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思考,去感受
用自己的感性、直覺來選擇人生終極目標的時代已經到來。
英文「Don’t think, feel!」的意思,指的是「別思考,去感受」。這句李小龍的名言,出自曾引起全球功夫熱潮的電影《龍爭虎鬥》。李小龍曾在華盛頓大學修習哲學,也是鮮為人知的哲學家。
電影中,當李小龍向弟子傳授功夫,但弟子多次練習仍無法順利掌握時,李小龍便說出這句臺詞。
我想,或許正是因為在後疫情時代,這句臺詞才會如此貼切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加速了資訊科技的運用,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價值觀也日趨多樣化。
過去有很多人即使心裡想著「我想要這樣做」,卻敗給了周圍的氣氛,最終還是覺得「果然還是得這樣做才行」,被一般的價值觀所束縛。但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開始重視用自己的感受去感知的事物,而不再被國家或媒體所傳遞的單一價值觀所左右。
遵守社會的基本規則,是身為社會一分子的基本常識。但只要不逾越這些規則,我們也能跳脫以往的框架,過著精采的生活。隨著工作型態和價值觀日益多元,如今也成了一個比起理性,更重視感性來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說,一個可以用自己的感性、直覺來選擇人生終極目標的時代已經到來。此外,李小龍還曾留下這麼一句話: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要滿足你的期待,就像你也不是為了要滿足我的期待而活一樣。」這正可謂是「剛剛好的任性」。
改變自己的任性練習
◆我也很喜歡李小龍的「似水無形」(Be Water)這句名言。不要仿效他人,要像水一樣變化自如,以自己本來的面目持續流動下去。
理想的任性:不受他人的干擾而活
當有人對自己的人生指手畫腳時,要保持堅定的心。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其他人妨礙自己的人生。
毋須多言,自己的人生當然是屬於自己的。所以,當我們能隨心所欲地行動,應該就能帶來幸福感。但是,如果你過度體諒他人,試圖滿足他人的需求,你的生活可能會變得更加艱難。
所謂任性地生活,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如果能作自己人生的主人,隨心所欲地生活,而不是讓別人替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就算遭遇重大的失敗,應該不會產生太多懊悔。當遭遇失敗時,只要重新思考新的道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就好了
如果能活得任性,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能讓自己遠離「活得很辛苦」的感覺。如果覺得和某個人相處很困難,只要不靠近他,就不會產生壓力。內心討厭這份工作,只要轉換跑道就行。換言之,「任性」能增加人生中的選擇。
一提到逃避討厭的事,可能就會有人批評:「人生本來就是要克服討厭的事。」但即使被這樣批評,也不會因此就得到解脫。如果能讓自己的內心和身體變得舒服,那麼逃避就是最好的選擇。
即使有人對自己的人生指手畫腳,只要保持堅定的心,就不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除了家人和信賴的朋友之外,沒有必要細聽他人的意見。而且,有時甚至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被家人或朋友的話所影響,也是可行的做法。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任何人妨礙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無論如何都會遇到討厭的事物。世界上肯定也存在無可救藥的人。當我們不斷嘗試修正軌道,卻怎麼努力都沒有出現改變時,只需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選擇就行……
以逃離討厭事物的方式生活,能夠減輕壓力。很明顯地,壓力往往來自被迫做某些事,或持續忍耐某些人等,並非出自本人意願的情況,同時也會讓人產生鬱鬱不樂的負面情緒。
壓力會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從精神上的倦怠感和無力感,到肉體上的身體不適,皆會對自身造成各種不良影響。其結果可能導致慢性發炎,或者增加動脈硬化、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近年來也發現,壓力和癌症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
如果能活得任性,應該能減少壓力,並獲得滿滿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所謂果斷的任性,並非恣意妄為、遭人反感的任性,而是一種適度且恰到好處的「剛剛好的任性」。我們何不試著實際體會這種拿捏分寸的感受呢?
