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誨
《般若心經》記載著佛教的全部教誨。而這裡所說的「佛教」又是什麼呢?所謂佛教,簡單地說,就是「佛陀」的教誨。就是指引人們如何學習佛陀所說的教誨,而以習得的教誨作為人生宗旨而生存下去的宗教。
佛陀,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原本是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從小就過著榮華富貴、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他對人生卻感到很迷惑。人因何而生?為何人們經歷迷惑、苦難之後仍難免一死?針對這些人類共通的問題,他開始思索並極力地追求答案。經過長時間的修行與思索之後,終於悟得答案--人們汲汲營營追求的有形幸福,只是立足於慾望的短暫快樂,真正的幸福必須遠離塵慾,而能夠掌握到永遠的平安。
就佛教而言,真正悟法得道的人才能成為「佛陀」。而所謂的悟道,就是能夠袪除以眼前的慾念、追求短暫快樂幸福的價值觀,遠離塵慾,而將本身的價值觀轉變為永遠不會消失的「心靈的平安」。
釋迦牟尼佛在紀元前五○○年左右時,便找到幸福的真義,並且教導人們改變錯誤的價值觀。不僅如此,他還不厭其煩地推廣他所悟得的教誨,使更多的人可以跟他一樣,永遠的活在幸福之中。
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旨在教導人們:「何謂人生真正的幸福」、「如何到達真正幸福的境界」、「人類應該如何生活下去」?而將這些教誨加以文字化記錄的東西就是「佛經」。
釋迦佛闡述的教義,被稱為八萬四千個法門,數目極其龐大,而這些教義全部彙集整理之後,共寫成了一四二○部的「佛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之時雖然已有文字,但是將釋迦佛尊貴的教誨加以文字化的記錄,是一件不甚虔敬之事,因此,弟子們皆以背誦的方式,來傳承他的教誨。但是要正確地傳承釋迦佛所說的教誨,必須要有完整的記錄和整理,所以佛教僧團的長老們就聚集一處,共同彙整經典,這就叫做「結集」。
《大般若經》精華的《般若心經》
釋迦牟尼佛去逝後,經過五百年左右,也就是西曆紀元開始的前後,大乘佛教終於成立了。
大乘佛教之前的佛教,通常是以解除人生根本的疑問,利用原始經典記載的真理,來進行自覺的修行為中心,但是大乘佛教是基於對人生之無常以及萬物皆空的認識而實踐無我,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教義來追求幸福。
大乘佛教興起的同時,大乘佛教的經典也隨之出現。而在眾多的大乘經典之中,受到特別青睞的唯有《大般若經》一書。《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是所有經書之中﹁份量最多、誦讀終日也讀不完的巨著」。一部《大般若經》,事實上已包含了大乘佛教所有的教羲。
而《般若心經》正是《大般若經》經文內容濃縮的精華,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教義的要約,也因此被稱為「《大般若經》的萃要」,受到眾人的重視。它的份量僅為《大般若經》的百萬分之一,一般人絕少誦讀份量極多的《大般若經》,相反地,《般若心經》卻是一般人最喜愛誦讀的經文。
《大般若經》是集大乘佛教初期經典群之大成的經典,其中更網羅了密教的重要經典《理趣般若經》、《仁王般若經》,以及禪宗流行的《金剛般若經》。
無論是那一部般若經,中心思想都是以否定使人障蔽心智的一切實體及思考為主,進而以「空」為基本,引導眾人悟得「般若」,亦即是「智慧」。所謂「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惟智能度」,只要具備誠信清淨無垢的心,必可接受佛教的教誨。根據智慧了解教誨之後,自然可以到達徹悟之道。
正如佛家有言「般若為佛母」,智慧即為佛教之根本。而修行的方法則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的實踐。
綜言之,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即是徹悟「空」之理法,其內容繁如《大般若經》之六百卷經文,簡如《般若心經》之二百六十字經文。
因此,學習《般若心經》、理解《般若心經》即是理解大乘佛教,而以大乘佛教的教義為生活的依據,即為菩薩行。
