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你的自我照顧需求
我的好友蘇珊.格雷諾茲博士(Susan Greynolds)與我一樣是心理師,最近我們聊到,我們其實不太喜歡「自我照顧」這個詞,因為它經常被人誤解,甚至被資本主義利用,淪為一種手段,用來推銷我們根本不需要的商品。為了對抗這種現象,她經常會問個案:「你的靈魂需要什麼?」這個問題有助於確認當下真正有益的自我照顧方式。你靈魂的需求也許很簡單,比如小睡十分鐘;也可能是更複雜的改變,比如擺脫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但是,除非經常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否則你可能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另一種找出自我照顧需求的方法是問問自己:「現在有什麼事情,能讓我的生活壓力減少百分之五或十?」過程中別給自己過多的壓力,不要覺得非得一次就徹底改變或解決全部問題。相反地,可以找出可能會讓情況稍微好轉的小改變,慢慢將它變成你的習慣。比如,睡前把洗碗機裡的乾淨碗盤先拿出來,隔天一早可能更從容;或者,午休時間出去散散步,再回到複雜的工作上,可能會更有精神。總之,從小地方、小改變做起。
有效的自我照顧實踐之道
如果想開始做出必要的改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更多的自我照顧,首先要確認哪些改變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把事情「做好」,替所有可能的狀況事先做好安排,便能掌控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很不想潑你冷水,但現實是,總有一些事情超出你的掌握。天氣、高速公路的車流量、他人的想法、朋友的行徑、帳單、稅金,甚至死亡──你都無法控制。我懂,這的確令人感到無力與沮喪。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很可愛的HBO影集《堪薩斯之歌》(Somebody Somewhere),裡面我特別喜歡一個角色──弗雷德.羅可可(Fred Rococo),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感:「掌控你能掌控的。」你可以決定與誰相處、瀏覽什麼網路內容、培養什麼習慣、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如何分配金錢,甚至決定車上要不要放一把雨傘。即使生活偶爾看似失控,你仍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做出對自己有益的選擇。
像是我的個案克拉拉,她最近做了乳房X光檢查,結果顯示異常,必須進一步接受切片檢查。遇到這種情況,她難免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度過等待檢驗結果的那幾天。她的思緒開始失控,不斷想像可能的未來情境。後來,克拉拉深吸了一口氣,問自己:「什麼是我能掌控的?」她無法左右切片檢查結果,但她可以專心照顧自己,比如確保充足睡眠、攝取營養食物,到屋外散散步放鬆心情,以及整理衣櫥,讓自己保持忙碌。這些微小的行動讓她在等待期間找到一絲穩定。最終,她收到了好消息──她並沒有罹患癌症。
若想在生活中開始做出能掌控的改變,不妨先思考一下,你理想中的一天會是什麼樣子?早上會做什麼?一天的節奏如何安排?晚間又會進行哪些活動?試著先將一小部分的理想化為現實。記住,不必一口氣就徹底翻轉全部的生活習慣,從一個小改變開始,再逐步累積,才能為成功打下穩固的基礎。例如,你理想中的早晨是起床後有時間喝杯咖啡、閱讀新聞,那麼,這一週可以嘗試把鬧鐘提早十五分鐘,甚至前一天晚上就設定好咖啡機。接著,觀察自己在這個新的日常習慣中的感受與變化。
許多個案也發現,在工作開始前和結束後建立「簽到」和「簽退」的儀式感,有助於區分工作與生活。「簽到儀式」的例子有:
.喝一杯咖啡或水
.檢視當天的行程安排
.重新整理待辦事項清單
.確定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而「簽退儀式」的例子則包括:
.回顧一天中最順利與最具挑戰的時刻
.下班前整理辦公桌
.反思當天的工作成果
.下班後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
這類儀式的目標,是協助我們在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順利切換,尤其是在工作和家庭界線日益模糊的現代。儀式感能帶來安全感與穩定性,因為我們喜歡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缺乏這種外在結構與例行公事時,許多人容易感到迷惘與不安。
設立界線的難處
你怕惹別人生氣
比方說,你終於下定決心要在生活中設定人際界線了。你思考了一下,可能決定今年不再準備三十人份的感恩節大餐。家族中你廚藝最好沒錯,但今年你工作很忙,而且懷孕八個月,實在不能擔任主廚這個角色。所以你把這個界線告訴家人:「嘿,各位,今年感恩節我不煮了,我們討論一下其他方案,請大家各帶一道菜來好嗎?」如果你的家庭像《脫線家族》(The Brady Bunch)那樣和樂融融,大家會親切地對你說:「完全可以理解,謝謝你有勇氣說出來。」然而,如果你不是活在理想化的七○年代情境喜劇中,你家老奶奶可能一把揪住她的珍珠項鍊,哭得唏哩花啦,說家庭的傳統沒了,還逼問你為什麼不再愛她了。這就是設立人際界線往往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的原因之一:你可能讓人不開心。當你開始設立界線,調整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方式時,他們會覺得不太習慣,畢竟你改變了「遊戲規則」,這也可能讓你感到愧疚,而對方覺得難過或沮喪。於是你開始懷疑,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是不是太自私了?
