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系出同源─氏族與我們的關係比想像中還要緊密?
前不久才剛滿十歲的魯卡斯(Lukas)有著一雙明眸大眼,一頭棕色的亂髮,臉上還有點點雀斑,而他的個性相當聰明伶俐。魯卡斯幾個月前剛升上四年級,他之前一直都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雖說聰明伶俐,但他又有些神經質,不過課堂上幾乎所有問題他都答得出來,不管是數學、德語或專業科目都難不倒他。魯卡斯的導師在三年級期末的家長座談會中向魯卡斯的爸媽表示,魯卡斯的實力走文理高中 (Gymnasium)絕不是問題,而魯卡斯與他的父母也都非常開心聽到這樣的評價。然而,魯卡斯的行為卻在座談會後幾個星期驟然改變,而課業表現也開始每下愈況──算數過去一直是他最喜歡的科目,現在卻突然讓他覺得困惑難解。他再也沒有辦法專心唸書,再也沒有辦法「一看就會」;德語科目也開始不斷因為粗心而犯錯,而專業科目也幾乎無法參與了。魯卡斯告訴母親,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怎麼了,而他自己也是一頭霧水。他的母親也一樣百思不得其解。她一開始以為自己那聰明的兒子可能是病了,或許是感冒,不然就是病毒感染。後來她又在想,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進入青春期的前兆呢?她從身邊很多媽媽那裡聽到類似的症狀。其實魯卡斯的媽媽暗自擔心那會不會真的是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S)所造成的障礙?畢竟這樣的專注力缺陷症狀已經在他們家族的孩子之中出現兩個確診的案例了。除此之外,這位母親也開始擔心魯卡斯的怪異行徑會隨著達成進入文理高中的資格而愈趨嚴重,因此考慮要讓魯卡斯註冊就讀實科中學 (Realschule)。@
為什麼會專注力不足?Was verbirgt sich hinter der Konzentrationsschwäche
魯卡斯與他的母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找我諮詢的,而他們正迫切地希望我對魯卡斯專注力不足的問題能夠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我打從執業以來經常碰到有注意力或學習問題的學生來尋求幫助,而我一般也都會以諮商及肌動學(Kinesilogy,又作人體機動學)的方法切入,時不時也會以家系圖和系統性問題為輔。早在魯卡斯與他的母親踏進診間之前,我已經看過、也聽過非常多不同型態的學生生活問題案例,而心中也早有定見──我知道學習障礙與家庭系統排列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在第一次的諮商中藉由魯卡斯母親的協助建構出魯卡斯的家系圖,圖中可以看出魯卡斯在父母、手足、叔舅、姑姨與祖父母之間的位置,而當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這個氏族中,(魯卡斯的)上一輩成員的職業與教育程度。我們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很快地發現,魯卡斯顯然是整個家族中第一個有機會進入文理高中的孩子,甚至以後還有機會上大學。他的外公與外婆以前在巴伐利亞森林區經營一家小餐館,他的母親可是在勉為其難之下才取得中學畢業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後來就接受理髮師培訓;至於魯卡斯的父親則是中學肄業,後來就在工地打零工,而他的爺爺與奶奶也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此外,曾祖父母輩也沒有人受過教育,他們就是在森林裡工作討生活的人,而那些比魯卡斯年長的同輩之中也沒有人受過更高的教育了。這些人早在小學時期就已經在專心、注意力與成績等方面出現問題了,因此早早就知道他們得培養一技之長。我們在諮商的過程之中發現,魯卡斯的家庭系統排列是他心中壓力的來源──身為整個系統排列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可以接受更高教育的孩子,這樣的身分讓他自動獨立於其他家族成員之外,而這種潛在的巨大壓力來源有時候就會造成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突然下滑──魯卡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這樣看似自我毀滅行為的背後動機就是要讓自己盡其所能地留在這個家庭體系之中,絕對不破壞這個家庭在學校與職業表現的狀態。其實魯卡斯只想要乖乖地在這個家庭之中找到歸屬,因此選擇阻礙自己的個人發展。我向眼前這對母子提出我的判斷──魯卡斯的在校表現就是因為氏族中的這種動能而開始驟然下滑。這對母子在諮商過程中漸漸地認同這個想法,接著便可從中尋求解決之道。這次諮商的結果就是我們在這兩個小時中幾乎只專注在家庭系統排列的議題之上,以及其如何有效排除魯卡斯內心原有的限制與阻礙,好讓他從過去的晦暗之中走出來。而那些糾纏魯卡斯的限制與思想就是,「你要是高中順利畢業,那你就不是我們的一份子了。」或「你要是在學成績好,以後又事業有成,那你等於是在破壞家族傳統。」
最後,魯卡斯的專注力障礙完全解除了,而現在他在一間地方高中就讀七年級。儘管成績並非名列前茅,不過整體上也算是跟得上,重點是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而高中畢業也勢在必行。
家規究竟是什麼?Familienregeln: Was ist das überhaupt?