明瞭佛教的根本原理
要了解大乘佛教「空」的理法,則需認識佛教的根本原理。
佛教的根本原理,就是被稱為「三法印」的三項真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所謂「諸行無常」,即是萬物皆有變化之意,而「諸法無我」則代表萬物皆無實體,「涅槃寂靜」則表示唯有心靈的平安,才是真正的幸福。
這三項是構成佛教教誨的骨幹,也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真正了解了這個道理,才算是大徹大悟。
所謂「人皆有佛性」,則表示每一個人心中皆具有真理,若能啟發理解真理的智慧,則每一個人皆可成佛。
真理,是永遠不變的原理,佛教稱之為「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雨因為地心引力的法則由天而降;由於地球自轉,因此太陽由東向西落,一加一等於二等等不因時代變換而改變的法則,就稱之為真理。
人生在世,不能只依賴浮華不實的東西,必須要有莊重確實的依歸,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
人生又是什麼呢?人生就是追求幸福的生命歷程。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過著幸福的生活。面對著新月、祈訴天神「賜給我大災大難」的日本武將山中鹿之助,更把超越災難、達到幸福的生活做為一生的目標。我想,世上大概沒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不幸之中吧!
既然眾生都希望自己能幸福平安,為什麼不幸的人仍然這麼多呢?這是因為眾生皆認非常住之物為常住之物、認無實體之物為有價之物,花費心思追求心靈平安之外的世界而產生的報應。也就是一昧追求佛教根本原理之外的事物而造成的。
這樣的人生,正如同乘坐在無根的浮草之上,馬上會往下沈落,絲毫沒有安定可言。
若能理解三法印的真理,並以這些真理為根本而生活,則人生將因而安定而確實,更因此而能悟得「空」的理法。在自身的人生根底置上「空」的人生觀,以「空」的理法為基礎來生活,則可得到絲毫不會動搖的真正幸福。
《般若心經》記載著佛教的全部教誨。而這裡所說的「佛教」又是什麼呢?所謂佛教,簡單地說,就是「佛陀」的教誨。就是指引人們如何學習佛陀所說的教誨,而以習得的教誨作為人生宗旨而生存下去的宗教。
佛陀,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原本是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從小就過著榮華富貴、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他對人生卻感到很迷惑。人因何而生?為何人們經歷迷惑、苦難之後仍難免一死?針對這些人類共通的問題,他開始思索並極力地追求答案。經過長時間的修行與思索之後,終於悟得答案--人們汲汲營營追求的有形幸福,只是立足於慾望的短暫快樂,真正的幸福必須遠離塵慾,而能夠掌握到永遠的平安。
就佛教而言,真正悟法得道的人才能成為「佛陀」。而所謂的悟道,就是能夠袪除以眼前的慾念、追求短暫快樂幸福的價值觀,遠離塵慾,而將本身的價值觀轉變為永遠不會消失的「心靈的平安」。
釋迦牟尼佛在紀元前五○○年左右時,便找到幸福的真義,並且教導人們改變錯誤的價值觀。不僅如此,他還不厭其煩地推廣他所悟得的教誨,使更多的人可以跟他一樣,永遠的活在幸福之中。
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旨在教導人們:「何謂人生真正的幸福」、「如何到達真正幸福的境界」、「人類應該如何生活下去」?而將這些教誨加以文字化記錄的東西就是「佛經」。
釋迦佛闡述的教義,被稱為八萬四千個法門,數目極其龐大,而這些教義全部彙集整理之後,共寫成了一四二○部的「佛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之時雖然已有文字,但是將釋迦佛尊貴的教誨加以文字化的記錄,是一件不甚虔敬之事,因此,弟子們皆以背誦的方式,來傳承他的教誨。但是要正確地傳承釋迦佛所說的教誨,必須要有完整的記錄和整理,所以佛教僧團的長老們就聚集一處,共同彙整經典,這就叫做「結集」。
《大般若經》精華的《般若心經》
釋迦牟尼佛去逝後,經過五百年左右,也就是西曆紀元開始的前後,大乘佛教終於成立了。
