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菸酒與我
◎喝酒的起點:自由的假象——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白話文:
一棵參天大樹,來自細小的萌芽;九層高臺,是從一堆土開始堆砌;千里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走起。
詮釋:
任何習慣與選擇,無論結果如何,都源於最初的一個決定。我當時覺得喝酒只是一時的快樂,卻沒察覺這個小小的選擇會帶來長遠的影響。真正的自由,不是短暫的放縱,而是從每一個當下做出清醒的選擇。
明天的力氣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十五歲,喝的是保力達藥酒。當時,和幾個朋友湊了錢,去檳榔攤買「一組」——一瓶保力達,加上一罐沙士或維大力。這樣的組合在早期的台灣工地福利社十分常見,因為它是藥酒,許多工人都會喝它來補充體力,廣告打著「明天的力氣」,似乎適當的喝還能強身健體。非常順口,藥草香與甜味交融,意外地好喝,也讓人更容易醉。
微醺時,世界彷彿變得輕盈,笑聲更大,話題更放得開,煩惱似乎也被酒精沖淡。當時的我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晚能喝上十幾組,輪流去檳榔攤補貨,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派對。
後來,我們開始覺得保力達加沙士太甜膩,於是改變了喝法——用保力達套啤酒。這樣不僅能帶出獨特的藥酒香氣,還讓風味更順口,最重要的是,醉意來得更快,快感更強烈。我們追求的不只是酒的味道,而是那種微醺到茫然的狀態,一種短暫逃離現實的方式。
將人生泡進酒裡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種「自由」只是短暫的假象。酒精帶來的快樂,宛如煙霧,隨著宿醉的頭痛、嘔吐和倦怠而消散。當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滿是酒瓶的地板,那種「放
縱」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沉重的身體與揮之不去的空虛。
十五歲的那年,我踏上了這條路,卻沒意識到,它會伴隨我多年,甚至滲透進我的生活,讓我誤以為這就是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賴外物來獲取短暫的快樂,而是能夠掌控自己的選擇,不受欲望與習慣束縛。
◎從紙上談兵到真正的調酒師之路——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白話文:
想要收斂它,應該先暫時擴張它;想要削弱某人,應該先讓他變強;想要廢除某事,應該先讓它興盛;想要得到某物,應該先學會施予。這就是深遠的智慧。
詮釋:
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先經歷挫折,才能換來真正的成長。
調酒師之路並非一蹴可幾,從理論的學習到實際的操作,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耐心與付出。唯有願意承受學習的過程,才能真正掌握這門技藝,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理論的好奇心
從紙上談兵到真正擁抱這個職業,我才明白,學習並沒有終點,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會成為一名調酒師,是因為學校的關係。我讀的是觀光科,課程中有調酒相關的內容。不過,學校的調酒課程更像是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因為在我那一屆,證照考試從調酒證照改成了飲料調製證照,不能實際調酒,只能學習無酒精飲品的製作。可能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酒有著更強烈的好奇心,並對調酒相關的事物充滿興趣。
剛好學校有一個社團——花式調酒社,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本以為能學到真正的調酒技巧,但社團的主要訓練是拋接瓶子的技巧,而不是調製酒品。我們使用的是強化塑膠瓶,雖然不會破,但砸到身上仍然會留下不少瘀青和傷口。練習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每當成功完成一個技巧時,那種成就感無可比擬。
把酒當成朋友
後來,我得知社團的指導老師在中壢的一間酒吧有開設調酒課程,於是我私底下找他報名學習。課程為期三個月,每個週末我都會搭火車去中壢學習調酒。第一次踏進酒吧時,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酒瓶,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種酒需要認識。
老師告訴我們,要把酒當成朋友。酒名就像人的名字,瓶子的形狀與外觀代表長相,而酒的味道則是這個人的個性。這樣的比喻讓我對調酒產生了更深的興趣,也讓我在學習時能更快地記住不同酒類的特色,後來我一個人寂寞喝酒時,我還真把酒當作可以明白自己的對象,在內心和它傾訴心事。
在這門課的第一堂課上,我學到了我的第一款調酒——伏特加萊姆。這是一款經典且簡單的調酒,只需要伏特加與新鮮萊姆汁。但即便是簡單的調酒,當我第一次親手調製並端起成品時,那種滿足感難以形容。
在學調酒的過程中,我也練習花式調酒技巧,最讓我挫折的動作是「立瓶」。這個動作需要將瓶子拋起來,並用手背穩穩地立住。剛開始練習時,我的手上佈滿傷痕,瓶子總是掉落,甚至砸到自己,常常流血或是瘀青,後來練到更多高難度技巧時,要同時拋接三個酒瓶以上,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傷,有次瓶子在空中拋接時破了,碎片割傷了我的額頭附近靠眉毛的位置,縫了十幾針。雖然練習是很艱辛的,但當我完成這些動作時,內心的喜悅遠遠超過了練習時的疼痛。
回顧這段學習的經歷,我發現調酒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技巧的鍛鍊,更是一種對美感與細節的追求。從欣賞調酒的外觀,到探索酒的風味,再到挑戰花式調酒的技巧,每一步都讓我更加投入這個領域,也讓我與酒的關係產生了更深的連結。
以上內容節錄自《在藏身之處尋道:以老子、道德經為師,從菸酒不離的糜爛人生,到自在簡單的生活》林保華◎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534.pdf
