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I時代,口語表達更勝以往
你會害怕AI嗎?還是你非常喜愛與AI共存的狀態?
關於AI對人類的威脅,其實有分成兩派:
悲觀學派
代表人物是已故的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霍金認為AI對人類將來有很大的威脅,主要有以下理由:
.AI會遵循科技發展的加速度理論。
.AI可能會有自我改造創新的能力。
.AI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
.人類會有被滅絕的危機。
樂觀學派
代表群體主要是Google、Facebook等AI的主要技術發展者,他們對AI持樂觀看法的理由:
.人類只要關掉電源就能除掉AI機器人。
.任何的科技都會有瓶頸,摩爾定律到目前也遇到相當的瓶頸,AI科技也不會無限成長,依然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瓶頸。
.依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無法突變、甦醒、產生自我意志,AI也不可能具有創意與智慧、同情心與審美等這方面的能力。
無論你是支持哪一種觀點?不可否認,當二○二二年十一月三十日,OpenAI發布了一個名為ChatGPT的自然語言生成式模型,它以對話方式進行互動開始,AI就真正直接進入與改變了我們在職場、人際應對上的生活。
面對不斷變革的科技環境,我們需要以新的思維方式去運用語言。畢竟,語言是連結人與人、人與科技的橋樑,透過語言的精確表達,我們能夠更緊密、更有效地溝通,一起解決問題,享受數位地球為人類帶來的便利與不斷創新。
優勢話術是一個武器庫
人之所以強大,其實是要看你的武器庫有多強大。這個武器庫指的不是金錢、真正的槍械彈藥,而是在你身上的優勢盤:你的表達話術!這個優勢是可以跟隨你到天涯海角,需要的時候,隨時馬上就拿得出來。
你的武器庫一直都存在,就像你的法寶隨時護衛著自己。但是我們常常忘記它的存在。武器庫存在於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做的工作和人生體驗裡,因為我們不懂得用,也就常常讓這些武器蒙塵。我們不但不懂得怎麼去用,還經常忘記去盤點,更不去把它說出來,久而久之就不會用,也漸漸忘記自己有哪些優勢,這種事情就好像有些老人到處藏錢,最後把錢藏到哪裡都不記得了,有些錢被蛀蟲吃光了自己還不知道,有錢花不了,這不是很冤枉嗎?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優勢話術武器庫」,但卻沒有去盤點,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話術優勢,結果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知道要拿那些話來應對?優勢話術武器庫就是我們的黃金寶藏,每一個人都有表達韌性,你的表達韌性多強,就來自於你的武器庫有多少法寶。你的優勢話術愈多,你就愈強。
好比說,我們都有機會跟朋友分享照片,但可能只是隨意秀給朋友看看。如果能講出照片背後的意義,讓朋友一看到照片就能跟自己做連結,就等於是一種反饋。每一次分享照片,其實都是在累計這張照片的價值與份量,加深別人對我們的印象,但大多數人經常忽略這件事情:分享照片,其實也是分享自我品牌形象!
六年前,我開始當企業講師,我沒有受過任何講師訓練。可是五年前卻被合作單位推薦到台積電授課,而且一教就是三個梯次。一般企管顧問講師,要到這麼國際化企業教這麼多梯次,沒有功力與火候是辦不到的,我如何能夠做到呢?
首先就是立Flag :為什麼我可以教表達課程?