還記得我的內在批評者尼爾森嗎?在我還不懂界線到底是什麼以前,只要在不知不覺中準備設下界線時,尼爾森就會跳出來。我們的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莉茲:我想拒絕這個邀請,我真的需要補睡,也想要一些獨處的時間。
尼爾森:如果你不去那個生日派對,你朋友會生氣耶!下次就不邀你了,最後你會成為社交邊緣人!
莉茲:沒那麼誇張吧,雖然我真的不想去⋯⋯也許還是應該去一下⋯⋯
尼爾森:她的生日耶!別人的生日派對都不去,不好吧?
莉茲:我可以寄張卡片給她,或傳簡訊祝她生日快樂。
尼爾森:那不一樣!一定要人到才可以!
莉茲:但我跟她根本沒那麼熟,況且地點是在一個又吵又擠的酒吧,對我這種內向的人來說,根本是第七層地獄⋯⋯
尼爾森:所以呢?你不能讓任何人失望,永遠都不可以。
(結局──我還是去了那場生日派對,花了本來就沒預算的錢請壽星喝酒,隔天累得要命,心裡充滿怨氣,因為我需要一個人靜一靜卻做不到!)
設定界線可能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但這不表示你做錯了什麼,你也不用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不過,在設定人際界線時,也是可以體貼一點,用詞溫和一些,然後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我的個案安東尼,來自一個希臘大家庭,家庭成員期望他出席每一次的家庭聚會。安東尼年輕時,大部分的親戚住得很近,每次家庭活動都參加,對他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慢慢地,全員到齊這件事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年輕的一輩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遷移至全美各地,為了參加家庭活動,每個月都得開數小時的車在車陣中穿梭,光想壓力就很大。安東尼慢慢發現,家庭聚會對他來說不再是開心的事,反而讓他壓力很大,根本不可能真心期待見到大家。於是,他開始拒絕參加時間無法配合的活動。
安東尼知道,這個決定會讓他媽媽失望和傷心。(果不其然,她說他「不在乎家人」。)但安東尼明白,媽媽的反應不是他能控制的,他不能為了維持母子的和諧關係,犧牲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他非常關心家人,也樂意偶爾相聚,但他更重視利用週末紓解忙碌的工作壓力這件事,也希望多花點時間經營剛展開的新戀情。當安東尼下定決心後,和媽媽講話時,常常覺得自己像壞掉的錄音機,一直重複自己的立場。他不厭其煩地跟媽媽說,他真的很重視家人,也明白她會失望,但他還是沒辦法每次都出席。雖然媽媽還是不太開心,不過安東尼自己覺得心裡輕鬆多了,壓力也小很多,比較能掌控自己的時間。
開啟困難的對話讓人不舒服
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大半壓力都是因為害怕開口。怕讓別人失望,怕被別人認為我不「友善」,甚至怕被認為沒用或幼稚。但現在我明白了,逃避這些對話所造成的壓力,比說出自己想法的短暫不適還要難受。