◎喝酒的起點:自由的假象——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白話文:
一棵參天大樹,來自細小的萌芽;九層高臺,是從一堆土開始堆砌;千里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走起。
詮釋:
任何習慣與選擇,無論結果如何,都源於最初的一個決定。我當時覺得喝酒只是一時的快樂,卻沒察覺這個小小的選擇會帶來長遠的影響。真正的自由,不是短暫的放縱,而是從每一個當下做出清醒的選擇。
明天的力氣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十五歲,喝的是保力達藥酒。當時,和幾個朋友湊了錢,去檳榔攤買「一組」——一瓶保力達,加上一罐沙士或維大力。這樣的組合在早期的台灣工地福利社十分常見,因為它是藥酒,許多工人都會喝它來補充體力,廣告打著「明天的力氣」,似乎適當的喝還能強身健體。非常順口,藥草香與甜味交融,意外地好喝,也讓人更容易醉。
微醺時,世界彷彿變得輕盈,笑聲更大,話題更放得開,煩惱似乎也被酒精沖淡。當時的我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晚能喝上十幾組,輪流去檳榔攤補貨,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派對。
後來,我們開始覺得保力達加沙士太甜膩,於是改變了喝法——用保力達套啤酒。這樣不僅能帶出獨特的藥酒香氣,還讓風味更順口,最重要的是,醉意來得更快,快感更強烈。我們追求的不只是酒的味道,而是那種微醺到茫然的狀態,一種短暫逃離現實的方式。
將人生泡進酒裡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種「自由」只是短暫的假象。酒精帶來的快樂,宛如煙霧,隨著宿醉的頭痛、嘔吐和倦怠而消散。當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滿是酒瓶的地板,那種「放
縱」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沉重的身體與揮之不去的空虛。
十五歲的那年,我踏上了這條路,卻沒意識到,它會伴隨我多年,甚至滲透進我的生活,讓我誤以為這就是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賴外物來獲取短暫的快樂,而是能夠掌控自己的選擇,不受欲望與習慣束縛。
◎從紙上談兵到真正的調酒師之路——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白話文:
想要收斂它,應該先暫時擴張它;想要削弱某人,應該先讓他變強;想要廢除某事,應該先讓它興盛;想要得到某物,應該先學會施予。這就是深遠的智慧。
詮釋:
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先經歷挫折,才能換來真正的成長。
調酒師之路並非一蹴可幾,從理論的學習到實際的操作,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耐心與付出。唯有願意承受學習的過程,才能真正掌握這門技藝,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理論的好奇心
從紙上談兵到真正擁抱這個職業,我才明白,學習並沒有終點,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會成為一名調酒師,是因為學校的關係。我讀的是觀光科,課程中有調酒相關的內容。不過,學校的調酒課程更像是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因為在我那一屆,證照考試從調酒證照改成了飲料調製證照,不能實際調酒,只能學習無酒精飲品的製作。可能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酒有著更強烈的好奇心,並對調酒相關的事物充滿興趣。
剛好學校有一個社團——花式調酒社,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本以為能學到真正的調酒技巧,但社團的主要訓練是拋接瓶子的技巧,而不是調製酒品。我們使用的是強化塑膠瓶,雖然不會破,但砸到身上仍然會留下不少瘀青和傷口。練習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每當成功完成一個技巧時,那種成就感無可比擬。
把酒當成朋友
後來,我得知社團的指導老師在中壢的一間酒吧有開設調酒課程,於是我私底下找他報名學習。課程為期三個月,每個週末我都會搭火車去中壢學習調酒。第一次踏進酒吧時,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酒瓶,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種酒需要認識。
老師告訴我們,要把酒當成朋友。酒名就像人的名字,瓶子的形狀與外觀代表長相,而酒的味道則是這個人的個性。這樣的比喻讓我對調酒產生了更深的興趣,也讓我在學習時能更快地記住不同酒類的特色,後來我一個人寂寞喝酒時,我還真把酒當作可以明白自己的對象,在內心和它傾訴心事。
在這門課的第一堂課上,我學到了我的第一款調酒——伏特加萊姆。這是一款經典且簡單的調酒,只需要伏特加與新鮮萊姆汁。但即便是簡單的調酒,當我第一次親手調製並端起成品時,那種滿足感難以形容。
在學調酒的過程中,我也練習花式調酒技巧,最讓我挫折的動作是「立瓶」。這個動作需要將瓶子拋起來,並用手背穩穩地立住。剛開始練習時,我的手上佈滿傷痕,瓶子總是掉落,甚至砸到自己,常常流血或是瘀青,後來練到更多高難度技巧時,要同時拋接三個酒瓶以上,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傷,有次瓶子在空中拋接時破了,碎片割傷了我的額頭附近靠眉毛的位置,縫了十幾針。雖然練習是很艱辛的,但當我完成這些動作時,內心的喜悅遠遠超過了練習時的疼痛。
回顧這段學習的經歷,我發現調酒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技巧的鍛鍊,更是一種對美感與細節的追求。從欣賞調酒的外觀,到探索酒的風味,再到挑戰花式調酒的技巧,每一步都讓我更加投入這個領域,也讓我與酒的關係產生了更深的連結。
以上內容節錄自《在藏身之處尋道:以老子、道德經為師,從菸酒不離的糜爛人生,到自在簡單的生活》林保華◎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53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