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你的廢語贅詞,言語更熠熠發光
日本「收納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以「若眼前的物件無法再使你怦然心動,就勇敢丟棄它吧!」的收納心法,帶動一股「斷捨離」風潮。我有朋友嘗試每天丟一樣不再需要或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才短短幾週,家裡從原本的雜物堆滿天,變成如禪修聖地般的清雅空間。
看得見的物件,容易評估,你大可以站在物品面前,一樣一樣拿起來仔細端詳,有疑惑的,先放進「待處理」的箱子裡,確定要丟棄的,扔進另一個箱子裡。不過,我們在說話時,語句中出現不必要的字詞,自己卻不容易發現。若想呈現有質感的談吐,必須認出自己最常講哪些贅詞,在什麼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以及該如何改善?才能施以「斷捨離」魔法,幫助更重要的內容顯露出來。
首先,我想安慰各位,每個人或多或少講話都會夾雜一些贅詞,只是數量、頻率多寡,以及有沒有被發現的差異。
特別常見的贅詞有:「然後」、「而且」、「再來」、「這個」、「那個」、「嗯」、「啊」、「ㄜ 」。另外,把「老實說」、「我覺得」、「我個人認為」當作開場白;也常聽到有人把「你懂我意思嗎?」當作結尾,每隔幾句話就出現一次。
為什麼會出現廢話贅詞呢?我喜歡用「開車」做比喻,人在講話時,就像駕駛一輛知識列車,行進間,駕駛人會想保持一致的速度,而車速就形同你的語速。倘若對接下來要表達的內容不夠熟悉、腦內字彙量不夠豐富,或者昨晚沒睡飽精神不佳,以至於突然忘記要講的話。為了不讓聽眾察覺這輛知識列車出狀況,腦子便會立刻「調兵遣將」,指揮你的嘴巴填一些字進去,好讓整體聽起來依舊平穩流暢,而這些幫忙「粉飾太平」的字句,往往就是沒必要的廢語贅詞。
每個人「偏愛」的贅詞各有千秋,再打個比方,我如果太忙,會不假思索從衣櫃撈出幾件常穿的衣服套上;飢腸轆轆的時候,大腦總先浮現那幾家熟悉的店、常吃的料理,下一步就會直奔那間店,點相同的餐點。贅詞也是如此,有人特別常說「而且」,有人喜歡用「然後」來連結上一句和下一句話,有些來賓在接受專訪時,會無意識在最後多說一個「對」字。
「請問您成立這間公司多少年了?」
「我成立這間公司已經十五年了。對!」似乎多講「對」這個字,可以增加說服力,也為自己打一劑強心針。其實這麼做絲毫沒有幫助,反而容易讓人聽出你的緊張。
還有一種贅詞,彷彿是「橫空出世」的病毒,很多人都被傳染,對語法比較講究的人,一定很想殲滅它,那就是「的動作」這三個字。
「不好意思,現在為您做一個加湯的動作。」曾有人抱怨某間知名餐飲品牌的服務台詞太冗長,據說該品牌很認真做了改善,我仍然陸續從其他服務業聽到類似的說法,甚至從記者口中聽到這樣的語句結構。
字句越長,聽起來越委婉禮貌,但建議架構在合理的文法基礎上。「加湯」已經是一個動作,「現在為您加湯」就足以清楚表達,不需要再加上「的動作」來做補充,除非進行某種表演形式的演說,想刻意玩一些語言趣味,那也應該經過縝密設計,而非無意識地脫口而出。
贅詞太多還有一個缺點,人們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限,贅詞頻頻,會讓聽眾忘記真正的重點在哪裡,如同美麗的花朵被一堆雜草所淹沒。更糟的是,假使你贅詞出現的頻率被聽眾抓出來,接下來對方會一直被那些反覆出現的「配角」瓜分注意力,偷數你一段話裡到底出現幾個「然後」,那就大大不妙了。
若想知道自己常說哪些贅詞,常互動的家人、好友、同事可以提供最真實的回饋。誠懇提出請求:「我想多了解自己的說話習慣,平常我講話有哪些贅詞常出現嗎?」上台演說或做簡報時,請人幫忙錄下來,你可能會訝異自己的贅詞竟然如此活躍!
