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之道
每個人都不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有時為了幫助一個人向善,我們必須犧牲自己。
―—聖‧齊克丘培里
犯罪者儘管現在是罪人,但是,他日後會變得如何,並不是現在馬上就能看得出來的。
在教室裡的頑劣孩童,雖然現在他的行為不好,但如果我們能夠耐心地教導他改過向善,那麼,他的未來也許會很有前途,說不定就是個大人物……
輕佻的年輕女孩令人生厭。長大後,她但也許會成為一個相當優秀的女明星,說不定會揚名國際呢……
人類的生活就是這樣不停的轉換。如果你看過某位改變宗教信仰者的傳說,那麼相信你就能夠了解這個說法……
如果現在我所說的,你能夠了解,而且能把眼光放遠去好好思考的話,那麼你就應該為了某種義務而犧牲自己……
做出偉大行為的人,不見得會被所有的人喜歡。
―—索倫
想要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想要滿足所有的人,若抱持著這種理想,那是錯誤的。這是連神都不可能辦得到的。所以在世界上也有人會憎恨基督教,因此教會在任何地方,都很可能擁有敵人……
在任何場合都要利用一切機會來行善,這是無庸置疑的事。但是當我們行善時,惡也會出來搗蛋,因此我們更應該懂得如何明辨是非與善惡。
犯了錯誤就必須坦率承認,但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人與人相處,不可能沒有一點的陰霾或間隙。事事要做到十分圓滿,符合各界的要求的地步,這種想法根本就是妄想。我們應該要有一種覺悟,不管自己做得再好,在不知不覺中都可能會樹立敵人。
但是,我們不要讓敵人繼續增加。要忍耐、謙遜,最重要的是要抱持著愛心,來對待每一個人。
任何人都有模仿猶大之吻的嘴唇。
―—班森
這是很可怕的一句話,但卻是真實的。
儘管我們勇敢正直,能夠抬頭挺胸向前走,但也不要忘記當抬頭挺胸時,利箭或子彈也有可能會射穿我們的胸膛。這點不可以不知道,即使對於宗教生活也是如此……
儘管救世主的血洗滌了我們的罪惡,而且救世主時時保護著我們。但如果我們忘記了人類原本的脆弱,那就會變成很危險的一件事了。
在我們的內心中,有神和人性的脆弱這兩種東西,它們有時也會造成悲劇。像耶穌的門徒受到他人的蠱惑,最後竟然把師父口中所傳述的神給出賣了。所以除了相信神之外,我們也不要忘了人本身有脆弱的本質。因此,要時刻警戒,更要時時不忘謙虛。
(編按‧猶大係聖經中最後晚餐十三個人的其中一個出賣耶穌的人,此後「猶大之吻」就是指出賣朋友的人。)
二十歲以前的人,想把不好的一切燒光。四十歲以後的人,則想當個滅火的消防隊員。
―—佚名
在這兩者之間的年齡層,又有些什麼呢?
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最偉大的革命家,他帶著能燃燒所有人心的火炬,想要摧毀一切、改革一切……像是想要把這個腐敗的世界燒光。
可上了年紀以後卻開始珍惜起,人生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些看起來根本微不足道……
夜裡看、遠遠看、傘下看。
―—日本諺語
在初夏黃昏的小徑上,有一位從遠處走來的沉靜女性,她的臉龐若隱若現看不清楚。她撐著一把傘,傘下女人的臉在夜裡看、距離遠一點看,或在傘下看,都會覺得很美。
一個人的臉,是由三種美所組成的,那就是:自然美、人工美以及內在美。
自然美是上天所賜予的恩惠。如果妳的內心深處也能同時擁有內在美,那麼妳的美就更能夠閃閃生輝了。而如果妳把頭髮染得很美,或是穿上漂亮衣服讓人覺得很美,這些只不過是人工美罷了。
有的人外表看來純潔無瑕,其實內心卻非常腐敗。
當照鏡子時,原本長得美的人,不可以因為自己美麗而忽視了應有的生活態度;而如果是長得很醜的人,只要心中充滿美德的光輝,就能使醜陋消失無蹤!