我的個案也常因為要開口說出真心話而感到掙扎。像是麥肯茲,她訂婚時,不想辦什麼華麗的新娘派對。她個性低調內向,也根本不需要任何派不上用場的家居品。她說:「我已經有可靠的烤麵包機和果汁機,謝謝。」她試圖用她那溫文儒雅的南方人語氣,告訴未來的婆婆,她不用辦派對,那些預算不如用在婚禮上,甚至救助小狗、對抗氣候變化,或者幫助弱勢兒童都好。但她未來的婆婆,一派紐約人作風,毫不妥協,也聽不懂她的微妙暗示,堅持就是要來場盛大的派對。麥肯茲知道,這個派對對婆婆很重要,也就順水推舟舉辦了。為了和諧,她犧牲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麥肯茲的婆婆選在一間氣派的餐廳辦了盛大的午宴。在眾目睽睽下,麥肯茲拆了幾個小時的禮物。她婆婆還在她身後掛出一條晾衣繩,開始朗讀自創的詩歌(也可能是從網路某個已經無人聞問的婚禮部落格挖出來的),詩中描述了麥肯茲婚後穿著的內衣,祝福她婚後性生活美滿。每朗讀一段,她婆婆就會掛上一件性感內衣──當著整間餐廳的賓客和所有麥肯茲未來的親戚面前。麥肯茲羞愧難當,事後對我說:「我簡直是墜入了內向者的地獄。」
這印證了布芮尼.布朗說過的一句話:「清楚就是善良,不清楚就是不善良。」為了避免不舒服,我們經常含糊其辭,不向對方直接坦白,卻反而造成日後更多的麻煩。如果麥肯茲一開始多一點堅定,明確表達不想舉辦派對的意願,或許就可避免成為派對焦點的尷尬,也不會因此對婆婆產生怨恨和無奈。如今,麥肯茲不只可以笑著回憶這場由新娘派對變為驚喜內衣派對的噩夢,也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保護內心的平靜,再不容易說出口的話,她也可以說。麥肯茲會告訴年輕的自己,她有力量堅持自己的立場。
就像麥肯茲一樣,重要的是去意識到,即使感覺不自在,你也可以坦率表達,堅持自己的界線。很多時候,你甚至得像壞掉的錄音機,不斷重申你的底線,才能讓對方明白你是認真的。進行困難的對話可能讓你一時感到不舒服,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說出口可以避免惡意和被動攻擊的行為。只要願意面對、放下自我,並且撐過讓人不舒服的對話,你就有機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保有對自己和對方的尊重。
你總是討好他人
如果你老是想討人喜歡,那麼設定人際界線也會變得很困難。取悅他人者的界線,通常屬於寬鬆型,他們希望別人開心,但往往因此犧牲了自己的情緒;他們極力避免衝突,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防止別人對他們生氣。這種人經常覺得時間不屬於自己,因為他們基於義務答應了許多請求,占去了處理自己重要事情的時間與精力。
討好行為背後有很多原因。有些人希望透過幫助他人來找到自我價值,有些人渴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也有些人內化了「善良和慷慨等於順從他人」的觀點。甚至有些總是想討人喜歡的人,可能出身於混亂或有虐待行為的家庭,在那樣的環境中,順從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在童年時期,他們可能別無選擇,只能透過順從減少遭受虐待的風險;或者為了應付父母的毒癮或其他難題,而選擇乖乖聽話。
如果你就是一個習慣討好他人的人,可能會察覺自己總是把「對不起」三個字掛在嘴邊,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道歉。我在華盛頓特區上即興戲劇課程時,同組的維克多發現我老是在道歉;而我會下意識說對不起,居然只是因為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於是,他對我說:「莉茲,把你的對不起裝進麻布袋裡!」這下我才意識到,我根本沒必要因為參與談話而道歉。現在的我,只有在真心感到懊悔時才說對不起,不會因為緊張而亂道歉。所以,如果你也是常常為了芝麻小事說「對不起」的人,快把你的「對不起」裝進麻布袋裡!