講話快的人,比較容易有贅詞,也比較容易被發現。試想,開車時速一百公里,如果突然踩剎車,是不是比時速六十公里的車輛,更容易被發現有異狀?駕駛人的反應時間也比較不足。當你搜尋腦內資料庫的時間不夠,情急之下,就會冒出多餘的話。同理可證,偶爾忘詞時,把語速放慢很有幫助,便可爭取多一點時間思考,有餘韻修剪和挑選所要表述的詞句。
這些擔任「遞補角色」的字詞們,如果越來越常使用,就算你對要講的內容已經很熟悉,身心狀況也穩定,它們也可能變成不受歡迎的忠實隨從。廢話贅語如同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沒有充實自己的詞彙量、豐富談吐內容、多演練要說的話、放慢語速、保持頭腦清明,那麼好不容易拿掉一個贅詞,很可能會再來一個,就算你改掉「而且」,下次就會變成「然後」,這就是言語的慣性。別緊張,在日常對話出現一點贅詞無傷大雅,反而拉近彼此的關係,太乾淨俐落、太工整,反而有種距離感。鄰居阿姨見到我:「哎呦,月琪啊!那個好久沒看到妳了,啊妳現在都在忙什麼啊?」聽起來是不是很親切呢?至於上台簡報、主持會議、播報新聞、TED演講這類需要呈現高度專業的場合,加上有時間限制,贅詞就要越少越好。
容我開個小玩笑,想要研究廢話贅詞,多看記者連線報導,尤其是新手記者,通常不會失望。舉凡小貓卡在水管裡、民眾放天燈不小心燒起來,辛苦的記者們常得趕到現場,在資訊量不足或經驗不夠的情況下,只好反覆同樣的敘述,此時贅詞就會特別多。另外,近年網路直播興起,跟主持Live節目一樣,非常挑戰臨場反應,這些都是贅詞容易上身的高危險族群。
多年前,有部很受歡迎的日劇《美女或野獸》,松嶋菜菜子飾演一位受聘挽救《Evening News》收視頹勢的節目製作人。在某集劇情中,作風強勢的她,決定不再續聘年紀已長的資深主播櫻木,改用一位播報風格浮誇的年輕主播。結果情人節當天,也就是櫻木主播將告別觀眾的最後一集,突然發生銀行劫匪狹持人質事件!
晚間新聞馬上要開始了,櫻木主播卻只拿到寥寥幾行新聞稿,內容非常空洞。憑藉長年厚植的實力,櫻木對過去的新聞事件如數家珍,他沉穩放下新聞稿,專心看著棚內播放的銀行直播影片,開始同步播報現場實況,並隨口舉出多年前曾有一起類似的搶劫案件,作為對照說明。等警察破門而入、順利攻堅的那一剎那,他漂亮做結尾,整個播報過程條理分明,沒有絲毫贅詞。
女主角深受撼動,終於了解資深主播的價值,她誠心道歉,慰留櫻木主播繼續在節目崗位服務,歡喜落幕,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集。
有實力的主持人和新聞主播,有點像開飛機的機長或掌舵的船長,風平浪靜時,大家以為任何一個人來接手也沒什麼差別。殊不知,遇到亂流、機械故障等危機,才是考驗真功夫的時刻。雖然櫻木沒有年輕主播的光鮮帥氣,然而歲月累積的知識內涵、危機處理能力,是最珍貴的資產。所有口語表達基本功絕非一朝一夕可練成,好好儲備實力,在重要時刻,你的價值將更有機會被看見。
再次檢視自己的談吐習慣,別讓多餘的贅詞削弱你的專業形象,無法使自己和他人怦然心動的詞句,請勇敢捨棄它吧!
