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本來就只有小確幸】
每週有一天,我會在桃園地區授課,早上、下午分別是不同學校。其間有兩個小時的中午空檔,總是匆忙用餐,隨即飛車趕往水田中的二手書店,叫一壺茶,買幾本書,坐著浪費時間。
運氣好的話,可以待在這一個小時多。有時吃飯要排隊,車子要加油,路上紅燈多,就只能待個半小時。半小時也好。
這個叫什麼呢?
這叫「假掰文青時間」。
我雖然有在寫專欄,但不是文學家,掰不出什麼優美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至少可以透過假掰行為生出一點「文青值」。在很文青的地方,以很文青的姿態倒茶,再打開很文青的蘋果筆電。
然後上網看八卦新聞。因為沒什麼文青新聞可看呀!
好啦,最近我有帶羅毓嘉的小說去看,彌補一下人文素養,以免一直看政治人物講白痴話,自己也變白痴。
要說這家書店有什麼特別,其實也還好。因為是在生活圈之外,所以是學生推薦才得知。幾間小木屋,一片綠地,平日沒啥客人,但鄉下本來就這氣氛。二手書有,新書也賣,「文青感」和很多標榜特色風格的獨立書店不相上下。
但能去晃晃,就會有一種「爽感」。若是某週沒空拉車過去,接下來的六天都會有點小遺憾。這是種「儀式」,像老人家每天上香拜拜一樣,不拜就不對勁。
我的每週儀式不只這個。
前往苗栗老家的聯合大學授課時,我也固定去一家肉圓店吃早餐。這店開在我幼時的通學路上,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只要有錢、有閒、路線拉得過去,我就會過去吃點東西。如果「應過去」、「能過去」,而「未過去」,就會一整個不爽。
但這間店也只是普通好吃而已。以前是超便宜(一顆肉圓只要五元!但那是民國七十多年),現在價格已經沒有優勢。
就我的觀察,所謂「苗栗美食」,通常都只是比較大碗而已,味道還好。因為苗栗多客家人,客家人比較節儉(或小氣),看到同樣價格卻比較大碗,就會四處推薦。所以客家美食等於客家大食。
那這間店的重要性在哪?
當然就不是「文青」了,這是「懷舊」,只要吃一口,時光倒流二十年,彷彿短褲小學制服再次上身。不過,正牌文青可能認為懷舊值也算是種文青值。
只是普通二手書店,只是普通肉圓店,但前往這些店家的「儀式」,就是一點都不普通。這對我來說有意義,但對你就不一定了。不論是文青值或是懷舊值,都是所謂的「小確幸」。在書店喝個茶,是公忙之餘的小確幸。吃一粒肉圓,是開啟一天工作的小確幸。
村上春樹把「小確幸」一詞帶進我們的世界中,指那些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原版的村上小確幸,是激烈運動過後喝冰涼啤酒。這的確很爽,但沒試過的人要小心氣卡到。
而且根據我之前的學術研究,跑完馬拉松後喝啤酒,立刻洗澡睡覺,睡眠過程中發生「鬼壓床」的機率非常高。這就不只是小確幸了,已進階到超自然確幸。原因是電解質不足。
小確幸一詞被引進台灣社會之後,意外受到歡迎,到處都可看到標榜「小確幸」的產品。專有名詞一旦被濫用,自然會出現負評。
有大企業家指責年輕人都在追求開咖啡店這種小確幸,沒有大志。也有年輕人反彈,說這詞不應濫用,甚至根本不該用,會腐化人心。更有網路名人指稱,如果政府可讓民眾有大確幸,誰需要小確幸。
這些說法各有其理,但我想他們或許誤解了小確幸。那小確幸到底是什麼呢?