3.婚後十年,太子雖在春季、秋季、雨季三季宮殿中享受,但其間仍不斷地沈思暝想受歌舞管弦的生活,苦心研究人生的真諦。
「宮廷的榮華,健壯的肉體,被人喜愛的青春,究竟對我來說是什麼呢?人會生病,也會衰老,更難免死亡。青春、健康,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外就是在追求著什麼。但追求有兩種,一種是錯誤的追求,一種是正確的追求。所謂錯誤的追求,就是沒有認清自己是個不能脫離老、病、死的人,卻同樣拚命地追求它們。
「正確的追求就是了悟這種錯誤,而追求超越老、病、死,脫離人間一切苦惱的境地。現在的我,只不過是個追求錯誤的人而已。」
4.如此每天過著苦惱的日子,日月如梭,當太子二十九歲時,生下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Rahula),於是太子就決心出家。太子帶著馭者車匿(Chandaka),騎上白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宮殿,而切斷與世俗世界的關係,出家做沙門。
這時惡魔早已纏住太子,並對他說:「回宮殿去吧。等待時機,這個世界就全部屬於你的了。」太子叱吒道:「去吧!惡魔,地上所有的東西並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太子驅逐了惡魔,剃髮持缽,一路乞食走向南方。
太子首先訪問跋伽巴仙人(Bhagava)並參觀他苦行的實際情形,其次造訪阿羅羅伽羅摩(Arada-Kalama)與鬱陀伽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看他們修禪,太子也親自實行。然而,太子終於瞭解這些畢竟不是開悟之道,於是走到摩揭陀國(Magadha),在伽耶城(Gaya)旁的尼連禪河(Nairanjana River)邊的苦行林(Uruvilva)中苦行。
5.那真是非常艱苦的苦行,連釋尊自己也說:「過去的任何修行者以及現在的任何苦行者,沒有一個做過比這更苦的苦行,今後也不會有吧。」可見這是世上稀有的苦行。
但是這種苦行亦未能給予太子所求的東西。因此太子放棄了實行六年之久的苦行,而在尼連禪河沐浴,洗淨身上的污垢,並接受修舍佉女(Sujata)乳糜的供養以恢復健康。
這時與太子同在林中苦行的五位出家人,以為太子已經墮落,遂拋棄太子而到他處去。
現在天地之間只有太子孤單一個人了。太子靜靜地在一顆樹下端坐,拼命進入最後的思惟,並下決心:「縱然血會涸、肉會爛、骨頭會腐朽。若不證道,我絕不起此座。」成為一體
源自《創世記》第2章24節。上帝造出第一個男人亞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夏娃,做亞當的配偶。亞當稱夏娃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說:「人離開父母後要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成為一體」後成為描述夫妻關係的至理名言。耶穌講道時說:「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19:6,7)保羅也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你們各人都應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應當敬重她的丈夫。」
(弗5:31,33)後世牧師為新郎新娘主持婚禮時,都說「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無花果樹的葉子
源自《創世記》第3章7節。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生活時,最初赤身露體卻不知羞恥。後來,蛇引誘夏娃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夏娃吃了,又給她丈夫吃。二人吃後「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的,便拿無花果樹上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後來,「無花果樹的葉子」轉喻「遮羞布」。