如何禮貌打斷他人的談話,優雅脫身沒人喜歡被打斷談話,但有時我們必須如此,遇到以下狀況,別猶豫,就是優雅轉身的合理時機。
比方,面前這位仁兄,滔滔不絕講了三個鐘頭,有如唐僧碎念孫悟空。又比方,你必須趕赴下一場聚會,拜見未來的岳父岳母。常見的心聲是,大家相處時間有限,但你有其他更重要的話題想聊。更或者,對方談論的觀點內容、語氣措辭,引發你身心極大的不適。這時候,是該禮貌揮舞「言語之刃」,勇敢切斷目前的談話了。
有次教完課,一位年輕男學員分享他的苦惱。他是一位攝影記者,如果早在三十年前入行,他只要掌握好相機,捕捉最適合的影像畫面,不需要說太多話。然而,近年媒體生態丕變,攝影記者也開始被要求發想專題、身兼採訪工作,務必在最短時間製作出吸睛的內容。於是,我的「人物訪談力」課程陸續出現好幾位攝影記者,他們想趕緊補強口語表達能力,包括如何進行人物採訪、架構訪綱、採訪過程如何開啟對話,以及更多溝通技巧。只是沒想到,面臨最棘手的挑戰竟然是「該如何打斷對方說話」。
「我知道要有耐心,盡量讓受訪者多講一點。通常講一陣子,會出現一、兩句特別精彩的句子,可是有時候對方講了好久,完全沒有值得採用的內容,真的很無奈。」
這位學員的困擾我非常感同身受。二十多年來,我製播過十多個節目及迷你單元,以一小時的預錄專訪來說,事後反覆聆聽,修剪受訪者咬字發音失誤及多餘的贅詞,還有偏離主題、不那麼精彩的發言,再進行後製配樂。完成後,我習慣重聽完整版的音檔一到兩次,檢查說話和音樂的音量比例是否和諧?整集節目是否順耳?全部加起來往往花費比預錄多出兩、三倍,甚至更久的時間。
我的學員很用心,願意讓受訪者好好闡述,這點太值得嘉許。但錄得越多,後製的時間就需要越久,如果懂得拋出「好問題」,當對方講話太冗長,知道該如何應對,就能把時間留給其他也很值得投入的人事物上了。
「首先,你必須專注聆聽。」我認真看著學員的眼睛,說出這句肺腑之言。
聽到我的回答,他難掩失望,幽怨地說:「就是對方講太久,講著講著,我都恍神放空了啊!」「如果想顧及禮貌,你就必須專心聽對方說了什麼,才知道哪裡是最適當的插話點。」我耐心告訴他,這是最重要的步驟。聽對方說話的內容,注意對方呼吸換氣的節奏,再趁他換氣的毫秒之間,切入適合的話。
「庖丁解牛」這句成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厲害的廚師對牛隻的身體結構很熟悉,順著肌肉骨骼的關節紋理,可以輕易把一大頭牛拆切成不同部位。至今已摘下十六顆米其林星星的「地獄廚神」高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曾示範閉眼拆切一隻雞,也是如此。吸氣與吐氣之間,就形同動物最脆弱的關節空隙,想要截斷談話,從這裡下手,就會乾淨俐落,不帶血水。
我曾經主持某場記者會,主辦單位很有心,在貴賓致詞前,安排了很特別的表演橋段。他們邀請一位表演藝術家,以身體為筆墨,在現場進行一場書畫展演。活動正式開始,我簡單講完開場白,歡迎表演者出場。伴隨著現場古琴錚錚,表演者優雅舞動,墨汁緩緩從衣服機關流溢而出,落在一大片宣紙上,渲染出美麗的字畫。
那件衣服內藏特殊裝置,無法事先彩排,因此,原本表定的演出時間約八分鐘,卻發生意料之外的狀況。起初,現場所有人都沉浸在靜謐又充滿美感的氛圍中,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表演者卻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還在繼續悠然舞動著。
過了十分鐘,現場開始出現騷動,其中一位致詞嘉賓是部長級的政治人物,必須趕赴下一個行程,他的幕僚頻頻向我催促:「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啊?」我也很焦急,許多時候,活動主持人必須得到主辦單位的許可,方能調動記者會流程。尤其藝術家在表演時一直閉著眼睛,投入內在的小宇宙,無法看見任何人的暗示,這怎麼辦呢?