我們從魯卡斯的案例中清楚地看見,掌握並正視家族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規矩、禁忌與法則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一旦我們熟悉這些與家規相關的牽絆之後,我們才有更多個人發展與成長的空間。知名法國心理治療師安妮‧安瑟琳‧舒成伯格(Anne Ancelin Schützenberger)就認為,我們只有在觀察過自身家族的牽絆之後才有辦法實踐改變人生的可能。她表示,「了解自己的歷史總比逆來順受更好。」然而,家庭牽絆何其多,而潛藏其中的法則又具備著怎麼樣的意義,這就相當值得我們在更進一步的觀察之中尋求理解。這裡所謂的規矩是那些在潛移默化之中出現的規則,而且在口頭或非口頭地情況下持續傳達著,最後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這種所謂跨世代傳承的氏族定理與氏族法則都有著相當強大的影響力,而且滲透於先人的知識與經驗之中,包含了我們的父母、祖父母與曾祖父母。因此,氏族中的法則往往都相當強力且明確,而比較各個家族之間的氏族法則自然也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某個貴族家族中就有一條家規是這樣的,「凡是任何從事體力與粗活工作的人,就不再屬於這個家族。」換個角度來說,某個手工師傅的家規可能就會是,「工作絕對要腳踏實地,而且要盡可能靠自己的雙手誠實工作。」若提到夫妻關係的經營,那麼在夫妻和諧的家庭中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家規,「為自己找到一段幸福的關係,否則你就再也不屬於我們了。」而若是在一個經常出現破碎婚姻的家族之中,該成員在面對婚姻時就很有可能為了在家族中保有一席之地而出現不同的想法,那麼家規很可能就會是,「想要在這裡找到歸屬,那麼你就必須經歷一段糟糕又不公平的感情。」
這聽來的確極為矛盾,畢竟有些人認為家族中傳承的規則當然是要讓下一代更幸福、更和諧又更富裕才對。儘管如此,人類就是會不斷地複製那些主導著自家體系的規則。我們依循著那些屬於共同歷史的脈絡,因為在那些完全不同又不時藏匿於暗處的家規之中存在著一種法則,而且規矩背後還另有規矩,最終這樣的家規才得以平等的套用在所有家族成員身上。這個規則就是,「我們同屬一體,所以你就要像我們一樣循規蹈矩,否則你就會遭到驅逐,然後自取滅亡。」然而,這種凌駕個人之上的規則(也就是俗話說的「血濃於水」或「虎父無犬子」)關乎的並不是要是家族中有人與眾不同就會被驅逐這樣的殘酷處置。舉例來說,假如小魯卡斯突然去唸高中了,他的家人有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忽視他或將他排拒在外,但實際上這種事卻不會發生。然而,內心直覺地以為自己會失去家族聯繫的恐懼卻是存在的,這種想法經常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個人作為減少,好讓自己保有在家族中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