必須汗流滿面地做某事
源自《創世記》第3章19節。夏娃因偷吃智慧樹上的果子而觸怒上帝,遭到上帝的嚴厲詛咒;「你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後人從中引出「必須汗流滿面地做某事」,說明「為辦成某件事必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盡到最大的努力。」
比瑪土撒拉還要高壽
源自《創世記》第5章27節。據《聖經》載,大洪水之前的人類祖先都很高壽,瑪土撒拉九六九歲,雅列九六二歲,挪亞九五○歲,亞當九三○歲,塞特九一二歲,該南九一○歲,以挪士九○五歲,其中瑪土撒拉名居榜首,是首屈一指的老壽星。後世西方人以「比瑪土撒拉還要高壽」比喻「高齡長壽」,與我國成語「萬壽無疆」、「壽比南山」意近。方舟
源自《創世記》第6至9章。上帝看到世人的罪惡越來越大,就心中憂傷,後悔當初不該造人。他決心發起洪水,毀滅這個世界。那時世上只有一個義人,名叫挪亞。上帝吩咐挪亞造一隻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的方舟,分上、中、下三層,側面留出門和窗戶。上帝讓挪亞帶著妻子、兒子和兒媳進入方舟,並將每種動物各一對帶進去。一切準備就緒後,天降大雨,地湧奔泉,洪水四處泛濫起來。田園、樹木、高山都被淹沒了,一切生物都被淹死,只有方舟在大水上飄蕩。一五○多天後,洪水逐漸消退,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又過四十天,挪亞先後放出烏鴉和鴿子探察水情,最後得知洪水已退。挪亞全家和各種活物爭相離開方舟,挪亞的後代在地上繁衍生長,世界又充滿勃勃生機。在後世西方語言中,「方舟」比喻「災難中的避難所」。
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
源自《創世記》第8章4節。上帝發起洪水毀滅世界,只讓義人挪亞造方舟躲避大洪水。挪亞帶著家人和各種活物的物種進入方舟,在大水上飄蕩一五○多天。後來水勢漸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因洪水方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故事,「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也是盡人皆知的情節,後世西方人便用此語比喻「早已過了時的消息」、「老掉牙的新聞」。這一天,太子的心內做著無可比喻的惡戰苦鬥。散亂的心,騷動的念頭,黑暗的心影,污濁的思慮,這一切可謂是惡魔的來襲。太子窮追心中的惡魔,將它們徹底的消滅。這真是一場血流、肉飛、骨碎的苦鬥。
這一場苦戰最後終於結束了,當他迎接黎明仰望晨星光時,太子的內心發出光輝,豁然開悟而成佛―—這是太子三十五歲那年的十二月八日早晨的事。
6.從此以後太子就以佛陀、無上覺者、如來、釋迦牟尼、釋尊、世尊等名號聞名於世。
佛陀成道以後,首先想對以前曾跟隨他苦修六年且有恩於他的五位出家人說法,於是他就前往他們居住的波羅奈(Baranasi)村的鹿野苑(Mrgadava)教化他們。這五位出家人原想不理佛陀,但聽到佛陀說法之後就信仰佛陀,而成為最初的弟子。佛陀又到王舍城(Rajagrha)教化頻婆娑羅王(Bimbisara),並以此地做為說法的根據地,而致力於救度眾生。
人們好像口渴者求水,饑餓者求食一般,聚集到佛陀的周圍。以舍利弗(Sariputra)及目蓮(Maudgalyayana)兩大弟子為首之二千多個弟子,敬仰佛陀,歸依佛陀。
曾擔憂佛陀出家,並想法予以阻止,且因佛陀出家而嘗到離別之苦的父王淨飯王、養母摩訶波闍波提以及太子妃耶輸陀羅為首的釋迦族,皆歸依佛陀成為佛弟子,還有其他很多人都做佛陀的信徒。
7.佛陀的傳道旅行繼續了四十五年之久,這時他已達八十高齡了。當他由王舍城赴舍衛城(Sravasti)的途中,在毘舍離(Vaisali)染病,乃預言:「三個月之後將入涅槃」。到達波婆(Pava)時接受鐵匠純陀(Cunda)所供養的食物而中毒,因此病倩惡化,但忍耐著痛苦走到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