時間又過了五分鐘,實在不能再拖,我深吸一口氣,靜下心,決定找適合的點切入。
回想主持廣播時,我會在兩首歌曲之間的「間奏」講些話,並且在間奏旋律結束前,講完該講的內容。加上我長年習舞,也看過不少表演,對音樂節奏和身體律動還算敏銳,這些經驗在此刻全派上用場。
我仔細聽現場古琴演奏,到了某個停頓點,音樂家還沒彈出下一顆音符,表演者的身形又剛好落在一個美麗的姿態,我趕緊說:「非常謝謝○○老師帶來精彩的演出。」儘管內心焦急,一開口的語調還是要不疾不徐,力求平穩。表演者非常有經驗,聽到我的聲音,他緩緩起身,優雅向大家行禮,翩然退場。大家內心都鬆了一口氣,全場掌聲四起,記者會總算可以繼續進行下去。聆聽對方的話語,隨著呼吸節奏伺機介入,就不會顯得突兀粗魯。為了能夠留意對方換氣停頓的那一毫秒,我們必須專心聆聽,同時觀察對方的動作。
找到介入的呼吸頓點,接下來該說什麼呢?如果是媒體訪談,你可以說:「剛剛您提到的這段故事,非常精彩,我還很好奇另外一個問題,可否請您聊聊……」引導對方到你希望對方回答的另一個議題。
若在社交場合,你可以說:「好想跟你繼續聊,不過真不好意思,今天有幾個很久不見的朋友也來了,我去跟他們打聲招呼,你好好享受今晚的派對喔!」如果不打算再回來,就別輕言給承諾,結尾不妨說:「你平常習慣用哪種通訊軟體?我們交換一下聯絡方式,再找一天繼續聊。」讓對方知道你對他還是很有興趣,只是在這個場合裡,你也有其他需要關照互動的新舊朋友,這樣的中斷離場,就不會顯得失禮。
同理可證,如果你的眼神一直深情看著對方,又點頭又微笑追問:「然後呢?」「真是太有意思了!」對方自然會深受鼓舞,繼續講到天荒地老。暫時收斂「鼓勵」的肢體語言,但眼神也不要一直飄移,頻頻看錶,這樣就太明顯了。看錶或是瞄手機上的時間,只要一、兩次就好,對方通常會接收得到這些暗示。
最後,不妨思索一下,如果沒有時間限制,為什麼想打斷對方的談話?是對方聲調太沉悶?不知所云?太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講的內容「含金量」不足,不符合我們的期待?還是對方的論點嚴重牴觸我們長期信奉的價值觀?並非每個人都是說故事高手,一開口就讓人沉浸其中;也很難每個人都像劉德華,妙語如珠又讓人舒服。多給彼此機會,聽聽對方怎麼說,試著從裡面淘金,說不定會有新的啟發與收穫喔!
日本「收納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以「若眼前的物件無法再使你怦然心動,就勇敢丟棄它吧!」的收納心法,帶動一股「斷捨離」風潮。我有朋友嘗試每天丟一樣不再需要或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才短短幾週,家裡從原本的雜物堆滿天,變成如禪修聖地般的清雅空間。
看得見的物件,容易評估,你大可以站在物品面前,一樣一樣拿起來仔細端詳,有疑惑的,先放進「待處理」的箱子裡,確定要丟棄的,扔進另一個箱子裡。不過,我們在說話時,語句中出現不必要的字詞,自己卻不容易發現。若想呈現有質感的談吐,必須認出自己最常講哪些贅詞,在什麼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以及該如何改善?才能施以「斷捨離」魔法,幫助更重要的內容顯露出來。
首先,我想安慰各位,每個人或多或少講話都會夾雜一些贅詞,只是數量、頻率多寡,以及有沒有被發現的差異。
特別常見的贅詞有:「然後」、「而且」、「再來」、「這個」、「那個」、「嗯」、「啊」、「ㄜ 」。另外,把「老實說」、「我覺得」、「我個人認為」當作開場白;也常聽到有人把「你懂我意思嗎?」當作結尾,每隔幾句話就出現一次。
為什麼會出現廢話贅詞呢?我喜歡用「開車」做比喻,人在講話時,就像駕駛一輛知識列車,行進間,駕駛人會想保持一致的速度,而車速就形同你的語速。倘若對接下來要表達的內容不夠熟悉、腦內字彙量不夠豐富,或者昨晚沒睡飽精神不佳,以至於突然忘記要講的話。為了不讓聽眾察覺這輛知識列車出狀況,腦子便會立刻「調兵遣將」,指揮你的嘴巴填一些字進去,好讓整體聽起來依舊平穩流暢,而這些幫忙「粉飾太平」的字句,往往就是沒必要的廢語贅詞。
