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搶話、靜靜聽,這樣「無聲回話」最得人心
你是否回答時,讓對方很「無言」呢?
A:「我上個禮拜去郊外烤肉耶~」
B:「烤肉啊,我最近都沒時間去玩。可能已經兩年沒烤肉了吧……」
A:「……是、是喔?然後啊,我跟朋友在烤肉的時候……」
B:「啊,不過……要在戶外烤肉,也得準備很多有的沒的吧?這樣我還是比較喜歡找家店慢慢享受……」
A:「……」
像B那樣,在談話中,把對方的話題變成自己的話題,我將他稱之為「話題小偷」。
這段對話,一開始是由A開啟話題的。他本來可能想跟B分享旅遊中的趣事,或是發生了什麼小插曲。
但是B對於「烤肉」這個關鍵字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應,開始述說「自己最近都沒空去玩」、「烤肉要準備起來也挺麻煩的」……等等有關自己的想法跟經驗。對於A來說,當然會產生「話題突然被B搶走」的錯愕感受。
就算不露骨地用「偷」這個字來形容,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意外有不少人會做出類似的事情。
舉例來說,有的人在開會時聽著報告,腦袋裡卻是在想其他的事。「等他講完之後,我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見。」「啊,我之前也有過這個點子!」「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報告啊……」像這樣,滿腦子想著有關自己的事情。當然,看起來像是有在聽,但其實完全聽不進對方說了些什麼。
好不容易等到對方說完,就迫不及待地接話:「其實我覺得……」不先對對方所說的話做出回應,而是馬上開啟自己的話題。
搶走別人要說的話的「話題小偷」,跟在開會時只等著別人說完,專門「搶話說」的人,在本質上有著相同的問題,那就是根本沒有用心聽別人說話,造成「提問及回應」的意志特別薄弱。
對任何人而言,有人願意傾聽你說話,遠比自己聽別人說話要來得高興。就連像心理諮詢師這類「傾聽的專家」,也必須適時切換自己在工作、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見要做到無時無刻都傾聽別人的話,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完全沒有受過特殊訓練的普通人了。
在聽別人說話的同時,大多數人在腦海中盤算著:「我還要跟他說那件事……」「要趁還沒忘記的時候,趕快跟他說才行。」「聽著聽著,忽然覺得肚子好餓!」……等等,大約有七~八成是跟自己有關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任何人都很有可能會成為「話題小偷」。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在與別人談話時,可以試著在對方說話時「記住」他說了些什麼,清楚到甚至能在事後複述、寫下,以這樣的決心去聽別人說話,才能避免分神想自己的事,專心聽對方想表達的。首先就從牢記這點開始做起吧。
2 別急著下結論,善於傾聽的人才會聊得開
跟「話題小偷」不同,另一種不擅聆聽的人,在談話中經常會「愛幫人歸納重點」。
在聽別人說話時,能夠迅速地回應:「原來如此,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回事吧……?」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他「擅於傾聽」、「分析能力良好」如果還能充分比喻,歸納話題中的重點,相信許多人都會感到「話題更有趣」,或是「他的反應好快!」等等正面的評價。
這些能力本身自然是應該獲得好評的,像評論家、顧問或業務員等等職業,更是需要這樣的能力,才能聆聽別人的意見,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在私人的談話中,這樣的說話方式,卻可能讓人感到退避三舍。
在對方情緒低落的時候更是如此。原本出於信任,想找人訴說煩惱,或是討論出解決事情的辦法……卻處處被談話的對象語帶得意地點出:「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回事?」「聽你講了這麼多,問題其實出在……」
這種說話方式,很可能讓說話的那方感到不悅:「他完全沒有考慮到我的立場?」、「你只是想看別人笑話,炫耀自己頭腦動得快而已吧?」
說來慚愧,這也是我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的課程時,一開始受挫的重大原因。在一次諮詢的練習中,我邊聽對方說話,邊頻頻回應:「所以,你想說的其實是……」打算把對方的話整理出重點來。結果,諮詢完得到的評價卻是「完全不像在做心理諮詢」。
在那之前,我都還自認很擅長聽別人說話、歸納重點,所以得到這樣的評價,對我來說是個不算小的打擊。
但從此我也學到,心裡有煩惱的人,大多不是希望迅速獲得解決煩惱、問題的方法,而是需要別人設身處地站在他的立場著想。像是:「你一定很難過吧。」這類的話,可以充分表達出自己的同理心。當初的我察覺到這件事,簡直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令人感到萬分驚奇。多說些具有「同理心」的話