佛陀走向城外沙羅(Sala)樹林,在沙羅雙樹之間,頭北面西臥著。佛陀懇切地教誡弟子,直說法到最後一剎那為止,完成了世間大導師―—佛陀的任務,而進入涅槃。
8.拘尸那揭羅城的人們,悲嘆佛陀入涅槃,服從阿難(Ananda)的指示,按照規定的方法,他們將佛陀的遺體荼毘(火葬)。這時,以摩揭陀國的阿闍吐王(Ajatasatru)為首的八大國國王,要求分配佛陀的舍利(遺骨),但拘尸那揭羅城的人們予以拒絕,因此發生了爭執。後來得到賢者豆摩(Drona)的從中斡旋,終於把佛陀的舍利分給八大國。其他又有人得到裝遺骸的甕及荼毘的骨灰,分別奉安於各國,故世界上乃有佛陀十大塔之建立。
每個人都不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有時為了幫助一個人向善,我們必須犧牲自己。
―—聖‧齊克丘培里
犯罪者儘管現在是罪人,但是,他日後會變得如何,並不是現在馬上就能看得出來的。
在教室裡的頑劣孩童,雖然現在他的行為不好,但如果我們能夠耐心地教導他改過向善,那麼,他的未來也許會很有前途,說不定就是個大人物……
輕佻的年輕女孩令人生厭。長大後,她但也許會成為一個相當優秀的女明星,說不定會揚名國際呢……
人類的生活就是這樣不停的轉換。如果你看過某位改變宗教信仰者的傳說,那麼相信你就能夠了解這個說法……
如果現在我所說的,你能夠了解,而且能把眼光放遠去好好思考的話,那麼你就應該為了某種義務而犧牲自己……
做出偉大行為的人,不見得會被所有的人喜歡。
―—索倫
想要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想要滿足所有的人,若抱持著這種理想,那是錯誤的。這是連神都不可能辦得到的。所以在世界上也有人會憎恨基督教,因此教會在任何地方,都很可能擁有敵人……
在任何場合都要利用一切機會來行善,這是無庸置疑的事。但是當我們行善時,惡也會出來搗蛋,因此我們更應該懂得如何明辨是非與善惡。
犯了錯誤就必須坦率承認,但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人與人相處,不可能沒有一點的陰霾或間隙。事事要做到十分圓滿,符合各界的要求的地步,這種想法根本就是妄想。我們應該要有一種覺悟,不管自己做得再好,在不知不覺中都可能會樹立敵人。
但是,我們不要讓敵人繼續增加。要忍耐、謙遜,最重要的是要抱持著愛心,來對待每一個人。
任何人都有模仿猶大之吻的嘴唇。
―—班森
這是很可怕的一句話,但卻是真實的。
儘管我們勇敢正直,能夠抬頭挺胸向前走,但也不要忘記當抬頭挺胸時,利箭或子彈也有可能會射穿我們的胸膛。這點不可以不知道,即使對於宗教生活也是如此……
儘管救世主的血洗滌了我們的罪惡,而且救世主時時保護著我們。但如果我們忘記了人類原本的脆弱,那就會變成很危險的一件事了。
在我們的內心中,有神和人性的脆弱這兩種東西,它們有時也會造成悲劇。像耶穌的門徒受到他人的蠱惑,最後竟然把師父口中所傳述的神給出賣了。所以除了相信神之外,我們也不要忘了人本身有脆弱的本質。因此,要時刻警戒,更要時時不忘謙虛。
(編按‧猶大係聖經中最後晚餐十三個人的其中一個出賣耶穌的人,此後「猶大之吻」就是指出賣朋友的人。)
二十歲以前的人,想把不好的一切燒光。四十歲以後的人,則想當個滅火的消防隊員。
―—佚名
在這兩者之間的年齡層,又有些什麼呢?
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最偉大的革命家,他帶著能燃燒所有人心的火炬,想要摧毀一切、改革一切……像是想要把這個腐敗的世界燒光。
可上了年紀以後卻開始珍惜起,人生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些看起來根本微不足道……
夜裡看、遠遠看、傘下看。
―—日本諺語
在初夏黃昏的小徑上,有一位從遠處走來的沉靜女性,她的臉龐若隱若現看不清楚。她撐著一把傘,傘下女人的臉在夜裡看、距離遠一點看,或在傘下看,都會覺得很美。
一個人的臉,是由三種美所組成的,那就是:自然美、人工美以及內在美。
自然美是上天所賜予的恩惠。如果妳的內心深處也能同時擁有內在美,那麼妳的美就更能夠閃閃生輝了。而如果妳把頭髮染得很美,或是穿上漂亮衣服讓人覺得很美,這些只不過是人工美罷了。
有的人外表看來純潔無瑕,其實內心卻非常腐敗。
當照鏡子時,原本長得美的人,不可以因為自己美麗而忽視了應有的生活態度;而如果是長得很醜的人,只要心中充滿美德的光輝,就能使醜陋消失無蹤!