每個人「偏愛」的贅詞各有千秋,再打個比方,我如果太忙,會不假思索從衣櫃撈出幾件常穿的衣服套上;飢腸轆轆的時候,大腦總先浮現那幾家熟悉的店、常吃的料理,下一步就會直奔那間店,點相同的餐點。贅詞也是如此,有人特別常說「而且」,有人喜歡用「然後」來連結上一句和下一句話,有些來賓在接受專訪時,會無意識在最後多說一個「對」字。
「請問您成立這間公司多少年了?」
「我成立這間公司已經十五年了。對!」似乎多講「對」這個字,可以增加說服力,也為自己打一劑強心針。其實這麼做絲毫沒有幫助,反而容易讓人聽出你的緊張。
還有一種贅詞,彷彿是「橫空出世」的病毒,很多人都被傳染,對語法比較講究的人,一定很想殲滅它,那就是「的動作」這三個字。
「不好意思,現在為您做一個加湯的動作。」曾有人抱怨某間知名餐飲品牌的服務台詞太冗長,據說該品牌很認真做了改善,我仍然陸續從其他服務業聽到類似的說法,甚至從記者口中聽到這樣的語句結構。
字句越長,聽起來越委婉禮貌,但建議架構在合理的文法基礎上。「加湯」已經是一個動作,「現在為您加湯」就足以清楚表達,不需要再加上「的動作」來做補充,除非進行某種表演形式的演說,想刻意玩一些語言趣味,那也應該經過縝密設計,而非無意識地脫口而出。
贅詞太多還有一個缺點,人們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限,贅詞頻頻,會讓聽眾忘記真正的重點在哪裡,如同美麗的花朵被一堆雜草所淹沒。更糟的是,假使你贅詞出現的頻率被聽眾抓出來,接下來對方會一直被那些反覆出現的「配角」瓜分注意力,偷數你一段話裡到底出現幾個「然後」,那就大大不妙了。
若想知道自己常說哪些贅詞,常互動的家人、好友、同事可以提供最真實的回饋。誠懇提出請求:「我想多了解自己的說話習慣,平常我講話有哪些贅詞常出現嗎?」上台演說或做簡報時,請人幫忙錄下來,你可能會訝異自己的贅詞竟然如此活躍!
講話快的人,比較容易有贅詞,也比較容易被發現。試想,開車時速一百公里,如果突然踩剎車,是不是比時速六十公里的車輛,更容易被發現有異狀?駕駛人的反應時間也比較不足。當你搜尋腦內資料庫的時間不夠,情急之下,就會冒出多餘的話。同理可證,偶爾忘詞時,把語速放慢很有幫助,便可爭取多一點時間思考,有餘韻修剪和挑選所要表述的詞句。
這些擔任「遞補角色」的字詞們,如果越來越常使用,就算你對要講的內容已經很熟悉,身心狀況也穩定,它們也可能變成不受歡迎的忠實隨從。廢話贅語如同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沒有充實自己的詞彙量、豐富談吐內容、多演練要說的話、放慢語速、保持頭腦清明,那麼好不容易拿掉一個贅詞,很可能會再來一個,就算你改掉「而且」,下次就會變成「然後」,這就是言語的慣性。別緊張,在日常對話出現一點贅詞無傷大雅,反而拉近彼此的關係,太乾淨俐落、太工整,反而有種距離感。鄰居阿姨見到我:「哎呦,月琪啊!那個好久沒看到妳了,啊妳現在都在忙什麼啊?」聽起來是不是很親切呢?至於上台簡報、主持會議、播報新聞、TED演講這類需要呈現高度專業的場合,加上有時間限制,贅詞就要越少越好。
容我開個小玩笑,想要研究廢話贅詞,多看記者連線報導,尤其是新手記者,通常不會失望。舉凡小貓卡在水管裡、民眾放天燈不小心燒起來,辛苦的記者們常得趕到現場,在資訊量不足或經驗不夠的情況下,只好反覆同樣的敘述,此時贅詞就會特別多。另外,近年網路直播興起,跟主持Live節目一樣,非常挑戰臨場反應,這些都是贅詞容易上身的高危險族群。
多年前,有部很受歡迎的日劇《美女或野獸》,松嶋菜菜子飾演一位受聘挽救《Evening News》收視頹勢的節目製作人。在某集劇情中,作風強勢的她,決定不再續聘年紀已長的資深主播櫻木,改用一位播報風格浮誇的年輕主播。結果情人節當天,也就是櫻木主播將告別觀眾的最後一集,突然發生銀行劫匪狹持人質事件!