小確幸是種幸福,而幸福是種「價值」。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已提到非常類似小確幸的一種價值,他稱之為「靈魂的善」。到了現代,倫理學中的德行論者將之命名為「內在善」。
小確幸就是藏在活動裡頭的「善」。你要參與某個活動,且真正理解這個活動,才能掌握其中的內在善。生活中的每種人類合作活動都有內在善,那會是滿足感、成就感、榮耀感、自由感、正義感,以及各種人際情感。
如果你在參與每種活動時,都能把握其中的內在善,都能獲得小確幸,那你的一生就會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人生是經歷諸多小確幸之後的總評價。
所以,本來就只有小確幸。
「大確幸」或什麼「幸福人生」,都是小確幸去「堆」出來的,不存在一個具體的「大幸福」。
你吃個肉圓,有小確幸;喝個茶,有小確幸;開車挖鼻孔,有小確幸;打電動團戰「中離」去上廁所,有小確幸;排隊買甜甜圈,有小確幸;按下網購確認鍵,有小確幸。你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小確幸,但卻抱怨過得不幸福,那鐵定是大腦有問題。能在生活中隨時解讀出小確幸(也就是內在善)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就算有豪宅跑車,不會用,無法善用,那也不會產生內在善,也就沒有小確幸。有財主買了豪宅,但自己都在國外忙生意,房子都是女傭住,那就是女傭有小確幸,屋主只有小確悻。
這也不是說要排斥錢。村上春樹也要花錢買他的啤酒,我也要花錢買我的肉圓,錢還是有用的,但不需多,只要用得準,幾十塊錢的東西就能有美好的一天。錢本身無善惡,但不會「用」錢的人,一定不幸福,這是很確定的「大確不幸」。
所以,本來就只有小確幸。不要執著於什麼大確幸,眼下的事好好做,人生就能十足爽。
【關於金錢:多少錢才「夠」用?】
最近和收入中上的幾個兄弟閒聊到「理想的房子」這個主題。
我提到一些個人的想法,像最好是透天、停車方便、離主要工作點不遠、有綠樹、生活機能健全、大眾運輸方便、環境清幽等等。
有個朋友的回應是:「你這條件的房子我上個月正好看過,要一億八千萬。」
這只能以「XD」回應。如此價格的東西,勞動階級自然無法應付。
◎十億台幣才夠用
錢當然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呢?或說,要賺到多少錢,才算是「夠」用?這要先定義「夠」。我的另一批朋友們(收入是國民前十趴等級)曾在臉書上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們對「錢夠用」的定義是:「在街上看到想吃的,可以不考慮價格直接進去吃」(食)、「想買衣服和奢侈品不需要刻意比價」(衣)、「能住到完全符合理想的房子」(住)、「想去某個地點,就能立刻動身,不用排假」(行)、「自己想學什麼、想讓子女受什麼教育,都不需擔心錢」(育),「能玩到只怕沒有時間玩,而不是沒有錢玩」(樂)。
這樣過一輩子,要多少錢呢?一些精於理財的朋友進行估算,在全數資金用以購買低風險金融產品與所需不動產的狀況下,大概需要「十億」台幣。
這當然也是一個讓人「XD」的數字。
不妨注意一下這六大向度的內容。若要在其中歸納出一種共通性,大概就是「無憂無慮」的快意感。
因此「錢夠用」所帶來的,基本上就是「無憂無慮」。無憂無慮才是「目的」,錢只是種「手段」。◎如何能夠無憂無慮?
那除了花錢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手段可以達到「無憂無慮」?
許多宗教要求信徒別追求金錢,甚至該完全捨棄金錢,才能達到心靈上的安適狀態,所以他們主張你要「絕財」、「出家」、「斷捨離」,才能「無憂無慮」。
但能做到這些要求的人非常少。就算是出家人,現在看來也愈來愈「氣派」,一般的信徒更不用講了。大家信歸信,聽歸聽,真要照經典操作,只怕認真的人數不到百分之一。
這不代表其理論有問題,問題是在於現實人心太過脆弱。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亞里斯多德主張透過沉思默想,以類似坐禪的方法達到心靈上的超越。
但現代社會賺錢辛苦,不賺錢的時候懶得動腦,多少人有那個心思在那邊靜坐?
過去都說佛家的打坐是「禪七」,但因為要坐七天,能參加的人太少,現在多半改成「禪三」了。就算是「禪三」,參加的通常也是退休人士、社會賢達。像是之前有人打坐時,發現身旁多數是大老闆,一轉頭,更驚覺後面正是梁朝偉。
平常人沒那個命哦!
到了近代,哲學家愈來愈務實。他們不提供一次就能成佛的方法,開始認真面對錢的問題。要讓生活「無憂無慮」,完全沒錢是不行的。
但對常人來說,「錢夠用」的金額也不是個小數目。依我前面提到的十億標準,更是要連中好幾次大樂透才行。
所以多數人就注定一生「有憂有慮」嗎?
