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節 佛典漢譯及其文學價值
  佛典,一般稱為「佛經」,即經、律、論「三藏」,是佛教的根本典籍。釋迦牟尼的教法和釋迦牟尼的形象,主要是透過佛典流傳世間。中國翻譯佛典年代可考最早的一部,是安世高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西元151年)所出《明度五十校計經》。此後直到北宋時期,大規模的佛典翻譯工作十分興旺地進行了九百年左右(以後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據元代佛經目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到那時留有譯籍的著名譯師計達194人,共翻譯佛經1,644部5,586卷。這還不包括翻譯過但又佚失的大量經典。如此龐大的翻譯工作,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壯舉,其貢獻首先是在中國傳播並發展了佛教,而對於中華文明各方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現存各種《大藏經》裡包含有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著述,但其基本部分是從古印度和中亞語文翻譯過來的。這一批佛典的數量十分龐大,內容非常豐富。它們作為佛教聖典,本來是佛教教理、教義的載體,實際上更包含著古印度和西域十分豐富多彩的文化、學術內容。其中即包括本卷序言已述及的大量「佛教文學」作品。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傳譯為漢語的這一大批典籍,除了作為宗教聖典的基本意義之外,又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成為中國文學遺產的一部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來許多佛典都具有宗教和文學兩方面(或更多方面)的意義:經典的宗教內涵往往透過文學形式表現和發揮出來;具有文學意味的描寫由教義、教理來支持。因此,對於具有文學價值的佛典,接受和研究時就不應受到宗教觀念的局限。當然,所謂「佛典翻譯文學」是一個相當不確定的概念。有些經典,例如一些本生、譬喻故事,原本是民間文學作品,被利用、附會以教義而成了佛教經典;有些作品如佛傳、佛弟子傳,則是按照文學創作的方式編撰的。這些可以算是典型的佛教文學作品。而另一些作品則本來就是作為宗教經典結集而成,或者插入了具有文學意味的情節,或者使用了文學表現方法,因而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從廣義來說,這後一類作品也應包含在「佛典翻譯文學」範圍之內。
  這些大量的「佛典翻譯文學」作品,形成和翻譯情況十分複雜。有些原典是古印度梵文或巴利文,有些是西域「胡語」;有些「胡語」是從梵文或巴利文翻譯的,有些則是當地創作;還有一些是中土撰述的所謂「偽經」,為了提高其宗教的神聖性質而假託為翻譯。又古代從事翻譯,做法和現代不同。佛教初傳,經典倚賴西來傳教者口誦,後來才逐漸有經本輸入。即使是在有了經本之後,往往也不是由精通外語的人獨自進行翻譯,而是由多數人分工誦出原典、譯為漢語、再寫成漢文並加以修飾等複雜過程。翻譯時為了適應中國人的思考或表達習慣,往往有增刪、改動,還有借用漢語既有詞語加以比附的「格義」辦法。例如在本生、譬喻故事裡大量加入有關忠孝的說教;又如《佛所行讚》,「譯者的目標顯然不是傳譯文學作品而是譯經,因此保存了原文的主要內容,不過多少也注意到漢語詩體的要求」。因此,各家譯文就有了較自由的意譯和忠實的直譯之間的不同。
  荷蘭學者許理和(Erik Zürcher)曾指出,自有記載的第一位譯師安世高系統性地翻譯佛典,就「象徵著一種文學活動形式的開始,而從整體上看來,這一項活動必定被視為中國文化最具影響的成就之一」。佛教傳入中國,其「文學活動形式」必然會受到特別重視並被發揚光大。漢譯佛典翻譯文學的豐碩成果就是這種成就的典型表現。下面即對佛典翻譯文學的幾種主要類型加以討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