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4
修福和修行
福德(puñña)是佛教修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各種福德的模式形成了應用佛法的綱要,這顯示佛法並不是一套理論系統,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佛教的通俗信仰往往強調功德是世間福報的來源――可獲得健康、財富、長壽、美貌和人緣。因此,福德逐漸被當作一種財務投資,就像一種宗教的風險性投資,會產生酬報來滿足行善者的世俗欲望。雖然這種想法無疑有其事實的成分,但風行之後,會侵蝕福德在佛法修行脈絡中更為重要的作用。從正確的觀點來看,福德是修行生活達到和諧圓滿的重要因素、自我培育方法,也是修行增上不可或缺的踏腳石。

累積「福德存底」是佛教宗教生命獲致一切成果――從現法樂住到來世生於善趣,從初階的襌修到進入聖道、證得聖果――的先決條件。福德的最高成就等同佛教清淨生活的最高成就――解脫輪迴的枷鎖,證悟涅槃――那超越世間如幻之法的無為之境。當然,單是累積福德並不足以保證達到這個目標,福德不過是要件之一,還需要配合其他相當條件來突破繫縛,達到究竟解脫,這個條件即是智慧 (ñāṇa),也就是透過直觀智慧,直接契入生命的真理。

福德資糧和正智資糧相互淨化
福德資糧(puññasambhāra)和正智資糧(ñāṇasambhāra)是發心修行者成就道業的兩種必備資糧。兩種資糧對成就修行各有其用,福德讓我們浪跡生死輪迴的過程中有所增上:往生善趣,得遇善士引領我們在正道上繼續前進,更容易遇到修行成長的機緣,品格漸趨高尚,善根向於成熟,以成就更高的境界。正智則直接提供斷除生死輪迴束縛的因素――徹見真理、正覺、正確理解實相。

單憑其中一種資糧,不足以達到目標。如果只努力於其中一種,修行只是偏差而片面的,遠離了佛陀教導的解脫正道。福報若沒有智慧配合,只能產生樂果或往生善趣,絕不能超凡入聖。智慧若缺乏福德,就敗壞成為乾澀的知識,僅是廣聞博學或繁瑣哲學,除了蒼白的理解之外,很難直接契入真理。然而只要兩者同聲唱和,這兩種資糧便產生一種效能,將我們推向證悟的高度。福慧互補、互礪、相互完成的同時,便會產生一個相互淨化的過程,最後達到最高境界,成就偉大佛陀的雙座頂峰――了了分明的明(vijjā)和清淨無瑕的善行(caraṇa)。如同佛陀所說:這兩種能力,令他成為「無上士」。

雖說福德和正智相互配合,但在修行動力上,福德仍居首位,原因在於內心成長的過程中,福德有啟動作用。若說「智慧」是花,可以誕生解脫之果,「正信」(saddhā)是長出花朵的種子,那麼,「福德」就是泥土、水分和肥料的合體――亦即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不可缺少的養分。福德先為智慧鋪路,然後再從智慧中,認識到福德在佛法修行中的一席地位。

這種特定順序的架構,與佛法中「自心內證」的概念關係至為密切。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要了解真理,並不僅靠理性思考,而必須親身體證。也就是將身心整體投入我們嚮往的真理,而且內心相應於真理,直至每一個直覺反射和熱情都全然契入我們挺身支持的真理。換言之,就修行領域而言,體解真理絕非累積一堆七零八碎、唾手可得的公開訊息,主觀上卻漠不關心,它其實是發掘有關自身和世界的最深真理的過程,繼而運用這個真理進入整個錯綜的內心世界。因此,使用「實證」、「體證」等詞語,都是為了在釋義上帶入這「內證」過程的背景。

若要在修行的任一階段,透徹認識真理,內心都必先提升到適於接收新發現真理的高度。雖然智慧與品格並不等同,卻始終並行,而且往往一直保持微妙的平衡。每個人都只能認識自己能認識的部分,而我們的認識能力主要又來自品格的影響。因此,要親身體證真理,還得看此人是否有足夠的內心德行,配得上這種體證。修福就是達到這種內心德行的方法,但這絕不只是表面工夫,而得依靠正確心態的支持。認識真理能力的高下和福德累積的多寡成正比。福德越廣大、越精微,認識能力便越宏廣、越深入。這個原則在邁向圓滿證悟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適用,也特別有助於體解究竟真理。