常聽有人說「聽女性訴說煩惱,不用嘗試為她找出解決的辦法。」但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僅限於女性。許多人有著不為人知的煩惱,並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及理解,現今不論是男性、女性,都會特別希望透過談話,獲得他人的回應以及同理心。
在聽人說話時,動不動就想歸納重點,雖然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反應很快」、「分析能力卓越」,但其實這種人需要特別注意,像這樣整理資訊的同時,別人很可能會心想「他把事情整理得這麼快,我根本還沒說夠。」、「這個人根本不把我的立場當一回事吧?」因而感到失望或惱火,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跟你說也沒用」了。
在這種時候,可以多說些具有「同理心」的話,例如:「這樣啊……」、「就是說啊!」、「你一定很難過……」等等。這也是將反應與分析能力移轉到表現「同理心」的一種訓練方式。
相反地,面對談話時愛歸納重點的人,在開啟話題之前,可以先向對方說清楚:「我只是想找人聽我說話。」或「我不是特別要找你想辦法喔。」因為這種類型的人,很可能只是還沒察覺到「原來還有這種傾聽別人說話的方式」。如果對方頭腦真的夠好,反應迅速,應該也很快就能夠切換想法,靜下心來聽你說話了。
3 機關槍式的提問法,會讓話題無法延伸
還有一種沒辦法單純「聽人說話」的人,會在對話中不斷提出問題,讓對方失去想繼續談話下去的意願。
舉例來說,有朋友找你商量:「不瞞你說,我最近發現我老公外遇了……」這時候你馬上回應:「咦!?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對方回答:「這個嘛……其實我從不久之前就覺得怪怪的……」你聽到之後又接著問:「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朋友聽了回答:「嗯,好像是公司的同事……」「那個人大概幾歲呢?」……
對於想訴苦,或想找朋友討論解決方法的人來說,像這樣一直提出疑問,打斷他原本要說的話,只會讓對方感到:「這個人根本沒在認真聽我說話。」
在談話過程中,這種類型的人會不斷提出問題,是因為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忘記對方是找自己傾訴煩惱,而只想追根究底把事情問清楚,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直接說可能很難聽,但這種行為根本孩子氣到了極點。說好聽是天真的好奇心,但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想知道的情報,在自己想知道的時候,就要全部追問清楚」。這樣的想法與做法,在他人眼中只會顯露出藏不住的自傲態度。
避免在談話中連續提出問題
一般而言,在對話中提出問題,是對話題感到有興趣、認真聆聽的最佳證明。最近,「提問力」一詞相當受到矚目,也就是倡導在談話中,「提出好問題=聆聽」的一種能力。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確必須藉由適度的提問來更加瞭解對方。
只不過,那是以認真聽對方說的話為前提。不然……
A:「其實啊,我的興趣是衝浪。」
B:「你都在哪裡衝浪啊?」
A:「大多都在附近的○○海岸吧。」
B:「跟誰一起去?」
A:「我有個高中同學很會衝浪,也是他教我的。」
B:「那會很難學嗎?」
A:「也不會啦……(這傢伙怎麼這麼多問題啊……)」
就會像這樣變成只是一問一答的對話。(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因為這樣被女性朋友說:「好像在審問犯人一樣……」,那段日子,我真是太不成熟了……)像這樣站在「被審問」的立場,怎麼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有在聽他說話」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
A:「其實啊,我的興趣是衝浪。」
B:「喔,衝浪啊~很有趣的樣子耶!」
A:「不過,也是最近高中同學相約才開始的啦。他已經玩了十幾年,甚至厲害到偶爾會參賽呢。去年在同學會碰面時,我碰巧……」
像這樣自然而然地交給對方延伸對話,就能輕鬆達成良好的溝通。
無法抑制好奇心而連連提問的人,對於話題其實是很感興趣的。只不過太急著想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消息,才會連連追問。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首先應該集中精神聽對方說話,以「記住談話內容」的決心聽對方說話,在這個項目中也是相當有效的做法。如果聽著聽著,真的按捺不住好奇心,可以稍微打斷對方:「不好意思,我可以問個問題嗎?」這樣做也比較有禮貌。
你是否回答時,讓對方很「無言」呢?