3.婚後十年,太子雖在春季、秋季、雨季三季宮殿中享受,但其間仍不斷地沈思暝想受歌舞管弦的生活,苦心研究人生的真諦。
「宮廷的榮華,健壯的肉體,被人喜愛的青春,究竟對我來說是什麼呢?人會生病,也會衰老,更難免死亡。青春、健康,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外就是在追求著什麼。但追求有兩種,一種是錯誤的追求,一種是正確的追求。所謂錯誤的追求,就是沒有認清自己是個不能脫離老、病、死的人,卻同樣拚命地追求它們。
「正確的追求就是了悟這種錯誤,而追求超越老、病、死,脫離人間一切苦惱的境地。現在的我,只不過是個追求錯誤的人而已。」
4.如此每天過著苦惱的日子,日月如梭,當太子二十九歲時,生下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Rahula),於是太子就決心出家。太子帶著馭者車匿(Chandaka),騎上白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宮殿,而切斷與世俗世界的關係,出家做沙門。
這時惡魔早已纏住太子,並對他說:「回宮殿去吧。等待時機,這個世界就全部屬於你的了。」太子叱吒道:「去吧!惡魔,地上所有的東西並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太子驅逐了惡魔,剃髮持缽,一路乞食走向南方。
太子首先訪問跋伽巴仙人(Bhagava)並參觀他苦行的實際情形,其次造訪阿羅羅伽羅摩(Arada-Kalama)與鬱陀伽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看他們修禪,太子也親自實行。然而,太子終於瞭解這些畢竟不是開悟之道,於是走到摩揭陀國(Magadha),在伽耶城(Gaya)旁的尼連禪河(Nairanjana River)邊的苦行林(Uruvilva)中苦行。
5.那真是非常艱苦的苦行,連釋尊自己也說:「過去的任何修行者以及現在的任何苦行者,沒有一個做過比這更苦的苦行,今後也不會有吧。」可見這是世上稀有的苦行。
但是這種苦行亦未能給予太子所求的東西。因此太子放棄了實行六年之久的苦行,而在尼連禪河沐浴,洗淨身上的污垢,並接受修舍佉女(Sujata)乳糜的供養以恢復健康。
這時與太子同在林中苦行的五位出家人,以為太子已經墮落,遂拋棄太子而到他處去。
現在天地之間只有太子孤單一個人了。太子靜靜地在一顆樹下端坐,拼命進入最後的思惟,並下決心:「縱然血會涸、肉會爛、骨頭會腐朽。若不證道,我絕不起此座。」成為一體
源自《創世記》第2章24節。上帝造出第一個男人亞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夏娃,做亞當的配偶。亞當稱夏娃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說:「人離開父母後要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成為一體」後成為描述夫妻關係的至理名言。耶穌講道時說:「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19:6,7)保羅也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你們各人都應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應當敬重她的丈夫。」
(弗5:31,33)後世牧師為新郎新娘主持婚禮時,都說「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無花果樹的葉子
源自《創世記》第3章7節。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生活時,最初赤身露體卻不知羞恥。後來,蛇引誘夏娃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夏娃吃了,又給她丈夫吃。二人吃後「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的,便拿無花果樹上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後來,「無花果樹的葉子」轉喻「遮羞布」。
必須汗流滿面地做某事
源自《創世記》第3章19節。夏娃因偷吃智慧樹上的果子而觸怒上帝,遭到上帝的嚴厲詛咒;「你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後人從中引出「必須汗流滿面地做某事」,說明「為辦成某件事必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盡到最大的努力。」
