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龍王藏(第三冊)

79特價6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龍王藏導讀

洪啟嵩

龍王與龍眾,在佛陀的一生與佛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身為佛陀的弟子與護法,在護持佛、法、僧三寶,與自身業力的因緣中,常有十分具有張力的顯現,我們深祈一切龍王與龍眾,能與我等追尋佛陀的腳步,共同發願修行菩薩行,以圓滿無上菩提。
本冊為《龍王藏》的第三部。我們心中有著甚深的祈願,歷經多年籌備之後,在深入經藏並抉擇眾經以編纂圓滿的諸龍法要,我們心中不斷地祈願著:所有的眾生能得具圓滿的福德、勝智,終至圓滿成佛;更祈願法界與娑婆地球共同成為諸佛的清淨樂土。
因此,我們期待這套《龍王藏》的吉祥出版,能成為龍族與人類互助的典範。希望龍王與龍眾具足清淨的勝福,業障消弭,諸龍、人類與眾生善發無上菩提心、圓證無上佛道。龍王具足廣大的福德與守護力,我們祈願如是的發心,善使有緣大眾能善得諸龍的守護,同具無比的勝福,並具足無上的智慧、悲心。
龍王藏第三冊所蒐列之經典,包含了如下經典中,與龍王相關部份之經文摘錄:《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說譬喻經》、《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薩曇分陀利經》。此外,並摘錄如下經典中與龍王相關的部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菩薩本生鬘論》、《佛說頂生王因緣經》、《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修行本起經》、《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方廣大莊嚴經》、《佛本行集經》、《佛說眾許摩訶帝經》、《佛本行經》、《中本起經》、《佛說興起行經》、《撰集百緣經》、《雜寶藏經》、《雜譬喻經》(T4, No.205)、《舊雜譬喻經》、《雜譬喻經》(T4, No.207)、《眾經撰雜譬喻》、《出曜經》、《法集要頌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妙法蓮華經》、《正法華經》、《添品妙法蓮華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廣佛華嚴經》(T9, No.278)、《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No.279)、《佛說如來興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No.293)。以下簡介諸經中與龍相關部份。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為唐‧般若所譯,全文共八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59),略稱為《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本藏摘錄卷一、卷三及卷四部份經文。本經敘述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
本經中分為〈序品〉、〈報恩品〉、〈厭捨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莊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
本經自古以來,即以經中有關於四恩之思想而馳名。關於本經之傳譯,據卷首御製序載,此經梵本係唐高宗時代之師子國王所獻,逮元和年間,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詔譯之,復由諫議大夫孟蘭等四人修飾而成。
本藏摘錄〈序品〉中,摩那斯龍王、德叉迦龍王等四萬八千諸大龍王在大會中聞法,發弘誓願,恭敬護持。〈報恩品〉第二之下,佛陀咐囑弟子於佛滅後,未來世中淨信者,應常常懺悔,並當受菩薩三聚戒,禮請釋迦牟尼佛,為菩薩戒和上;禮請龍種淨智尊王佛,為淨戒阿闍梨等。〈厭捨品〉第三則以阿耨達池龍王湧出四大海,晝夜流注亦無法填滿大海,來比喻在家人營生貪求恆不足,而彰顯出家菩薩之可貴。
《菩薩本生鬘論》(梵名 Jtakaml),印度聖勇(梵 rya-ra)菩薩等所造,北宋紹德、慧詢等所譯,全文十六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60),又稱《本生鬘論》、《本生鬘》。本藏摘錄卷三部份經文。