大乘佛教之前的佛教,通常是以解除人生根本的疑問,利用原始經典記載的真理,來進行自覺的修行為中心,但是大乘佛教是基於對人生之無常以及萬物皆空的認識而實踐無我,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教義來追求幸福。
大乘佛教興起的同時,大乘佛教的經典也隨之出現。而在眾多的大乘經典之中,受到特別青睞的唯有《大般若經》一書。《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是所有經書之中﹁份量最多、誦讀終日也讀不完的巨著」。一部《大般若經》,事實上已包含了大乘佛教所有的教羲。
而《般若心經》正是《大般若經》經文內容濃縮的精華,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教義的要約,也因此被稱為「《大般若經》的萃要」,受到眾人的重視。它的份量僅為《大般若經》的百萬分之一,一般人絕少誦讀份量極多的《大般若經》,相反地,《般若心經》卻是一般人最喜愛誦讀的經文。
《大般若經》是集大乘佛教初期經典群之大成的經典,其中更網羅了密教的重要經典《理趣般若經》、《仁王般若經》,以及禪宗流行的《金剛般若經》。
無論是那一部般若經,中心思想都是以否定使人障蔽心智的一切實體及思考為主,進而以「空」為基本,引導眾人悟得「般若」,亦即是「智慧」。所謂「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惟智能度」,只要具備誠信清淨無垢的心,必可接受佛教的教誨。根據智慧了解教誨之後,自然可以到達徹悟之道。
正如佛家有言「般若為佛母」,智慧即為佛教之根本。而修行的方法則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的實踐。
綜言之,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即是徹悟「空」之理法,其內容繁如《大般若經》之六百卷經文,簡如《般若心經》之二百六十字經文。
因此,學習《般若心經》、理解《般若心經》即是理解大乘佛教,而以大乘佛教的教義為生活的依據,即為菩薩行。
明瞭佛教的根本原理
要了解大乘佛教「空」的理法,則需認識佛教的根本原理。
佛教的根本原理,就是被稱為「三法印」的三項真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所謂「諸行無常」,即是萬物皆有變化之意,而「諸法無我」則代表萬物皆無實體,「涅槃寂靜」則表示唯有心靈的平安,才是真正的幸福。
這三項是構成佛教教誨的骨幹,也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真正了解了這個道理,才算是大徹大悟。
所謂「人皆有佛性」,則表示每一個人心中皆具有真理,若能啟發理解真理的智慧,則每一個人皆可成佛。
真理,是永遠不變的原理,佛教稱之為「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雨因為地心引力的法則由天而降;由於地球自轉,因此太陽由東向西落,一加一等於二等等不因時代變換而改變的法則,就稱之為真理。
人生在世,不能只依賴浮華不實的東西,必須要有莊重確實的依歸,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
人生又是什麼呢?人生就是追求幸福的生命歷程。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過著幸福的生活。面對著新月、祈訴天神「賜給我大災大難」的日本武將山中鹿之助,更把超越災難、達到幸福的生活做為一生的目標。我想,世上大概沒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不幸之中吧!
既然眾生都希望自己能幸福平安,為什麼不幸的人仍然這麼多呢?這是因為眾生皆認非常住之物為常住之物、認無實體之物為有價之物,花費心思追求心靈平安之外的世界而產生的報應。也就是一昧追求佛教根本原理之外的事物而造成的。
這樣的人生,正如同乘坐在無根的浮草之上,馬上會往下沈落,絲毫沒有安定可言。
若能理解三法印的真理,並以這些真理為根本而生活,則人生將因而安定而確實,更因此而能悟得「空」的理法。在自身的人生根底置上「空」的人生觀,以「空」的理法為基礎來生活,則可得到絲毫不會動搖的真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