A:「我上個禮拜去郊外烤肉耶~」
B:「烤肉啊,我最近都沒時間去玩。可能已經兩年沒烤肉了吧……」
A:「……是、是喔?然後啊,我跟朋友在烤肉的時候……」
B:「啊,不過……要在戶外烤肉,也得準備很多有的沒的吧?這樣我還是比較喜歡找家店慢慢享受……」
A:「……」
像B那樣,在談話中,把對方的話題變成自己的話題,我將他稱之為「話題小偷」。
這段對話,一開始是由A開啟話題的。他本來可能想跟B分享旅遊中的趣事,或是發生了什麼小插曲。
但是B對於「烤肉」這個關鍵字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應,開始述說「自己最近都沒空去玩」、「烤肉要準備起來也挺麻煩的」……等等有關自己的想法跟經驗。對於A來說,當然會產生「話題突然被B搶走」的錯愕感受。
就算不露骨地用「偷」這個字來形容,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意外有不少人會做出類似的事情。
舉例來說,有的人在開會時聽著報告,腦袋裡卻是在想其他的事。「等他講完之後,我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見。」「啊,我之前也有過這個點子!」「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報告啊……」像這樣,滿腦子想著有關自己的事情。當然,看起來像是有在聽,但其實完全聽不進對方說了些什麼。
好不容易等到對方說完,就迫不及待地接話:「其實我覺得……」不先對對方所說的話做出回應,而是馬上開啟自己的話題。
搶走別人要說的話的「話題小偷」,跟在開會時只等著別人說完,專門「搶話說」的人,在本質上有著相同的問題,那就是根本沒有用心聽別人說話,造成「提問及回應」的意志特別薄弱。
對任何人而言,有人願意傾聽你說話,遠比自己聽別人說話要來得高興。就連像心理諮詢師這類「傾聽的專家」,也必須適時切換自己在工作、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見要做到無時無刻都傾聽別人的話,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完全沒有受過特殊訓練的普通人了。
在聽別人說話的同時,大多數人在腦海中盤算著:「我還要跟他說那件事……」「要趁還沒忘記的時候,趕快跟他說才行。」「聽著聽著,忽然覺得肚子好餓!」……等等,大約有七~八成是跟自己有關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任何人都很有可能會成為「話題小偷」。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在與別人談話時,可以試著在對方說話時「記住」他說了些什麼,清楚到甚至能在事後複述、寫下,以這樣的決心去聽別人說話,才能避免分神想自己的事,專心聽對方想表達的。首先就從牢記這點開始做起吧。
2 別急著下結論,善於傾聽的人才會聊得開
跟「話題小偷」不同,另一種不擅聆聽的人,在談話中經常會「愛幫人歸納重點」。
在聽別人說話時,能夠迅速地回應:「原來如此,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回事吧……?」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他「擅於傾聽」、「分析能力良好」如果還能充分比喻,歸納話題中的重點,相信許多人都會感到「話題更有趣」,或是「他的反應好快!」等等正面的評價。
這些能力本身自然是應該獲得好評的,像評論家、顧問或業務員等等職業,更是需要這樣的能力,才能聆聽別人的意見,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在私人的談話中,這樣的說話方式,卻可能讓人感到退避三舍。
在對方情緒低落的時候更是如此。原本出於信任,想找人訴說煩惱,或是討論出解決事情的辦法……卻處處被談話的對象語帶得意地點出:「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回事?」「聽你講了這麼多,問題其實出在……」
這種說話方式,很可能讓說話的那方感到不悅:「他完全沒有考慮到我的立場?」、「你只是想看別人笑話,炫耀自己頭腦動得快而已吧?」
說來慚愧,這也是我自己在學習心理諮詢的課程時,一開始受挫的重大原因。在一次諮詢的練習中,我邊聽對方說話,邊頻頻回應:「所以,你想說的其實是……」打算把對方的話整理出重點來。結果,諮詢完得到的評價卻是「完全不像在做心理諮詢」。
在那之前,我都還自認很擅長聽別人說話、歸納重點,所以得到這樣的評價,對我來說是個不算小的打擊。
但從此我也學到,心裡有煩惱的人,大多不是希望迅速獲得解決煩惱、問題的方法,而是需要別人設身處地站在他的立場著想。像是:「你一定很難過吧。」這類的話,可以充分表達出自己的同理心。當初的我察覺到這件事,簡直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令人感到萬分驚奇。多說些具有「同理心」的話