如果你需要有人提醒,這裡還有一些你不必感到抱歉的事:
.對自己、自身專業及能力感到自信
.因為感覺到不安全或不舒服而離開某個環境
.擁有某種體型或外貌
.要求他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感受自己的情緒
.希望占有一席之地
.設下健康的界線或說「不」
.花時間好好休息或充電
.堅持自己的信念
.追尋自己的夢想
「共依附關係」的難題
在電影《征服情海》中,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所飾演的角色有一幕總是讓我覺得不舒服,就是他熱情地宣告:「你使我完整!」我好想對他大喊:「不,老兄!你本來就是完整的!你不需要另一個人來成全你!」如同許多浪漫喜劇的橋段,這句話其實是「共依附關係」的典型表現。
當你的自我價值和自尊綁定在另一個人身上,你就進入了共依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你的情緒、幸福感和做決定的能力,都圍繞著另一個人打轉。對方的需求或這段關係,都變得比你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因而讓你很難設定界線。「我不能沒有你」或「你是我的全部」是共依附關係中常見的語言。如果你有以下這些情況,那你可能正處於共依附的關係中:
.做任何決定或計畫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對方的同意
.想與這個人共度所有的時光,因為一分開就會感到不安
.把對方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還重要
.只能從這段關係中獲得生活的意義
.少了這段關係,就不知道自己是誰
.容易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
.覺得付出是義務,可以為對方犧牲自己的幸福
.覺得自己要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並且有義務解決他們的問題
不意外地,討好型人格容易陷入共依附的陷阱,不管對象是父母、伴侶還是室友。拿我的個案大衛來說吧,他個性外向開朗,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在疫情初期,他非常慶幸自己能與室友喬許一塊隔離,待在家中工作,他認為喬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開始解封後,大衛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與喬許的生活綁在一起。當喬許和其他朋友出門玩,他會覺得失落;喬許出差時,他開始擔心;甚至在做決定時──例如該加入哪支運動隊伍──如果沒有喬許的意見,他就難以定奪。在諮商過程中,大衛逐漸意識到,他與喬許的互動已經變成了共依附關係。於是他開始劃出界線,練習在維繫友誼的同時,也繼續探索自己的身分和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不再單方面在情感上依賴喬許,兩人的關係轉為「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ce)。
互相依賴關係的特點,在於保有各自的獨立身分,也就是享受與對方相處的時光,但你仍舊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也能夠自在地獨自參與活動。這種關係有健康的界線、清楚的溝通,而且彼此尊重。共依附的關係像是兩人合為一體;互相依賴的關係,兩人則像是隊友。
要建立更健康的互相依賴關係,各自結交朋友和培養興趣是一個好方法。如果你喜歡某部Netflix影集,但另一半完全看不下去,那也無妨!就自己安排時間獨自觀賞。如果你熱愛實境節目《英國烘焙大賽》(Great British Baking Show),可以邀一群同樣喜愛的朋友一起來觀賞。你可以與伴侶或好朋友聊聊,確保你們能在共處和獨立之間取得平衡。
我的好友蘇珊.格雷諾茲博士(Susan Greynolds)與我一樣是心理師,最近我們聊到,我們其實不太喜歡「自我照顧」這個詞,因為它經常被人誤解,甚至被資本主義利用,淪為一種手段,用來推銷我們根本不需要的商品。為了對抗這種現象,她經常會問個案:「你的靈魂需要什麼?」這個問題有助於確認當下真正有益的自我照顧方式。你靈魂的需求也許很簡單,比如小睡十分鐘;也可能是更複雜的改變,比如擺脫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但是,除非經常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否則你可能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另一種找出自我照顧需求的方法是問問自己:「現在有什麼事情,能讓我的生活壓力減少百分之五或十?」過程中別給自己過多的壓力,不要覺得非得一次就徹底改變或解決全部問題。相反地,可以找出可能會讓情況稍微好轉的小改變,慢慢將它變成你的習慣。比如,睡前把洗碗機裡的乾淨碗盤先拿出來,隔天一早可能更從容;或者,午休時間出去散散步,再回到複雜的工作上,可能會更有精神。總之,從小地方、小改變做起。
有效的自我照顧實踐之道