晚間新聞馬上要開始了,櫻木主播卻只拿到寥寥幾行新聞稿,內容非常空洞。憑藉長年厚植的實力,櫻木對過去的新聞事件如數家珍,他沉穩放下新聞稿,專心看著棚內播放的銀行直播影片,開始同步播報現場實況,並隨口舉出多年前曾有一起類似的搶劫案件,作為對照說明。等警察破門而入、順利攻堅的那一剎那,他漂亮做結尾,整個播報過程條理分明,沒有絲毫贅詞。
女主角深受撼動,終於了解資深主播的價值,她誠心道歉,慰留櫻木主播繼續在節目崗位服務,歡喜落幕,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集。
有實力的主持人和新聞主播,有點像開飛機的機長或掌舵的船長,風平浪靜時,大家以為任何一個人來接手也沒什麼差別。殊不知,遇到亂流、機械故障等危機,才是考驗真功夫的時刻。雖然櫻木沒有年輕主播的光鮮帥氣,然而歲月累積的知識內涵、危機處理能力,是最珍貴的資產。所有口語表達基本功絕非一朝一夕可練成,好好儲備實力,在重要時刻,你的價值將更有機會被看見。
再次檢視自己的談吐習慣,別讓多餘的贅詞削弱你的專業形象,無法使自己和他人怦然心動的詞句,請勇敢捨棄它吧!
如何禮貌打斷他人的談話,優雅脫身沒人喜歡被打斷談話,但有時我們必須如此,遇到以下狀況,別猶豫,就是優雅轉身的合理時機。
比方,面前這位仁兄,滔滔不絕講了三個鐘頭,有如唐僧碎念孫悟空。又比方,你必須趕赴下一場聚會,拜見未來的岳父岳母。常見的心聲是,大家相處時間有限,但你有其他更重要的話題想聊。更或者,對方談論的觀點內容、語氣措辭,引發你身心極大的不適。這時候,是該禮貌揮舞「言語之刃」,勇敢切斷目前的談話了。
有次教完課,一位年輕男學員分享他的苦惱。他是一位攝影記者,如果早在三十年前入行,他只要掌握好相機,捕捉最適合的影像畫面,不需要說太多話。然而,近年媒體生態丕變,攝影記者也開始被要求發想專題、身兼採訪工作,務必在最短時間製作出吸睛的內容。於是,我的「人物訪談力」課程陸續出現好幾位攝影記者,他們想趕緊補強口語表達能力,包括如何進行人物採訪、架構訪綱、採訪過程如何開啟對話,以及更多溝通技巧。只是沒想到,面臨最棘手的挑戰竟然是「該如何打斷對方說話」。
「我知道要有耐心,盡量讓受訪者多講一點。通常講一陣子,會出現一、兩句特別精彩的句子,可是有時候對方講了好久,完全沒有值得採用的內容,真的很無奈。」
這位學員的困擾我非常感同身受。二十多年來,我製播過十多個節目及迷你單元,以一小時的預錄專訪來說,事後反覆聆聽,修剪受訪者咬字發音失誤及多餘的贅詞,還有偏離主題、不那麼精彩的發言,再進行後製配樂。完成後,我習慣重聽完整版的音檔一到兩次,檢查說話和音樂的音量比例是否和諧?整集節目是否順耳?全部加起來往往花費比預錄多出兩、三倍,甚至更久的時間。
我的學員很用心,願意讓受訪者好好闡述,這點太值得嘉許。但錄得越多,後製的時間就需要越久,如果懂得拋出「好問題」,當對方講話太冗長,知道該如何應對,就能把時間留給其他也很值得投入的人事物上了。
「首先,你必須專注聆聽。」我認真看著學員的眼睛,說出這句肺腑之言。
聽到我的回答,他難掩失望,幽怨地說:「就是對方講太久,講著講著,我都恍神放空了啊!」「如果想顧及禮貌,你就必須專心聽對方說了什麼,才知道哪裡是最適當的插話點。」我耐心告訴他,這是最重要的步驟。聽對方說話的內容,注意對方呼吸換氣的節奏,再趁他換氣的毫秒之間,切入適合的話。
「庖丁解牛」這句成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厲害的廚師對牛隻的身體結構很熟悉,順著肌肉骨骼的關節紋理,可以輕易把一大頭牛拆切成不同部位。至今已摘下十六顆米其林星星的「地獄廚神」高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曾示範閉眼拆切一隻雞,也是如此。吸氣與吐氣之間,就形同動物最脆弱的關節空隙,想要截斷談話,從這裡下手,就會乾淨俐落,不帶血水。