比瑪土撒拉還要高壽
源自《創世記》第5章27節。據《聖經》載,大洪水之前的人類祖先都很高壽,瑪土撒拉九六九歲,雅列九六二歲,挪亞九五○歲,亞當九三○歲,塞特九一二歲,該南九一○歲,以挪士九○五歲,其中瑪土撒拉名居榜首,是首屈一指的老壽星。後世西方人以「比瑪土撒拉還要高壽」比喻「高齡長壽」,與我國成語「萬壽無疆」、「壽比南山」意近。方舟
源自《創世記》第6至9章。上帝看到世人的罪惡越來越大,就心中憂傷,後悔當初不該造人。他決心發起洪水,毀滅這個世界。那時世上只有一個義人,名叫挪亞。上帝吩咐挪亞造一隻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的方舟,分上、中、下三層,側面留出門和窗戶。上帝讓挪亞帶著妻子、兒子和兒媳進入方舟,並將每種動物各一對帶進去。一切準備就緒後,天降大雨,地湧奔泉,洪水四處泛濫起來。田園、樹木、高山都被淹沒了,一切生物都被淹死,只有方舟在大水上飄蕩。一五○多天後,洪水逐漸消退,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又過四十天,挪亞先後放出烏鴉和鴿子探察水情,最後得知洪水已退。挪亞全家和各種活物爭相離開方舟,挪亞的後代在地上繁衍生長,世界又充滿勃勃生機。在後世西方語言中,「方舟」比喻「災難中的避難所」。
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
源自《創世記》第8章4節。上帝發起洪水毀滅世界,只讓義人挪亞造方舟躲避大洪水。挪亞帶著家人和各種活物的物種進入方舟,在大水上飄蕩一五○多天。後來水勢漸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因洪水方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故事,「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也是盡人皆知的情節,後世西方人便用此語比喻「早已過了時的消息」、「老掉牙的新聞」。這一天,太子的心內做著無可比喻的惡戰苦鬥。散亂的心,騷動的念頭,黑暗的心影,污濁的思慮,這一切可謂是惡魔的來襲。太子窮追心中的惡魔,將它們徹底的消滅。這真是一場血流、肉飛、骨碎的苦鬥。
這一場苦戰最後終於結束了,當他迎接黎明仰望晨星光時,太子的內心發出光輝,豁然開悟而成佛―—這是太子三十五歲那年的十二月八日早晨的事。
6.從此以後太子就以佛陀、無上覺者、如來、釋迦牟尼、釋尊、世尊等名號聞名於世。
佛陀成道以後,首先想對以前曾跟隨他苦修六年且有恩於他的五位出家人說法,於是他就前往他們居住的波羅奈(Baranasi)村的鹿野苑(Mrgadava)教化他們。這五位出家人原想不理佛陀,但聽到佛陀說法之後就信仰佛陀,而成為最初的弟子。佛陀又到王舍城(Rajagrha)教化頻婆娑羅王(Bimbisara),並以此地做為說法的根據地,而致力於救度眾生。
人們好像口渴者求水,饑餓者求食一般,聚集到佛陀的周圍。以舍利弗(Sariputra)及目蓮(Maudgalyayana)兩大弟子為首之二千多個弟子,敬仰佛陀,歸依佛陀。
曾擔憂佛陀出家,並想法予以阻止,且因佛陀出家而嘗到離別之苦的父王淨飯王、養母摩訶波闍波提以及太子妃耶輸陀羅為首的釋迦族,皆歸依佛陀成為佛弟子,還有其他很多人都做佛陀的信徒。
7.佛陀的傳道旅行繼續了四十五年之久,這時他已達八十高齡了。當他由王舍城赴舍衛城(Sravasti)的途中,在毘舍離(Vaisali)染病,乃預言:「三個月之後將入涅槃」。到達波婆(Pava)時接受鐵匠純陀(Cunda)所供養的食物而中毒,因此病倩惡化,但忍耐著痛苦走到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
佛陀走向城外沙羅(Sala)樹林,在沙羅雙樹之間,頭北面西臥著。佛陀懇切地教誡弟子,直說法到最後一剎那為止,完成了世間大導師―—佛陀的任務,而進入涅槃。
8.拘尸那揭羅城的人們,悲嘆佛陀入涅槃,服從阿難(Ananda)的指示,按照規定的方法,他們將佛陀的遺體荼毘(火葬)。這時,以摩揭陀國的阿闍吐王(Ajatasatru)為首的八大國國王,要求分配佛陀的舍利(遺骨),但拘尸那揭羅城的人們予以拒絕,因此發生了爭執。後來得到賢者豆摩(Drona)的從中斡旋,終於把佛陀的舍利分給八大國。其他又有人得到裝遺骸的甕及荼毘的骨灰,分別奉安於各國,故世界上乃有佛陀十大塔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