如果想開始做出必要的改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更多的自我照顧,首先要確認哪些改變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把事情「做好」,替所有可能的狀況事先做好安排,便能掌控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很不想潑你冷水,但現實是,總有一些事情超出你的掌握。天氣、高速公路的車流量、他人的想法、朋友的行徑、帳單、稅金,甚至死亡──你都無法控制。我懂,這的確令人感到無力與沮喪。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很可愛的HBO影集《堪薩斯之歌》(Somebody Somewhere),裡面我特別喜歡一個角色──弗雷德.羅可可(Fred Rococo),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感:「掌控你能掌控的。」你可以決定與誰相處、瀏覽什麼網路內容、培養什麼習慣、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如何分配金錢,甚至決定車上要不要放一把雨傘。即使生活偶爾看似失控,你仍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做出對自己有益的選擇。
像是我的個案克拉拉,她最近做了乳房X光檢查,結果顯示異常,必須進一步接受切片檢查。遇到這種情況,她難免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度過等待檢驗結果的那幾天。她的思緒開始失控,不斷想像可能的未來情境。後來,克拉拉深吸了一口氣,問自己:「什麼是我能掌控的?」她無法左右切片檢查結果,但她可以專心照顧自己,比如確保充足睡眠、攝取營養食物,到屋外散散步放鬆心情,以及整理衣櫥,讓自己保持忙碌。這些微小的行動讓她在等待期間找到一絲穩定。最終,她收到了好消息──她並沒有罹患癌症。
若想在生活中開始做出能掌控的改變,不妨先思考一下,你理想中的一天會是什麼樣子?早上會做什麼?一天的節奏如何安排?晚間又會進行哪些活動?試著先將一小部分的理想化為現實。記住,不必一口氣就徹底翻轉全部的生活習慣,從一個小改變開始,再逐步累積,才能為成功打下穩固的基礎。例如,你理想中的早晨是起床後有時間喝杯咖啡、閱讀新聞,那麼,這一週可以嘗試把鬧鐘提早十五分鐘,甚至前一天晚上就設定好咖啡機。接著,觀察自己在這個新的日常習慣中的感受與變化。
許多個案也發現,在工作開始前和結束後建立「簽到」和「簽退」的儀式感,有助於區分工作與生活。「簽到儀式」的例子有:
.喝一杯咖啡或水
.檢視當天的行程安排
.重新整理待辦事項清單
.確定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而「簽退儀式」的例子則包括:
.回顧一天中最順利與最具挑戰的時刻
.下班前整理辦公桌
.反思當天的工作成果
.下班後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
這類儀式的目標,是協助我們在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順利切換,尤其是在工作和家庭界線日益模糊的現代。儀式感能帶來安全感與穩定性,因為我們喜歡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缺乏這種外在結構與例行公事時,許多人容易感到迷惘與不安。
設立界線的難處
你怕惹別人生氣
比方說,你終於下定決心要在生活中設定人際界線了。你思考了一下,可能決定今年不再準備三十人份的感恩節大餐。家族中你廚藝最好沒錯,但今年你工作很忙,而且懷孕八個月,實在不能擔任主廚這個角色。所以你把這個界線告訴家人:「嘿,各位,今年感恩節我不煮了,我們討論一下其他方案,請大家各帶一道菜來好嗎?」如果你的家庭像《脫線家族》(The Brady Bunch)那樣和樂融融,大家會親切地對你說:「完全可以理解,謝謝你有勇氣說出來。」然而,如果你不是活在理想化的七○年代情境喜劇中,你家老奶奶可能一把揪住她的珍珠項鍊,哭得唏哩花啦,說家庭的傳統沒了,還逼問你為什麼不再愛她了。這就是設立人際界線往往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的原因之一:你可能讓人不開心。當你開始設立界線,調整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方式時,他們會覺得不太習慣,畢竟你改變了「遊戲規則」,這也可能讓你感到愧疚,而對方覺得難過或沮喪。於是你開始懷疑,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是不是太自私了?
還記得我的內在批評者尼爾森嗎?在我還不懂界線到底是什麼以前,只要在不知不覺中準備設下界線時,尼爾森就會跳出來。我們的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莉茲:我想拒絕這個邀請,我真的需要補睡,也想要一些獨處的時間。
尼爾森:如果你不去那個生日派對,你朋友會生氣耶!下次就不邀你了,最後你會成為社交邊緣人!
莉茲:沒那麼誇張吧,雖然我真的不想去⋯⋯也許還是應該去一下⋯⋯
尼爾森:她的生日耶!別人的生日派對都不去,不好吧?
莉茲:我可以寄張卡片給她,或傳簡訊祝她生日快樂。
尼爾森:那不一樣!一定要人到才可以!
莉茲:但我跟她根本沒那麼熟,況且地點是在一個又吵又擠的酒吧,對我這種內向的人來說,根本是第七層地獄⋯⋯
尼爾森:所以呢?你不能讓任何人失望,永遠都不可以。
(結局──我還是去了那場生日派對,花了本來就沒預算的錢請壽星喝酒,隔天累得要命,心裡充滿怨氣,因為我需要一個人靜一靜卻做不到!)
