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因是子佛學入門(第二版)

9特價36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一節 甚麼叫做佛學

佛陀的意義

這個「佛」字是從印度梵文裡翻譯出來的名詞,如果音譯就是「佛陀」(Baddha)兩字。它的意思,就是「覺者」。這「覺者」又含三種意義:一曰自覺;二曰覺他;三曰覺行圓滿。

甚麼叫做自覺?就是說佛自己先能覺悟。

甚麼叫覺他?是說佛不單是自己覺悟,並且化導他人,叫他人也能覺悟。

甚麼叫覺行圓滿?是說佛自己覺悟,又覺悟他人,這兩種德行,已到了圓滿無缺的地步。

這「佛陀」兩字,平常習慣用省略的稱呼就叫做佛。

佛教與佛學

世界無論哪種宗教,各宗各有其依據的哲理,但多少總帶些迷信的色彩,唯有佛教的基礎是完全建築在理智上的。所以佛教包含的哲理,很高很深,非但任何宗教所不能及,就拿東西洋的各種哲學來比較,也沒有哪一種哲學能夠趕得上的。我們略去佛家的宗教形式,單拿它的學理來講,也覺得包羅萬有、趣味宏深。這是稍微涉獵的人都公認的。因此,用這種方式將佛教當做一種學問去研究,就可以叫做佛學。

第二節 研究佛學怎麼樣下手

大藏經與一切經

佛家的經典,全部整個兒的,稱為《大藏經》,又叫做《一切經》。這名詞是甚麼時候起的呢?那是隋朝開皇元年,朝廷命京師以及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家經費,抄寫一切經書,安放在各寺院裡。又另外抄寫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閣裡面。這就是「藏經」和「一切經」兩個名稱的來源。照此看來,「藏」字最初是含有貯藏的意味,到後來又加添了包藏豐富的意味。經律論三藏

《大藏經》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一曰經藏;二曰律藏;三曰論藏。經藏的梵音叫做「素呾纜」(Sūtrapit4aka),乃是記錄佛的言說。「素呾纜」的本義,是用線去貫串花鬘(花鬘是印度人的裝飾)的意思。佛的言說能夠貫串一切的道理,所以拿「素呾纜」來做此喻。我國古來稱聖人的言說為經,經字的義,訓為常,訓為法,其意是指聖人的言說就是常道,是可以為世間所取法的。並且,織布時,直線為經,橫線為緯,這也有用線去貫串的意思。所以古時翻譯的人,就譯「素呾纜」藏為經藏。律藏的梵音叫做「毗奈耶」(Vinayapit4aka),這乃是佛所定的戒條。「毗奈耶」的本義是滅,是說佛弟子遵守這種戒條,就可以消滅身、口、意三業的過惡的意思(我們有所造作,名為業,一切造作的業,不外身的動作、口的說話、心的主使,這叫作身、口、意三業),這和我國的律令意味相同。所以古時譯「毗奈耶」藏為律藏。論藏梵音,叫做「阿毗達摩」(Abhidharmapit4aka)。「阿毗」譯為對,「達摩」譯為法,就是用對觀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涅槃」是梵音,意為寂滅,佛家超脫生死,到得不生不滅的地位,名曰「涅槃」)。換句話說,論藏所收穫得的,大抵是菩薩(「菩薩」是梵音,意為覺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覺悟,又能度脫眾生。眾生有生命情感,故稱有情。菩薩之地位,次佛一等)發揮經義、教誡學徒的議論,學徒得這種教誡,就能觀察其理,發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脫生死的苦,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研究藏經的下手方法

提到《大藏經》,那就是一部二十四史,真不知從何處說起了。這部龐大的經,卷帙的繁多、義理的高深、文字的古奧,三件的中間,有了一件就能叫學者望洋興歎,況且這三件都是完備的呢!然而我們不要害怕,凡是一種學問,無論怎麼樣艱難,總有下手的方法。這方法就是:先要提綱挈領,曉得它的來源和大概,尋到入門的門路;然後就我們天性所近的,去細加研究。研究時當然要用泛覽和精讀兩種功夫。但是佛學進中國以後,發達經過幾千年,卻從來沒有人為初學者做過入門的書。數十年中,方才有人注意到此,出了幾本《佛教初學課本》、《佛教問答》等書,著者也曾做過《佛學大要》、《佛教淺測》兩書,然而不是失之太深,就是失之太略。這也難怪,凡百事體,在草創的時期,這種毛病總是免不掉的,如今做這部書,就是要達到詳略得當、文理明白,叫讀者容易了解的地步。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要分清楚

佛學與學佛是兩件事

佛學是一件事,學佛又是一件事,二者驟然看來沒有分別,實則大有分別,學者不可不先弄清楚。怎麼叫做佛學?就是深通經典、精研教理,成為博聞強記的學者。這種全在知識方面用功的,可以叫做佛學。怎麼叫做學佛?原來我佛教化眾生的本意,是叫人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得以超出生死苦海,方算成功。所以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那是對眾生的種種毛病開的藥方,並不是叫人熟讀這張藥方裡的藥名,就算了事,而是要拿藥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果然除掉,這藥方就用不著的了。我們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從精神方面用功,方可叫做學佛。

「說食不飽」的譬喻

佛經上常常提到一句話叫做「說食不飽」(「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語見《楞嚴經》卷一)。這話是甚麼意思?是說我們飢餓時總要想吃,吃時總要想飽,那是人人相同的。倘然有一種好說空話的人們,對著飢餓的人說得天花亂墜,羅列出許多山珍海味,單有空名,並沒有食物,結果枉教飢餓的人聽是聽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飽,這就叫「說食不飽」。就是比喻佛經裡面的道理窮高極深,我們單從知識方面去求廣博的學理,不從精神方面去求實在的受用,那麼和「說食不飽」毫無兩樣。所以我們要研究佛學,還是先學佛最重要。

【問題】
一、研究佛學和日常學問有何不同之處?
二、經、律、論三藏之意義如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