論中記述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之本生,並解釋其法義。全書內容分前後兩部,前部四卷記述:〈投身飼虎緣起〉、〈尸毘王救鴿命緣起〉、〈如來分衛緣起〉、〈最勝神化緣起〉、〈如來不為毒所害緣起〉、〈兔王捨身供養梵志緣起〉、〈慈心龍王消除怨害緣起〉、〈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緣起〉、〈開示少施正因功德緣起〉、〈如來具智不嫉他善緣起〉、〈佛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緣起〉、〈稱念三寶功德緣起〉、〈造塔勝報緣起〉、〈出家功德緣起〉等十四則本生緣起故事。卷五以下闡釋護國本生等法相之釋論。
本藏所摘錄者為〈慈心龍王消伏怨害緣起第七〉,敘述菩薩往昔以瞋因緣墮於龍中,為諸龍之王。時有一金翅鳥王欲取諸龍以為食,龍王為金翅鳥王說過去二者共同修行之因緣,教其以慈忍心淨修梵行。龍王並為龍族眷屬宣說大慈心法門,教其受持八關齋戒。慈心龍王受到獵人剝皮殘害時,仍安住於慈心,無有怨念。對於聞血腥而來噉食其肉之諸蟲,亦發願未來當施其法食。以上是佛陀敘述其本生雖投生於龍族,為住慈忍力堅持淨戒之本生事蹟。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為宋‧施護所譯,全文共六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65)。本藏摘錄卷二、卷三、卷五及卷六部份經文。
本經敘述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止時,憍薩羅國主勝軍大王(即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祈問佛陀往昔本生為求無上正等正覺,實踐何種福德之行?佛陀因而為其宣說自身為頂生王本生因緣。
當時頂生王統領四天下,甚至以神通往至三十三天,拜訪帝釋天王。帝釋分一半的座位給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頂生王還不滿足,起了篡天帝釋位的念頭,此時退失神通墜落回人間,重病而死。為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之一。佛陀以此教導弟子,凡夫染著於五欲無厭足。真正所謂足者,須至賢聖道,然後乃足。
本藏摘選此經卷二、卷三及卷五,與諸龍相關之內容。卷二中有四大天王之廣目天所居王都之描述。廣目天(梵名 Virpksa),為四天王之一,安住於須彌山西面半腹,常以淨天眼觀察閻浮提之眾生,乃守護西方之護法善神。廣目天王亦為諸龍之主,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所說:「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廣目,是大龍主,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守護西方。」本卷摘錄廣目天王所居王都之宮殿、林池、花鳥等種種莊嚴。
卷三及卷五,則描述了頂生王往詣三十三天時,天界的防衛守護配置:首先有難陀龍王、烏波難陀龍王、摩那斯龍王等諸大龍王住於水際,為三十三天第一道防護。如果第一道防線潰敗,諸龍就往第二道防線堅首天通報迎戰,如若不敵,再往持鬘天、常驕天、四大王天層層上報,共同守護三十三天。卷五即敘述阿修羅大軍進攻,各道防線節節退敗,最後由帝釋天王親自領軍戰鬥的情況。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為宋‧施護所譯,全文共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73)。本藏摘錄卷三部份經文。
本經敘述佛陀於王舍城側安陀林(尸陀林),於一樹下,晝夜宴寂坐禪。此時諸比丘於他處會集,談論何種行業最殊勝,阿難謂色相行業最勝,阿尼樓陀謂工巧行業最勝,舍利弗謂智慧行業最勝。後據此請問佛陀,佛陀以智慧最勝,而修福因緣為極勝,遂說福力太子之因緣,鼓勵比丘常勤愛樂正法,尊重信奉供養,由此福力得大利益。
本藏所蒐錄之卷三部份經文,描述福力太子於無憂樹下寢寐時,感得龍王從地涌出千葉微妙蓮華並以神力徐置太子在蓮華上的情景。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為西晉‧竺法護所譯,全文共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80)。「分衛」(梵語Piaptika),為「乞食」之意。本經敘述過去世有佛與弟子俱行乞食,有孕婦見其佛及僧相好莊嚴,而發心使所生之子出家而得授記。經中描述小兒七歲時,母親領其至佛前出家,以澡灌前洗兒手,此時竟有九龍當浴、師子座、華蓋寶帳、佛笑光從兒頂入等諸不可思議瑞象。佛陀並授記此兒後十四劫當得作佛,即釋迦牟尼佛本生。