設定界線可能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但這不表示你做錯了什麼,你也不用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不過,在設定人際界線時,也是可以體貼一點,用詞溫和一些,然後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我的個案安東尼,來自一個希臘大家庭,家庭成員期望他出席每一次的家庭聚會。安東尼年輕時,大部分的親戚住得很近,每次家庭活動都參加,對他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慢慢地,全員到齊這件事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年輕的一輩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遷移至全美各地,為了參加家庭活動,每個月都得開數小時的車在車陣中穿梭,光想壓力就很大。安東尼慢慢發現,家庭聚會對他來說不再是開心的事,反而讓他壓力很大,根本不可能真心期待見到大家。於是,他開始拒絕參加時間無法配合的活動。
安東尼知道,這個決定會讓他媽媽失望和傷心。(果不其然,她說他「不在乎家人」。)但安東尼明白,媽媽的反應不是他能控制的,他不能為了維持母子的和諧關係,犧牲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他非常關心家人,也樂意偶爾相聚,但他更重視利用週末紓解忙碌的工作壓力這件事,也希望多花點時間經營剛展開的新戀情。當安東尼下定決心後,和媽媽講話時,常常覺得自己像壞掉的錄音機,一直重複自己的立場。他不厭其煩地跟媽媽說,他真的很重視家人,也明白她會失望,但他還是沒辦法每次都出席。雖然媽媽還是不太開心,不過安東尼自己覺得心裡輕鬆多了,壓力也小很多,比較能掌控自己的時間。
開啟困難的對話讓人不舒服
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大半壓力都是因為害怕開口。怕讓別人失望,怕被別人認為我不「友善」,甚至怕被認為沒用或幼稚。但現在我明白了,逃避這些對話所造成的壓力,比說出自己想法的短暫不適還要難受。
我的個案也常因為要開口說出真心話而感到掙扎。像是麥肯茲,她訂婚時,不想辦什麼華麗的新娘派對。她個性低調內向,也根本不需要任何派不上用場的家居品。她說:「我已經有可靠的烤麵包機和果汁機,謝謝。」她試圖用她那溫文儒雅的南方人語氣,告訴未來的婆婆,她不用辦派對,那些預算不如用在婚禮上,甚至救助小狗、對抗氣候變化,或者幫助弱勢兒童都好。但她未來的婆婆,一派紐約人作風,毫不妥協,也聽不懂她的微妙暗示,堅持就是要來場盛大的派對。麥肯茲知道,這個派對對婆婆很重要,也就順水推舟舉辦了。為了和諧,她犧牲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麥肯茲的婆婆選在一間氣派的餐廳辦了盛大的午宴。在眾目睽睽下,麥肯茲拆了幾個小時的禮物。她婆婆還在她身後掛出一條晾衣繩,開始朗讀自創的詩歌(也可能是從網路某個已經無人聞問的婚禮部落格挖出來的),詩中描述了麥肯茲婚後穿著的內衣,祝福她婚後性生活美滿。每朗讀一段,她婆婆就會掛上一件性感內衣──當著整間餐廳的賓客和所有麥肯茲未來的親戚面前。麥肯茲羞愧難當,事後對我說:「我簡直是墜入了內向者的地獄。」
這印證了布芮尼.布朗說過的一句話:「清楚就是善良,不清楚就是不善良。」為了避免不舒服,我們經常含糊其辭,不向對方直接坦白,卻反而造成日後更多的麻煩。如果麥肯茲一開始多一點堅定,明確表達不想舉辦派對的意願,或許就可避免成為派對焦點的尷尬,也不會因此對婆婆產生怨恨和無奈。如今,麥肯茲不只可以笑著回憶這場由新娘派對變為驚喜內衣派對的噩夢,也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保護內心的平靜,再不容易說出口的話,她也可以說。麥肯茲會告訴年輕的自己,她有力量堅持自己的立場。
就像麥肯茲一樣,重要的是去意識到,即使感覺不自在,你也可以坦率表達,堅持自己的界線。很多時候,你甚至得像壞掉的錄音機,不斷重申你的底線,才能讓對方明白你是認真的。進行困難的對話可能讓你一時感到不舒服,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說出口可以避免惡意和被動攻擊的行為。只要願意面對、放下自我,並且撐過讓人不舒服的對話,你就有機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保有對自己和對方的尊重。
你總是討好他人
如果你老是想討人喜歡,那麼設定人際界線也會變得很困難。取悅他人者的界線,通常屬於寬鬆型,他們希望別人開心,但往往因此犧牲了自己的情緒;他們極力避免衝突,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防止別人對他們生氣。這種人經常覺得時間不屬於自己,因為他們基於義務答應了許多請求,占去了處理自己重要事情的時間與精力。
