗。
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如:
• 求職面試
• 初次拜訪
• 初次約會
這些「第一次」會影響求職成功與否、事情能否辦成、甚至關係到事業或婚姻的成敗。
因此,應有意識地利用首因效應,力求在初次見面時留下好印象。
第一印象的要素:
• 性別
• 年齡
• 衣著
• 姿勢
• 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
體態、談吐、穿著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養與個性特徵。初次見面時應注意:
• 一舉一動
• 一顰一笑
第一印象中的第一句話
第一句話的原則:親切自然、消除陌生感
常見開場方式如下:
1. 攀認式:
利用共同背景或認識增加親近感。
2. 敬慕式:
表達對對方的尊重,但要注意分寸,避免過度吹捧。
3. 問候式:
使用「您好」等基本問候語,根據對象與時間選擇適當語氣。
例:對長者可說「前輩,您氣色真好!」;對同齡人可直呼其名更顯親切。
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帶來歡樂與信心,應從衣著打扮與言談舉止下功夫。
9.結尾效應術—好頭不如好尾
誰都知道,一件事情總是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
• 初段——發生
• 中段——發展
• 最後——結尾
通常我們對「最初階段」和「最後階段」的印象最深。但人們往往虎頭蛇尾,只重視「首因效應」,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結尾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結尾效應」與「首因效應」同樣重要。
日本政客的禮遇策略
日本有一位知名政客,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
• 若接受某團體的請願,便不會親自送客。
• 若不接受請願,則會客客氣氣地送到門口,並一一握手道別。
他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讓那些未達成目標的人不會懷恨在心。結果也如他所願,這些人反而因為受到禮遇而感到感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善用了「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
「首因效應」與「結尾效應」的概念如下:
• 首因效應:我們記得最初的印象。
• 結尾效應:我們也會長時間記住最後的印象,甚至這個印象會左右整體評價。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首因效應,比如:
• 找工作面試時,我們會整理儀容,希望留下好印象。
• 初次見面時,會微笑、有禮,讓彼此的關係有個好的開始。
但許多人卻忽略了「結尾效應」的重要性。
在與人互動的最後時刻所留下的印象,不但鮮明,而且往往能彌補整體形象的不足。
例如:
• 若你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平平或出錯,在最後分別時,只要有良好表現,仍可扭轉對方印象,甚至留下深刻的好感。
這正是那位日本政客所擅長的心理操作。他送客,是要讓客人忘記失望,轉而覺得受到了尊重與榮幸。
一個疏忽造成的損失:結尾效應的實例
某公司的一位業務主管,負責某類產品的配件加工業務。一次,他代表公司前往某大公司洽談一筆重要的外包業務。
這筆業務對公司而言意義重大,因為:
• 大企業的外包業務量大且穩定,
• 若能成功爭取,等於為公司爭取到一張「長期飯票」。
為了這次洽談,主管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做前期準備。
準備得相當周到,以致:
• 雙方初次接觸時,對方便表現出明顯的好感。
• 洽談進展十分順利,氣氛良好。
最後一天,僅剩少數細節尚待協商,結果也很快談妥。
對方表示需幾天時間向上級彙報,再做最後決定。主管認為這是正常流程,便沒有特別在意。
然而:
• 兩三天過去了,對方沒有消息;
• 一週過去了,仍無回音。
主管終於忍不住,打電話聯絡對方代表,對方含糊其詞地表示「事情可能有變故」。
當主管第二次、第三次致電追問後,對方才終於透露:
問題出在洽談最後一天,他穿的西裝袖口少了一顆鈕釦。
原來,對方外包的並非普通業務,而是精密儀器的零配件。
一顆鈕釦的遺漏,讓對方產生疑慮:
• 對細節不夠重視?
• 缺乏專業精神?
• 成本意識與品質管理能力可疑?
這些疑問,足以讓合作夥伴重新考量整體印象。
也許是主管太過興奮,忘了檢查衣著;
也許他潛意識中認為勝券在握,鬆懈了警覺。
無論如何,這個微小的失誤,讓他失去了這筆大生意,甚至可能錯失更多後續合作機會。
這起事件似乎應驗了那句話:
「好頭不如好尾。」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不僅要在最初表現得體,
更要在最後階段持續維持專業與用心,做到有始有終。
此外,如果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夠好,或者在雙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應該巧妙地運用「結尾效應」,在最後時刻,挽回局面,達成諒解,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