我曾經主持某場記者會,主辦單位很有心,在貴賓致詞前,安排了很特別的表演橋段。他們邀請一位表演藝術家,以身體為筆墨,在現場進行一場書畫展演。活動正式開始,我簡單講完開場白,歡迎表演者出場。伴隨著現場古琴錚錚,表演者優雅舞動,墨汁緩緩從衣服機關流溢而出,落在一大片宣紙上,渲染出美麗的字畫。
那件衣服內藏特殊裝置,無法事先彩排,因此,原本表定的演出時間約八分鐘,卻發生意料之外的狀況。起初,現場所有人都沉浸在靜謐又充滿美感的氛圍中,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表演者卻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還在繼續悠然舞動著。
過了十分鐘,現場開始出現騷動,其中一位致詞嘉賓是部長級的政治人物,必須趕赴下一個行程,他的幕僚頻頻向我催促:「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啊?」我也很焦急,許多時候,活動主持人必須得到主辦單位的許可,方能調動記者會流程。尤其藝術家在表演時一直閉著眼睛,投入內在的小宇宙,無法看見任何人的暗示,這怎麼辦呢?
時間又過了五分鐘,實在不能再拖,我深吸一口氣,靜下心,決定找適合的點切入。
回想主持廣播時,我會在兩首歌曲之間的「間奏」講些話,並且在間奏旋律結束前,講完該講的內容。加上我長年習舞,也看過不少表演,對音樂節奏和身體律動還算敏銳,這些經驗在此刻全派上用場。
我仔細聽現場古琴演奏,到了某個停頓點,音樂家還沒彈出下一顆音符,表演者的身形又剛好落在一個美麗的姿態,我趕緊說:「非常謝謝○○老師帶來精彩的演出。」儘管內心焦急,一開口的語調還是要不疾不徐,力求平穩。表演者非常有經驗,聽到我的聲音,他緩緩起身,優雅向大家行禮,翩然退場。大家內心都鬆了一口氣,全場掌聲四起,記者會總算可以繼續進行下去。聆聽對方的話語,隨著呼吸節奏伺機介入,就不會顯得突兀粗魯。為了能夠留意對方換氣停頓的那一毫秒,我們必須專心聆聽,同時觀察對方的動作。
找到介入的呼吸頓點,接下來該說什麼呢?如果是媒體訪談,你可以說:「剛剛您提到的這段故事,非常精彩,我還很好奇另外一個問題,可否請您聊聊……」引導對方到你希望對方回答的另一個議題。
若在社交場合,你可以說:「好想跟你繼續聊,不過真不好意思,今天有幾個很久不見的朋友也來了,我去跟他們打聲招呼,你好好享受今晚的派對喔!」如果不打算再回來,就別輕言給承諾,結尾不妨說:「你平常習慣用哪種通訊軟體?我們交換一下聯絡方式,再找一天繼續聊。」讓對方知道你對他還是很有興趣,只是在這個場合裡,你也有其他需要關照互動的新舊朋友,這樣的中斷離場,就不會顯得失禮。
同理可證,如果你的眼神一直深情看著對方,又點頭又微笑追問:「然後呢?」「真是太有意思了!」對方自然會深受鼓舞,繼續講到天荒地老。暫時收斂「鼓勵」的肢體語言,但眼神也不要一直飄移,頻頻看錶,這樣就太明顯了。看錶或是瞄手機上的時間,只要一、兩次就好,對方通常會接收得到這些暗示。
最後,不妨思索一下,如果沒有時間限制,為什麼想打斷對方的談話?是對方聲調太沉悶?不知所云?太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講的內容「含金量」不足,不符合我們的期待?還是對方的論點嚴重牴觸我們長期信奉的價值觀?並非每個人都是說故事高手,一開口就讓人沉浸其中;也很難每個人都像劉德華,妙語如珠又讓人舒服。多給彼此機會,聽聽對方怎麼說,試著從裡面淘金,說不定會有新的啟發與收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