第一個Flag :二十年的媒體實戰經驗
我有將近二十年的媒體經驗,我在媒體經驗裡的重要性是:內容、行銷、業務三管齊下。首先,我是負責創建內容的人,我要做出讓大家都覺得好看、有收視、有可讀性、吸收之後有所啟發的內容。等於我是一個內容產出者,我擅長叫好叫座的內容產出,這就是一個表達邏輯。除了內容產出,我還著重行銷企劃與業務執行,這就叫做表達策略的擬定。
第二個Flag :口語本科專業
我是說話本科系畢業,我在大學的專業科目就是:口語表達。我不只是科班出身,我還有二十五年的斜槓主持經驗,從大二開始我就擔任主持工作,而第一個雇主就是國際大企業Intel,非常榮幸的啟始,在正職工作之餘,累積各類型主持經驗至今。
第三個Flag :我是即席演說四冠王
我從小就參加演說競賽,曾拿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台北市國語文競賽即席演說冠軍,贏得「即席演說四冠王」的殊榮。
把自己的旗幟插下去、表現出來,接下來便是我的自信度,我以這樣的優勢說話,聽眾自然願意聽,我教溝通表達課就一點都沒有問題,不但有公信力還有權威性,這就是優勢話術武器庫的力量。
我既非學霸講師、也不是科技領域專家,可是因為我的人設非常清楚,自我角色十分明確,別人認識我的過程就會自動濾掉雜訊,從我給出的資訊中,聽眾已經被我框住且聚焦。所以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優勢話術」。自己做過哪些事,走過哪些路,要常常盤點。常常盤點自己的優勢,就能強化自己的定位。
口語表達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現在很多自媒體網紅、企業老闆、入學面試甄選都需要口語表達。口才好,更容易被人接納和喜歡。想想看,如果你同時面對兩個人,其中一個人像木頭般不說話、或者一說話就得罪人,另一個人一說話就讓人感覺到氣氛輕鬆、趣味盎然,你更願意跟哪一個人繼續交談下去?當然,一個被人接納和喜歡的人,辦事情就會更加容易。
商業上、人際應對上,想要與人合作,需要口才與說服力。有口才的人會被推選出來向上進行彙報、陳述,為自己服務的團體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們懂得協商、可以讓事情順利進行,能建立彼此友好的合作關係,獲得對方的支持。擁有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擁有更多、更好的優勢。
當然,口才好不是伶牙俐齒和巧舌如簧,而是要把自己的觀點用更有說服力、有條理邏輯、有價值、有內涵和吸引人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這本書中,我會一一分享給大家。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的優勢話術在哪裡,看完這本書,相信你能完全掌握。
第2章 AI時代,好好說話的重要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失業與就業:自動化時代的就業變遷》報告中預計,在二○三○年,全球將有多達八億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在已開發國家裡,知識含量越高、可預測性低的工作職位,將越不容易被影響;例如律師、醫護人員、幼教老師、電腦工程師、藝術家等高知識密集度、需經常與人互動、溝通的行業受到自動化波及較小,因此替代性較低。
06. 世界在改變,認清說話的三大困難
世界在改變,這也使得說話的難度變得更高了。好比說,隨著短影音的興盛,我們在表達上,更要注重表達的效果,而不是一股勁只是固執地把自己想說的說出去。
我們必須理解我們說話的對象不是電腦,而是活生生的人。這個人是誰?是上司、評審、父母?還是合作廠商、同事、小孩?怎麼說才能讓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充分被對方接收?如何吸引他們願意好好的去面對、接受資訊?
我們在這個要時代要好好說話,面對三種挑戰:
資訊量過於龐大的問題
如何在龐大資訊量中透過表達方式突圍?