◎「吃都吃不完」,好煩惱
沒這麼悲觀。不同流派的哲學家都認為,完全沒錢難以幸福,但要達到一定的幸福水準,不用「十億」這麼多,因為人類行為有一些先天限制。
舉個例子。有位朋友三十出頭,資產就已超過十億標準,靠的是炒房。他幾年前在都會區買了棟樓,兩年後賣掉,賺了快三百萬。
雖然炒房無數,但他突然有種靈感,決定把這筆錢設定為「伙食費」,所有飲食都從這三百萬扣。他想,自己成天四處跑看房子,那麼「辛苦」,總該吃好一點吧!
他開始天天吃最貴的名店,台北的幾間知名餐廳,他都吃過一輪以上。但吃久也會膩,最後他還是跑回去吃一、兩百的小吃攤。
他最近抱怨:「計劃出了點問題。」「什麼問題?」
「吃不完。我本來以為一年可以吃完三百萬,但是現在感覺十年都吃不完。」
他把這筆錢放在理財專戶中,如果沒有認真吃掉,比他更認真的理專會幫他愈賺愈多。
「如果吃不掉,錢會變多。」多棒的煩惱。
◎其實你沒那麼窮
人的欲望,一方面有其享用的極限,另一方面,也不是貴的東西才能帶來內在價值。有時二十五元的滷肉飯就能安撫你悲愴的心,因此對於心態上易滿足、隨遇而安的人,要達到心靈安適的金錢準備就不用那麼多,或許幾十萬、幾百萬就能搞定。
有哲學家認為只要達到某種資產低標,就可以追逐幸福的人生。他們提出「社會基本善」的概念,認為我們應該保障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享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像是食物、住所、教育、健康照顧等等,他們才有辦法承擔社會責任,並追求個人的幸福。
我們的社會福利與中低收入戶的許多保障機制,其實就是這類的「社會基本善」,而台灣絕大多數人都在這條「線」以上。你能看得懂這本書的語句,代表你受過教育,有一定的知識程度,就能挑戰多種人生活動,也能透過這些活動中的內在善來建構屬於自己的「無憂無慮」人生。
所以你根本沒那麼爛,根本沒那麼窮,你只是想太多,而做的太少。
不論有錢、沒錢,脫離空想做一些實事的人,才能真正「錢夠用」,感受什麼叫「無憂無慮」。
每週有一天,我會在桃園地區授課,早上、下午分別是不同學校。其間有兩個小時的中午空檔,總是匆忙用餐,隨即飛車趕往水田中的二手書店,叫一壺茶,買幾本書,坐著浪費時間。
運氣好的話,可以待在這一個小時多。有時吃飯要排隊,車子要加油,路上紅燈多,就只能待個半小時。半小時也好。
這個叫什麼呢?
這叫「假掰文青時間」。
我雖然有在寫專欄,但不是文學家,掰不出什麼優美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至少可以透過假掰行為生出一點「文青值」。在很文青的地方,以很文青的姿態倒茶,再打開很文青的蘋果筆電。
然後上網看八卦新聞。因為沒什麼文青新聞可看呀!
好啦,最近我有帶羅毓嘉的小說去看,彌補一下人文素養,以免一直看政治人物講白痴話,自己也變白痴。
要說這家書店有什麼特別,其實也還好。因為是在生活圈之外,所以是學生推薦才得知。幾間小木屋,一片綠地,平日沒啥客人,但鄉下本來就這氣氛。二手書有,新書也賣,「文青感」和很多標榜特色風格的獨立書店不相上下。
但能去晃晃,就會有一種「爽感」。若是某週沒空拉車過去,接下來的六天都會有點小遺憾。這是種「儀式」,像老人家每天上香拜拜一樣,不拜就不對勁。
我的每週儀式不只這個。
前往苗栗老家的聯合大學授課時,我也固定去一家肉圓店吃早餐。這店開在我幼時的通學路上,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只要有錢、有閒、路線拉得過去,我就會過去吃點東西。如果「應過去」、「能過去」,而「未過去」,就會一整個不爽。
但這間店也只是普通好吃而已。以前是超便宜(一顆肉圓只要五元!但那是民國七十多年),現在價格已經沒有優勢。
就我的觀察,所謂「苗栗美食」,通常都只是比較大碗而已,味道還好。因為苗栗多客家人,客家人比較節儉(或小氣),看到同樣價格卻比較大碗,就會四處推薦。所以客家美食等於客家大食。
那這間店的重要性在哪?