常聽有人說「聽女性訴說煩惱,不用嘗試為她找出解決的辦法。」但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僅限於女性。許多人有著不為人知的煩惱,並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及理解,現今不論是男性、女性,都會特別希望透過談話,獲得他人的回應以及同理心。
在聽人說話時,動不動就想歸納重點,雖然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反應很快」、「分析能力卓越」,但其實這種人需要特別注意,像這樣整理資訊的同時,別人很可能會心想「他把事情整理得這麼快,我根本還沒說夠。」、「這個人根本不把我的立場當一回事吧?」因而感到失望或惱火,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跟你說也沒用」了。
在這種時候,可以多說些具有「同理心」的話,例如:「這樣啊……」、「就是說啊!」、「你一定很難過……」等等。這也是將反應與分析能力移轉到表現「同理心」的一種訓練方式。
相反地,面對談話時愛歸納重點的人,在開啟話題之前,可以先向對方說清楚:「我只是想找人聽我說話。」或「我不是特別要找你想辦法喔。」因為這種類型的人,很可能只是還沒察覺到「原來還有這種傾聽別人說話的方式」。如果對方頭腦真的夠好,反應迅速,應該也很快就能夠切換想法,靜下心來聽你說話了。
3 機關槍式的提問法,會讓話題無法延伸
還有一種沒辦法單純「聽人說話」的人,會在對話中不斷提出問題,讓對方失去想繼續談話下去的意願。
舉例來說,有朋友找你商量:「不瞞你說,我最近發現我老公外遇了……」這時候你馬上回應:「咦!?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對方回答:「這個嘛……其實我從不久之前就覺得怪怪的……」你聽到之後又接著問:「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朋友聽了回答:「嗯,好像是公司的同事……」「那個人大概幾歲呢?」……
對於想訴苦,或想找朋友討論解決方法的人來說,像這樣一直提出疑問,打斷他原本要說的話,只會讓對方感到:「這個人根本沒在認真聽我說話。」
在談話過程中,這種類型的人會不斷提出問題,是因為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忘記對方是找自己傾訴煩惱,而只想追根究底把事情問清楚,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直接說可能很難聽,但這種行為根本孩子氣到了極點。說好聽是天真的好奇心,但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想知道的情報,在自己想知道的時候,就要全部追問清楚」。這樣的想法與做法,在他人眼中只會顯露出藏不住的自傲態度。
避免在談話中連續提出問題
一般而言,在對話中提出問題,是對話題感到有興趣、認真聆聽的最佳證明。最近,「提問力」一詞相當受到矚目,也就是倡導在談話中,「提出好問題=聆聽」的一種能力。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確必須藉由適度的提問來更加瞭解對方。
只不過,那是以認真聽對方說的話為前提。不然……
A:「其實啊,我的興趣是衝浪。」
B:「你都在哪裡衝浪啊?」
A:「大多都在附近的○○海岸吧。」
B:「跟誰一起去?」
A:「我有個高中同學很會衝浪,也是他教我的。」
B:「那會很難學嗎?」
A:「也不會啦……(這傢伙怎麼這麼多問題啊……)」
就會像這樣變成只是一問一答的對話。(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因為這樣被女性朋友說:「好像在審問犯人一樣……」,那段日子,我真是太不成熟了……)像這樣站在「被審問」的立場,怎麼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有在聽他說話」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
A:「其實啊,我的興趣是衝浪。」
B:「喔,衝浪啊~很有趣的樣子耶!」
A:「不過,也是最近高中同學相約才開始的啦。他已經玩了十幾年,甚至厲害到偶爾會參賽呢。去年在同學會碰面時,我碰巧……」
像這樣自然而然地交給對方延伸對話,就能輕鬆達成良好的溝通。
無法抑制好奇心而連連提問的人,對於話題其實是很感興趣的。只不過太急著想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消息,才會連連追問。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首先應該集中精神聽對方說話,以「記住談話內容」的決心聽對方說話,在這個項目中也是相當有效的做法。如果聽著聽著,真的按捺不住好奇心,可以稍微打斷對方:「不好意思,我可以問個問題嗎?」這樣做也比較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