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實生活:阿含經的幸福之道

9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書摘 佛最勝法

佛教所說的因果律,絕不是「宿命論」(或稱定命論、神意論),這是指人的一切作為和命運,皆由神所安排或天註定。表面上看,好像也是一種因果關係,但它否定了萬法無常變動,以及人類具有改變事情的能力。這種命運註定的觀念,正好就是佛陀在《長阿含經.梵動經》中,所駁斥的六十二種或偏於常、或偏於斷的二大類邪見,就是六十二邪見的「常見」;另外一類,則是撥無因果的「斷見」。這些錯誤而極端的思想觀念,其實是婆羅門及諸外道的邪見。

要想避免落入錯誤的因果觀念,必須建立完整的因果律邏輯思考;不能只注意「因」和「果」的必然性,要同時加入「緣」和「報」的條件性和變動性。形成完整的因、緣、果、報的邏輯思考。

同樣以種瓜為例,種瓜得瓜是因果的必然性;然而,若仔細分析,若無陽光、水分的「緣」(種種條件),是無法種出瓜的;以現代的基因培育技術,種瓜的結果可能有不同的「報」(報應或效應),甚至有機會形成「種瓜得豆,種豆得瓜」的特殊效應。

因、緣、果、報的效應是很細緻但複雜的,切莫落入淺簡粗暴的因果觀念。所以,完整的因果律邏輯思考,應該如同漢譯阿含部之《信佛功德經》卷一所記載,要向佛陀學習,能夠全盤了知種種事物的「因、緣、果、報」,這種對於佛教的「因果律」的完整思考的方法,稱為「佛最勝法」。

佛教對於「因果律」的看法十分完整深入,猶如十二因緣所說:無明、行等二支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現在果,愛、取、有等三支是現在因;生、老死等二支是未來果,貫穿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三態,對宇宙萬法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釋。它可使眾生從「三世因果」中,了解「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令眾生有所警惕,不致為非作惡,乃至行善積德,了脫生死。

很多人認為今世遭受到苦難,一定是前世所造的惡行所致,這固然是有可能的。但是,過去並不一定是前世,當下的前一秒、前一刻就已經是過去。所以,現今遭受到的苦難,除了可能是前世所造的惡業,也可能是今世之前所造的惡業所致。而未來的果報,除了可能發生在來世,也可能發生在今世不久。

三世因緣果報的思考模式,重在逐步的層次推論與因果關係,而不是淺薄簡省的思想。保持分析及反思,會有深思的收穫,積極地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在生活上,遇到困難而苦惱時,很多人求神問卜,怪罪於運氣不好,或是歸咎於前世業障;這樣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並且已落入錯誤的因果思考。應該採取「三世因緣果報」的反思,為何自己遇到困難,會感到苦惱或憂愁?

先從「因」開始分析,覺得困難是在於自己能力或智慧無法發揮而有阻礙,原因在於錯誤言行及思想習慣所導致。業障有可能是前世過去造成,也有可能是今世之前產生的障礙,起因都在於無明迷惑。其實,遇到困難正好是提昇能力和學習智慧的機會,並不需要感到苦惱。要反思現在的「緣」,是不是想法上不願面對困難,有不舒服的感受,即染汙的受蘊、想蘊。如果不懂得及時剎車,造成的「果」,會使得情緒不安、心識退卻,即染汙的行蘊、識蘊。產生「報」的效應,會在現世及來世的未來,持續讓身心苦惱。

我們應該練習在當下面對困難,運用正確思考模式,發揮自己的能力,設法解決問題,智慧也可以持續學習和成長。切莫凡事推給運勢或業障,淺薄而不深入分析的思想習慣,才真是累世帶來的障礙,會讓我們造惡業,受苦報。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在事業上,要能夠順利成功,也應該採取三世因緣果報的思考模式。

從「因」開始發揮每個人都具有的覺知能力,這是前世過去或今世之前所累積的。運用現在的「緣」,讓自己的心念可以專注聚焦,清楚工作上的感受及想法,即清淨的受蘊、想蘊。造成的「果」,會使得情緒穩定、心識勇猛,即清淨的行蘊、識蘊。產生「報」的效應,會在現世及來世的未來,發揮潛力及智慧,讓事業可以順利而永續的發展。有了深入分析因果的思想習慣,會讓我們造善業,受樂報。完整的業報觀念,是抱持努力的態度,保持向上的動力;不要把挫折想得太嚴重,失敗就重頭再來,只要在過程中繼續前進,自然有圓滿的成果。

從三世因緣果報與善惡業力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造惡業會受苦報,造善業會受樂報。佛陀在《中阿含經.心品》中,明確地告訴阿難尊者:身、口、意惡行,必定受到苦報;而身、口、意妙行,必定受到樂報。這是在說明「善有樂報,惡有苦報」的道理。譬如,我們行善助人,對方不一定有良善的回應,但助人會讓內心快樂,即是善有樂報。我們作惡傷人,不一定會受到法律制裁,但內心會有疚責痛苦,即是惡有苦報。(摘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