改變自己的任性練習
◆「克服討厭的事物才叫人生」,這種想法實在很討厭。
◆若能保持「當個異類也沒關係」的心態,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用自己的感性、直覺來選擇人生終極目標的時代已經到來。
英文「Don’t think, feel!」的意思,指的是「別思考,去感受」。這句李小龍的名言,出自曾引起全球功夫熱潮的電影《龍爭虎鬥》。李小龍曾在華盛頓大學修習哲學,也是鮮為人知的哲學家。
電影中,當李小龍向弟子傳授功夫,但弟子多次練習仍無法順利掌握時,李小龍便說出這句臺詞。
我想,或許正是因為在後疫情時代,這句臺詞才會如此貼切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加速了資訊科技的運用,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價值觀也日趨多樣化。
過去有很多人即使心裡想著「我想要這樣做」,卻敗給了周圍的氣氛,最終還是覺得「果然還是得這樣做才行」,被一般的價值觀所束縛。但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開始重視用自己的感受去感知的事物,而不再被國家或媒體所傳遞的單一價值觀所左右。
遵守社會的基本規則,是身為社會一分子的基本常識。但只要不逾越這些規則,我們也能跳脫以往的框架,過著精采的生活。隨著工作型態和價值觀日益多元,如今也成了一個比起理性,更重視感性來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說,一個可以用自己的感性、直覺來選擇人生終極目標的時代已經到來。此外,李小龍還曾留下這麼一句話: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要滿足你的期待,就像你也不是為了要滿足我的期待而活一樣。」這正可謂是「剛剛好的任性」。
改變自己的任性練習
◆我也很喜歡李小龍的「似水無形」(Be Water)這句名言。不要仿效他人,要像水一樣變化自如,以自己本來的面目持續流動下去。
理想的任性:不受他人的干擾而活
當有人對自己的人生指手畫腳時,要保持堅定的心。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其他人妨礙自己的人生。
毋須多言,自己的人生當然是屬於自己的。所以,當我們能隨心所欲地行動,應該就能帶來幸福感。但是,如果你過度體諒他人,試圖滿足他人的需求,你的生活可能會變得更加艱難。
所謂任性地生活,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如果能作自己人生的主人,隨心所欲地生活,而不是讓別人替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就算遭遇重大的失敗,應該不會產生太多懊悔。當遭遇失敗時,只要重新思考新的道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就好了
如果能活得任性,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能讓自己遠離「活得很辛苦」的感覺。如果覺得和某個人相處很困難,只要不靠近他,就不會產生壓力。內心討厭這份工作,只要轉換跑道就行。換言之,「任性」能增加人生中的選擇。
一提到逃避討厭的事,可能就會有人批評:「人生本來就是要克服討厭的事。」但即使被這樣批評,也不會因此就得到解脫。如果能讓自己的內心和身體變得舒服,那麼逃避就是最好的選擇。
即使有人對自己的人生指手畫腳,只要保持堅定的心,就不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除了家人和信賴的朋友之外,沒有必要細聽他人的意見。而且,有時甚至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被家人或朋友的話所影響,也是可行的做法。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任何人妨礙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無論如何都會遇到討厭的事物。世界上肯定也存在無可救藥的人。當我們不斷嘗試修正軌道,卻怎麼努力都沒有出現改變時,只需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選擇就行……
以逃離討厭事物的方式生活,能夠減輕壓力。很明顯地,壓力往往來自被迫做某些事,或持續忍耐某些人等,並非出自本人意願的情況,同時也會讓人產生鬱鬱不樂的負面情緒。
壓力會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從精神上的倦怠感和無力感,到肉體上的身體不適,皆會對自身造成各種不良影響。其結果可能導致慢性發炎,或者增加動脈硬化、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近年來也發現,壓力和癌症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
如果能活得任性,應該能減少壓力,並獲得滿滿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所謂果斷的任性,並非恣意妄為、遭人反感的任性,而是一種適度且恰到好處的「剛剛好的任性」。我們何不試著實際體會這種拿捏分寸的感受呢?
改變自己的任性練習
◆「克服討厭的事物才叫人生」,這種想法實在很討厭。
◆若能保持「當個異類也沒關係」的心態,就能活得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