《修行本起經》,為後漢‧竺大力與康孟詳所共譯,全文共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84)。本藏摘錄卷一及卷二部份經文。本經之異譯本有吳‧支謙所譯之《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西晉‧聶道真所譯之《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過去因果經》四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闕)。
本經敘說釋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歷。《修行本起經》為佛傳第一分,另外之《中本起經》(曇果、康孟詳共譯)為佛傳之中分,二經具有連帶關係。本經卷上分〈現變品〉、〈菩薩降身品〉、〈試藝品〉三品;卷下為〈遊觀品〉、〈出家品〉二品。
本藏節錄之經文,為卷上〈菩薩降身品第二〉,悉達太子誕生時,二龍吐水為之洗浴之情景,及卷下〈出家品第五〉,菩薩成道前,行經瞽龍池時,龍王心大歡喜踊出迎接之情景。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為吳‧支謙所譯,全文共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85)。本藏摘錄卷一及卷二部份經文。本經為前《修行本起經》之異譯本。本藏所摘錄之經文,為卷上太子誕生時三十二種瑞相之一,即諸龍王女繞宮而住;及卷下佛陀成道後,文鄰龍王詣佛,及佛陀降伏毒龍、度化祀火三迦葉兄弟的故事。
《方廣大莊嚴經》,為唐‧地婆訶羅所譯,全文共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87)。本藏摘錄卷三、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十、卷十一及卷十二部份經文。
本經敘述佛陀安止於祇樹給孤獨園,中夜入佛莊嚴三昧,從頂髻放大光明,照淨居天,淨居天子來問法,佛受其請,晨朝為眾宣說。本經共有二十七品,敘說佛陀前生為一生補處菩薩,安住兜率天宮,乃至降生、成長、出家、苦行,乃至成道、轉法輪之八相。本經與《普曜經》同本異譯,但品有開合。
本藏摘錄之經文如下:
卷三〈誕生品第七〉,太子出生前的三十二種瑞相之一,即是諸龍女出現半身,手持微妙諸寶瓔珞於空而住。卷五〈音樂發悟品第十三〉,佛陀自述為太子時,身處王宮受用種種五欲之樂,卻一心欲出家。即時法爾有十方無邊阿僧祇世界諸佛如來神通之力,令其宮內鼓樂絃歌,出微妙音勸請菩薩,而宣說其因地本生行傳偈頌。本藏摘錄其中與諸龍相關之本生。
卷六〈出家品第十五〉,菩薩決定踰城出家之夜,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婁那、緊陀羅、摩羅伽等,皆盡其所應護助菩薩出家。經文出描述了天神、諸龍八部眾積極想方設法,各盡一己之力的情景。其中諸大龍王,以婆婁那王為上首,以吐栴檀香雲、沈水香雲,雨下栴檀末及沈水末,使妙香芬馥遍滿虛空,以此來護助菩薩出家。
卷七〈往尼連河品第十八〉本藏摘錄菩薩經六年苦行,身體極羸瘦,接受牧羊女乳糜供養後,恢復體力,至尼連禪河剃除鬚髮、入河沐浴。其鬚髮、沐浴之水,皆被天人取走,起塔供養。其所飲食之金,原為龍王所拾取,後帝釋天變化為龍之天敵金翅鳥將搶走,起塔供養。
卷八〈詣菩提場品第十九〉,摘錄菩薩詣菩提場,將成正等正覺之時,放清淨光明普照世界,滅除一切眾生煩惱,遇斯光者皆生欣喜。此光照迦利龍王宮,時彼龍王遇斯光明,心大歡喜,帶領龍族眷屬前來供養菩薩。
卷十〈商人蒙記品第二十四〉,本藏摘錄佛陀成道後,於目真陀龍王池邊坐禪,龍王以廣大龍身衛佛纏遶七匝,以頭為蓋蔽覆佛上遮風蔽雨的故事。
卷十一〈轉法輪品第二十六之一〉,本藏摘錄佛陀應彌勒菩薩之請,宣說如來轉于法輪所有功德及法輪之性。其中以諸多名號喻佛之特德,「大龍」即為其中一者。
卷十二〈轉法輪品之二〉,本藏摘錄佛陀成道後,降伏火龍,度化祀火迦葉三兄弟的故事。後迦葉三兄弟帶領徒眾千人皈依佛陀,大規模僧團由此而始。
《佛本行集經》,為隋‧闍那崛多所譯,全文共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90)。本藏摘錄卷四十及卷四十一部份經文。