根據網路調查,每個人每一天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資訊接收至少就有兩千筆,不管是被動接收或主動接收,光是要消化這些流動資訊就很耗費時間,也讓我們在表達的時候很容易被分心、難以專心,只要一條通知訊息進來,可能我們的注意力就轉向了。
在這麼龐大的資訊量裡面,說話的難度會提升,尤其對方還是在隨時可能不專心的情況下,我們得去思考:到底要如何讓說話的內容,其實有點類似資訊表達,更能夠被對方吸引並快速被認同。
你會發現,光是情感表現的元素還不夠,可能字句還必須更精準、資料的引用也必須確實,而且,每一段的表達必須要控制在一到兩分鐘之內,相較於落落長的演說,可能現在以「碎片式」表現,更讓大家願意接收。
還有節奏的部分,太過拖沓、太過緩慢都不適合,資訊冗長幾乎無法被接受。
公關危機愈來愈多
因為片段、不完整、既短又快的表達,導致資訊不容易被精準解讀,一旦被負向解讀,很容易造成公關危機。
因為資訊量多,所以在接受資訊的部分,大家會顯得負荷過重,為了順應這個現象、很多表達會過於短、快,且講求速度。也因為表達過於片段、跳躍式邏輯不易被精準解讀,反而很容易被斷章取義。一旦資訊被負向解讀,病毒式散布,成為網路風暴,這種危險甚至可能顛覆企業多年辛苦經營的品牌與市場。
舉例來說,某大時尚品牌因為推出的廣告,以兒童模特兒手裡拿著穿有情色束縛衣的玩具熊,含有大量綑綁及手銬等設計元素,不僅剝削孩童還有鼓吹性虐待之嫌,被大批民眾抵制,品牌方緊急將廣告下架並道歉。這件事才惹議,經紀公司卻透露某武打巨女星將為其代言,當然,立刻也被網友砲轟,且震驚了整個娛樂圈。
這就是該時尚品牌與該經紀公司的公關危機,公關危機也是一種表達上的挑戰。我發現很多企業忽略了網路發達時代,自我表達的重要性。有的時候可能只是說錯了一句話、或放錯了一張圖片、或傳達了一種立場,就導致整個品牌形象、甚至市場坍塌。這是現代表達的特性,因為網路能大量擴散內容,資訊如果不清楚而被負面解讀,就容易引發公關危機。
所以我常提醒企業主,AI時代的表達要盡量避免負面的字眼、負面的圖片、以及負面的立場。負面一旦被擴大,就會變成「非常負面」。我們之所以會說「病毒式擴散」,就是因為病毒是負面的,一旦被大量解讀開來時,會帶來非常可怕的危機。
世界在改變,說話或各種表達都要愈來愈小心。如果話語被不精準轉達,自然容易產生誤會、造成後續溝通的困難。就連道歉的語言,如果說不得體,那真是不說也罷。
大家是不是有注意到,含混不清或只認部分的錯,只會愈說愈錯。
人與人之間需要快速的破冰能力
如何第一時間讓對方可以跟你快速有情感的連結?對話能夠快速捕捉到彼此之間的共識與認知,這是第三個說話難度。
太依賴線上溝通,反而會讓人在線下溝通時的破冰速度難上加難。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線上溝通不需要非得面對面不可。想想看,你能用十五分鐘聊出好交情嗎?若是與陌生人見面,從握手、開場、提問、接話,你是能讓話題繼續下去的人,還是一下就成為冷場句點王?實體溝通需要陌生拜訪,如何擺脫尷尬、緊張與冷場?
當我們愈來愈習慣線上溝通,線下要很快速的去熟悉,就必須做更多的功課:說對方想聽的話,給對方想要的東西,透過更多語言或非語言表達的溫度去破冰,這樣才能夠拉近距離。
說話的難度到底遇到什麼樣的實質挑戰?大家可以針對這些難度更深度去觀察,這些難度通常會出現在何種場域?然後用本書的方法去理解與破解。
第3章 打造真實且有感的說話風格
電腦的語言有標準,但真實世界的語言卻是沒有標準。這是個講求個人風格的時代,學習使用AI會便利我們的生活,但這些人人都會是用的工具,卻無法給予我們獨特的思考和表情,當然還包括無可預期的反應能力。所以,人工智能的進步最終其實將變相提高表達能力的門檻,因為當大量文書工作被接手後,企業組織裡剩下更多的人才需求,就會是需要演說、人際相處和溝通表達的事務了。
11. 盤點專屬自己的「亮點人設」資料庫
很多人的觀念裡會疑惑:「亮點人設」是不是要非常的「獨特」?才可以稱為「亮點」?是要獨特到什麼樣的程度?
其實「亮點」這件事,主要的定義就在於:到底有沒有差異化?「差異化」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絕對都找得到,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只是你能不能去發掘出來?找不找得出來自己身上那個不一樣的東西?
「亮點人設」怎麼來?