佛所教導的究竟真理是涅槃――也就是無為界(asaṅkhata dhātu),而證悟究竟真理也就是證悟涅槃。涅槃是圓滿的清淨――摧毀貪欲,根除執取,不再有我。證悟涅槃的最後一擊是智慧的職責,只有智慧才能在本質上真正理解一切有為法的無常、苦和無我,也只有智慧才能帶我們出離有為法,洞見無為法――唯一能解脫苦的境地。不過,這種洞見要生起,內心必先與它所追尋的清淨相當,而且需要清除一切阻擋更高洞照和智慧的障礙。涅槃是不再有貪欲的圓滿清淨,要證得涅槃,只有建立了相應的內心清淨才有可能,也唯有真正清淨的心才能穿透無明和煩惱的暗霧,認識完美無瑕的清淨涅槃,超越有為的擾動,安住於絕對寂靜。

這樣成就內心的淨化,就是福德的作用。福德可沖刷掉內心的粗煩惱,減弱不善根的力量,並加強善的、有益心所的效能。福德累積的力量,為智慧提供基礎,以便最終能突破有為、進入無為,可以說是智慧增上、進而轉凡成聖的燃料。正如登月火箭升空初期需要加速,才能在最後階段衝破地心引力,登陸月球,福德也同樣能帶給修行衝出重圍的力量,推動慧根衝破世俗的引力,洞見超越的真理。

福德是心的活動
古典佛教論師從字源來定義福德為「洗滌並淨化心續流」(santānaṃ punāti visodheti),這是強調福德在智慧之前的洗滌效用。福德所發揮的淨化功能,在一個複雜的過程當中涉及淨化的動力和目標,以及產生淨化的運作模式。淨化的動力就是心,這是能創造、能形成的角色,是行為的來源和母體。如前所述,修福就是善業,而業行又歸於思心所。因此,分析到基本面,善行即含藏在思心所中,思心所是意志決定造作福行(puññābhisaṅkhāra)。由於思心所是內心活動的一種方式,那麼經仔細推敲,福德也同樣是內心活動的一種方式,透過行為模式作為傳介,運用心的組成元素,完成原先設定的企圖。

這個發現警告我們,不要把佛教重視修福解釋為盲從規則和儀式。就佛教的觀點,每一善行背後的主其事者是心。發乎身或語的行為,不過都是心識的相應表現而已。如果毫不知悉善行的本質和意義,僅有外在的行動,根本起不了淨化的功用。甚至如果只求積福而遵從行為規範或從事儀軌和禮拜,這些活動生起的精神效應,並不是來自它本身具備的尊勝素質,而是它能引導現存的心識活動朝著有益的方向。它的效用其實不過是用來引生善心的善巧或權宜之法。

機械式地遵守道德規條,或盲從固有制度而從事宗教儀軌,都無法得到解脫,從佛教看來,這反而會障礙修行。這是「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把眾生繫縛於輪迴業有的第三個結(saṃyojana),必須去除才能真正踏上解脫之道。即使如持戒和儀軌這些比較外在的福行,正念正知都是很重要的,至於禪修或研讀法義這些主要為內心的福行,就更需要正念正知了。

福德淨化過程的淨化目標還是在心, 不過此處的心,不是從立即直接的效果――發動行動的來源――來說,而是從持續性的觀點――心續流(cittasantana)――來說。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心並不是穩定的實體,藉變化的活動來長期保持自我認同的一致性,相反地,心是一個連續的系列,由個別分離又由因果精確定律相互連結的思想行為組成。每一心識都會很快生起,持續極短的剎那,隨即滅去,儲存所記錄下來的印記,傳遞給後一心識。系列裡的每個心識單元就這樣承接、保留並傳遞這個系列的整體內容,還加上本身的新改變。因此,這個系列雖是不連續的組合,卻仍保持一貫性,使每一不同的心識剎那具有相續的特徵。
佛教說,心續流從無始以來已然存在。在無明和貪欲的驅使下,生生世世向前流動,一世示現這種形式,另一世又以另一種形式出現。無始以來的心續流深藏著一些特別惱苦又具破壞性的心理力量,稱為煩惱(kilesas),以貪、瞋、癡這三不善根居首。從這三位一體又衍生出其他同類,如驕慢、成見、自私、嫉妒、昏沉和掉舉。這些煩惱不活躍時,便潛藏在心續流中,即隨眠煩惱。但只要受到外來感官刺激,或煩惱本身在潛意識過程中增長,產生足夠的力量,衝上心識表層,成為纏煩惱(pariyutthana),這毒性會汙染心識,之後又重返心識底層,在心流深處鞏固根基。如果這力量再度增強,煩惱就會加重而瀕臨違犯(vītikkama)的危險地步,而爆發出種種違反基本道德的身業或語業,導致憂悲惱苦的惡果。