本經敘述佛陀誕生、出家、成道等事蹟,及佛弟子歸化之因緣,是佛陀一生行道的足跡,可以作為修行者典範。本經可說是佛傳相關經典中集大成者,除了本經之說法,並保存了各部律藏有關佛傳的異說。
本藏摘錄卷四十〈迦葉三兄弟品第四十四上〉,及卷四十一〈迦葉三兄弟品中〉部份經文,內容同上是敘述佛陀降伏火龍,度化祀火迦葉三兄第的故事。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為宋‧法賢所譯,全文共十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T3, No.191)。本藏摘錄卷四、卷六、卷七、卷九及卷十二部份經文。
經題的「眾許」是劫初之王「三摩達多」(Sammata)之意譯,「摩訶帝」是大王(mahrja)之意,意謂三摩達多王是受眾人推薦所出任之國王。雖然題號如此,但全經所載,則以敘述佛傳為主,有關該王之事蹟,僅列舉一、二而已。唐‧義淨所譯的《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為本經之異譯本。
本經為佛陀在迦毗羅國尼俱陀林中時,指示大目犍連為眾生演說的佛傳。內容敘述釋種之由來,至烏波梨之歸佛等事蹟。初述自太古三摩達多王至釋尊之間之世系、生母摩賀摩耶之生緣;次記釋尊自兜率天下生入摩賀摩耶之胎、龍弭禰園降生、阿私陀之占相,及童年善書及射、娶耶輸陀羅等三夫人、遊觀世間深生厭離之念、出家苦行、於金剛座上成道、受商主布薩利迦之供養等事蹟,並述及遊歷諸方,度五比丘、耶舍、俱梨迦、諸長者子五十人、六十賢眾、難那、三迦葉波等事。卷末並述及釋尊在迦毗羅城教化釋種及烏婆梨等事。
本藏節錄卷四中,年少悉達多太子,與堂弟提婆達多、難陀比試武藝,爾時太子武藝高強,所射之箭不但透過七多羅樹、七重鐵鼓及鐵豬等皆悉透過,而且其箭入地至龍王宮。爾時龍王見菩薩箭,以手捧之,於箭入處涌水上流,即有信心婆羅門長者起塔供養。
卷六摘錄悉達多菩薩成道前,在天人導引下,前往成等正覺之寶座,途中至一大窟內有盲眼黑龍,出窟見菩薩後,雙眼重見光明的故事。
卷七摘錄佛陀初成道時,往彼母唧鱗那龍王宮,於一樹下跏趺而坐入於禪定。當時彼處七日七夜降大雨,時,母唧鱗那龍王,遂以自身纏繞七匝仰首上覆,如傘蓋相;經七晝夜守護佛陀坐禪的經過。
卷九摘錄佛陀成道後不久,前往摩伽陀國,以降伏火龍等方便,度化烏嚕尾螺迦葉的故事。
卷十二摘錄佛陀受給孤獨長者之請,度化苦行外道。世尊遣舍利弗前往。外道與舍利弗尊者鬥法時,外道化一龍而有七首,張鱗努目奮惡拏空;尊者則化為金翅鳥王,從空飛下坐於龍首,龍自降伏。
《佛本行經》,為宋‧釋寶雲所譯,全文共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T4, No.193)。內容為偈讚佛一代行狀之偈文也,為《佛所行讚》之異譯本。本藏摘錄卷一經文為佛陀於摩羯陀國降伏毒龍之偈頌,卷三為盲龍見佛復見光明的故事。
《中本起經》,為後漢‧曇果與康孟詳所共譯,全文共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T4, No.196)。本經又名《太子中本起經》、《太子本起經》,係敘述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以後的化導事蹟。
全書十五品。卷上有轉法輪、現變、化迦葉、度瓶沙王、舍利弗大目揵連來學、還至父國等六品;卷下有須達、本起該容、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度波斯匿王、自愛、大迦葉始來、度奈女、尼揵問疑、佛食馬麥等七品。
本藏摘錄卷一部份經文,敘述佛陀至摩羯陀國,度化國內受人崇仰的祀火迦葉。佛陀以借住其供奉毒龍之室,而降伏毒龍,使迦葉與五百弟子大眾生起信心。
《佛說興起行經》,為後漢‧康孟詳所譯,全文共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T4, No.197)。本經為佛陀於阿耨泉所宣說,為阿耨達龍王所居之處,龍王率領無量眷屬,獻上珍寶妙香,至心聞法。
阿耨達池(Anavatapta)位於南瞻部洲之中心,《俱舍論》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二信度河,三徙多河,四縛芻河。無熱惱池縱廣正等,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佛陀與五百阿羅漢,常於每月十五日,以神通力往阿耨達池說戒,以此度化諸龍。
經中舍利弗請問佛陀此生所遇十事宿緣;如孫陀利女謗佛、木槍刺足、食馬麥、提婆達多推石害佛等諸惡緣。佛陀一一細說,除了教誨弟子,另一方面主要為度化諸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