不是說你的「不一樣」一定要是世界僅存,世界上只有你有而別人都沒有,而是說「在某些狀態」裡顯出獨特與不同。比如說:會讓別人眼睛一亮、驚訝的事情,人家覺得有印象落差:「咦!你怎麼會做這件事情?」
有什麼事容易讓人產生「亮點」?如果你做的這件事情,是大家覺得比較難做到,或是這件事情不是跟你同溫層裡面的人會做的事,就很容易讓人產生亮點。比如我自己本身有參加完成過「鐵人三項」,這件事在我鐵人圈的同溫層很正常,但是在我一般的朋友、同事裡面,就會有驚訝的感受:「哇!太特別了!」所以當我的同學要把我介紹給其他人時,最時常提到的點就是:「她很厲害,她玩鐵人三項!」
「亮點人設」這件事情並沒有這麼困難,而是你要怎麼去把有「落差感」的事情表現出來,其實你所要表現的,就是不同於你同溫層裡的事情,你要創造的就是給人另類感受的事情,把它找出來、表現出來,那就是一種「亮點人設」。
我們為什麼需要「亮點人設」?
二三十年前的社會不像現在的社會局勢,網路無遠弗屆、全球貿易繽紛,以前的社會習慣用比較習慣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評判一個人,比如說:考試的成績多好?讀哪一所大學?一年賺進多少錢?在公司裡擔任什麼樣的職務?
近二十年來,我們發現社會愈來愈多元化,尤其「自我主張」的演進,全球興起的自媒體熱成為新興主流,新社交媒體強調非常多的自我主張:人其實就是要順應自我,並且能夠透過「做自己的過程」去得到一種成就感的累積。全球意識與社會價值觀已經產生遽變,變得跟以前不一樣。在這個時代,沒有所謂的「最好、最穩、鐵飯碗」,可能以前我們覺得軍公教、醫師護理師的工作最穩,遇到了疫情,醫護人員隨時都有生命威脅;因著少子化的時代來臨,也讓教師供過於求,不如以前稀罕尊貴;以前我們認為很風光的政治人物,現在很容易被罵得狗血淋頭;以前覺得不錯的、得意洋洋,好像很厲害的職位,因著社會狀態的改變,正在遭受空前挑戰。
所以,現在其實我們要理解的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最好」這件事,「最好」是很難用一個的標準跟價值去衡量、界定出來的。應對世界局勢與潮流,我們所感受到的是:沒有最好,只有不同。
這個社會的氛圍是「沒有最好,只有不同」,這是我們需要「亮點人設」第一個原因。
所以,只要你有辦法和他人有所不同,並做出差異化,就會發現:不管是做企業品牌、商品推廣,或是獨立創業,這樣的策略都能夠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支持,以及定。
我們需要做「亮點人設」的第二個原因是:留下印象。
請大家記得:獨特,才能創造「印象」。在人跟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裡,或者是協同合作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我們發現:很多時候似乎很難抓到基準。好比說,在一場百人激烈的面試中,可能這個人英文也沒有很標準、那個人學歷也沒有比自己好,但是最後卻都被錄取了。為什麼?因為在面試過程中,他們讓面試主管看到了非常獨特的一面,留下了好印象。
面試官拿到的資料都已經是篩選過的了,你之所以會被通知面試,代表著也具有一定足以進入這家公司的資格與條件。但是,面試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在面試者評分的過程中,讓面試主管留下好印象?這牽涉到你跟他人有沒有鑑別度?有鑑別度,才能區隔與他人的不同,有特殊的獨特性,才能夠創造印象,讓面試官留下好印象,才有機會得高分。
我們需要做「亮點人設」的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產生連結。
人跟人之間要有認同與共鳴,其實就在於能夠連結與否。能夠有所連結,才能夠與他人建立關係;能夠有所連結,才能夠讓他人對你產生認同,一旦產生認同,當你在溝通或說服、甚至在談判表達、簡報過程中,你會發現他人對你的好感度如何?對你所說之事,是否能獲得簽約的機會?對你本身所營造的氛圍,是否獲得好成果?所以建立連結非常重要,關鍵也就在於有沒有印象,如果無法產生印象,當然就無法建立連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