把福德描述為「洗滌並淨化心續流」,就是指「能夠及時阻斷奔騰的煩惱把心識沖向違犯道德的行為」。只有智慧――聖道的出世間智慧――才能根除潛伏層的煩惱,不如此不足以斷裂「生命存有」的枷鎖而獲得解脫。不過,修福的確能夠幫助減輕頑強的纏煩惱,好讓智慧能立足,達到解脫。智慧只能在清淨的心中運作,而積集福德能淨化我們的心,因此,福德是智慧的助緣。

只要放任心以自己的動力前進、不加節制,就會像洶湧的河流,把河床藏汙納垢的貪、瞋、癡及衍生出來的煩惱,一起翻滾到心識的活躍層面。如果再縱容那些煩惱滋長,將使善的潛能枯萎,使覺知的光芒黯淡,並扼殺慧根,直至蕩然無存。修福可以防止染汙煩惱的飆升,以善法取代對應的煩惱,淨化心流,以供應足夠力量給智慧去除煩惱。

福德的心理法則
福德淨化心續流的效用是從幾個一致的心理法則而來,在此簡述這些法則,它們一起為佛教整體修行的效能默默地打下基礎。

第一法則:一個心識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這法則看似不頂重要,但若與其他的法則結合,就有非常重要的效果。第二法則:心識中兩種互相違悖的道德素質不可能同時並存。第三法則:一切心所――如受、想、思和「行蘊」所包括的――都必與心識本身有著同樣的道德素質。

會導致業力產生的心識活動,不是全善就是全惡,(依第二法則)絕對不可能既善又惡。因此,生起善心時,不善心就不可能同時生起。善和有益的心法必然會阻擋不善和有害的心法,這當中包括(依第三法則)所有與心有關的不善心所在內。因此,當我們造作福德時,在背後推動的心和思心所,自然會排除不善的心、思心所及相應的煩惱。心至少在這一刻是清淨無染的。所以,多造作福德會使每一次造作都成為排除煩惱生起的機會。

就像這樣,每一個創造福德的當下都會產生即刻的淨化,而多作福德,自然會帶來許多當下淨化的機會。然而要達到更為持久的效果,就必須多加一個原則,那就是第四法則。

意志朝向修福
第四法則認為:「重複」會提供力量。如同持續鍛鍊某一塊鬆弛無力的肌肉,能變得結實有力,內心素質也會在反覆的鍛鍊之下,把一群酣睡的士兵喚醒,轉化為修行道路上無堅不摧、無敵不克的戰士。

自我轉化構成修行生活的本質,而整個過程的關鍵,就是「重複」。這是實現自我轉化的基礎。靠著重複修習的力量,那些善法的幼弱嫩苗――如信、進、念、定、慧――才會在正覺的道路上綻放為有控制力的「根」(indriya),或在煩惱的戰場上成為不屈不撓的「力」(bala)。重複不斷抗拒惡法並修習善法,妖魔也會變成天神,罪犯也會成為聖者。

若說「重複」是自我轉化的關鍵,思心所就是「重複」的工具。思心所從心續流生起,對心續流具有一種向量的力道,根據思心所本身的道德基調,產生、改變心續流,重新導正心續流。每一個思心所在心續流滅去,都留下影響力,然後驅使心流往它要去的方向推進。善的思心所指揮心流向善――如清淨、智慧和究竟解脫;不善的思心所則會驅使心流往惡――如煩惱、無明和不可避免的束縛。

每一次思心所生起的時刻,無論多麼微小,多少都以某種方式改變了心,因此一個人整體性格的任一時刻,都反映並流露出思心所在心續流的累積作用。

意志推動整個心續流朝著它的方向走,因此必須以「重複」的力量來增強。若要重整內心,只有引領意志朝向善法,而重新引領意向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修福。

只要意志是朝著修福的方向,自然會阻礙煩惱流入,同時增強心續流中潛藏的善法。在這些善素質的監護之下,無染的清淨便會從沉睡中甦醒過來,成為經年的性格傾向。布施,令慈悲生起;持戒,引生不害、忠實、節制、真誠和清醒;修心,產生平靜和智慧洞見。信心、敬仰、謙卑、同情、勇氣和平等心,都會增長。心會更為安止、輕快、靈活、敏捷、練達。當心因這些心所而淨化,就可以無礙地達到更高層次的定和慧,邁向涅槃的體證、修行的頂峰。

摘自〈栽培善根:論佛教的道德〉,法輪出版系列第259~260號,一九七八年初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