當然就不是「文青」了,這是「懷舊」,只要吃一口,時光倒流二十年,彷彿短褲小學制服再次上身。不過,正牌文青可能認為懷舊值也算是種文青值。
只是普通二手書店,只是普通肉圓店,但前往這些店家的「儀式」,就是一點都不普通。這對我來說有意義,但對你就不一定了。不論是文青值或是懷舊值,都是所謂的「小確幸」。在書店喝個茶,是公忙之餘的小確幸。吃一粒肉圓,是開啟一天工作的小確幸。
村上春樹把「小確幸」一詞帶進我們的世界中,指那些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原版的村上小確幸,是激烈運動過後喝冰涼啤酒。這的確很爽,但沒試過的人要小心氣卡到。
而且根據我之前的學術研究,跑完馬拉松後喝啤酒,立刻洗澡睡覺,睡眠過程中發生「鬼壓床」的機率非常高。這就不只是小確幸了,已進階到超自然確幸。原因是電解質不足。
小確幸一詞被引進台灣社會之後,意外受到歡迎,到處都可看到標榜「小確幸」的產品。專有名詞一旦被濫用,自然會出現負評。
有大企業家指責年輕人都在追求開咖啡店這種小確幸,沒有大志。也有年輕人反彈,說這詞不應濫用,甚至根本不該用,會腐化人心。更有網路名人指稱,如果政府可讓民眾有大確幸,誰需要小確幸。
這些說法各有其理,但我想他們或許誤解了小確幸。那小確幸到底是什麼呢?
小確幸是種幸福,而幸福是種「價值」。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已提到非常類似小確幸的一種價值,他稱之為「靈魂的善」。到了現代,倫理學中的德行論者將之命名為「內在善」。
小確幸就是藏在活動裡頭的「善」。你要參與某個活動,且真正理解這個活動,才能掌握其中的內在善。生活中的每種人類合作活動都有內在善,那會是滿足感、成就感、榮耀感、自由感、正義感,以及各種人際情感。
如果你在參與每種活動時,都能把握其中的內在善,都能獲得小確幸,那你的一生就會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人生是經歷諸多小確幸之後的總評價。
所以,本來就只有小確幸。
「大確幸」或什麼「幸福人生」,都是小確幸去「堆」出來的,不存在一個具體的「大幸福」。
你吃個肉圓,有小確幸;喝個茶,有小確幸;開車挖鼻孔,有小確幸;打電動團戰「中離」去上廁所,有小確幸;排隊買甜甜圈,有小確幸;按下網購確認鍵,有小確幸。你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小確幸,但卻抱怨過得不幸福,那鐵定是大腦有問題。能在生活中隨時解讀出小確幸(也就是內在善)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就算有豪宅跑車,不會用,無法善用,那也不會產生內在善,也就沒有小確幸。有財主買了豪宅,但自己都在國外忙生意,房子都是女傭住,那就是女傭有小確幸,屋主只有小確悻。
這也不是說要排斥錢。村上春樹也要花錢買他的啤酒,我也要花錢買我的肉圓,錢還是有用的,但不需多,只要用得準,幾十塊錢的東西就能有美好的一天。錢本身無善惡,但不會「用」錢的人,一定不幸福,這是很確定的「大確不幸」。
所以,本來就只有小確幸。不要執著於什麼大確幸,眼下的事好好做,人生就能十足爽。
【關於金錢:多少錢才「夠」用?】
最近和收入中上的幾個兄弟閒聊到「理想的房子」這個主題。
我提到一些個人的想法,像最好是透天、停車方便、離主要工作點不遠、有綠樹、生活機能健全、大眾運輸方便、環境清幽等等。
有個朋友的回應是:「你這條件的房子我上個月正好看過,要一億八千萬。」
這只能以「XD」回應。如此價格的東西,勞動階級自然無法應付。
◎十億台幣才夠用
錢當然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呢?或說,要賺到多少錢,才算是「夠」用?這要先定義「夠」。我的另一批朋友們(收入是國民前十趴等級)曾在臉書上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們對「錢夠用」的定義是:「在街上看到想吃的,可以不考慮價格直接進去吃」(食)、「想買衣服和奢侈品不需要刻意比價」(衣)、「能住到完全符合理想的房子」(住)、「想去某個地點,就能立刻動身,不用排假」(行)、「自己想學什麼、想讓子女受什麼教育,都不需擔心錢」(育),「能玩到只怕沒有時間玩,而不是沒有錢玩」(樂)。
這樣過一輩子,要多少錢呢?一些精於理財的朋友進行估算,在全數資金用以購買低風險金融產品與所需不動產的狀況下,大概需要「十億」台幣。
這當然也是一個讓人「XD」的數字。
不妨注意一下這六大向度的內容。若要在其中歸納出一種共通性,大概就是「無憂無慮」的快意感。
因此「錢夠用」所帶來的,基本上就是「無憂無慮」。無憂無慮才是「目的」,錢只是種「手段」。◎如何能夠無憂無慮?