討好行為背後有很多原因。有些人希望透過幫助他人來找到自我價值,有些人渴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也有些人內化了「善良和慷慨等於順從他人」的觀點。甚至有些總是想討人喜歡的人,可能出身於混亂或有虐待行為的家庭,在那樣的環境中,順從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在童年時期,他們可能別無選擇,只能透過順從減少遭受虐待的風險;或者為了應付父母的毒癮或其他難題,而選擇乖乖聽話。
如果你就是一個習慣討好他人的人,可能會察覺自己總是把「對不起」三個字掛在嘴邊,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道歉。我在華盛頓特區上即興戲劇課程時,同組的維克多發現我老是在道歉;而我會下意識說對不起,居然只是因為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於是,他對我說:「莉茲,把你的對不起裝進麻布袋裡!」這下我才意識到,我根本沒必要因為參與談話而道歉。現在的我,只有在真心感到懊悔時才說對不起,不會因為緊張而亂道歉。所以,如果你也是常常為了芝麻小事說「對不起」的人,快把你的「對不起」裝進麻布袋裡!
如果你需要有人提醒,這裡還有一些你不必感到抱歉的事:
.對自己、自身專業及能力感到自信
.因為感覺到不安全或不舒服而離開某個環境
.擁有某種體型或外貌
.要求他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感受自己的情緒
.希望占有一席之地
.設下健康的界線或說「不」
.花時間好好休息或充電
.堅持自己的信念
.追尋自己的夢想
「共依附關係」的難題
在電影《征服情海》中,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所飾演的角色有一幕總是讓我覺得不舒服,就是他熱情地宣告:「你使我完整!」我好想對他大喊:「不,老兄!你本來就是完整的!你不需要另一個人來成全你!」如同許多浪漫喜劇的橋段,這句話其實是「共依附關係」的典型表現。
當你的自我價值和自尊綁定在另一個人身上,你就進入了共依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你的情緒、幸福感和做決定的能力,都圍繞著另一個人打轉。對方的需求或這段關係,都變得比你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因而讓你很難設定界線。「我不能沒有你」或「你是我的全部」是共依附關係中常見的語言。如果你有以下這些情況,那你可能正處於共依附的關係中:
.做任何決定或計畫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對方的同意
.想與這個人共度所有的時光,因為一分開就會感到不安
.把對方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還重要
.只能從這段關係中獲得生活的意義
.少了這段關係,就不知道自己是誰
.容易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
.覺得付出是義務,可以為對方犧牲自己的幸福
.覺得自己要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並且有義務解決他們的問題
不意外地,討好型人格容易陷入共依附的陷阱,不管對象是父母、伴侶還是室友。拿我的個案大衛來說吧,他個性外向開朗,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在疫情初期,他非常慶幸自己能與室友喬許一塊隔離,待在家中工作,他認為喬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開始解封後,大衛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與喬許的生活綁在一起。當喬許和其他朋友出門玩,他會覺得失落;喬許出差時,他開始擔心;甚至在做決定時──例如該加入哪支運動隊伍──如果沒有喬許的意見,他就難以定奪。在諮商過程中,大衛逐漸意識到,他與喬許的互動已經變成了共依附關係。於是他開始劃出界線,練習在維繫友誼的同時,也繼續探索自己的身分和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不再單方面在情感上依賴喬許,兩人的關係轉為「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ce)。
互相依賴關係的特點,在於保有各自的獨立身分,也就是享受與對方相處的時光,但你仍舊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也能夠自在地獨自參與活動。這種關係有健康的界線、清楚的溝通,而且彼此尊重。共依附的關係像是兩人合為一體;互相依賴的關係,兩人則像是隊友。
要建立更健康的互相依賴關係,各自結交朋友和培養興趣是一個好方法。如果你喜歡某部Netflix影集,但另一半完全看不下去,那也無妨!就自己安排時間獨自觀賞。如果你熱愛實境節目《英國烘焙大賽》(Great British Baking Show),可以邀一群同樣喜愛的朋友一起來觀賞。你可以與伴侶或好朋友聊聊,確保你們能在共處和獨立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