那除了花錢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手段可以達到「無憂無慮」?
許多宗教要求信徒別追求金錢,甚至該完全捨棄金錢,才能達到心靈上的安適狀態,所以他們主張你要「絕財」、「出家」、「斷捨離」,才能「無憂無慮」。
但能做到這些要求的人非常少。就算是出家人,現在看來也愈來愈「氣派」,一般的信徒更不用講了。大家信歸信,聽歸聽,真要照經典操作,只怕認真的人數不到百分之一。
這不代表其理論有問題,問題是在於現實人心太過脆弱。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亞里斯多德主張透過沉思默想,以類似坐禪的方法達到心靈上的超越。
但現代社會賺錢辛苦,不賺錢的時候懶得動腦,多少人有那個心思在那邊靜坐?
過去都說佛家的打坐是「禪七」,但因為要坐七天,能參加的人太少,現在多半改成「禪三」了。就算是「禪三」,參加的通常也是退休人士、社會賢達。像是之前有人打坐時,發現身旁多數是大老闆,一轉頭,更驚覺後面正是梁朝偉。
平常人沒那個命哦!
到了近代,哲學家愈來愈務實。他們不提供一次就能成佛的方法,開始認真面對錢的問題。要讓生活「無憂無慮」,完全沒錢是不行的。
但對常人來說,「錢夠用」的金額也不是個小數目。依我前面提到的十億標準,更是要連中好幾次大樂透才行。
所以多數人就注定一生「有憂有慮」嗎?
◎「吃都吃不完」,好煩惱
沒這麼悲觀。不同流派的哲學家都認為,完全沒錢難以幸福,但要達到一定的幸福水準,不用「十億」這麼多,因為人類行為有一些先天限制。
舉個例子。有位朋友三十出頭,資產就已超過十億標準,靠的是炒房。他幾年前在都會區買了棟樓,兩年後賣掉,賺了快三百萬。
雖然炒房無數,但他突然有種靈感,決定把這筆錢設定為「伙食費」,所有飲食都從這三百萬扣。他想,自己成天四處跑看房子,那麼「辛苦」,總該吃好一點吧!
他開始天天吃最貴的名店,台北的幾間知名餐廳,他都吃過一輪以上。但吃久也會膩,最後他還是跑回去吃一、兩百的小吃攤。
他最近抱怨:「計劃出了點問題。」「什麼問題?」
「吃不完。我本來以為一年可以吃完三百萬,但是現在感覺十年都吃不完。」
他把這筆錢放在理財專戶中,如果沒有認真吃掉,比他更認真的理專會幫他愈賺愈多。
「如果吃不掉,錢會變多。」多棒的煩惱。
◎其實你沒那麼窮
人的欲望,一方面有其享用的極限,另一方面,也不是貴的東西才能帶來內在價值。有時二十五元的滷肉飯就能安撫你悲愴的心,因此對於心態上易滿足、隨遇而安的人,要達到心靈安適的金錢準備就不用那麼多,或許幾十萬、幾百萬就能搞定。
有哲學家認為只要達到某種資產低標,就可以追逐幸福的人生。他們提出「社會基本善」的概念,認為我們應該保障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享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像是食物、住所、教育、健康照顧等等,他們才有辦法承擔社會責任,並追求個人的幸福。
我們的社會福利與中低收入戶的許多保障機制,其實就是這類的「社會基本善」,而台灣絕大多數人都在這條「線」以上。你能看得懂這本書的語句,代表你受過教育,有一定的知識程度,就能挑戰多種人生活動,也能透過這些活動中的內在善來建構屬於自己的「無憂無慮」人生。
所以你根本沒那麼爛,根本沒那麼窮,你只是想太多,而做的太少。
不論有錢、沒錢,脫離空想做一些實事的人,才能真正「錢夠用」,感受什麼叫「無憂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